專利名稱:滑板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滑板車。
滑板車是當前非常流行且簡便的交通用具,并且可兼具休閑、運動及娛樂的功能,所以受到人們的歡迎及喜愛,又一般現(xiàn)有的滑板車主要是在一板體一端設置有一個可以相對板體轉(zhuǎn)動的把手桿,在把手桿底端及板體的另一端分別設置一前輪及一后輪,如此用戶可以用單腳踩踏在板體上,再用另一腳在地面上劃動,來帶動滑板車前進。
又現(xiàn)有滑板車的轉(zhuǎn)向都是以轉(zhuǎn)動把手桿來控制的,然而現(xiàn)有透過轉(zhuǎn)動把手桿的控制方式,容易因為把手桿轉(zhuǎn)動的角度過大,而導致滑板車在行駛時發(fā)生意外,尤其是當用戶操作熟練度不足時,更容易發(fā)生。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容易控制轉(zhuǎn)向的滑板車,可提升滑板車操控性和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滑板車,包括有一板體,在板體一端設置有一把手桿,另端設置有一后輪,其特征在于在板體設置把手桿的一端固設有一樞座,于樞座異于與板體結(jié)合的一端水平延伸形成有一樞桿,于樞桿兩端各樞設有一樞架,于兩樞架上各設置有一同軸相對的前輪,又在樞座頂面向上凸設形成有一凸塊,于凸塊上設置有一斜向的長孔,另設置有一垂直貫穿長孔的連接桿,連接桿的兩端分別與兩樞架相互樞設,另外在連接桿位于凸塊兩側(cè)的位置上各套設有一個推塊,并套設有一個一端抵靠在推塊上的彈簧。
所述的滑板車,其特征在于在連接桿兩端各設置有一螺孔,在連接桿的各螺孔內(nèi)螺接有一具螺紋部的連接桿,于連接桿異于螺入連動桿的另端設置有一環(huán)狀的套部,另設置有一個垂直穿入樞架的螺管,并且螺管是穿過連接桿的套部,又設置有一與螺管相互螺合的一螺栓。
所述的滑板車,其特征在于彈簧另端是抵靠在連接桿的套部上。
所述的滑板車,其特征在于彈簧另端是抵靠在螺管上。
藉由上述的技術手段,本實用新型可達到下列各項功效和積極效果1·可透過樞桿及連動桿的連動,讓兩個前輪在用戶踩踏板體側(cè)緣時,相對轉(zhuǎn)動一定角度,來改變滑板車的行進方向,并且透過彈簧的恢復彈力,讓兩前輪能自動復位,如此便可讓滑板車的轉(zhuǎn)向控制能更加的方便且順暢。
2·由于本實用新型的轉(zhuǎn)向控制是由用戶的腳部所操控,不僅較為方便,并且前輪不易在滑板車行進中突然生成較大角度的轉(zhuǎn)動,可維持滑板車行進及轉(zhuǎn)向的順暢性,并且避免意外的發(fā)生。
3·本實用新型可透過調(diào)整連接桿與連動桿螺孔間的螺合深度,來微量調(diào)整前輪的原始位置及角度,來配合不同用戶的使用狀況。
4·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滑板車是由腳部來控制轉(zhuǎn)向,所以可以讓用戶在操作滑板車的過程中,也能達到訓練用戶平衡感的功能,讓滑板車的用途能更為擴大。
以下結(jié)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gòu)特征及目的。
附圖簡要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立體外觀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操作實施例的端視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操作實施例的上視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調(diào)整時的局部端視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把手桿收折時的平面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后輪剎車結(jié)構(gòu)的剖面圖。
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滑板車,請配合參看
圖1、2,由圖中可看到,本實用新型的滑板車是包含有一板體10,在板體10一端設置有一把手桿12,另端則設置有一后輪16,又在板體10設置把手桿12的一端固設有一樞座20,于樞座20異于與板體10結(jié)合的一端水平延伸形成有一樞桿202,于樞桿202兩端則各樞設有一樞架26,于兩樞架26上各設置有一同軸相對的前輪14,如此當用戶以單腳站立在板體10上時,可以用另一腳在地面劃動,來帶動板體10前進。
又在樞座20頂面向上凸設形成有一凸塊204,于凸塊204上設置有一斜向的長孔206,另設置有一垂直貫穿長孔206的連動桿22,而讓連動桿22與樞桿202間呈不同水平面的平行設置,又連動桿22兩端分別與兩樞架26相互樞設,其中連動桿22與樞架26間的樞設結(jié)構(gòu)可以是在連動桿22兩端各設置有一螺孔222,在連動桿22兩端的螺孔222內(nèi)各螺接有一具螺紋部的連接桿23,于連接桿23異于螺入連動桿22的另端上則設置有一環(huán)狀的套部232,另設置有一個垂直穿入樞架26的螺管27,并且螺管27在穿過連接桿23的套部232后與一螺栓28相互螺合,如此便可讓連動桿22兩端透過連接桿23上套部232與螺管27間的套設關系,與樞架26相互樞設。
另外在連動桿22上位于凸塊204兩側(cè)的位置上各套設有一個推塊25,并套設有一個一端抵靠在推塊25上的彈簧24,而彈簧24另端則可以抵靠在連接桿23的套部232或螺管27上。
當滑板車在行進中,請配合參看
圖1、3和4,若想要改變滑板車的行進方向時,用戶可以用腳踩板體10的相對側(cè)邊,即當想要左轉(zhuǎn)時踩踏板體10的左側(cè)側(cè)邊,想要右轉(zhuǎn)時則踩踏右側(cè)側(cè)緣,如此板體10便會因用戶的踩踏而朝一側(cè)傾斜,并同步帶動樞座20隨板體10傾斜轉(zhuǎn)動,而當樞座20轉(zhuǎn)動時,兩個樞架26會因樞座20上樞桿202的帶動而轉(zhuǎn)動,此時因兩樞架26間另樞設有一連動桿22,所以兩樞架26的轉(zhuǎn)動方向及角度,會受到連動桿22的控制及限制,而朝同向轉(zhuǎn)動一定角度。
同時樞座20在轉(zhuǎn)動時,凸塊204會朝偏斜的一側(cè)推壓推塊25沿連動桿22移動,而讓推塊25抵壓彈簧24,又因彈簧24的另端是抵靠在連接桿23的套部232或螺管27上,所以彈簧24兩端會分別承受推塊25移動及樞架26轉(zhuǎn)動的推壓力量而被壓縮。
藉此,兩樞架26可以透過樞桿202的傾斜,以及連動桿22的連動而相對同向轉(zhuǎn)動一定角度,并帶動兩前輪14以前輪14與地面接觸點為軸轉(zhuǎn)動,使兩前輪14分別相對地面呈傾斜角度,如此板體10便可以沿兩前輪14的偏斜方向前進,如此便能透過兩前輪14的傾斜來改變滑板車的行進方向及角度,以便達到滑板車轉(zhuǎn)向的效果。
當用戶解除腳部對板體10側(cè)邊的踩踏力量時,則可透過受壓彈簧24的恢復彈力,同時推動樞架26及推塊25,讓樞架26回轉(zhuǎn),并且透過樞桿202及連動桿22的連動,使另一樞架26亦回轉(zhuǎn)至原始的直立位置,讓滑板車再度保持直線前進的方向,因此用戶便可以透過腳部的踩踏,來控制滑板車的行進方向,而能讓滑板車方向的控制更為簡便、順暢。
另外因為連接桿23是螺設在連動桿22的螺孔222中,請配合參看
圖1、5,所以可藉由調(diào)整連接桿23與連動桿22螺孔222間的螺合深度,來調(diào)整連動桿22與樞架26間的樞設位置及角度,進而調(diào)整樞架26上前輪14的原始位置及角度。
再請配合參看
圖1、6,由圖中可看到,在板體10上固設有一用以樞設把手桿12的固定座11,并在把手桿12上套設有一受彈簧頂持的固定環(huán)13,如此可以藉由固定環(huán)13端緣與固定座11間的相互卡制,讓把手桿12直立定位在板體10上,供用戶手部扶持,當沿把手桿12拉動固定環(huán)13,使固定環(huán)13脫離與固定座11相卡制的位置時,可讓把手桿12相對固定座11轉(zhuǎn)動,而能將滑板車折疊至較小體積,以便方便滑板車的攜帶與收存。
又在板體10設置后輪16的一端樞設有一剎車蓋18,請配合參看
圖1、7,剎車蓋18是覆蓋在后輪16的上緣,另外在板體10上設置有一個一端頂持在剎車蓋18底面的彈簧19,如此當用戶踩踏剎車蓋18時,可以讓剎車蓋18抵壓后輪16的周緣而與后輪16生成摩擦,來提供滑板車剎車減速的效果。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滑板車,包括有一板體,在板體一端設置有一把手桿,另端設置有一后輪,其特征在于在板體設置把手桿的一端固設有一樞座,于樞座異于與板體結(jié)合的一端水平延伸形成有一樞桿,于樞桿兩端各樞設有一樞架,于兩樞架上各設置有一同軸相對的前輪,又在樞座頂面向上凸設形成有一凸塊,于凸塊上設置有一斜向的長孔,另設置有一垂直貫穿長孔的連接桿,連接桿的兩端分別與兩樞架相互樞設,另外在連接桿位于凸塊兩側(cè)的位置上各套設有一個推塊,并套設有一個一端抵靠在推塊上的彈簧。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車,其特征在于在連接桿兩端各設置有一螺孔,在連接桿的各螺孔內(nèi)螺接有一具螺紋部的連接桿,于連接桿異于螺入連動桿的另端設置有一環(huán)狀的套部,另設置有一個垂直穿入樞架的螺管,并且螺管是穿過連接桿的套部,又設置有一與螺管相互螺合的一螺栓。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車,其特征在于彈簧另端是抵靠在連接桿的套部上。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車,其特征在于彈簧另端是抵靠在螺管上。
專利摘要一種滑板車,是在滑板車的板體上固設一樞座,于樞座上水平延伸形成有一樞桿,而將兩分別樞設有前輪的樞架樞設在樞桿兩端,另在樞座頂面凸設形成有一凸塊,并設置有一垂直貫穿凸塊的連接桿,并且連接桿的兩端分別與兩樞架相互樞設,又在連接桿上套設有一個推塊,及一抵靠在推塊上的彈簧,藉此可讓用戶以腳踩踏滑板車板體的側(cè)邊,來控制滑板車的行進方向,而能提高滑板車控制的順暢性與方便性。
文檔編號B62M1/00GK2451173SQ0025747
公開日2001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00年11月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0年11月6日
發(fā)明者林中原 申請人:林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