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自行車配件結(jié)構,尤其是指一種容易操控的自行車變速控制 裝置。
背景技術:
變速自行車因為能夠憑借變速控制裝置的切換,讓使用者在低速檔或高速檔 之間選擇,利用上坡調(diào)整為低速檔,下坡調(diào)整為高速檔,達到上坡省力,下坡加 速省時的目的。
常見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位于車把手,必須憑借大拇指撥動變速控制裝置 的制動桿,達到操控變速的目的。然而,利用大拇指上下?lián)軇又苿訔U的操作方式 并不符合人體工學,且大拇指要達到切換制動桿需要施以較大的力量才能夠切換 成功,但是,顯然的大拇指能夠提供的力量有限,許多操作者往往存在有無法順 利切換的問題。
有鑒于現(xiàn)有技術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存在有不容易切換的缺失,因此,本 發(fā)明人乃極力尋求一種容易操控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希望能夠滿足使用者的
需求o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期待提供一種容易操控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 本發(fā)明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容易操控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使用者能夠簡
單握持進檔裝置完成進文件的操控,以及簡單按壓退檔裝置完成退文件的操控。 本發(fā)明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無需費力操控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 本發(fā)明又一目的是提供進檔裝置與退檔裝置都具有精準的變速功能,能夠準
確的達到進檔或退檔的功效。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4一進檔裝置,包括一第一控制件、 一第一連動件與一第一卡掣件,所述的第 一控制件連接所述的第一連動件,所述的第一連動件樞接所述的第一卡掣件;
一退檔裝置,包括一第二控制件與一第二連動件,所述的第二控制件連接所 述的第二連動件;
一殼體裝置,包括一第二卡掣件、 一第三卡掣件與一卡掣座,所述的進檔裝 置與所述的退檔裝置都被限制在所述的殼體裝置內(nèi)而不脫離,所述的第一、第二 與第三卡掣件分別選擇性卡掣于所述的卡掣座,操控所述的第一控制件同步拉動 所述的第一連動件,進一步讓所述的第一卡掣件卡掣于所述的卡掣座并拉動所述 的卡掣座,完成進檔的變速控制,操控所述的第二控制件,推移所述的第二連動 件,進一步讓所述的第二卡掣件卡掣所述的卡掣座,所述的第三卡掣件遠離所述 的卡掣座,完成退檔的變速控制。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 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提供一種容易操控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 使用者能夠簡單握持進檔裝置完成進文件的操控,以及簡單按壓退檔裝置完成退 文件的操控。
2. 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的進檔裝置與退檔裝置都具有精準的變速功
能,能夠準確的達到進檔或退檔的功效。
圖1是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的立體外觀圖2是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的局部立體外觀圖,表示隱藏所述的外殼 的示意圖3是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的立體分解圖4是本發(fā)明由圖3所取的細部放大圖5是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6是本發(fā)明由圖1的6-6剖面線所取的剖視圖,表示進檔裝置的示意圖,
尤指第一卡掣件與卡掣座的相對關系;
圖7是本發(fā)明由圖1的7-7剖面線所取的剖視圖,表示退檔裝置的示意圖,
尤指第二卡掣件與卡掣座的相對關系;
圖8是本發(fā)明由圖1的8-8剖面線所取的剖視圖,表示退檔裝置的示意圖,尤指第三卡掣件與卡掣座的相對關系;
圖9是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操控進檔裝置的動作圖,指第一卡掣件卡 掣在卡掣座的示意圖IO是本發(fā)明圖9的細部放大圖11是本發(fā)明圖9的延續(xù),表示第一卡掣件帶動卡掣座移動的示意圖12是本發(fā)明圖ll的延續(xù),表示釋放第一控制件,第一卡掣件復位的示意
圖13是本發(fā)明圖12的延續(xù),表示完成進檔的變速控制; 圖14是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操控退檔裝置的動作圖,表示第二卡掣件 卡掣在卡掣座的示意圖15是本發(fā)明圖14的細部放大圖16是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操控退檔裝置的動作圖,表示第三卡掣件 與卡掣座相對關系的示意圖17是本發(fā)明圖16的細部放大圖18是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釋放退檔裝置的動作圖,表示第二卡掣件 遠離卡掣座的示意圖19是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釋放退檔裝置的動作圖,表示第三卡掣件 卡掣卡掣座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l進檔裝置;2退檔裝置;3殼體裝置;IO第一控制件;101 第一端;102第二端;11包容腳;12樞孔;13連接孔;14彈性體;141第一腳; 142第二腳;15軸件;16軸件;20第一連動件;201第一端;202第二端;203 第一部位;204第二部位;21樞孔;22擋部;30第一卡掣件;301卡部;302擋 部;303抵接部;31第一彈性件;311第一腳;312第二腳;40第二控制件;401 第一端;402第二端;41結(jié)合孔;42破槽;43容置空間;44擋壁;50第二連動 件;501第一端;502第二端;503第一部位;504第二部位;51連接部;52推移 部;53翹移部;54限制容部;60卡掣座;61突肋;62第一卡掣槽;621掣部; 63第二卡掣槽;631掣部;64控制繩索;70限制座;71第一限制件;711擋緣; 712套合部;713凹缺;714容孔;715容槽;7151弧槽;7152第一卡槽;7153 第二卡槽;72第二限制件;721凸部;722凸塊;723容孔;724穿孔;725容槽; 7251弧槽;7252第一卡槽;7253第二卡槽;726擋壁;81第二卡掣件;811卡部;
6812推壓部;82第三卡掣件;821卡部;822勾部;83軸件;84第二彈性件;841 第一腳;842第二腳;90外殼;91結(jié)合部;92擋止部;93凹環(huán);94扣件;95彈 片組。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有關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 述如后,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種結(jié)構的限制。
參照圖1與圖2,為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的立體外觀圖。本發(fā)明自行 車變速控制裝置包含有一進檔裝置1、 一退檔裝置2與一殼體裝置3。所述的進檔 裝置l樞接于所述的殼體裝置3,所述的退檔裝置2被限制在所述的殼體裝置3 中,操控所述的進檔裝置l可以達到進文件的目的,操控所述的退檔裝置2可以 達到退文件的目的,達到簡單操控的功效。
參照圖3至圖5,為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的立體分解圖。所述的進檔 裝置1包括一第一控制件10、 一第一連動件20與一第一卡掣件30。所述的第一 控制件10包括第一端101與第二端102,第一端101提供扣壓,第二端102 "&有 兩包容腳11,所述的包容腳11分別設有一樞孔12與一連接孔13,所述的包容腳 11內(nèi)設有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與一彈性體14,所述的彈性體14經(jīng)由一軸件15 設在所迷的連接孔13中,所述的彈性體14包括第一腳141與第二腳142,所述 的彈性體14第一腳141抵接于兩包容腳ll相接的壁面。
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包括第一端201與第二端202,第一端201設有一長條 型樞孔21,所述的樞孔21對應于所述的第一控制件10的樞孔12,并憑借一軸件 16將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與所述的第一控制件IO樞接于一起。第二端202包括 有一第一部位203與一第二部位204,第一部位203樞接所述的第一^^掣件30與 一第一彈性件31,所述的第一部位203凸起于第二端202,第一部位203與第一 端201之間設有一擋部22,所述的第二部位204形成一空間。
所述的第一"^掣件30設有一突出的第一卡部301、 一擋部302與一呈平整狀 的抵接部303,所述的第一-^部301、所述的擋部302與所述的抵接部303位于所 述的第一卡掣件30的外周緣。所述的第一彈性件31包括一第一腳311與一第二 腳312,所述的第一腳311位于所述的第一^^掣件30的擋部302,所述的第二腳 312位于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的擋部22。
7所述的退檔裝置2包括一第二控制件40與一第二連動件50。所述的第二控 制件40包括第一端401與第二端402,第一端401設有一結(jié)合孔41,第二端402 設有一破槽42,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側(cè)為封閉狀,另一側(cè)形成一容置空間43, 所述的容置空間43設有一擋壁44。所述的破槽42允許所述的第一控制件10的 第二端102伸入所述的容置空間43。
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包括第一端501與第二端502,第一端501凸伸一連接 部51,第二端502包括有一第一部位503與一第二部位504,第一部位503形成 一空間,第二部位504設有一推移部52與一翹移部53,所述的推移部52與所述 的翹移部53位于不同的水平位置,第一端501與第二端502之間更設有一限制容 部54。所述的限制容部54套接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限制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 位于所述的限制容部54內(nèi)。
所述的殼體裝置3包括一卡掣座60、 一限制座70、兩卡掣件81、 82與一外 殼90。所述的卡掣座60的底部形成圓弧狀,所述的卡掣座60的兩側(cè)分別形成一 突肋61,所述的卡掣座60設有兩列形成錯位的卡掣槽62、 63,所述的兩卡掣槽 62、 63也可以實施為平行狀,所述的卡掣槽62、 63設有數(shù)凹陷的掣部621、 631。 所述的卡掣座60 —端連接一控制繩索64。
所述的限制座70包括一第一限制件71與一第二限制件72,所述的第一限制 件71 —端環(huán)設形成一擋緣711,另一端的端部包括兩相對的套合部712與一凹缺 713,所述的第一限制件71內(nèi)部設有一容孔714與一容槽715,所述的容孔714 與所述的容槽715位于同一軸在線,所述的容槽715包括一呈圓弧狀的弧槽7151、 一第一卡槽7152與一第二卡槽7153。
所述的第二限制件72 —端的周緣包括兩個相對的凸部721與 一 位于所述的兩 凸部721之間的凸塊722,所述的凸塊722設有一容孔723,所迷的第二限制件 72的內(nèi)部設有一壁面,所述的壁面對應該容孔723更設有一穿孔724。所述的第 二限制件72內(nèi)部設有一容槽725,所述的容槽725包括一呈圓弧狀的弧槽7251、 一第一卡槽7252與一第二卡槽7253,所述的容槽725的末端形成一擋壁726(請 見圖6)。
所述的第一限制件71與所述的第二限制件72套接于一起,所述的套合部712 套才妄所述的凸部721,所述的凹缺713套接所述的凸塊722。
所述的第二卡掣件81與所述的笫三卡掣件82憑借一軸件83樞接于所述的兩限制件71、 72,所述的兩卡掣件81、 82之間更設有一第二彈性件84,所述的軸 件83依序穿設于所述的第一限制件71的凹缺713、所述的第二限制件72的容孔 723、所述的第二卡掣件81、所述的第二彈性件84、所述的第三卡掣件82以及所 述的穿孔724。所述的第二卡掣件81設有一^^部811與一推壓部812,所述的第 三卡掣件82設有一^^部821與一勾部822。
所述的第二彈性件84包括一第一腳841與一第二腳842,所述的第二彈性件 84第一腳841位于所述的第二卡掣件81鄰近所述的卡部811且相反于所述的推 壓部812,所述的第二腳842位于所述的第三卡掣件82且遠離所述的卡部821與 所述的勾部822。
所述的外殼90—端突設兩結(jié)合部91,所述的兩結(jié)合部91挾持著所述的第一 控制件10的包容腳11,所述的軸件15同時穿設于所述的結(jié)合部91,將所述的結(jié) 合部91與所述的第一控制件10結(jié)合于一起。所述的外殼90套接所述的限制座 70,所述的外殼90內(nèi)部環(huán)設有一擋止部92,所述的外殼90內(nèi)部鄰近所述的結(jié)合 部91的端部更設有一凹環(huán)93。所述的凹環(huán)93扣設有一扣件94,所述的第二連動 件50與所述的第一限制件71的擋緣711被限制在所述的扣件94與所述的擋止部 92之間,且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與所述的第 一限制件71之間更設有一彈片組95。 所述的彈性體14第二腳142抵接于所述的外殼90的底部。
參照圖6至圖8,為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的剖面示意圖。所述的第一 控制件10與所述的外殼90接設在一起,所述的第一控制件10并連接所述的第一 連動件20,所述的第 一連動件20被限制在所述的限制座70的兩限制件71 、 72 的第二卡槽7153、 7253。所述的卡掣座60被限制在所述的兩限制件71 、 72的弧 槽7151、 7251與第^槽7152、 7252。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同時樞接所述的第 一卡掣件30,所述的第一卡掣件30對應于所述的第一卡掣槽62。所述的第一卡 掣件30的抵接部303抵接于所述的第二限制件72的擋壁726,進一步讓所述的 第一卡掣件30扭轉(zhuǎn)所述的第一彈性件31而常態(tài)性保持翹起,令所述的卡部301 常態(tài)性遠離所述的卡掣座60第一卡掣槽62的掣部621。
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連接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且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局 部包覆著所述的外殼90,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H皮擋止在所述的外殼90的扣件94, 進一步讓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無法從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的方向脫出,值得注 意的是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的破槽42包覆著所述的第一控制件10第二端102,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能夠相對于所述的第一控制件IO橫向移動。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的擋壁44抵接于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的壁面,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能夠選擇性推移所述的第二卡掣件81與所述的第三卡掣件82,所述的兩卡掣件81、82對應于所述的第二卡掣槽63。所述的推移部52與所述的第二卡掣件81常態(tài)性保持自由關系,所述的翹移部53與所述的第三卡掣件82常態(tài)性保持自由關系,所述的兩卡掣件81、 82受到所述的第二彈性件84的控制而令所述的第一腳841控制所述的第二卡掣件81的卡部811遠離所述的第二卡掣槽63的掣部631,以及令所述的第二腳842控制所述的第三卡掣件82的卡部821卡掣在所述的第二卡掣槽63的掣部631。
操控所述的第一控制件10同步拉動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進一步讓所述的第一卡掣件30卡掣在所述的卡掣座60并拉動所述的卡掣座60,完成進檔的變速控制,操控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推移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進一步讓所述的第二卡掣件81卡掣所述的卡掣座60,所述的第三卡掣件82遠離所述的卡掣座60,完成退檔的變速控制。
參照圖9至圖13,為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操控進檔裝置1的動作圖。操作者扳動所述的進檔裝置1的第一控制件10帶動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在所述的限制座70的兩限制件71、 72的第二卡槽7153、 7253內(nèi)軸向移動,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移動時帶動所述的第一卡掣件30遠離所述的第二限制件72的擋壁726,所述的第一""^掣件30失去所述的擋壁726的頂掣,經(jīng)由所述的第一彈性件31的彈性抵壓,令所述的第一卡掣件30的卡部301落入所述的卡掣座60第一卡掣槽62的其中的一掣部621。操作者繼續(xù)扳動所述的第一控制件10,所述的第一卡掣件30與所述的卡掣座60卡掣在一起,進一步帶動所述的卡掣座60軸向移動,此時所述的卡掣座60帶動所述的控制繩索64朝向所述的第一控制件IO的方向移動,所述的控制繩索64帶動自行車變速器產(chǎn)生作動(圖中未示)達到進檔的變速控制。
同時參照圖8,操作者釋放所述的第一控制件10時,所述的卡掣座60經(jīng)由所述的第三卡掣件82常態(tài)性卡掣在所述的第二卡掣槽63的掣部631,進一步限制所述的卡掣座60無法移動。
此時,所述的卡掣座60被定位而不會移動,所述的第一控制件10的彈性體14彈性釋放,所述的控制件10以所述的軸件15為軸心產(chǎn)生樞轉(zhuǎn),將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回推至自然狀態(tài)位置,使所述的第一卡掣件30同時被帶往所述的第二限制件72的擋壁726移動,所述的卡部301脫離在所述的掣部621,所述的擋壁726抵壓所述的抵接部303,完成了進檔的變速控制。值得一提的是,扳動所述的第一控制件10連動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移動的行程恰設計為所述的第二卡掣槽63的掣部631與掣部631之間的距離倍數(shù)。而扳動所述的第一控制件10連動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移動的距離關系著進檔的檔數(shù),能夠憑借筒單改變前述的扳動所述的第一控制件10連動所述的第一連動件20移動的行程,進一步控制進檔的檔數(shù)。
參照圖14至圖17,為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操控退檔裝置2的動作圖。操作者按壓推移所述的退檔裝置2的第二控制件40推動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同時推壓所述的彈片組95,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的推移部52壓抵所述的第二卡掣件81的推壓部812,進一步使所述的卡部811落入所述的卡掣座60第二卡掣槽63的掣部631。同時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的翹移部53伸入所述的第三卡掣件82的勾部822,所述的翹移部53提動所述的第三卡掣件82的卡部821遠離所述的第二卡掣槽63的掣部631。
持續(xù)推動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使所述的控制繩索64拉動所述的卡掣座60軸向移動,值得一提的是,推動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使所述的控制繩索64拉動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移動的行程恰為所述的第二卡掣槽63的掣部631與掣部631之間的一倍距離。而推動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使所述的控制繩索64拉動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移動的距離關系著退檔的檔數(shù),能夠憑借上述推動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的動作進行退一檔的檔數(shù)。
參照圖18至圖19,為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釋放退檔裝置2的動作圖。操作者釋放所述的退檔裝置2的第二控制件40,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受到所述的彈片組95的彈性釋放回復原位,所述的彈片組95同時帶動所述的第二控制件40橫向移動而回復原位,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的推移部52遠離所述的第二卡掣件81的推壓部812,(請同時參照圖4)所述的第二卡掣件81受到第二彈性件84的彈性釋放,令所述的卡部811離開所述的卡掣座60第二卡掣槽63的掣部631。同時所述的第二連動件50的翹移部53遠離所述的第三卡掣件82的勾部822,所述的第三卡掣件82的卡部821受到所述的第二彈性件84的彈性釋放而落入所述的第二卡掣槽63的掣部631,使卡掣座60定位完成退檔的變速控制。
11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提供了進文件與退文件的變速功能,操作者分別憑借所述的進檔裝置與所述的退檔裝置達到變速控制的目的,簡單握持第一控制件即可以達到進檔的變速控制,簡單按壓第二控制件也可以達到退檔的變速控制。操作者能夠憑借手指握持達到容易操控第一控制件的目的,以及憑借大拇指的推移達到容易操控第二控制件的目的。
就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的優(yōu)點
1. 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提供一種容易操控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使用者能夠簡單握持進檔裝置完成進文件的操控,以及簡單按壓退檔裝置完成退文件的操控。
2. 本發(fā)明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的進檔裝置與退檔裝置都具有精準的變速功
能,能夠準確的達到進檔或退檔的功效。
以上說明對本發(fā)明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1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進檔裝置,包括一第一控制件、一第一連動件與一第一卡掣件,所述的第一控制件連接所述的第一連動件,所述的第一連動件樞接所述的第一卡掣件;一退檔裝置,包括一第二控制件與一第二連動件,所述的第二控制件連接所述的第二連動件;一殼體裝置,包括一第二卡掣件、一第三卡掣件與一卡掣座,所述的進檔裝置與所述的退檔裝置都被限制在所述的殼體裝置內(nèi)而不脫離,所述的第一、第二與第三卡掣件分別選擇性卡掣于所述的卡掣座,操控所述的第一控制件同步拉動所述的第一連動件,進一步讓所述的第一卡掣件卡掣于所述的卡掣座并拉動所述的卡掣座,完成進檔的變速控制,操控所述的第二控制件,推移所述的第二連動件,進一步讓所述的第二卡掣件卡掣所述的卡掣座,所述的第三卡掣件遠離所述的卡掣座,完成退檔的變速控制。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裝 置更設有一限制座,所述的限制座限制所述的卡掣座與所述的第一連動件。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制座 設有一擋壁,所述的第一卡掣件常態(tài)性抵壓在所述的擋壁上,所述的第一卡掣件 與一第一彈性件樞接于所述的第一連動件,所述的第一卡掣件遠離所述的擋壁即 受所述的第一彈性件的彈性釋放而樞轉(zhuǎn),進一步卡掣在所述的卡掣座上,所述的 第二與第三卡掣件樞接于所述的限制座。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座 包括一第一限制件與一第二限制件,所述的兩限制件套接于一起,并憑借一軸件 結(jié)合在一起,所述的擋壁位于所述的第二限制件。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二連動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所述的第二連動件第一端連接所述的第 二控制件,所述的第二連動件第二端設有一推移部與一翹移部,所述的推移部選 擇性推移所述的第二卡掣件,所述的翹移部選擇性翹移所述的第三卡掣件。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二連動件包括第一端與第二端,所述的第二連動件第一端連接所述的第 二控制件,所述的第二連動件兩端之間更設有一限制容部,所述的限制容部套接所述的第一連動件。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卡掣座包括一第一卡掣槽與一第二卡掣槽,所述的第一卡掣件選擇性卡掣 所述的第一卡掣槽,所述的第二與第三卡掣件選擇性卡掣所述的第二卡掣槽,所 述的卡掣座一端連接一控制繩索。
8.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制座 包括一容槽,所述的卡掣座與所述的第一連動件被限制在所述的容槽,所述的容 槽包括一弧槽、 一第一卡槽與一第二卡槽,所述的卡掣座的底部形成圓弧狀,所 述的卡掣座的兩側(cè)分別形成一突肋,所述的卡掣座底部與兩突肋限制在所述的弧 槽與所述的第一卡槽,所述的第一連動件限制在所述的第二卡槽。
9.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裝置更設有一外殼,所述的第一控制件與所述的外殼樞接于一起,所述的外殼更設 有一扣件扣設在所述的第二控制件與所述的第二連動件之間。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連 動件與所述的限制座之間設有一彈片組,按壓所述的第二控制件進一步壓縮所述 的彈片組,釋放所述的第二控制件,所述的彈片組彈性釋放令所述的第二控制件 回復原位。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一種自行車變速控制裝置,包含有一進檔裝置、一退檔裝置與一殼體裝置,所述的進檔裝置包括一第一控制件、一第一連動件與一第一卡掣件,所述的退檔裝置包括一第二控制件與一第二連動件,所述的殼體裝置包括一第二卡掣件、一第三卡掣件與一卡掣座,所述的進檔裝置與所述的退檔裝置都被限制在所述的殼體裝置而不脫離,操控所述的第一控制件同步拉動所述的第一連動件,讓所述的第一卡掣件卡掣在所述的卡掣座并拉動所述的卡掣座,完成進檔的變速控制,操控所述的第二控制件,推移所述的第二連動件,讓所述的第二卡掣件卡掣所述的卡掣座,所述的第三卡掣件遠離所述的卡掣座,完成退檔的變速控制。
文檔編號B62M25/00GK101648589SQ20091013521
公開日2010年2月17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8月15日
發(fā)明者江承勛 申請人:天心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