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的制作方法
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特別是關于一種可達到增加彈簧剛性強 度的避震器結構。
背景技術:
為因應不平整的路況及坑洞,一般摩托車均會借由裝設后避震器來降低車身的晃 動及跳動,以避免摩托車相關構件不因震動而導致?lián)p傷,并且可增加乘客乘坐的舒適性,而 不論后避震器的外觀型態(tài)為何,彈簧是為主要的后避震元件之一,利用彈簧受力后的伸縮 變形量,來吸收行駛中摩托車的震動。而習知的摩托車后避震器1,請參閱圖1所示,該后避震器1包含有一上座11,該 上座11向下結合有一作動桿12,該作動桿12套設有一阻尼13,該阻尼13下方設有一下座 14,其中,于上座11與下座14之間設有一彈簧15,該彈簧15依簧圈間距的疏密程度區(qū)分為 密部151及疏部152。該后避震器1于實施時,是將上座11以上連結部111固設于摩托車的車架上,而 下座14則以下連結部141固設于動力單元上,當后避震器1受到承載力時,借由彈簧15的 密部151及疏部152,可有效的吸收因路況沖擊所產生的振動力,借此,來有效達到騎乘時 的舒適性以及避免摩托車相關零件因震動產生損壞的目的。習知的摩托車后避震器1借由上述的構造,雖然可有效達到吸震及避震的目的, 由于動力單元于運轉時,會使彈簧15會產生震動,而彈簧15的簧圈間因有足夠的空間,因此避震器1不會產生拍打音,然而,當摩托車有負 載且行經不平整的路面而造成沖擊時,因彈簧15的簧圈空隙變少,因此彈簧15的密部151 的簧圈會有上、下簧圈拍打的現(xiàn)象,加上動力單元運轉所造成彈簧15的震動,此時,彈簧15 會因此產生音叉效應,進而造成噪音的產生。于是另有業(yè)者開發(fā)出另一摩托車后避震器結構,如中國臺灣專利號M350477,請 參閱圖2所示,該避震器2包含有一上座21,該上座21向下結合有一作動桿22,該作動桿 22套設有一阻尼23,該阻尼23下方設有一下座24,于上座21與下座24之間設有二個彈簧 25,其中,借由二彈簧25連接處來形成密合部253,而密合部253的上、下側為疏松部251、 252,于密合部253處設有一間隔件26。而當車輛行駛于顛簸的路面時,該避震器2下方疏松部252會因震動力而密合,此 時彈簧25的中間密合部253借由下方疏松部252可有一緩沖效用,再利用彈簧25的上方 疏松部251產生減震效用,借此來達到減震的目的。然而,習知的摩托車后避震器2將二彈簧25分成上、下段,則會造成避震器2制作 成本的提高,且彈簧25于定位時容易造成定位效果不佳,且該間隔件26會隨著彈簧25的 壓縮而上下移動,進而會使間隔件26于阻尼23上經?;瑒佣斐赡p。有鑒于習知摩托車的后避震器具有上述的缺失,是以,要如何開發(fā)出一可降低共 振音的摩托車后避震器結構,實為目前摩托車制造業(yè)者所亟待克服的課題。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可提升彈簧剛性強度及降低噪音。本發(fā)明的主要技術手段在于提供一種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該避震器至少包括有 一上座、一下座、一阻尼及一彈簧,該上座具有一上連結部可與車架結合,而下座則設有一 下連結部可與動力單元結合,于阻尼上設有一作動桿,該彈簧是一體成型制成,且依簧圈的 疏密程度區(qū)分為密部及疏部,該彈簧的密部是至少由二個簧圈疊合而成,該疏部是以密部 區(qū)分為的上疏部及下疏部,借由該密部可將彈簧界定出一阻隔區(qū),利用該阻隔區(qū)可變更彈 簧因動力單元運轉而產生的共振頻率,借此可不需提高制作成本即可有效縮短彈簧可壓縮 的距離,以達到提升彈簧剛性強度及降低噪音的功效。
圖1是習知摩托車后避震器彈簧的示意圖。 圖2是另一習知摩托車后避震器彈簧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摩托車后避震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本發(fā)明摩托車后避震器彈簧安裝實施例。 圖5是本發(fā)明摩托車后避震器彈簧的側視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摩托車后避震器彈簧的示意圖,1后避震器11上座111上連結部
12作動桿13阻尼
14下座141下連結部
15彈簧
151密部152疏部
2后避震器21上座22作動桿
23阻尼24下座
25彈簧
251、252疏松部
253密合部26間隔件
3后避震器31上座311上連結部
312螺孔32下座
321下連結部322凸緣
33阻尼331作動桿
3311螺紋段34彈簧
341密部
341a、341b 簧圈
342疏部
342a上疏部342b下疏部
4車架
5動力單元
4
M 螺帽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能更易于了解本發(fā)明的結構及所能達成的功效,茲配合圖式說明如后首先,請參閱圖3、4所示,本發(fā)明的避震器3,至少包括有一上座31、一下座32、一阻尼33及一彈簧34。上座31,上方具有一上連結部311,該上連結部311可與摩托車的車架4連結,上 座31的中央設有一螺孔312。下座32,下端設有一下連結部321,該下連結部321是與摩托車的動力單元5相連 結,該下座32上方環(huán)設有一凸緣322,于下座32的上方設有一阻尼33。阻尼33,是設置于下座32上,該阻尼33上設有一作動桿331,該作動桿331上方 設有一螺紋段3311,該螺紋段3311是可與上座31的螺孔312相螺合。彈簧34,是套設于阻尼33上,該彈簧34是一體成形制成,且彈簧依簧圈的疏密程 度區(qū)分有一密部341及一疏部342,該疏部342是以密部341區(qū)分出一上疏部342a及下疏 部342b,其中,該密部341是至少由二個簧圈341a、341b所疊合而成,且借由該密部341可 將彈簧34界定出一阻隔區(qū)。請參閱圖5所示,本發(fā)明的彈簧34于實施時,可令上疏部342a 及下疏部342b形成等距,或如圖6所示,該上疏部342a及下疏部342b可為不等距的狀態(tài)。請再參閱圖5、6所示,本發(fā)明于實施時,是將彈簧34套設于阻尼33的外側,接著 將作動桿331的螺紋段3311與一螺帽M及上座31的螺孔312螺設結合,借此,彈簧34可 被限制于上座31與下座32的凸緣322之間,由于該彈簧34的密部341是至少由二個簧圈 341a、341b所疊合而成,因此,可縮短彈簧34可壓縮的距離,以提升彈簧34的剛性強度;當 動力單元5運轉時,借由該密部341可將彈簧34界定出一阻隔區(qū),利用該阻隔區(qū)可變更彈 簧34因動力單元5運轉而產生的共振頻率,并減少避震器3的彈簧34的震動量,借此當摩 托車有負載且行經不平整的路面而造成沖擊時,該彈簧34的上疏部342a及下疏部342b可 借由密部341形成的阻隔區(qū)改變彈簧34本體的共振頻率,進而可以消除彈簧34因上述共 振所發(fā)出的共振噪音。本發(fā)明的功效在于,借由該彈簧34是為一體成型制成,并具有一密部341、一上疏 部342a及一下疏部342b,且彈簧34的密部341是至少由二個簧圈341a、341b所疊合而成, 因此,該彈簧34可不需提高制作成本即可有效縮短彈簧34的可壓縮距離,而能達到提升彈 簧34剛性強度的功效,此外,借由彈簧34的密部341可將彈簧34界定出一阻隔區(qū),利用該 阻隔區(qū)可有效變更彈簧34因動力單元5的運轉而產生的共振頻率,進而可降低彈簧34因 共振所發(fā)出的共振噪音。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借由上述的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確實能達到所訴求的目的及 功效。
權利要求
一種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該避震器至少包括有一上座、一下座、一阻尼及一彈簧,該上座具有一上連結部可與車架結合,而下座則設有一下連結部可與動力單元結合,于阻尼上設有一作動桿,該彈簧是套設于阻尼上,且彈簧依簧圈間距的疏密程度區(qū)分為密部及疏部,其特征在于該彈簧的密部是至少由二個簧圈疊合而成的。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其特征在于該密部是可將彈簧界定出 一阻隔區(qū)。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其特征在于該彈簧的疏部被密部區(qū)分 為上疏部及下疏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其特征在于該上疏部及下疏部是可為 等距的。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其特征在于該上疏部及下疏部是可為 不等距的。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其特征在于該彈簧的密部、上疏部及下 疏部為一體成型。
全文摘要
一種摩托車后避震器構造,該避震器至少包括有一上座、一下座、一阻尼及一彈簧,該上座具有一上連結部可與車架結合,而下座則設有一下連結部可與動力單元結合,于阻尼上設有一作動桿,該彈簧是一體成型制成,且依簧圈的疏密程度區(qū)分為密部及疏部,該彈簧的密部是至少由二個簧圈疊合而成,該疏部是以密部區(qū)分為的上疏部及下疏部,借由該密部可將彈簧界定出一阻隔區(qū),利用該阻隔區(qū)可變更彈簧因動力單元運轉而產生的共振頻率,借此可不需提高制作成本即可有效縮短彈簧可壓縮的距離,以達到提升彈簧剛性強度的功效。
文檔編號B62K25/04GK101898612SQ20091014202
公開日2010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5月27日
發(fā)明者傅任輝, 曾國彰, 陳玉坤 申請人:光陽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開發(fā)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