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腳輪和嬰兒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具有阻止可折疊車身的嬰兒車、車輪的轉動的鎖定功能的小腳輪 (caster)、及采用了該小腳輪的嬰兒車。
背景技術:
目前,作為這種嬰兒車,有將手推構架折回到其手柄的根部附近而折疊的結構。作 為其它的嬰兒車,也公知如下結構的嬰兒車,即,將前腳、扶手、手推構架及座位構架作為連 桿部件形成連桿機構,通過該連桿機構的操作,使手推構架向下方移動,并且將扶手和后腳 轉動自如地連結,將手推構架和后腳經由后腳托架連結,與手推構架的動作聯動地使后腳 朝向前腳轉動,將車身進行折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另外,嬰兒車的前輪、有時為前輪及后輪,利用具備阻止車輪轉動的鎖定功能的小 腳輪被安裝于腳構架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1 日本實開平6-37050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2-284015號公報在將手推構架在其中部折回的現有例中,在折疊狀態(tài)下手柄接近地面,在用戶要 操作手柄時,強迫其要采用下蹲這樣的不自然的姿勢。另一方面,在將后腳的上端部轉動自 如地安裝于扶手上使其轉動的現有例中,由于后腳及后輪進行以與扶手的連結點為中心的 單純的轉動運動,所以車身變形時的后腳及后輪的變位受到很大限制,從而不能在使用狀 態(tài)及折疊狀態(tài)各狀態(tài)下使后腳及后輪變位到適當的位置。例如為了即使在折疊狀態(tài)下也要 使左右的后輪的車軸在車軸方向一致,需要使后腳的轉動中心線也在車寬方向一致。在該 情況下,不能使后腳及后輪向車寬方向變位。因此,在將后輪在使用狀態(tài)下充分壓向車寬方 向外側來確保車身的穩(wěn)定性的情況下,即使是折疊狀態(tài),后輪也會被一直壓出,從而只是在 后輪的轉動運動中,在車寬方向不能將車身緊湊地折疊。在折疊狀態(tài)下為了避開與前腳或 前輪的干擾,也不能使后腳及后輪向車寬方向變位。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嬰兒車,在進行車身的變形操作時用戶不必強 迫采用不自然的姿勢,且緩解與車身變形時的后腳及后輪的變位相關的限制,可使后腳及 后輪變位到分別適合于使用狀態(tài)及折疊狀態(tài)的位置。另外,當在小腳輪阻止了車輪轉動的狀態(tài)下從路面向車輪輸入轉矩時,對與阻止 轉動相關的部件施加負荷。在該負荷過大的情況下,可能產生小腳輪等構成部件變形、或破 損這樣的不良情況。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使對車輪輸入過剩的轉矩也難以產生部件的變形或破損的小腳輪、及活用該小腳輪的嬰兒車。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嬰兒車(1),使車身( 在使用狀態(tài)和折疊狀態(tài) 之間可進行變形,其中,具備第一連桿機構(Li),其包含所述車身的前腳(4)及手推構架 (8)作為連桿部件,且從車寬方向觀察構成為近似平行四邊形,在使所述車身從所述使用狀 態(tài)向所述折疊狀態(tài)變形時,所述手推構架向下方大致平行地移動;第二連桿機構(L2),其 形成為近似平行四邊形,包括一對后腳臂(25、26)作為連桿部件,所述一對后腳臂相互大 致平行地配置并構成所述車身的后腳(5),所述第二連桿機構動作時使該后腳在所述車身 的前后方向變位;連桿連結裝置(30、35、36),其連結所述第一連桿機構和所述第二連桿機 構,使得在為了使所述車身從所述使用狀態(tài)向所述折疊狀態(tài)變形而操作所述第一連桿機構 時,與該第一連桿機構的動作聯動,使所述后腳朝向所述前腳變位。在本發(fā)明的嬰兒車中,由于通過第一連桿機構使手推構架向下方大致平行地移 動,同時折疊車身,因此,即使在折疊的狀態(tài)下,也能夠將配置于手推構架上端部的手柄維 持在較高的位置。由此,在進行車身的變形操作時,不會使用戶強迫采取下蹲這樣的不自然 姿勢。另外,由于在后腳上設有一對后腳臂,且設有包含所述一對后腳臂作為連桿部件的大 致平行四邊形的第二連桿機構,因此,在折疊車身時,在將被后腳支承的后輪保持于與使用 狀態(tài)相同的方向的狀態(tài)下,可使后腳及后輪向車身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車寬方向變位。 由此,有關車身變形時的后腳及后輪的變位的的限制被緩解。因此,可在使用狀態(tài)下使后腳 及后輪向對車身的穩(wěn)定性的確保等有利的位置變位,且在折疊狀態(tài)下使后腳及后輪向對車 身的緊湊化有利的位置變位等、即,使后腳及后輪變位到分別適于使用狀態(tài)及折疊狀態(tài)的 位置。在本發(fā)明的嬰兒車中,也可以構成為,在所述車身的車寬方向兩側設置所述第一 連桿機構及所述第二連桿機構,所述第二連桿機構在使所述車身從所述使用狀態(tài)向所述折 疊狀態(tài)變形時,使所述后腳也向所述車寬方向內側變位。根據該方式,可在使用狀態(tài)下將后 腳拉出到車寬方向外側,充分確保后輪間的距離,由此提高車身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可在 折疊時使后腳向車寬方向內側變位,縮小后輪間的距離,將車身也在車寬方向上緊湊地折 疊。本發(fā)明的嬰兒車中,也可以構成為,所述第二連桿機構包含所述一對后腳臂、相對 于所述前腳無法相對變位地設置的后腳托架(27)、及支承后輪(11)的后輪支架08)作為 連桿部件,所述一對后腳臂的各自的一端部和后腳托架可轉動地連結,所述一對后腳臂的 各自的另一端部和所述后輪支架可轉動地連結,由此所述第二連桿機構(U)構成為近似 平行四邊形。根據該方式,可利用后腳臂和后輪支架構成大致平行四邊形的第二連桿機構。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構成為,在所述車身的車寬方向兩側設置所述第一 連桿機構(Li)及所述第二連桿機構(L2),所述后腳臂相對于所述后腳托架的轉動中心線 (Aq)相對于所述車寬方向斜向傾斜,使得與所述車寬方向內側相比外側更偏向車身上方且 前方。通過這樣使后腳臂的轉動中心線傾斜,可在折疊車身時使后腳以及后輪向車軸方向 內側變位。所述后輪支架也可以是分別在所述使用狀態(tài)及所述折疊狀態(tài)下將所述后輪的車 軸(Ila)支承為與所述車寬方向大致平行。根據該方式,不僅在使用狀態(tài)下,即使是折疊狀 態(tài)下,也能夠使后輪以朝向車軸方向的車軸為中心轉動。由此,即使在折疊狀態(tài)下,也能夠滾動后輪來運送嬰兒車。也可以構成為,在將后腳臂的轉動中心線如上那樣傾斜時,所述連桿連結裝置具 備配置在所述前腳和所述手推構架之間并作為所述第一連桿機構的連桿部件起作用的 座位構架(7)、架設在所述座位構架與所述后腳的一個后腳臂05)之間的連結桿(30)、以 及分別設于該連結桿和所述座位構架之間及該連結桿與所述一個后腳臂之間的萬向接頭 (35、36),所述連結桿的至少一端側的萬向接頭是球窩接頭(3 。該情況下,在座位構架及 一后腳臂和連結桿的連結點間,不僅在車身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即使是在車寬方向上 產生變位,也能夠利用在連結桿的兩端部配置的萬向接頭吸收該變位,使第一連桿機構和 第二連桿機構圓滑地聯動動作。通過將至少一個萬向接頭作成球窩接頭,可實現部件數量 的消減、小型化、輕量化。在本發(fā)明的嬰兒車中,在車寬方向兩側設置第一連桿機構及第二連桿機構的情況 下,也可以在所述前腳的下端部經小腳輪(101)安裝單一的前輪(10)。在該方式中,將嬰兒 車作為具備在車寬方向兩側配置的一對后輪和在前腳的下端部配置的單一的前輪的三輪 式嬰兒車來構成。而且,在折疊車身時,各后輪向車寬方向內側變位,由此也可以將車身在 車寬方向緊湊地折疊。在具備上述單一的車輪的方式中,也可以構成為,所述前腳具有在所述車寬方向 排列的一對前腳構架(9),所述一對前腳構架的各自的下端部向所述車寬方向內側彎曲,并 在車寬方向中央相互結合,在該結合的下端部經所述小腳輪安裝所述單一的前輪。另外,也可以構成為,在所述小腳輪上具有安裝所述前輪的小腳輪主體(103)、和 設于所述小腳輪主體和所述前腳之間并將所述小腳輪主體支承為能夠轉動的小腳輪保持 架(102),在所述小腳輪保持架上設置筒狀的構架承受部(105),所述一對前腳構架的結合 了的下端部被嵌合于所述構架承受部內,并與該構架承受部結合。在本發(fā)明的嬰兒車中,也可以構成為,所述后輪支架具有與所述一對后腳臂連結 的支架主體(60)、和相對于該支架主體能夠繞與所述車寬方向平行的支點轉動地連結的軸 承座(61),所述后輪(11)安裝在所述軸承座上,在所述支架主體和所述軸承座之間設有沖 擊緩沖裝置(63)。根據該方式,通過用沖擊緩沖裝置對從后輪輸入的沖擊進行緩沖,由此可 對從支架主體傳遞向后腳的沖擊進行緩解。由此,沖擊難以向手推構架或座位傳遞,嬰兒車 的操作感及乘坐感都得以提高。在本發(fā)明的嬰兒車中,也可以設有連桿間鎖定機構(52),其在所述車身處于所述 使用狀態(tài)時,對所述后腳和所述第一連桿機構的連桿部件或與該連桿部件一體結合的部件 (51)進行相互限制。通過設置這樣的鎖定機構,可減少在第一連桿機構和后腳之間設置的 部件數量,由此可減少車身的晃動。如以上所說明,在本發(fā)明的嬰兒車中,由于利用第一連桿機構使手推構架向下方 大致平行地移動,同時折疊車身,因此,即使在折疊的狀態(tài)下也能夠將配置于手推構架上端 部的手柄維持在較高的位置,由此,在進行車身的變形操作時,用戶不必被迫采取不自然的 姿勢。另外,由于在后腳上設有一對后腳臂,且設有包含該后腳臂作為連桿部件的大致平行 四邊形的第二連桿機構,因此,可緩和有關車身變形時的后腳及后輪的變位的限制,且可使 后腳及后輪變位到分別適于使用狀態(tài)及折疊狀態(tài)的位置。另外,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小腳輪(101),其具備小腳輪主體(103),其安裝車輪(10);小腳輪保持架(102),其將所述小腳輪主體支承成繞與所述車輪 的軸線正交的轉動中心線轉動自如;鎖定部件(104),其能夠在如下兩個位置之間進行移 動,其一是與所述小腳輪主體以無法繞所述轉動中心線進行相對轉動的方式進行嚙合的鎖 定位置(圖49的位置),另一個是相比于所述鎖定位置沿所述轉動中心線后退到所述小 腳輪保持架一側而解除與所述小腳輪主體的嚙合的解除位置(圖48的位置),并且所述鎖 定部件在無法繞所述轉動中心線相對于所述小腳輪保持架進行相對轉動的狀態(tài)下,被安裝 在所述小腳輪保持架上,在所述鎖定部件和所述小腳輪主體的嚙合部分設有錐部(104e、 108a),該錐部使輸入所述小腳輪主體的繞所述轉動中心線的轉矩變換為從所述鎖定位置 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方向的力并作用于所述鎖定部件。根據本發(fā)明的小腳輪,當將鎖定部件操作到鎖定位置時,鎖定部件與小腳輪主體 嚙合,阻止小腳輪主體相對于小腳輪保持架的轉動。當將鎖定部件從鎖定位置移動到解除 位置時,鎖定部件和小腳輪主體的嚙合解除,小腳輪主體相對于小腳輪保持架與車輪一起 可轉動。在鎖定部件位于鎖定位置時,若從車輪向小腳輪主體輸入轉矩,則該轉矩被變換成 在設于鎖定部件和小腳輪主體的嚙合部分的錐部間將鎖定部件壓向解除位置的力并作用 于鎖定部件上。當變換后的力超過鎖定部件的動作所需的力時,鎖定部件被驅動向解除位 置。因此,在過度的轉矩輸入到小腳輪主體的情況下,可使鎖定部件退避到解除位置,由此, 避免部件的變形或破損這樣的不良情況。在本發(fā)明的小腳輪中,也可以在所述小腳輪保持架和所述鎖定部件之間設有將所 述鎖定部件向所述轉動中心線的方向引導的導向裝置(106a、104d)。根據該方式,可利用導 向裝置使鎖定部件圓滑地向轉動中心線方向動作。所述導向裝置也可以具備導軌(104d),其設置在所述小腳輪保持架或所述鎖定 部件的任一個上,在所述轉動中心線的方向延伸;軌道槽(106a),其設置在所述小腳輪保 持架或所述鎖定部件的任一個上,與所述導軌嚙合。在該情況下,通過以使軌道槽和導軌嚙 合的方式將鎖定部件安裝于小腳輪保持架,能夠將鎖定部件可靠地向轉動中心線的方向引 導。也可以在所述小腳輪保持架和所述鎖定部件之間設有在所述鎖定部件位于所述 鎖定位置時相互嚙合的凹部(106c)及凸部(104d)。通過在處于鎖定位置時使凹部和凸部嚙合,產生將鎖定部件保持在鎖定位置的作 用,由此,相對于從鎖定位置向解除位置的后退能夠賦予阻力??筛鶕疾亢屯共康膰Ш系?程度,利用由錐部變換的力將鎖定部件退避的區(qū)域做適當調整。所述鎖定部件也可以利用彈性嵌合于所述小腳輪保持架的外周。據此,可將鎖定部件簡單地安裝在小腳輪保持架上。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嬰兒車(1),其具備所述的小腳輪(101),且該 小腳輪的所述小腳輪保持架(102)與腳部(4)連結。根據本發(fā)明的嬰兒車,在將鎖定部件 切換到鎖定位置而阻止車輪的轉動的狀態(tài)下,在不經意地對該車輪輸入了大的轉矩的情況 下,可容許車輪的轉動而避免小腳輪的損傷。本發(fā)明的嬰兒車也可以具有具備在車寬方向中央配置的單一的前輪(10)和配置 于車寬方向兩側的一對后輪(11)的三輪式的構造。在該情況下,也可以將所述前輪經所述 小腳輪(101)安裝于所述前腳(4)上。
在為三輪式嬰兒車的情況下,特別是容易對前輪作用大的轉矩,因此,通過在該前 輪應用本發(fā)明的小腳輪,能夠有效地活用本發(fā)明的小腳輪。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小腳輪,在鎖定部件位于鎖定位置時,若從車輪向小 腳輪主體輸入轉矩,則在設于鎖定部件和小腳輪主體的嚙合部分的錐部間,該轉矩被變換 成將鎖定部件壓向解除位置的力并作用于鎖定部件上。當變換后的力超過鎖定部件的動作 所需的力時,鎖定部件被驅動向解除位置。因此,在過度的轉矩輸入到小腳輪主體的情況 下,可使鎖定部件退避到解除位置,由此,避免部件的變形或破損這樣的不良情況。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上的說明中,為便于理解本發(fā)明,帶括號標注附圖的參照符 號,由此,本發(fā)明不限于圖示的形態(tài)。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方式的嬰兒車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車身的左右方向(車寬方向)單側的使用狀態(tài)下的構成的側視圖;圖3是使車身變形到折疊狀態(tài)時的側視圖;圖4是將使車身從使用狀態(tài)向折疊狀態(tài)變化的樣子分成多個階段進行表示的圖;
圖5是將第一連桿機構簡化的機構圖;圖6A是表示車身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的前腳和后腳的關系的側視圖;圖6B是表示沿前腳構架的長度方向俯視車身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的左右的后腳的狀 態(tài)的圖;圖7A是表示車身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的前腳和后腳的關系的側視圖;圖7B是表示沿前腳構架的長度方向俯視車身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的左右的后腳的狀 態(tài)的圖;圖8是將連結桿的附近進行放大表示的圖;圖9是球窩接頭的放大圖;圖10是表示自下方仰視球窩接頭的樣子的立體圖;圖11是沿圖9中XI-XI線的剖面圖;圖12是將省略了球殼的狀態(tài)與圖9對應表示的圖;圖13是表示自下方仰視球窩接頭的球窩接頭帽的樣子的立體圖;圖14是將省略了球殼的狀態(tài)與圖11對應表示的剖面圖;圖15是球殼的立體圖;圖16是萬向聯軸器的剖面圖;圖17是表示一形態(tài)的二級鎖定(second lock)機構的鎖定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18是表示一形態(tài)的二級鎖定機構的解除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19是表示其它形態(tài)的二級鎖定機構的鎖定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20是表示其它形態(tài)的二級鎖定機構的解除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21是表示自車寬方向內側觀察后輪支架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22是表示后輪支架的內部構造的圖;圖23是將第一連桿機構中的座位構架和靠背構架的支點附近的結構放大表示的 圖M是表示車身處于使用狀態(tài)且座位構架和靠背構架之間的轉動受限時的主鎖 定機構的圖;圖25是表示從圖M將鎖定部件操作到解除位置的狀態(tài)的圖;圖沈是表示使座位構架和靠背構架在使用狀態(tài)和折疊狀態(tài)之間轉動的中途的主 鎖定機構的圖;圖27是表示車身處于折疊狀態(tài),且座位構架和靠背構架之間的轉動受限時的主 鎖定機構的圖;圖觀是將在手推構架的上端部設置的操作部及手柄進行放大表示的立體圖;圖四是表示手柄安裝部的內部構成的垂直方向剖面圖;圖30是表示手柄安裝部的內部構成的水平方向剖面圖;圖31是表示手柄折疊機構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32是省略靠背構架而表示安裝部的內部的立體圖;圖33是表示將手柄折疊機構的滑塊和滑動齒輪安裝到手柄安裝部的樣子的圖;圖34是表示將手柄折疊機構的滑塊和滑動齒輪組合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35是表示將齒圈和滑動齒輪的嚙合解除之后的狀態(tài)的圖;圖36A是表示將手柄大致水平放倒的樣子的圖;圖36B是表示將手柄上下反向折疊的樣子的圖;圖37是表示在手推構架的操作部設置的遠距離操作機構的圖;圖38是將前腳及前輪放大表示的圖;圖39是拆下擱腳(leg rest)表示前腳及前輪的圖;圖40是小腳輪的分解立體圖;圖41是小腳輪保持架的右側視圖;圖42是小腳輪保持架的仰視圖;圖43是小腳輪主體的右側視圖;圖44是小腳輪主體的俯視圖;圖45是滑塊的右側視圖;圖46是滑塊的后視圖;圖47是滑塊的俯視圖;圖48是表示容許前輪的轉動時的小腳輪的狀態(tài)的圖;圖49是表示阻止前輪的轉動時的小腳輪的狀態(tài)的圖;圖50是表示車身各部分的尺寸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方式的嬰兒車的立體圖。首先,對嬰兒車1的整體結構進行說 明。嬰兒車1具備車身2和被支承于該車身2的座位3。車身2具備前腳4、一對后腳(圖 1中只顯示單側)5、一對扶手6、一對座位構架7、手推構架8。前腳4具有一對前腳構架9。 前腳構架9使用中空管材形成,它們的下端部在車身2的左右方向(有時也稱作車寬方向) 中央匯集,且在其下端安裝有前輪10。在后腳5的各自的下端安裝有后輪11。前輪10具 有通過車軸IOb將一對輪胎IOa同軸連結的結構。輪胎IOa之間的在車軸方向的距離比后輪11間的距離小很多。由此,前輪10實質上是作為單一的車輪構成的。即,嬰兒車1作為 具備單一的前輪10和一對后輪11的三輪式嬰兒車而構成。前輪10以上下方向的軸線為 中心可轉動,其詳細構造后述。座位3具備座墊部12和座位靠背部13。座墊部12及座位靠背部13具有由緩解 沖擊用襯墊、表皮材料等覆蓋分別作為芯材的樹脂制基板(座板或背板)的結構。座墊部 12及座位靠背部13的各基板彼此作為不同的部件構成,通過鉸鏈部14彼此可轉動地連結。 鉸鏈部14的軸線朝向車身2的左右方向。座墊部12通過在左右座位構架7之間架設的座 位撐條(seatstayM未圖示)自下方支承。另一方面,座位靠背部13通過構成手推構架8 的一部分的左右靠背構架15由左右方向兩側支承??勘硺嫾?5其全長由中空管材構成。 手推構架8不僅具備上述的靠背構架15,而且還具備在這些靠背構架15上端部間配置的操 作部16和安裝于該操作部16上的手柄17。在前腳4的前腳構架9間安裝有樹脂制的擱腳 18。另外,在嬰兒車1上還設有遮光板等附屬品,但它們的圖示省略。其次,按順序詳細說 明嬰兒車1的各部分。(車身的連桿機構)首先,對用于使車身2變形的連桿機構進行說明。圖2是表示 車身2的左右方向(寬度方向)單側的構成的側視圖。需要說明的是,相反側也為同樣的 構成。圖2中左右方向相當于車身2的前后方向,與紙面正交的方向相當于左右方向(有 時稱作車寬方向),圖1中左側相當于車身2的前方。車身2的上下方向與圖1中上下方向 一致。從圖2可以看出,扶手6的前端部以支點1 為中心可轉動地與前腳構架9的上端部 連結,扶手6的后端部經由支點1 與靠背構架15轉動自如地連結。在前腳構架9的中途 固定座位構架托架22,該座位構架托架22以支點Pc為中心可轉動地與座位構架7的前端 連結。座位構架7的后端以支點Pd為中心可轉動地與固定于靠背構架15下端的連桿連結 部件23連結。由此,在車身2的兩側分別形成大致平行四邊形的第一連桿機構Li。通過操 作該第一連桿機構Li,車身2在圖2所示的使用狀態(tài)和圖3所示的折疊狀態(tài)之間可進行變 形。需要說明的是,圖3中描繪的是在靠背構架15上安裝的遮光罩Hd也處于折疊的狀態(tài)。 圖4將使車身2從使用狀態(tài)變化到折疊狀態(tài)的樣子分為多個階段進行表示。另外,圖5是 將第一連桿機構Ll簡化后的機構圖。需要說明的是,圖5中,由實線表示使用狀態(tài)時的第 一連桿機構Li,假想線表示折疊狀態(tài)時的第一連桿機構Li。為便于說明,前腳構架9的位 置在兩狀態(tài)間不變。從圖4及圖5可以看出,第一連桿機構Ll如下作用,隨著車身2的從使用狀態(tài)向 折疊狀態(tài)的變化,使座位3繞該鉸鏈部14(參照圖1)折疊,且使手推構架8的靠背構架15 向下方大致平行地移動。與第一連桿機構Ll的折疊操作聯動,后腳5及后輪11向前腳4 變位。后腳5的動作通過之后所述的第二連桿機構L2實現。圖6A是表示車身2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的前腳4和后腳5的關系的側視圖,圖7A是 表示車身2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的前腳4和后腳5的關系的側視圖。如這些圖所示,后腳5具 備上臂25及下臂沈作為一對后腳臂。上臂25及下臂沈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作為構成 第二連桿機構L2的連桿部件起作用。就上下臂2536而言,在它們的前端,以支點Qa、Qb 為中心可轉動地與后腳托架27連結,在后端以支點銷Qc、Qd為中心可轉動地與后輪支架觀 連結。由這些上下臂25、26、后腳托架27、及后輪支架觀形成大致平行四邊形的第二連桿 機構L2。為使第一連桿機構Ll和第二連桿機構L2協同動作,第一連桿機構Ll的座位構架7和第二連桿機構L2的上臂25經由連結桿30彼此連結。通過操作第一連桿機構Li,該座 位構架7的動作經由連結桿30傳遞給上臂25,使第二連桿機構L2動作。圖6B是表示沿前腳構架9的長度方向俯視車身2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的左右的后腳 5的狀態(tài)圖,圖7B是表示沿前腳構架9的長度方向俯視車身2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的左右的后 腳5的狀態(tài)圖。從這些圖可以看出,后腳托架27安裝在架設于前腳構架9之間的后腳撐條 31上。后腳撐條31利用鉚釘等固定件32 (參照圖6A及圖7A)被固定在前腳構架9上。由 此,后腳托架27相對于前腳4不能相對變位。后腳托架27相對于車身2的前后方向中心 線CL(將車身2沿車寬方向等分的線)左右對稱地配置。上下臂25、26(圖6B及圖7B中 只表示上臂25)的相對于后腳托架27的轉動中心線M相對于車寬方向斜向傾斜,使得相 比于車寬方向內側,使外側向車身2的前方且上方偏斜。轉動中心線^Vq是使上下臂25、26 繞支點Qa、Qb轉動時的中心線。通過這樣使轉動中心線M傾斜,后腳5從后腳托架27向車寬方向外側傾斜地延 伸。由此,后輪11的車寬方向(后輪軸線Aw的方向)的距離比后腳托架27間的車寬方向 的距離大。而且,后輪11間的距離越是后腳5繞轉動中心線M向前腳構架9 一側接近越 減小。因此,后輪11間的距離在車身2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為最大值Da (圖6B),在車身2處于 折疊狀態(tài)時為最小值Dd(圖7B)。由此,在折疊狀態(tài)下,后輪11被拉入車寬方向內側,從而 可將車身2在車寬方向緊湊地匯聚。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后腳5相對于前后方向中心線CL 斜向傾斜,通過后輪支架觀,后輪11的車軸Ila在使用狀態(tài)下也可以與車寬方向平行地被 支承。由于第二連桿機構L2作為大致平行四邊形的連桿機構構成,故即使車身2被折疊, 后輪11的車軸Ila也與車寬方向平行地被支承。因此,不僅是使用狀態(tài),即使在折疊狀態(tài) 下,也能夠利用前輪10及后輪11 一邊推動嬰兒車1 一邊運送。需要說明的是,只要不對后 輪11的動作造成障礙,后輪11的車軸Ila也可以相對于車寬方向稍微傾斜。在本實施方 式中,由于使靠背構架15大致平行地移動來切換使用狀態(tài)和折疊狀態(tài),故即使在折疊狀態(tài) 下,也能夠將手柄17維持在較高的位置。因此,用戶站立著就能夠操作手推構架8而使車 身2變形。即,不會對用戶強加下蹲這種不自然的姿勢。即使是折疊狀態(tài),也能夠手握手柄 17推動嬰兒車1行進運送。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一連桿機構Ll的支點1 Pd、第二連桿機構L2的支點Qa Qd的各自上,利用銷以外的各種連結裝置將連桿部件彼此轉動自如地連結。(連結桿及其連結構造)其次,說明連結桿30及用于將其連結的構造。圖8是將 連結桿30的附近放大表示的圖。如上所述,連結桿30連結座位構架7和后腳5的上臂25, 但由于座位構架7的轉動中心線與車寬方向平行,與此相對,上臂25的轉動中心線如上那 樣傾斜,因此,在連結桿30和座位構架7及上臂25的連結點間,不僅在車身2的前后方向 及上下方向,而且在車寬方向也產生相對的變位。為容許這樣的三軸方向的相對變位,在連 結桿30和座位構架7及上臂25之間設置萬向接頭。即,連結桿30和座位構架7經由球窩 接頭35連結,連結桿30和上臂25經由萬向聯軸器36連結。圖9是球窩接頭35的放大圖,圖10是自下方觀察球窩接頭35的立體圖,圖11是 沿圖9中XI-XI線的剖面圖。如這些圖所示,球窩接頭35具備固定于座位構架7上的基座 37、覆蓋于該基座37上的球殼38、內置于球殼38內的球39。也如圖12 圖14所示,在基 座37上設有上凸緣(topflange) 37a、座位構架7通過的安裝孔37b、以及球窩接頭帽37c。
10在球窩接頭帽37c的下端形成有彎曲成球面狀的導向面37d。如圖11及圖15所示,在球殼 38上設置有嵌合于球窩接頭帽37c的外周的筒狀部38a,并且在該筒狀部38a的下端側內 周形成有彎曲成球面狀的導向面38b。如圖11及圖14所示,球39利用皿頭螺絲40被同軸 地固定于連結桿30的軸端部。為了利用球窩接頭35將連結桿30與座位構架7連結,首先將球39固定于連結桿 30。在該階段,預先在連結桿30上穿過球殼38。而且,如圖11及圖12所示,使球39接觸 于球窩接頭帽37c的導向面37d。其次,將球殼38嵌合于球窩接頭帽37c的外周。然后,打 入鉚釘41使其從球窩接頭帽37c的一側貫穿基座37及座位構架7,并將該鉚釘41的前端 部通到球殼38的相反側進行鉚接加工。由此,以球39被夾在導向面37d、38b之間的狀態(tài) 對連結桿30和座位構架7進行連結。通過使球39沿導向面37d、38b滑動,連結桿30可繞 球39的中心點自如變位。圖16是用于對連結桿30和上臂25進行連結的萬向聯軸器36的剖面圖。萬向聯 軸器36具有通過銷43轉動自如地安裝在上臂25上的U字狀的第一連結件44、和配置于 該第一連結件44內側的第二連結件45。連結桿30在第二連結件45的內側與銷43同軸 配置。在第一連結件44的外側覆蓋罩體46,該罩體46、第二連結件45及連結桿30通過銷 47彼此連結。第二連結件45及連結桿30相對于第一連結件44繞銷47轉動自如,且第一 連結件44相對于上臂25繞銷43轉動自如。因此,連結桿30相對于上臂25繞銷43、47這 兩個銷的軸線可自如變位。需要說明的是,從圖8表明,萬向聯軸器36安裝于上臂25的在 車寬方向外側的表面。如上所述,通過在連結桿30的兩端部和座位構架7及上臂25之間設置球窩接頭 35及萬向聯軸器36,可容許連結桿30和兩構架7、25的連結點間的在三軸方向的變位,從 而可將連桿動作從座位構架7圓滑地傳遞到上臂25。另外,在球窩接頭35中,由于為只是 將球39夾在基座37的球窩接頭帽37c和球殼38之間的簡易的構造,部件間的滑動部分只 匯集在球39和導向面37d、37b之間的一個部位,故可削減部件數量,這對小型化、輕量化有 利。通過匯集滑動部分,連結桿30的動作也圓滑。通過由軟質原材料形成球窩接頭帽37c, 也可以給予球窩接頭35緩解沖擊的功能。另外,由于使皿頭螺絲40貫通球39而將球39 和連結桿30連結,故容易使皿頭螺絲40大徑化,可容易地給予球窩接頭35能夠耐受車身 2的折疊作用的強度。在該實施方式中,連結桿30、球窩接頭35及萬向聯軸器36的組合相 當于連桿連結裝置。另外,也可以將球窩接頭35配置于上臂25 —側,將萬向聯軸器36配 置于座位構架7 —側。也可以在連結桿30的兩端部配置球窩接頭35。( 二級鎖定機構)其次,對車身2的二級鎖定機構進行說明。如圖2及圖3所示, 在靠背構架15的下端部固定有伸臂50,以使靠背構架15向下方延長。伸臂50被安裝于左 右的靠背構架15上,與靠背構架15 —體地變位。如圖17及圖18所示,在左右的伸臂50 之間(圖中只顯示單側)架設有座位撐條51。座位撐條51與架設于座位構架7間的未圖 示的座位撐條一起協同動作,從下方支承座墊部12 (參照圖1)。而且,在座位撐條51和后 腳5的上臂25之間設有二級鎖定機構52。設置二級鎖定機構52的目的是,它與圖M所示 的主鎖定機構70 —起協同動作,用于減少車身2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的晃動,它相當于連桿間 鎖定機構。對于主鎖定機構70后述。二級鎖定機構52在車身2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使固定于座位撐條51兩端的擋塊(block) 53與利用鉚釘M被固定于上臂25上的固定爪55接觸,從構架25的長度方向前 方(圖中右方)進行限制。另外,通過用與固定爪陽相鄰的鎖定滑塊56從上方及前方抱 緊該擋塊53,對靠背構架15和后腳5相互進行限制。鎖定滑塊56通過利用銷56a被安裝 在上臂25的長孔25a內,從而其被設置成沿該長孔2 在構架25的長度方向上可以滑動。 在鎖定滑塊56的后方配置有操作桿57,該操作桿57相對于上臂25,以銷58為中心能夠在 圖17的鎖定位置和圖18的解除位置之間進行轉動操作。在上臂25的內部設置將鎖定滑 塊56向構架25的前方施力的未圖示的彈簧裝置,在鎖定滑塊56和操作桿57之間配置有 用于將鎖定滑塊56拉入構架25的長度方向后方的鋼絲、連桿機構等聯動裝置(未圖示)。 當將操作桿57操作到圖17中的鎖定位置時,利用該聯動部件將鎖定滑塊56拉向圖17的 位置,使擋塊53與鎖定滑塊56嚙合。當將操作桿57操作到圖18中的解除位置時,如圖中 箭頭F所示,鎖定滑塊56在彈簧裝置的力的作用下,向構架25的長度方向前方移動,由此, 將擋塊53從鎖定滑塊56釋放。即,在設定車身2為使用狀態(tài)時,將操作桿57切換到鎖定 位置,由鎖定滑塊56限制擋塊53,在折疊車身2時,將操作桿57切換到解除位置,將擋塊 53從鎖定滑塊56釋放。圖19及圖20表示二級鎖定機構52的其它方式。該方式中,代替圖17及圖18所 示的固定爪陽及鎖定滑塊56,在上臂25上安裝有鎖定臂59。鎖定臂59與鎖定滑塊56相 同,是從上方及前方抱住擋塊53的結構,但其位置在上臂25上是不變的。即,鎖定臂59被 固定于上臂25的固定位置。鎖定臂59在其后端部具備鎖定爪59a。鎖定爪59a能夠在如 圖19所示的從上臂25突出的位置和如圖20所示的后退到上臂25內的位置之間移動。進 而在鎖定爪59a和操作桿57之間配置有聯動裝置,若將操作桿57切換到鎖定位置,則鎖定 爪59a移動到圖19的位置,若將操作桿57切換到解除位置,則鎖定爪59a移動到圖20的 位置。在該方式中,在設車身2為使用狀態(tài)時,將操作桿57切換到鎖定位置,用鎖定爪59a 阻止擋塊53自鎖定臂59的脫出,在折疊車身2時,將操作桿57切換到解除位置,使鎖定爪 59a后退,可將擋塊53從鎖定臂59拔出。根據以上的二級鎖定機構52,在車身2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通過伸臂50連結后腳5 的上臂25和靠背構架15,可顯著抑制車身2的晃動。在折疊車身2時,只通過將后腳5上 的操作桿57切換到解除位置,就可以解除靠背構架15和上臂25的連結,因此操作變容易。 而且,在折疊車身2時,由于用戶位于手推構架8 —側、即位于車身2的后方,故可容易地對 操作桿57進行操作。(后輪支架)其次,參照圖21及圖22說明后輪支架觀。后輪支架觀具備支架主 體60和軸承座61。支架主體60通過支點Qc、Qd與后腳5的上下臂25 J6連結。在軸承 座61上轉動自如地安裝后輪11的車軸11a。支架主體60和軸承座61經由一個連結銷62 轉動自如地連結。進而如圖22所示,在支架主體60和軸承座61之間設有緩沖部件63。緩 沖部件63例如可利用橡膠。代替橡膠,也可以利用彈簧作為緩沖部件。通過將緩沖部件63 內置于后輪支架觀,由緩沖部件63來緩沖作用于后輪11的沖擊,從而緩和傳遞向后腳5的 沖擊。由此,沖擊難以傳遞給手推構架8或座位3,嬰兒車1的操作感及乘坐感覺都提高。(主鎖定機構)圖23是將第一連桿機構Ll的支點Pd附近的結構進行放大表示 的圖,圖M 圖27表示繞該支點Pd設置的主鎖定機構70。需要說明的是,圖23 圖25 中,車身2處于使用狀態(tài),圖27中,車身2處于折疊狀態(tài)。
12
設置主鎖定機構70是為了通過阻止第一連桿機構Ll中所含的一對連桿部件間的 轉動運動,而將車身2限制在使用狀態(tài)及折疊狀態(tài),主鎖定機構70相當于連桿內鎖定機構。如上所述,在靠背構架15的下端部安裝有用于將靠背構架15與座位構架7連結 的連桿連結部件23。如圖23所示,連桿連結部件23利用連結銷71被固定在靠背構架15 上。在連桿連結部件23的下部形成有殼體23a。圖M 圖27表示拆下連桿連結部件23 后的主鎖定機構70的主要部分。在座位構架7的后端部還設有連桿連結部件72,該連桿連 結部件72利用連結銷73被固定在座位構架7上。在連桿連結部件72上一體地形成有被 嵌合于連桿連結部件23的殼體23a內側的導向軸部72a。通過在支點Pd上經由連結銷74 轉動自如地連結該導向軸部7 和殼體23a,由此,將座位構架7和靠背構架15繞支點Pd 可轉動地連結。在導向軸部7 的外周,沿周方向空開距離設有一對承受部72b、72c。承受 部72b在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與靠背構架15的下端部對置,承受部72c在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與 靠背構架15的下端部對置。另外,在靠背構架15的內部滑動自如地插入了鎖定部件75。該鎖定部件75由靠背構架15的內周面及連結銷71引導,且能夠在圖M所示的 鎖定位置(圖M及圖27所示的位置)、和后退到比該鎖定位置更靠靠背構架15內的解除 位置(圖25及圖沈所示的位置)之間進行移動。在車身2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若使鎖定部 件75移動到鎖定位置,則如圖M所示,鎖定部件75和承受部72b嚙合,連桿連結部件23、 72不能繞支點Pd相對轉動,由此將車身2限制在使用狀態(tài)。如圖25所示,若將鎖定部件 75拉到解除位置,使車身2向折疊狀態(tài)變化,則如圖沈所示,鎖定部件75在導向軸部7 的外周相對移動。而且,若在折疊狀態(tài)下使鎖定部件75移動到鎖定位置,則如圖27所示, 鎖定部件75與承受部72c嚙合,從而連桿連結部件23、72不能繞支點Pd進行相對轉動,由 此將車身2限制在折疊狀態(tài)。在從折疊狀態(tài)向使用狀態(tài)切換時,也同樣操作鎖定部件75。在靠背構架15的內部設有將鎖定部件75壓向鎖定位置的彈簧裝置(未圖示)。 在鎖定部件75的上端安裝有作為傳遞裝置的鋼絲76。若將該鋼絲76拉向上方,則鎖定部 件75對抗彈簧裝置,從鎖定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動。鋼絲76經由靠背構架15的內部繞到手 推構架8的上端的操作部16 (參照圖1)。(手柄周圍的結構)接著,對在手推構架8的上端部設置的操作部16及手柄17進 行說明。如圖觀所示,在操作部16上設有殼體80。手柄17按照描繪在車寬方向長的扁平 環(huán)狀的方式形成,在其下端設有在車寬方向隔著殼體80而配置的一對安裝部17a。靠背構 架15的上端部貫穿安裝部17a被插入到殼體80的內部。在安裝部17a和靠背構架15之 間覆蓋有端管(end tube)81。在手柄17的上部中央形成有用戶手握的把手部17b。圖四是表示安裝部17a的內部構成的垂直方向剖面圖,圖30是表示安裝部17a的 內部構成的水平方向剖面圖。從這些圖可知,在安裝部17a上設有手柄折疊機構82。圖31 是表示手柄折疊機構82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32是省略靠背構架15來表示安裝部17a 的內部的立體圖。這些圖中只表示出一側的安裝部17a的內部的手柄折疊機構82,但在另 一側的安裝部17a上,沿車寬方向對稱地設有同一構成的手柄折疊機構82。從圖四 圖32表明,手柄折疊機構82具備以同軸配置于靠背構架15的外周上 的狀態(tài)被固定在殼體80的內部的齒圈83 ;以滑動自如且轉動自如地配置于靠背構架15的 外周的狀態(tài)被收容于安裝部17a的內部,且可與齒圈83嚙合的滑動齒輪84 ;按照與齒圈83嚙合的方式按壓該滑動齒輪84的螺旋彈簧85 ;以及配置于安裝部17a的外周的滑塊86。 如圖33及圖34所示,滑塊86具有大致U字狀的形狀,在其內周設有一個轉動傳遞爪86a、 和兩個推力爪86b。在安裝部17a上形成有這些爪86^8 通過的貫通孔17c。通過將爪 86a、86b自貫通孔17c插入安裝部17a的內部,將滑塊86嵌合于安裝部17a的外周。在安 裝部17a的內部,轉動傳遞爪86a與滑動齒輪84嵌合,并在周方向上可一體轉動,推力爪 86b與滑動齒輪84嵌合,并且在軸線方向不能相對變位(參照圖34)。因此,當將滑塊86沿安裝部17a向車寬方向外側操作時,滑動齒輪84在靠背構架 15上向同一方向移動,將滑動齒輪84和齒圈83的嚙合解除(參照圖35)。當在該狀態(tài)下 沿周方向操作滑塊86時,安裝部17a及滑塊84繞靠背構架15 —體轉動,由此,手柄17相 對于靠背構架15的傾斜變化。在圖1及圖2中,從車身2的一側看,靠背構架15和手柄17 沿大致一直線排列,但如圖36A所示,也可以將手柄17從靠背構架15向水平方向后方放 倒,進而如圖36B所示,也可以將手柄17折回向靠背構架15的背后直到上下倒向。圖3中 的手柄17與圖36B的狀態(tài)對應。通過這樣折回手柄17,可進一步減小折疊車身2時的嬰兒 車1的高度。在圖36A或圖36B所示的位置以外,手柄17的傾斜也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適 宜設定。傾斜的分解度是相當于齒輪83、84的一個齒距間距的角度為最小單位。如圖37所示,在殼體80的內部設有遠距離操作機構90。遠距離操作機構90是用于切換上述的主鎖定機構70的鎖定部件75的位置的機 構。遠距離操作機構90具備如下結構滑輪91被設置成能夠繞其軸91a轉動,使該滑輪91 上的驅動銷91b與向殼體80的下方突出的操作滑塊92的操作爪9 嵌合,同時在滑輪91 的外周固定了鋼絲76的端部。當對操作滑塊92向上方進行壓入操作時,滑輪91繞軸91a 轉動,伴隨該轉動,鋼絲76卷繞在滑輪91的外周,將內置于左右的靠背構架15內的鎖定部 件75拉向解除位置。需要說明的是,在殼體80的外周安裝有鎖定滑塊93。在鎖定滑塊93 位于圖37的位置時,鎖定滑塊93的鎖定臂93a搭上操作滑塊92的操作爪92a,從而不能 進行操作滑塊92的壓入操作。當將鎖定滑塊93向圖37中箭頭X方向進行操作時,鎖定臂 93a和操作爪92a的嚙合被解除,可進行操作滑塊92的壓入操作。如上所述,在本方式中,將手柄17相對于靠背構架15轉動自如地連結,并將手柄 折疊機構82及遠距離操作機構90的操作部件(滑塊86、92、93)集中在靠背構架15間的 操作部16上,將手柄17的把手部17b設置在遠離操作部16的位置。因此,從把手部17b 排除手柄折疊機構82及遠距離操作機構90的操作部件,從而使把手部17b位于車寬方向 的中央。由此,用戶可在車寬方向中央容易地握住把手部17b,即使在用單手操作嬰兒車1 的情況下,也能夠得到舒適的操作感。由于在靠背構架15間不需要確保把手部17b,所以與 手柄折疊機構82及遠距離操作機構90的操作部件(滑塊86、92、93)的布局相關的設計自 由度也提高。(前腳及前輪的安裝構造)其次,對前腳4及與之相對的前輪10的安裝構造進行 說明。圖38是將前腳4及前輪10進行放大表示的圖,圖39是拆下擱腳18表示前腳4及 前輪10的圖。如上所述,前腳4具有匯集一對前腳構架9的下端部的結構。從圖39可知, 前腳構架9的下端部由利用了鉚釘等的連結銷100進行結合,經由小腳輪101在該結合部 分安裝前輪10。也如圖40所示,小腳輪101具備小腳輪保持架102、裝配在小腳輪保持架 102下方的小腳輪主體103、以及與小腳輪保持架102及小腳輪主體103的前面?zhèn)戎睾吓渲?br>
14的滑塊104。也如圖41及圖42所示,小腳輪保持架102具備下端側收縮了的筒狀的構架承受 部105、和從該構架承受部105向下方突出的軸承部106。在構架承受部105上形成有沿車 寬方向貫穿小腳輪保持架102的銷安裝孔105a。在軸承部106的左右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 伸的軌道槽106a,在這些軌道槽106a的后方,在上下方向隔開一定距離設有兩個定位凹部 106b、106c。從圖42可知,在軸承部106上設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小腳輪保持架102的 下面開口的軸承孔106d。軸承孔106d的中心線相當于小腳輪101的轉動中心線。也如圖43及圖44所示,小腳輪主體103具備軸承部108、和與該軸承部108的后 方連結的車輪安裝部109。在軸承部108的左右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軌道槽108a,在 這些軌道槽108a的后方形成有錐部108b。進而也如圖40所示,在軸承部108上設有沿上 下方向延伸且在軸承部108的上面開口的軸承孔108c。軸承孔108c的中心線也與小腳輪 101的轉動中心線一致。上述的錐部108b傾斜成其上端側比下端側更偏向小腳輪主體103 的后方(圖43中右方)。在車輪安裝部109上形成有將小腳輪主體103沿其左右方向貫 穿的車軸安裝孔109a。車軸安裝孔109a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長孔形狀。前輪10的車軸 10b(參照圖1及圖39)通過被安裝于車軸安裝孔109a,從而以在車軸安裝孔109a的內部 在上下方向上能夠移動的狀態(tài),被轉動自如地支承于小腳輪101。在車輪安裝部109的內部 裝入緩解作用于車軸IOb的沖擊的沖擊緩解機構(未圖示)。通過沖擊緩解機構,車軸IOb 被向下方施力,對應于從前輪10輸入的負荷向上方變位。如圖45 圖47所示,滑塊104具有彎曲的滑塊主體104a,該滑塊主體10 構成 圓筒體的一部分,利用該滑塊主體10 的彈性嵌合于小腳輪保持架102的軸承部106的外 周。在滑塊主體10 的上端設有操作凸緣104b。在滑塊主體10 的內周形成有沿上下方 向延伸的一對導軌10如。在滑塊主體10 的周方向兩端設有定位用凸部104d,定位用凸 部104d向滑塊主體10 的內周側突出。另外,在滑塊主體10 的下端兩側形成有與小腳 輪主體103的錐部108b嚙合的錐部l(Me。返回圖40,小腳輪保持架102和小腳輪主體103通過將支點銷110插入它們的軸 承孔106d(參照圖42)、108c而以支點銷110為中心相互可轉動地組合。滑塊104被嵌合 于小腳輪保持架102的軸承部106的前面外周,以使其導軌l(Mc與軌道槽106a嚙合。在 支點銷110的兩端部和小腳輪保持架102及小腳輪主體103之間,例如通過在支點銷110 上嵌合開口環(huán)(snapring)等的手法分別進行止脫。作為小腳輪保持架102或小腳輪主體 103的任一側的止脫裝置,也可以在支點銷110的任一側的端部設置凸緣。如圖39所示,小腳輪101通過如下方式與前腳4的下端連結,即,在其小腳輪保持 架102的構架承受部105的內部插入由連結銷100結合了的前腳構架9的下端部,將連結 銷107從銷安裝孔10 的一側貫穿前腳構架9打入到銷安裝孔105的相反側。在該狀態(tài) 下,小腳輪保持架102及滑塊104相對于前腳4在周方向上不能轉動地連結。另一方面,小 腳輪主體103根據滑塊104的位置在容許以支點銷110為中心的轉動的狀態(tài)、和阻止轉動 的狀態(tài)之間切換。S卩,滑塊104通過使其導軌l(Mc與小腳輪保持架102的軌道槽106a嚙合,從而沿 軌道槽106a在上下方向上能夠移動,且相對于小腳輪保持架102在周方向不能相對轉動。 小腳輪主體103的軌道槽108a被設置成在使前輪10朝向前進方向時,換言之,在使前輪10的車軸IOb與車寬方向一致時,與小腳輪保持架102的軌道槽106a呈一直線地相連。圖48 表示對軌道槽106a、108a進行了對位的狀態(tài)。在圖48的狀態(tài)中,由于滑塊104整體位于小 腳輪保持架102的軸承部106上,所以小腳輪主體103可轉動。但是,當將滑塊104從圖48 的狀態(tài)向下方操作時,滑塊104的導軌l(Mc的一部分嵌入小腳輪主體103的軌道槽108a, 如圖49所示,滑塊104跨在小腳輪保持架102及小腳輪主體103的各自的軸承部106、108 間。由此,小腳輪主體103和小腳輪104的各自的錐部108bU04e嚙合,小腳輪主體103相 對于小腳輪保持架102不能轉動。其結果是,前輪10被限制在朝向直進方向的狀態(tài)。艮口, 圖48相當于容許前輪10的轉動的狀態(tài),圖49相當于阻止前輪10的轉動的狀態(tài)。需要說 明的是,在圖48的狀態(tài)下,滑塊104的凸部104d與小腳輪保持架102的上側的凹部106b 嚙合,在圖49的狀態(tài)下,凸部104d與下側的凹部106c嚙合。在圖49的狀態(tài)下,在前輪10上作用有以支點銷110為中心的轉矩時,在錐部 108bU04e之間,在沿支點銷110的軸線方向推舉滑塊104的方向上產生分力Fe。若該分 力Fc超過規(guī)定界限,則滑塊104的凸部104d從小腳輪保持架102的凹部106c脫出,滑塊 104被推舉到小腳輪保持架102的軸承部106上。其結果是小腳輪主體103能夠繞支點銷 110轉動。因此,由于超過限度的轉矩作用于滑塊104,所以消除了滑塊104的變形或破損 這樣的不良情況產生的顧慮。根據上述的前腳4的構造,通過使左右一對前腳構架9在它們的下端部匯聚,用連 結銷100相互結合,由此構成前腳4,進而將該匯聚的下端部插入小腳輪保持架102的筒狀 的構架承受部105的內部,與小腳輪保持架102共固,因此,具有如下優(yōu)點。首先,在由單一 的管材構成前腳4時,需要將該原材料的管材彎曲加工成大致U字狀或V字狀。相對于此, 在本方式中,只要將左右前腳構架9分別作為獨立部件進行彎曲加工即可,其彎曲角度也 小。因此,能夠容易制造前腳構架9。由于通過將兩個前腳構架9的下端部匯聚,能夠在前腳4的下端部一體地設置與 小腳輪101連結的連結部分,因此,將用于安裝小腳輪101的連結部件作為與前腳構架9分 體的部件進行制造,從而不必通過焊接等與前腳構架9進行接合。由此,能夠容易地確保前 腳4和小腳輪101的連結部分的鋼性,且也能夠實現部件數量的削減。對車身2的輕量化 也有利。另外,由于將小腳輪保持架102的相對于前腳4的連結部作成筒狀的構架承受部 105,并在其內部插入前腳構架9的下端部,因此,與將構架承受部105構成平板狀的情況相 比,容易確保構架承受部105的鋼性。因此,能夠使小腳輪保持架102樹脂化,從而能夠實 現輕量化、制造成本的降低等。(車身尺寸)其次,參照圖50說明車身2的最佳的尺寸范圍。需要說明的是,圖 50中表示的是,車身2處于使用狀態(tài),且手柄17被定位于與靠背構架15的長度方向在大致 一直線上的狀態(tài)(以下將其稱作基準狀態(tài))。在本方式的嬰兒車1中,前輪10經由小腳輪101安裝于車身2上。因此,手握手 柄17的把手部17b轉動車身2時的鉛直方向中心線(車身轉動中心線)在車身2的前后 方向上位于后輪軸線Aw(參照圖6B)。若假設操作嬰兒車1時的力點位于手柄17的把手部 17b的中心(下面稱作把手中心)Cg,則相對于該把手中心Cg和后輪軸線Aw的前后方向距 離)(c,座位3的背座交點Ci和后輪軸線Aw的前后方向距離脅越小,且車輪10、11間的軸 間距離敘越短,那么為了使車身2轉動而應施加在把手部17b上的力(下面稱作轉動操作力)越小。即,距離feJb相對于距離k的各自的比越小,轉動操作力越小。在此,背座交 點Ci是沿著從后輪軸線Aw方向觀察車身2時的座位3的緩沖部12的表面而拉出的延長 線、和沿靠背部I3的表面拉出的延長線相交叉的點。作用于座位3上的幼兒的體重的重心 位置可由背座交點Ci代表。另外,背座交點Ci的高度&相對于把手中心Cg的高度Zb的比越小,對車身2的 操作性越有利,減小背座交點Ci的高度^對確保車身2的穩(wěn)定性也是有利的。另一方面, 當設定距離)(c增大、距離feJb減小時,車身2的在車寬方向的穩(wěn)定性下降,特別是在三輪 式的情況下該傾向高。若考慮以上的事情,則增大軸間距離)Ca、減小背座交點Ci的高度h對于實現轉動 操作力的減輕和車身2的穩(wěn)定性的確保是合理的。因此,本方式中,如下設定各尺寸。(1)相對于把手中心Cg和后輪軸線Aw之間的距離k,將軸間距離設定為不足 2Xc、將背座交點Ci和后輪軸線Aw間的距離脅設定為0. 4Xc 0. 6Xc的范圍。若軸間距 離Xa為2 以上,則存在轉動操作力過度增大的顧慮。在距離脅不足0. 4Xc時,背座交點 Ci過于靠近后輪軸線Aw,從而車身2容易向后方傾斜,在距離脅超過0. 6Xc時,轉動操作 力可能過度增大。(2)相對于把手中心Cg的高度Zb,將背座交點Ci的高度設定為不足0. 32Zb。 若高度在0. 32Zb以上,則車身2的穩(wěn)定性超過限度而可能惡化。需要說明的是,即使擴大使用狀態(tài)下的后輪11間的距離Da也能夠確保車身2的 穩(wěn)定性。但是,若無限制地擴大后輪11,則車身2可通行的通路寬度受到限制,可能導致使 用性惡化。作為一個標準,最好將后輪11的在車寬方向的最大距離Da設定為不足550mm。 若不足550mm,則即使在自動檢票機的通路這樣的狹窄的位置,也能夠以保持寬大的后輪 11的狀態(tài)從容地通過。在對座位3的緩沖部12及靠背部13施加彎曲時,若背座交點Ci在緩沖部12及 靠背部13殘留有平面部,則只要延伸該平面部來定義背座交點Ci即可。在不存在明確的 平面部的情況下、或者由于緩沖部12及靠背部13被不可拆卸的緩沖材料或表皮材料覆蓋、 或在緩沖部12及靠背部13處不存在應成為芯材的基板這樣的理由,從而無法定義背座交 點Ci的情況下,只要將財團法人制品安全協會的SG規(guī)格(規(guī)格號CPSA0001)“嬰兒車的認 定基準及基準確認方法”、或英國規(guī)格EN1888 2003規(guī)定的用于測量座面和靠背的角度的 夾具設于座位3上,從車身的側面觀察將這些夾具與座位緩沖部12及座位靠背部13相接 的面延長,將它們的交點決定為背座交點Ci即可。在本方式的嬰兒車1中,由于相對于手推構架8的靠背構架15可改變手柄17的 角度,因此以上述的基準狀態(tài)設定車身2的尺寸,以滿足上述的主要條件(1)、(2)。在手柄 17的傾斜從基準狀態(tài)變化時,也可能產生無法滿足主要條件(1)、(幻中的至少任一個的情 況。但是,主要條件(1)、(2)是用于同時得到使車身2轉動時的穩(wěn)定性和操作性的條件,例 如在使車身2只進行前進動作的情況下,也可以不受主要條件(1)、(2)的限制,根據用戶的 身長、喜好等適當調節(jié)手柄17的傾斜。即,如本方式,在能夠調節(jié)手柄的傾斜的嬰兒車中, 在將手柄設定為其調整范圍內的任何傾斜時,只要滿足主要條件(1)、O)即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以各種方式實施。例如,在上述方式中,將 嬰兒車作成了具備在車寬方向中央配置的單一的車輪和在車寬方向兩側配置的一對后輪的三輪式的結構,但本發(fā)明的車身的第一連桿機構及第二連桿機構也可以應用于車寬方向 具備一對前輪的四輪式的嬰兒車。對于連桿連結裝置、二級鎖定機構(連桿間連結裝置), 同樣也可適用于四輪式的嬰兒車。對于在后輪支架內設置沖擊緩沖裝置的結構,可以應用 于四輪式的嬰兒車,還可以應用于可利用與上述的第一連桿機構、第二連桿機構不同的構 造對車身進行折疊的嬰兒車,且也可以應用于不能折疊的嬰兒車的后輪支架。對于前腳的 構造及小腳輪,只要是具有單一的前輪的三輪式的嬰兒車,就能夠應用于可利用與上述的 第一連桿機構、第二連桿機構不同的構造對車身進行折疊的嬰兒車,還可應用于不能折疊 的嬰兒車。 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可以以各種方式進行實施。例如,在上述實施 方式中,在小腳輪保持架102的外周設置有作為鎖定部件的滑塊104,但也可以將鎖定部件 收納于小腳輪保持架102的內部。作為鎖定部件的導向裝置,在滑塊104上設有導軌104e, 且在小腳輪保持架102設有軌道槽106a,但也可以在小腳輪保持架上設置導軌,且在鎖定 部件上設置軌道槽。導向裝置也可以適當變更為例如其由在轉動中心線的方向延伸的銷 和與該銷嵌合的銷孔構成等。雖然在作為鎖定部件的滑塊104上設置凸部l(Me,在小腳輪 保持架102上設置凹部106c,但也可以在鎖定部件上設置凹部,在小腳輪保持架上設置凸 部。與鎖定部件的解除位置(圖48的位置)對應的凹部106d可省略。另外,在鎖定部件 位于鎖定位置(圖49的位置)時,在即使凹部和凸部嚙合也能夠通過適宜的力將鎖定部件 保持在鎖定位置的情況下,這些凹部和凸部也可以省略。在上述方式中,將嬰兒車作成了具 備在車寬方向中央配置的單一的前輪和在車寬方向兩側配置的一對后輪的三輪式的結構, 但本發(fā)明的小腳輪也可以應用于四輪式的嬰兒車。不僅前輪,后輪也可以應用本發(fā)明的小 腳輪。另外,本發(fā)明的小腳輪不限于在嬰兒車的腳部(前腳或后腳)安裝的例子,只要需要 切換阻止車輪的轉動的狀態(tài)和容許轉動的狀態(tài),就可以應用于各種車輪的支承構造。
權利要求
1.一種小腳輪,其特征在于, 具備小腳輪主體,其安裝車輪;小腳輪保持架,其將所述小腳輪主體支承成繞與所述車輪的軸線正交的轉動中心線轉 動自如;鎖定部件,其能夠在如下兩個位置之間進行移動,其一是與所述小腳輪主體以無法繞 所述轉動中心線進行相對轉動的方式進行嚙合的鎖定位置,另一個是相比于所述鎖定位置 沿所述轉動中心線后退到所述小腳輪保持架一側而解除與所述小腳輪主體的嚙合的解除 位置,并且所述鎖定部件在無法繞所述轉動中心線相對于所述小腳輪保持架進行相對轉動 的狀態(tài)下,被安裝在所述小腳輪保持架上,在所述鎖定部件和所述小腳輪主體的嚙合部分設有錐部,該錐部使輸入所述小腳輪主 體的繞所述轉動中心線的轉矩變換為從所述鎖定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方向的力并作 用于所述鎖定部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腳輪,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小腳輪保持架和所述鎖定部件之間設有將所述鎖定部件向所述轉動中心線的 方向引導的導向裝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小腳輪,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向裝置具備導軌,其設置在所述小腳輪保持架或所述鎖定部件的任一個上,在所述轉動中心線的 方向延伸;軌道槽,其設置在所述小腳輪保持架或所述鎖定部件的另一個上,與所述導軌嚙合。
4.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小腳輪,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小腳輪保持架和所述鎖定部件之間設有在所述鎖定部件位于所述鎖定位置時 相互嚙合的凹部及凸部。
5.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小腳輪,其特征在于, 所述鎖定部件利用彈性嵌合于所述小腳輪保持架的外周。
6.一種嬰兒車,其特征在于,具備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小腳輪,該小腳輪的所述小腳輪保持架與腳部連結。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征在于,具有三輪式的構造,所述三輪式的構造具備在車寬方向中央配置的單一的前輪和在車 寬方向兩側配置的一對后輪,所述前輪經所述小腳輪安裝在前腳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嬰兒車,用戶不必被迫采用不自然的姿勢,可使后腳等變位到分別適合于使用狀態(tài)及折疊狀態(tài)的位置。在嬰兒車上設置第一連桿機構,其包含車身的前腳及手推構架作為連桿部件,且從車寬方向觀察構成為近似平行四邊形,在使車身從使用狀態(tài)向折疊狀態(tài)變形時,手推構架向下方大致平行地移動;第二連桿機構,其形成為近似平行四邊形,包括一對后腳臂作為連桿部件,一對后腳臂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并構成車身的后腳,第二連桿機構動作時使該后腳在車身的前后方向變位;連桿連結裝置,其連結第一連桿機構和第二連桿機構,使得在為了使車身從使用狀態(tài)向折疊狀態(tài)變形而操作第一連桿機構時,與該第一連桿機構的動作聯動,使后腳朝向前腳變位。
文檔編號B62B7/08GK102126512SQ20111003108
公開日2011年7月20日 申請日期2008年1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月16日
發(fā)明者森口健太郎, 澤谷健次郎, 淺野順一, 谷崎雅志 申請人:康貝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