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嬰兒車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嬰兒車架,尤其涉及一種結構簡單、操作簡便的可折疊的嬰兒車架。
背景技術:
嬰兒車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具有嬰兒的家庭中,目前,為更好的滿足人們對嬰兒車的便攜性需求,嬰兒車架大多被設計為可折疊結構,這樣,嬰兒車在使用時呈打開狀態(tài),不需使用時,可對嬰兒車架進行折疊以使嬰兒車收合成較小體積以方便收藏或攜帶。當然,嬰兒車不僅僅要實現收合,人們對其收合操作的簡便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也希望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嬰兒車架的結構進一步簡化,以減輕其重量,但現有的一些嬰兒車架其結構相對復雜,致使嬰兒車不夠輕便,也造成收合操作不夠簡便。因此,急需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可折疊的嬰兒車架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 不足。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可折疊的嬰兒車架。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嬰兒車架,包括車手、前腳及底架,所述車手的下端與所述前腳的上端樞接,所述前腳的下端與所述底架樞接,所述前腳及所述底架上均安裝有車輪,所述前腳之間樞接有座管,所述座管支撐可供嬰兒乘坐的座板,其還包括第一連動桿及可彎折的第二連動桿,所述第一連動桿樞接于所述車手與所述座管之間,所述第二連動桿樞接于所述座管、所述底架及所述前腳之間。較佳地,所述第一連動桿的上端與所述車手樞接,所述第一連動桿的下端分別與所述座板及所述座管樞接。較佳地,所述第一連動桿的下端與所述座管的后端樞接,所述座板的后端與所述第一連動桿樞接于所述車手與所述座管之間。較佳地,所述第二連動桿的上端與所述座板的前端樞接,所述第二連動桿的中段與所述座管的前端樞接。較佳地,所述第二連動桿包括上連桿及下連桿,所述上連桿及所述下連桿彼此樞接,所述上連桿的上端與所述座板的前端樞接,所述上連桿的中段與所述座管的前端樞接,所述上連桿的下端與所述下連桿樞接。較佳地,所述座管的前端、所述上連桿及所述前腳之間通過同一連接件樞接。較佳地,所述上連桿呈彎折狀,所述上連桿設置于所述座管與所述前腳之間,且所述上連桿的上端與所述座板的前端樞接,所述上連桿的中段的彎折處與所述座管的前端、所述前腳樞接。較佳地,所述嬰兒車架還包括一收合機構,所述車手的下端與所述前腳的上端之間通過所述收合機構樞轉連接,以實現所述車架的折疊或打開,更具體地,所述收合機構內設置有卡合部,所述車手的下端與所述前腳的上端之間通過所述卡合部選擇性地樞轉連接。較佳地,所述車手為可伸縮結構。較佳地,所述車手、前腳及底架之間可相互樞轉,以實現所述嬰兒車架的折疊或打開。較佳地,所述嬰兒車架折疊時,所述第一連動桿帶動所述座板運動使所述座板與所述座管相分離,更具體地,所述第一連動桿帶動所述座板運動時,所述座管隨之同時運動。較佳地,所述車手、前腳及底架之間可相互樞轉,以實現所述嬰兒車架的折疊或打 開,所述嬰兒車架打開時,所述上連桿與所述下連桿支撐于所述前腳與所述底架之間,所述嬰兒車架折疊時,所述上連桿與所述下連桿之間彎折樞轉。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發(fā)明嬰兒車架具有第一連動桿及可彎折的第二連動桿,所述第一連動桿樞接于所述車手與所述座管之間,所述第二連動桿樞接于所述座管、所述底架及所述前腳之間,車架釋鎖后,向上推動車手,車手通過第一連動桿帶動座管及座板的后端向上及向前運動,座板運動的同時,帶動樞接于其前端的第二連動桿樞轉收折,使前腳、第二連動桿、底架之間形成的連接結構改變,實現嬰兒車架的折疊,藉由轉動車手來帶動第一連動桿運動,從而牽動座板、座管運動來實現車架的折疊,操作更簡便,且嬰兒車架的結構簡單、輕便。
圖I是本發(fā)明嬰兒車架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嬰兒車架拆除座板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fā)明嬰兒車架的后視圖。圖4是圖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嬰兒車架打開時的剖視圖。圖6是本發(fā)明嬰兒車架折疊時的剖視圖。圖7是本發(fā)明嬰兒車架打開時的側視圖。圖8是本發(fā)明嬰兒車架折疊時的側視圖。圖9是本發(fā)明嬰兒車架折疊后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如圖I、圖2所示,本發(fā)明嬰兒車架包括車手10、前腳20及底架30,車手10的下端與所述前腳20的上端樞接,所述前腳20的下端與所述底架30樞接,所述前腳20及所述底架30上均安裝有車輪40,具體地,所述車手10與前腳20之間通過一收合機構90樞轉連接,在收合機構90內還設置有卡合部,所述車手10的下端與前腳20的上端之間通過所述卡合部連接,以實現兩者之間選擇性地樞轉,這樣,車手10、前腳20及底架30之間可相互樞轉,以實現所述嬰兒車架的折疊或打開;在車手10上還設置有一收合拉柄110,所述收合拉柄110與所述卡合部連接,用于對所述車手10進行釋鎖,優(yōu)選地,車手10還可設計為伸縮結構,這樣車架收合時可進一步減小體積。在嬰兒車架的兩前腳20之間樞接有座管50,座板60安裝于兩前腳20之間并位于座管50之上,座管50對座板60進行支撐,所述嬰兒車架還包括有第一連動桿70及可彎折的第二連動桿80,所述第一連動桿70樞接于座管50的后端與車手10之間,第一連動桿70下端鄰近其與座管50樞接處的上方,還進一步地與座板60的后端樞接,使座板60的后端與所述第一連動桿70相互樞接于所述車手10與所述座管50之間,第二連動桿80分別樞接于所述座管50的前端、前腳20及底架30之間,并于第二連動桿80與座管50樞接處的上方,進一步地與座板60的前端樞接,所述嬰兒車架打開時,所述第二連動桿80支撐于前腳20與底架30之間,且前述第二連動桿80分別與座板60、前腳20、底架30樞接形成的三個樞接點,在所述嬰兒車架打開時,并不會在一直線,較佳地,第二連動桿80與座板60前端的樞接點會在其與前腳20、底管30樞接所形成的兩個樞接點所形成的連線之后,這樣可以使得嬰兒車架打開時有較佳的穩(wěn)定性,一旦嬰兒車架折疊時,所述第一連動桿70帶動所述座板60的后端、座管50的后端運動使所述座板60與所述座管50相分離,第一連動桿70帶動所述座板60運動時,所述座管50也隨之同時運動,而座板60的前端帶動第二連動桿80彎折樞轉,從而實現嬰兒車架的收合。 如圖3-圖6所示,所述座管50的前端樞接于兩前腳20上,座板60安裝于兩前腳20之間并位于座管50之上,座管50對座板60進行支撐,且座板60的后端與第一連動桿70樞接,座板60的前端與第二連動桿80樞接;具體地,所述第一連動桿70的上端樞接于車手10上,第一連動桿70呈彎折狀,且第一連動桿70的彎折處與所述座板60的后端樞接,所述第一連動桿70的下端與所述座管50的后端樞接,前述第一連動桿70與座板60后端的樞接處較其與座管50后端的樞接處高;所述第二連動桿80包括上連桿810、下連桿820及連接片830,所述上連桿810呈彎折狀,所述上連桿810的上端樞轉設置于所述座管50與所述前腳20之間,且所述上連桿810的上端與所述座板60的前端樞接,所述上連桿810的中段的彎折處與所述座管50的前端、前腳20樞接,且座管50的前端、上連桿810及所述前腳20之間通過同一連接件樞接,在該實施例中,三者之間通過一鉚釘樞接,且前述上連桿810與座板60前端的樞接處較與其座管50前端的樞接處高,所述上接桿810的下端設置有連接片830,所述下連桿820的上端樞接于所述連接片830上,因此,上連桿810與下連桿820之間可彎折樞轉,下連桿820的下端與所述底架30樞接。如圖7-圖9所示,本發(fā)明嬰兒車架呈打開狀態(tài)時,第二連動桿80的上連桿810與下連桿820支撐于底架30、座板60及前腳20之間,而座板60承載于座管50之上并受座管50的支撐;收合車架時,先對車架進行釋鎖處理,釋鎖后,向前推動車手10,車手10帶動第一連動桿70向上及向前運動,第一連動桿70分別帶動座板60的后端、座管50的后端向上運動,且第一連動桿70與座板60后端樞接處的移動幅度比第一連動桿70與座管50后端樞接處的移動幅度大,使座板60相對于座管50向前及向上移動,即使座板60的后端、座管50的后端相分離并具有一定間隙,座板60、座管50運動,使樞接于座板60前端的上連桿810與下連桿820進行彎折樞轉,此時,前腳20、上連桿810、下連桿820及底架30之間形成的四連接桿的連接結構改變,繼續(xù)推動車手10,使座板60樞轉的同時,車手10、前腳20、底架30也相對樞轉,最后將車手10、前腳20、底架30折疊進而將整個嬰兒車架收合,嬰兒車架的收合操作簡單。
由于本發(fā)明嬰兒車架具有第一連動桿70及可彎折的第二連動桿80,所述第一連動桿70樞接于所述車手10與所述座管50之間,所述第二連動桿80樞接于所述座管50、前腳20、所述底架30之間,車架釋鎖后,向上推動車手10,車手10通過第一連動桿70帶動座管50及座板60的后端向上及向前運動,座板60運動的同時,帶動樞接于其前端的第二連動桿80樞轉收折,使前腳20、第二連動桿80、底架30之間形成的連接結構改變,實現嬰兒車架的折疊,嬰兒車架的結構簡單,因此更輕便,且藉由轉動車手10來帶動第一連動桿70運動,從而牽動座板60、座管50運動來實現車架的折疊,操作更簡便。本發(fā)明嬰兒車架的收合結構及收合方式并不限于嬰兒車上,還根據實際需要,用于相類似的其他類型的車架上。本發(fā)明嬰兒車架的收合機構90及卡合部等的設計均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熟知,在此不再做詳細的說明。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fā)明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發(fā)明所涵蓋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嬰兒車架,包括車手、前腳及底架,所述車手的下端與所述前腳的上端樞接,所述前腳的下端與所述底架樞接,所述前腳及所述底架上均安裝有車輪,所述前腳之間樞接有座管,所述座管支撐可供嬰兒乘坐的座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連動桿及可彎折的第二連動桿,所述第一連動桿樞接于所述車手與所述座管之間,所述第二連動桿樞接于所述座管、所述底架及所述前腳之間。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動桿的上端與所述車手樞接,所述第一連動桿的下端分別與所述座板及所述座管樞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動桿的下端與所述座管的后端樞接,所述座板的后端與所述第一連動桿樞接于所述車手與所述座管之間。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動桿的上端與所述座板的前端樞接,所述第二連動桿的中段與所述座管的前端樞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動桿包括上連桿及下連桿,所述上連桿及所述下連桿彼此樞接,所述上連桿的上端與所述座板的前端樞接,所述上連桿的中段與所述座管的前端樞接,所述上連桿的下端與所述下連桿樞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管的前端、所述上連桿及所述前腳之間通過同一連接件樞接。
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桿呈彎折狀,所述上連桿設置于所述座管與所述前腳之間,且所述上連桿的上端與所述座板的前端樞接,所述上連桿的中段的彎折處與所述座管的前端、所述前腳樞接。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收合機構,所述車手的下端與所述前腳的上端之間通過所述收合機構樞轉連接,以實現所述車架的折疊或打開。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合機構內設置有卡合部,所述車手的下端與所述前腳的上端之間通過所述卡合部選擇性地樞轉連接。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手為可伸縮結構。
11.如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手、前腳及底架之間可相互樞轉,以實現所述嬰兒車架的折疊或打開。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嬰兒車架折疊時,所述第一連動桿帶動所述座板運動使所述座板與所述座管相分離。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動桿帶動所述座板運動時,所述座管隨之同時運動。
14.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嬰兒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手、前腳及底架之間可相互樞轉,以實現所述嬰兒車架的折疊或打開,所述嬰兒車架打開時,所述上連桿與所述下連桿支撐于所述前腳與所述底架之間,所述嬰兒車架折疊時,所述上連桿與所述下連桿之間彎折樞轉。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嬰兒車架,包括車手、前腳及底架,車手的下端與前腳的上端樞接,前腳的下端與底架樞接,前腳及底架上均安裝有車輪,前腳之間樞接有座管,座管支撐可供嬰兒乘坐的座板,其還包括第一連動桿及可彎折的第二連動桿,第一連動桿樞接于車手與座管之間,第二連動桿樞接于座管、前腳及底架之間,車架釋鎖后,向上推動車手,車手通過第一連動桿帶動座管及座板的后端向上及向前運動,座板運動的同時,帶動其前端的第二連動桿彎折樞轉,使前腳、第二連動桿、底架之間形成的連接結構改變,實現嬰兒車架的折疊,藉由轉動車手來帶動第一連動桿運動,從而牽動座板、座管運動來實現車架的折疊,操作簡便,且嬰兒車架的結構簡單、輕便。
文檔編號B62B7/10GK102815329SQ20111015420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9日
發(fā)明者李建群 申請人:明門香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