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嬰兒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嬰幼兒用具,尤其涉及一種嬰兒車。
背景技術:
嬰兒車為父母外出攜帶嬰兒最好的工具之一,免除父母抱孩子的辛苦,也提供嬰兒一舒服的座位,但是在推行嬰兒車時,如果路面不平,嬰兒車輪子難免受到碰撞而導致整個嬰兒車震動,在車內(nèi)的嬰兒會覺得不舒服,所以目前大部分嬰兒車為了解決該問題,在嬰兒車后腳與后輪之間設置了避震裝置,以達到減震、吸震的避震效果,但是一般的避震裝置的主要元件是彈簧,都是通過依靠單純的彈簧伸縮來實現(xiàn)避震,這樣使得彈簧一直處于重負荷狀態(tài),使用不久就會受損導致伸縮性不復當初乃至失去彈力,而當避震主要元件一受損,嬰兒車的避震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失去避震功能。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整個車架避震的嬰兒車。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嬰兒車,包括一車手、連接于車手的座椅、兩分別連接于車手兩側(cè)下端的后腳、一兩端分別連接于車手兩側(cè)下端或者連接于兩后腳上端的上軸管、分別設置于兩后腳下端的兩后輪組,所述嬰兒車還包括一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兩后腳下端的后軸管、一前輪組、連接前輪組與后軸管的前腳以及一彈性組件,所述彈性組件包括一底座、一連接座以及設置于底座與連接座之間的彈簧,所述底座下端樞接于前腳,連接座上端樞接于上軸管,所述前腳后端樞接于后軸管。所述前腳上固接有一避震下座,上軸管固接有一避震上座,所述連接座上端樞接于避震上座,所述底座下端樞接于避震下座。所述連接座包括一壓座以及一螺母,壓座下端外圍設置有螺紋,螺母嚙合于所述螺紋,所述底座包括一連接本體、設置于連接本體上端的支撐板以及自支撐板往上延伸的支桿,所述壓座下端套設于支桿上端,所述彈簧套設于支桿,且上下兩端分別抵靠于支撐板與螺母,所述壓座上端樞接于避震上座,所述連接本體樞接于避震下座。所述底座包括一連接本體、設置于連接本體上端的支撐板以及自支撐板往上延伸的支桿,所述連接座包括一壓座,壓座下端設置對應的支撐件,所述壓座下端套設于支桿上端,所述彈簧套設于支桿,且上下兩端分別抵靠于支撐板與支撐件,所述壓座上端樞接于避震上座,所述連接本體樞接于避震下座。所述前腳后端固接有一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二三通管包括一第二主管以及自第二主管往一側(cè)延伸的第二支管,所述前腳后端固接于第二支管內(nèi),第二主管套設于后軸管中間位置。所述后腳下端固接有一第一三通管,所述第一三通管包括一第一主管以及自第一主管往一側(cè)延伸的第一支管,所述第一主管兩側(cè)開口,后腳的下端固接于第一支管內(nèi),后軸管的兩端分別固接于第一主管的相向側(cè)開口內(nèi),后輪組連接于第一主管的另外一側(cè)開口。所述車手大致成倒U形,包括兩側(cè)的扶手管,所述嬰兒車還包括相互樞接的旋轉(zhuǎn)塑膠上與旋轉(zhuǎn)塑膠下,所述旋轉(zhuǎn)塑膠上的上端為管狀部分,旋轉(zhuǎn)塑膠下的下端為管狀部分, 扶手管下端固接于旋轉(zhuǎn)塑膠上的管狀部分內(nèi),后腳的上端固接于旋轉(zhuǎn)塑膠下的下端管狀部分內(nèi)。所述旋轉(zhuǎn)塑膠下設置于旋轉(zhuǎn)塑膠上外側(cè),所述上軸管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側(cè)的旋轉(zhuǎn)塑膠上。所述旋轉(zhuǎn)塑膠下設置于旋轉(zhuǎn)塑膠上內(nèi)側(cè),所述上軸管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側(cè)的旋轉(zhuǎn)塑膠下。所述旋轉(zhuǎn)塑膠上自管狀部分往一側(cè)延伸有插接座,座椅兩側(cè)通過連接于插接座內(nèi)而連接于車手。實施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當路面不平或者其他原因引起震動時,座椅受力往下,帶動車手、后腳以及上軸管整體受力往下,從而使得壓座朝下運動壓縮彈簧,同時,壓座上端繞避震上座旋轉(zhuǎn),底座繞避震下座旋轉(zhuǎn),后軸管相對前腳旋轉(zhuǎn),即是說,在受到震動時,嬰兒車整個車架各部件都做出相應反應,達到整個車架吸震、減震的避震效果,這樣不但比單純依靠彈簧來避震的效果更佳,而且各部件之間的樞轉(zhuǎn)分擔了彈簧的受力,延長了彈簧的使用壽命,此外,也不用擔心僅僅因為彈簧受損就導致嬰兒車失去避震功能的問題;而且因為螺母與螺紋的配合,從而能調(diào)整彈簧的預壓力,使得嬰兒車的避震效果進一步得到提升,讓座椅內(nèi)的嬰兒更覺舒適。
圖1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整體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彈性組件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后腳、前腳、彈性組件以及后軸管組裝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后腳、前腳、彈性組件以及后軸管爆炸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詳細說明依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嬰兒車。如圖1、3、4所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包括一車手1、連接于車手1的座椅2、兩分別連接于車手1兩側(cè)下端的后腳3、一上軸管4、分別設置于兩后腳3下端的兩后輪組5、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后腳3下端的后軸管6、一前輪組7、連接前輪組7與后軸管6的前腳8以及一彈性組件9。在本實施例中,車手1大致成倒U形,包括兩側(cè)的扶手管11,且本實用新型嬰兒車還包括相互樞接的旋轉(zhuǎn)塑膠上10與旋轉(zhuǎn)塑膠下20,旋轉(zhuǎn)塑膠下20設置于旋轉(zhuǎn)塑膠上10外側(cè)。其中,旋轉(zhuǎn)塑膠上10的上端為管狀部分101,且自該管狀部分101往一側(cè)延伸有插接座 102,車手1兩側(cè)的扶手管11下端固接于該管狀部分101內(nèi),座椅2兩側(cè)通過連接于插接座 102內(nèi)而連接于車手1 ;對應地,旋轉(zhuǎn)塑膠下20的下端也為管狀部分201,后腳3上端固接于該管狀部份201內(nèi),因為旋轉(zhuǎn)塑膠上10與旋轉(zhuǎn)塑膠下20樞接,從而車手1兩側(cè)下端與后腳3上端樞接;上軸管4兩端分別連接于兩旋轉(zhuǎn)塑膠上10,從而上軸管4連接于車手1兩側(cè)下端之間。在其他實施例中,旋轉(zhuǎn)塑膠下20也可以設置于旋轉(zhuǎn)塑膠10內(nèi)側(cè),如此,上軸管4兩端分別連接于兩旋轉(zhuǎn)塑膠下20,從而上軸管4連接于兩后腳3上端之間。其中,旋轉(zhuǎn)塑膠上10與旋轉(zhuǎn)塑膠下20的連接方式以及上軸管4與兩側(cè)旋轉(zhuǎn)塑膠上10或者旋轉(zhuǎn)塑膠下20的連接方式為公知技術,且不是本實用新型要點,因此在此不做詳細描述。后腳3下端固接有一第一三通管30,該第一三通管30大致成T形,包括一第一主管301以及自第一主管301大致中間位置往一側(cè)延伸的第一支管302,其中,后腳3的下端固接于第一支管302內(nèi),所述第一主管301兩側(cè)開口,后軸管6的兩端分別固接于第一主管301的相向側(cè)開口內(nèi),從而后軸管6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后腳2下端,后輪組5連接于第一主管301的另外一側(cè)開口,其中,后輪組5的連接方式為公知技術,且不是本實用新型要點, 從而不在此做詳細描述。前腳8后端固接有一第二三通管80,該第二三通管80也大致成T形,包括一第二主管801以及自第二主管801大致中間位置往一側(cè)延伸的第二支管802,其中,前腳8的后端固接于第二支管802內(nèi),第二主管801套設于后軸管6大致中間位置,從而第二三通管80 可繞后軸管6旋轉(zhuǎn),即是說,前腳8可繞后軸管6旋轉(zhuǎn)。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彈性組件9包括一底座91、一連接座以及設置于底座 91與連接座之間的彈簧92,其中連接座包括一壓座93以及一螺母94。所述底座91包括一連接本體910、設置于連接本體910上端的支撐板911以及自支撐板911往上延伸的支桿 912,所述壓座93下端套設于支桿912上端,且壓座93下端外圍設置有螺紋930,螺母94嚙合于螺紋930,彈簧92套設于支桿912,且上下兩端分別抵靠于支撐板911與螺母94,即彈簧92設置于支撐板911與螺母94之間。本實用新型嬰兒車前腳8上固接有一避震下座81,上軸管4固接有一避震上座 41,較佳地,避震下座81與避震上座81分別大致固接于前腳8與上軸管4的中間位置。彈性組件9的底座91下端的連接本體910樞接于避震下座81,即底座91下端樞接于避震下座81,此外,壓座93上端樞接于避震上座41。如此,當路面不平或者其他原因引起震動時,座椅2受力往下,帶動車手1、后腳3 以及上軸管4整體受力往下,從而使得壓座93朝下運動壓縮彈簧92,同時,壓座93上端繞避震上座41旋轉(zhuǎn),底座91繞避震下座81旋轉(zhuǎn),后軸管6相對前腳8旋轉(zhuǎn),即是說,在受到震動時,嬰兒車整個車架各部件都做出相應反應,達到整個車架吸震、減震的避震效果,這樣不但比單純依靠彈簧來避震的效果更佳,使得座椅2內(nèi)的小孩感覺更舒適,而且各部件之間的樞轉(zhuǎn)分擔了彈簧92的受力,延長了彈簧92的使用壽命,而且也不用擔心僅僅因為彈簧92受損就導致嬰兒車失去避震功能的問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因為連接座設置有螺紋930與螺母94,從而可通過旋轉(zhuǎn)螺母 94以調(diào)整螺母94與底座91支撐板911之間的距離,即調(diào)整彈簧92的伸縮量從而調(diào)整彈簧 92的預壓力,使彈簧92處于一個最佳伸縮狀態(tài),使得坐在座椅2內(nèi)的小孩更覺舒服,也使得嬰兒車避震效果更佳。在其他實施例中,連接座也可以不設置螺母94,壓座93上也不設置螺紋930,而是在壓座93下端設置同底座91的支撐板911對應的支撐件(圖未示),彈簧92設置于支撐板911與支撐件之間,只是這樣設計就不能調(diào)整彈簧92的預壓力。盡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xiàn)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以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jié)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
權利要求1.一種嬰兒車,包括一車手、連接于車手的座椅、兩分別連接于車手兩側(cè)下端的后腳、 一兩端分別連接于車手兩側(cè)下端或者連接于兩后腳上端的上軸管、分別設置于兩后腳下端的兩后輪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嬰兒車還包括一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兩后腳下端的后軸管、 一前輪組、連接前輪組與后軸管的前腳以及一彈性組件,所述彈性組件包括一底座、一連接座以及設置于底座與連接座之間的彈簧,所述底座下端樞接于前腳,連接座上端樞接于上軸管,所述前腳后端樞接于后軸管。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腳上固接有一避震下座,上軸管固接有一避震上座,所述連接座上端樞接于避震上座,所述底座下端樞接于避震下座。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座包括一壓座以及一螺母,壓座下端外圍設置有螺紋,螺母嚙合于所述螺紋,所述底座包括一連接本體、設置于連接本體上端的支撐板以及自支撐板往上延伸的支桿,所述壓座下端套設于支桿上端,所述彈簧套設于支桿,且上下兩端分別抵靠于支撐板與螺母,所述壓座上端樞接于避震上座,所述連接本體樞接于避震下座。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一連接本體、設置于連接本體上端的支撐板以及自支撐板往上延伸的支桿,所述連接座包括一壓座,壓座下端設置對應的支撐件,所述壓座下端套設于支桿上端,所述彈簧套設于支桿,且上下兩端分別抵靠于支撐板與支撐件,所述壓座上端樞接于避震上座,所述連接本體樞接于避震下座。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腳后端固接有一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二三通管包括一第二主管以及自第二主管往一側(cè)延伸的第二支管,所述前腳后端固接于第二支管內(nèi),第二主管套設于后軸管中間位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腳下端固接有一第一三通管,所述第一三通管包括一第一主管以及自第一主管往一側(cè)延伸的第一支管,所述第一主管兩側(cè)開口,后腳的下端固接于第一支管內(nèi),后軸管的兩端分別固接于第一主管的相向側(cè)開口內(nèi), 后輪組連接于第一主管的另外一側(cè)開口。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手大致成倒U 形,包括兩側(cè)的扶手管,所述嬰兒車還包括相互樞接的旋轉(zhuǎn)塑膠上與旋轉(zhuǎn)塑膠下,所述旋轉(zhuǎn)塑膠上的上端為管狀部分,旋轉(zhuǎn)塑膠下的下端為管狀部分,扶手管下端固接于旋轉(zhuǎn)塑膠上的管狀部分內(nèi),后腳的上端固接于旋轉(zhuǎn)塑膠下的下端管狀部分內(nèi)。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zhuǎn)塑膠下設置于旋轉(zhuǎn)塑膠上外側(cè),所述上軸管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側(cè)的旋轉(zhuǎn)塑膠上。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zhuǎn)塑膠下設置于旋轉(zhuǎn)塑膠上內(nèi)側(cè),所述上軸管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側(cè)的旋轉(zhuǎn)塑膠下。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嬰兒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zhuǎn)塑膠上自管狀部分往一側(cè)延伸有插接座,座椅兩側(cè)通過連接于插接座內(nèi)而連接于車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嬰兒車,包括車手、連接于車手的座椅、兩分別連接于車手兩側(cè)下端的后腳、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兩后腳下端的后軸管、兩端分別連接于車手兩側(cè)下端或者連接于兩后腳上端的上軸管、一前輪組、一前端連接前輪組且后端樞接于后軸管的前腳以及一彈性組件,彈性組件包括一上端樞接于上軸管的連接座、下端樞接于前腳的底座以及設置于連接座與底座之間的彈簧,當嬰兒車受到震動時,座椅受力往下,帶動車手、后腳以及上軸管整體受力往下,使得連接座朝下運動壓縮彈簧,同時,連接座上端相對上軸管旋轉(zhuǎn),底座下端相對前腳旋轉(zhuǎn),后軸管相對前腳旋轉(zhuǎn),即是說,在受到震動時,嬰兒車達到整個車架吸震、減震的避震效果。
文檔編號B62B9/18GK202294925SQ20112021943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27日
發(fā)明者姚志 申請人: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