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電動二輪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41281閱讀:19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電動二輪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具有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的電動二輪車。
背景技術
近來,開發(fā)了具有以設在了車身上的狀態(tài)樞支作為驅動輪的后輪的擺動單元的電 動二輪車。在此種擺動單元中,設置了作為電動二輪車的驅動源的旋轉電機。
在將旋轉電機用作驅動源的情況下,根據(jù)要求的驅動力決定旋轉電機的輸出。在 要求值大的情況下,可考慮使I個旋轉電機大型化的方法和組合多個旋轉電機的方法,作 為采用了后者的方法的車輛,例如提出了具備同軸地配設了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 的、所謂多層同軸旋轉電機的混合式車輛(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此多層同軸旋轉電機,具有在第一旋轉電機的徑向外側按圍繞該第一旋轉電機的 方式配置了第二旋轉電機的結構。由此,能夠縮短第一旋轉電機的軸線方向的寬度尺寸。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147410號公報發(fā)明內(nèi)容
可是,在電動二輪車中,為了能夠在廣域的駕駛區(qū)域進行駕駛,例如可考慮設置上 述多個旋轉電機,但在僅是沿車寬方向排列配置了多個旋轉電機的情況下,因為擺動單元 變厚了 一些,所以,存在車輛的重心向車寬方向外側偏心這樣的問題。
因此,可考慮在擺動單元中設置上述多層同軸旋轉電機。然而,在此情況下,因 為位于第一旋轉電機的外側的第二旋轉電機的直徑變大,所以,如像小型的電動二輪車那 樣后輪的直徑小,則擺動單元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過度地變低,存在該擺動單元與地面(路 面)接觸的可能性變高的問題。
本發(fā)明就是考慮這樣的課題作出了的發(fā)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使在擺動單元 中設置了 2個旋轉電機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擺動單元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過度地變低, 并且能夠使該擺動單元薄型化,能夠應對廣域的駕駛區(qū)域的電動二輪車。
技術方案I的發(fā)明,為具備以被設在了車身上的狀態(tài)對驅動輪WR進行樞支的擺動 單元12的電動二輪車10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擺動單元12中,設置能夠使第一軸26旋轉的 第一旋轉電機24,能夠使第二軸66朝正反兩方向旋轉的第二旋轉電機64,與上述第一軸26 連接的行星齒輪機構30,與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連接的用于對上述驅動輪WR進行旋轉驅 動的驅動軸32,將上述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的第一動力傳 遞機構68,將上述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上述驅動軸32的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 僅在上述第二軸66朝正方向旋轉了的情況下容許從上述第二軸66向上述第一動力傳遞 機構68傳遞旋轉驅動力的第一單向離合部72,以及僅在上述第二軸66朝反方向旋轉了的 情況下容許從該第二軸66向上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傳遞旋轉驅動力的第二單向離合部 74 ;上述擺動單元12,在僅對上述第一旋轉電機24進行了驅動的情況下,將上述第一軸26 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及上述驅動軸32傳遞到上述驅動輪WR ;在驅動上述第一旋轉電機24和上述第二旋轉電機64雙方,使第二軸66朝正方向旋轉了的情況下,由 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合成上述第一軸26的旋轉驅動力和從上述第二軸66經(jīng)上述第一單 向離合部72傳遞到了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的旋轉驅動力,以增大了轉速的狀態(tài)經(jīng)上述驅 動軸32傳遞到上述驅動輪WR ;在驅動上述第一旋轉電機24和上述第二旋轉電機64雙方, 使第二軸66朝反方向旋轉了的情況下,由上述驅動軸32合成從上述第一軸26傳遞到了上 述行星齒輪機構30的旋轉驅動力和從上述第二軸66經(jīng)上述第二單向離合部74傳遞到了 上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的旋轉驅動力,在增大了轉矩的狀態(tài)下傳遞到上述驅動輪WR ;上 述第一旋轉電機24和上述第二旋轉電機64,按構成該第二旋轉電機64的第二轉子78的軸 線Ax2相對于構成該第一旋轉電機24的第一轉子38的軸線Axl位于車身前方的方式在車 輛前后方向并列配置;上述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和上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與上述第一 旋轉電機24及上述第二旋轉電機64相比,被配置在車寬方向內(nèi)側。
另外,括弧中的符號,為用于使得本發(fā)明容易理解而依照附圖中的附圖標記標注 了的符號,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標注了該符號的部分來進行解釋。
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記載的電動二輪車10中,上述第一 單向離合部72和上述第二單向離合部74,被設在上述第二軸66上。
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或2記載的電動二輪車10中,在上 述擺動單元12中還設置了離合單元58,該離合單元58被設在上述第一單向離合部72與上 述行星齒輪機構30之間的動力傳遞路徑上,而且,容許從上述第二軸66向上述行星齒輪機 構30傳遞旋轉驅動力,另一方面,阻止從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向上述第二軸66傳遞旋轉 驅動力。
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 3中的任何一項記載的電動二輪 車10中,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具有與上述第一軸26連接的太陽齒輪46,傳遞上述第一動 力傳遞機構68的旋轉驅動力的齒圈50,與上述太陽齒輪46和上述齒圈50的各個嚙合了的 行星齒輪48,以及在與上述驅動軸32連結了的狀態(tài)下樞支上述行星齒輪48的行星齒輪架 52 ;上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由包繞在上述第二單向離合部74和上述行星齒輪架52上 的鏈或皮帶構成。
技術方案5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4記載的電動二輪車10中,在上述行 星齒輪架52上,設置上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包繞的第一鏈輪88,在上述第二單向離合部 74上,設置上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包繞的第二鏈輪90,在上述第一鏈輪88與上述第二 鏈輪90之間,配設上述太陽齒輪46、上述行星齒輪48、以及上述齒圈50。
技術方案6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 5中的任何一項記載的電動二輪 車10中,在上述擺動單元12中,還設置了離心離合器28,該離心離合器28與上述第一旋轉 電機24相比位于車寬方向外側,相應于上述第一轉子38的轉速使該第一轉子38與上述第 一軸26斷開、接通。
按照技術方案I的發(fā)明,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按第二轉子的軸線相對 于第一轉子的軸線位于車身前方的方式在車輛前后方向并列配置。由此,能夠使擺動單元 薄型化。另外,因為不需要如多層同軸旋轉電機那樣增大一方的旋轉電機的直徑,所以,能 夠防止擺動單元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過度地變低。
并且,例如在僅驅動了第一旋轉電機的情況下,能夠向驅動輪僅輸出第一軸的旋轉驅動力(第一駕駛模式ECO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駕駛模式)。
另外,例如在驅動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雙方,使第二軸朝正方向旋轉了 的情況下,能夠使驅動輪的轉速與第一駕駛模式的場合相比更大(第二駕駛模式=SPEED駕 駛模式)。另外,此時,由于設置了第二單向離合部,所以,上述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不會傳 遞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
并且,例如在驅動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雙方,使第二軸朝反方向旋轉了 的情況下,與第一駕駛模式的場合相比能夠增大驅動輪的轉矩(第三駕駛模式=POWER駕駛 模式)。另外,此時,由于設置了第一單向離合部,所以,上述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不會傳遞 到第一動力傳遞機構。
這樣,能夠由簡易的結構容易地切換多個駕駛模式,所以,在廣域的駕駛區(qū)域中, 能夠在效率良好的范圍驅動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另外,由于在切換駕駛模式的 時候不需要控制離合器的斷開、接通,所以,能夠使得不需要復雜的機構、控制。并且,由于 與第一旋轉電機相比將第一動力傳遞機構和第二動力傳遞機構配設在了車寬方向內(nèi)側,所 以,能夠進一步使擺動單元緊湊。
按照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將第一單向離合部和第二單向離合部設置在了第二軸 上,所以,能夠使擺動單元的結構緊湊。
按照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在上述第一單向離合部和上述行星齒輪機構之間的動力 傳遞路徑上,設置了容許從第二軸向行星齒輪機構傳遞旋轉驅動力,另一方面,阻止從上述 行星齒輪機構向上述第二軸傳遞旋轉驅動力的離合單元。由此,例如在第一駕駛模式下,能 夠阻止從第一軸傳遞到了上述行星齒輪機構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上述第二軸。因此,能夠 將第一軸的旋轉驅動力高效率地傳遞到驅動軸。
按照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由被包繞在了第二單向離合部和行星齒輪架上的鏈或皮 帶構成第二動力傳遞機構。由此,與由齒輪等構成了第二動力傳遞機構的場合相比,能夠簡 化擺動單元。
按照技術方案5的發(fā)明,由于在被設在了行星齒輪架上的第一鏈輪五被設在了第 二單向離合部上的第二鏈輪之間配設了太陽齒輪、行星齒輪、以及齒圈,所以,能夠使擺動單元進一步薄型化。
按照技術方案6的發(fā)明,由于在第一旋轉電機的車寬方向外側設置了離心離合 器,所以,能夠由簡樸的構造防止起步時第一旋轉電機成為過負荷。


圖1為本發(fā)明的電動二輪車的概略結構圖。
圖2為圖1所示擺動單元的縱剖視圖。
圖3為用于說明圖2所示行星齒輪機構、第一動力傳遞機構、以及第二動力傳遞機 構的結構的局部剖切側視圖。
圖4為沿圖2的IV-1V線的局部省略剖視圖。
圖5為沿圖2的V-V線的局部省略剖視圖。
圖6為圖2所示離合機構的放大剖視圖。
圖7A為沿圖6的VIIA-VIIA線的剖視圖,圖7B為用于說明使外側齒圈繞逆時針方向旋轉了時的離合機構的動作的剖視圖。
圖8為用于說明以第一駕駛模式(ECO驅動模式)駕駛的情況下的動力傳遞過程的電動二輪車的概略結構圖。
圖9為用于說明以第二駕駛模式(SPEED驅動模式)駕駛的情況下的動力傳遞過程的電動二輪車的概略結構圖。
圖10為用于說明以第三駕駛模式(POWER驅動模式)駕駛的情況下的動力傳遞過程的電動二輪車的概略結構圖。
圖11為表示在第一駕駛模式下的第一旋轉電機的效率良好的駕駛區(qū)域的曲線圖,圖1lB為表示在第二駕駛模式下的第一旋轉電機及第二旋轉電機的效率良好的駕駛區(qū)域的曲線圖,圖1lC為在表示第三駕駛模式下的第一旋轉電機及第二旋轉電機的效率良好的駕駛區(qū)域的曲線圖。
圖12為用于說明再生模式下的動力的傳遞過程的電動二輪車的概略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關于本發(fā)明的電動二輪車例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參照附圖詳細地進行說明。 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順時針方向(正方向)或逆時針方向(反方向),指從車寬方向外側 (車身左側方)觀看的情況下的方向。
如圖1所示,電動二輪車10,具備擺動單元12、電池14、以及控制部16,該擺動單元12相對于未圖示的車架擺動自如地設置,對作為驅動輪的后輪WR進行樞支。
如圖2所示,擺動單元12,具有動力傳遞裝置(動力輸出裝置、能量再生裝置)21和蓋構件22 ;該動力傳遞裝置21包含第一機構18和位于第一機構18的車身前方的第二機構20 ;該蓋構件22圍繞第一機構18和第二機構20。
在第一機構18中,設置了作為驅動源的第一旋轉電機24,沿車寬方向延伸存在的由第一旋轉電機24的驅動旋轉的第一軸26,設于第一軸26的一端側的離心離合器28,與第一軸26的另一端側連接的行星齒輪機構30,與行星齒輪機構30連接的驅動軸32,以及與驅動軸32連接的減速機構34。
第一旋轉電機24,包含環(huán)狀的第一定子36和空心狀的第一轉子38 ;該第一定子 36被固定在了隔壁23上,該隔壁23由螺栓33安裝在了對減速機構34進行支承的支承構件35上;該第一轉子38被配設在了第一定子36的中央孔中。第一定子36,經(jīng)控制部16與電池14電氣性地連接(參照圖1)??刂撇?6,通過切換電池14與第一定子36的連接,控制通電電池,能夠使第一旋轉電機24作為馬達或發(fā)電機起作用。
第一轉子38,與第一定子36相比向車寬方向外側(圖2的左側)延伸存在。并且, 在第一轉子38的固定部39的一端部上,設置了上述離心離合器28的內(nèi)殼體37。即,離心離合器28,與第一旋轉電機24相比位于車寬方向外側。
離心離合器28,相應于第一轉子38的轉速使該第一轉子38和第一軸26斷開、接通。換言之,離心離合器28僅在第一轉子38的轉速超過了規(guī)定的轉速的情況下連接該第一轉子38與該第一軸26。由此,能夠由簡樸的構造適當?shù)貙υ谲囕v起步時第一旋轉電機 24成為過負荷的現(xiàn)象進行抑制。
第一軸26,插通了第一轉子38的內(nèi)部。第一軸26,由多個軸承40、41、42樞支。軸承40,位于第一軸26的一端部,被固定在蓋構件22上。軸承41,位于第一軸26的大致中央部,被固定在隔壁23上。軸承42,位于第一軸26的另一端部,被固定在驅動軸32上。
另外,在第一轉子38的內(nèi)周面與第一軸26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中,夾設軸承43 和滾柱軸承44。由此,第一旋轉電機24的第一轉子38,相對于第一軸26旋轉自如地被支承。
如圖3所示,行星齒輪機構30包含在第一軸26的另一端側固定在了第一軸26的外周面上的太陽齒輪46,與太陽齒輪46嚙合的多個(例如4個)行星齒輪48,與各行星齒輪 48嚙合的環(huán)狀的齒圈50,以及樞支多個行星齒輪48的行星齒輪架52 (參照圖2)。
太陽齒輪46和各行星齒輪48,作為外齒齒輪構成。各行星齒輪48,能夠自轉,并且能夠繞太陽齒輪46公轉。齒圈50,包含具有形成在了其外周面上的外齒的外側齒圈(第一齒圈)54和具有形成在了該齒圈50的內(nèi)周面上的內(nèi)齒的內(nèi)側齒圈(第二齒圈)56。
從圖2可以得知,外側齒圈54,與內(nèi)側齒圈56相比位于車寬方向外側。另外,外側齒圈54與內(nèi)側齒圈56,經(jīng)離合機構(離合單元)58連接。此離合機構58的詳細構造在以后說明。
行星齒輪架52,與各行星齒輪48相比位于車寬方向內(nèi)側(圖2的右側)。行星齒輪架52,被形成為環(huán)狀,并且其外側緣部朝車寬方向外側折曲。即,行星齒輪架52的外側緣部,從內(nèi)側齒圈56的徑向外側圍繞內(nèi)側齒圈56。
這樣構成的行星齒輪機構30,合成從太陽齒輪46輸入的旋轉驅動力和從齒圈50 輸入的旋轉驅動力,以增大了轉速的狀態(tài)傳遞到行星齒輪架52。
驅動軸32,被嵌合在行星齒輪架52的中央孔部中。S卩,驅動軸32,由于與行星齒輪架52連結,所以,與行星齒輪架52 —體地旋轉。減速機構34,包含與驅動軸32的另一端部連接的第一減速齒輪部60和與第一減速齒輪部60嚙合的第二減速齒輪部62。構成第二減速齒輪部62的軸63,與樞支后輪WR的車軸65連結 (參照圖1)。
第二機構20,具有作為輔助驅動源的第二旋轉電機64,沿車寬方向延伸存在的由第二旋轉電機64的驅動旋轉的第二軸66,將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行星齒輪機構 30的外側齒圈54的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將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行星齒輪機構 30的行星齒輪架52的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以及被設在了第二軸66上的第一單向離合部 72和第二單向離合部74。
第二旋轉電機64,與上述第一旋轉電機24同樣地構成。即,第二旋轉電機64,包含被固定在了蓋構件22的隔壁23上的環(huán)狀的第二定子76和被配設在了第二定子76的中央孔中的空心狀的第二轉子78。第二定子76,經(jīng)控制部16與電池14電氣性地連接(參照圖1)。第二轉子78,在正反兩方向可旋轉。
控制部16,通過切換電池14與第二定子76的連接,對通電電流進行控制,能夠使第二旋轉電機64作為馬達起作用。
第二軸66,以被嵌合在了第二轉子78的中央孔中的狀態(tài)由被固定在了蓋構件22 上的一對軸承80樞支。S卩,第二軸66與第二轉子78 —體地旋轉。
如圖2及圖3所示,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包含被設在了第一單向離合部72上的環(huán)狀的齒輪(環(huán)狀齒輪)82,與該齒輪82嚙合的中間齒輪部(第一中間齒輪部)84,以及與該中間齒輪部84和外側齒圈54嚙合的中間齒輪部(第二中間齒輪部)86。
齒輪82和中間齒輪部84、86,沿車輛前后方向被配置成了一列。各中間齒輪部84、 86具有相同結構,由被固定在了蓋構件22上的多個軸承87旋轉自如地支承(參照圖2)。
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由鏈構成,被包繞在固定在了行星齒輪架52的外側緣部上的環(huán)狀的第一鏈輪88和固定在了第二單向離合部74上的環(huán)狀的第二鏈輪90 (參照圖5) 上。由此,能夠將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傳遞到行星齒輪架52,能夠簡化擺動單元12。另外,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也可由V形皮帶、多個齒輪等構成。
另外,從圖2可以得知,在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包繞的第一鏈輪88與第二鏈輪90 之間,配設了太陽齒輪46、多個行星齒輪48、以及內(nèi)側齒圈56。由此,能夠減小擺動單元12 的車寬方向的尺寸(能夠使擺動單元12薄型化)。
如圖4所示,第一單向離合部72,具有環(huán)體94和滾動軸承96及彈性構件98,該環(huán)體94按圍繞第二軸66的外周面的方式配設,而且,在內(nèi)周面上沿周向形成了多個截面圓弧狀的槽部92,該滾動軸承96及彈性構件98被設在了形成在了環(huán)體94上的各槽部92中。
在環(huán)體94的外周面上固定了齒輪82的內(nèi)周面。在各槽部92上,形成了隨著朝順時針方向去而往第二軸66的徑向內(nèi)方傾斜的凸輪面100。
各滾動軸承96,被形成為圓柱狀。彈性構件98,被設在了槽部92中的與形成了上述凸輪面100的一側相反側,朝上述凸輪面100對上述滾動軸承96施力。作為彈性構件 98,可使用板簧、螺旋彈簧等。
在這樣構成了的第一單向離合部72中,由于滾動軸承96由彈性構件98向凸輪面 100施力,所以,在第二軸66和環(huán)體94停止了的狀態(tài)下,上述滾動軸承96與凸輪面100接觸。S卩,滾動軸承96,由楔作用,被固定在了凸輪面100與第二軸66的外周面之間。
并且,如第二軸66繞順時針方向旋轉,則在維持了上述楔作用的狀態(tài)下上述環(huán)體 94繞順時針方向旋轉。另一方面,如第二軸66繞逆時針方向旋轉,則滾動軸承96從凸輪面 100離開,所以,第二軸66相對于環(huán)體94空轉。
即,第一單向離合部72,僅在第二軸66繞順時針方向旋轉了的情況下將該第二軸 66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
如圖5所示,第二單向離合部74,成為以使上述第一單向離合部72繞與其軸線方向正交的線反轉了 180°的狀態(tài)安裝在了第二軸66上的形態(tài)。
即,第二單向離合部74,具有與第一單向離合部72相同的結構。因此,在第二單向離合部74中,對與第一單向離合部72相同的構成部分標注相同的參照符號,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另外,從圖5可以得知,在構成第二單向離合部74的環(huán)體94的外周面上,固定了上述環(huán)狀的第二鏈輪90的內(nèi)周面。
按照這樣的第二單向離合部74,如第二軸66繞逆時針方向旋轉,則第二軸66與環(huán)體94 一體地繞逆時針方向旋轉。另一方面,如第二軸66 繞順時針方向旋轉,則第二軸66 相對于環(huán)體94空轉。
即,第二單向離合部74,僅在第二軸66繞逆時針方向旋轉了的情況下將該第二軸 66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
如圖6及圖7A所示,離合機構58,具有外側齒圈54的內(nèi)周面被固定的空心狀的外側連接軸(第一連接軸)102,與上述外側連接軸102設在了相同軸上的內(nèi)側連接軸(第二連接軸)104,以及固定在支承構件35上的圍繞上述內(nèi)側連接軸104的一端部的外環(huán)構件106。
外側連接軸102,由被固定在了支承構件35上軸承108樞支。外側連接軸102的另一端面的外緣部,與在內(nèi)側連接軸104的一端部與外環(huán)構件106之間沿該外側連接軸102 的周向離開規(guī)定間隔配置了的多個第一卡合構件110連接。另外,在外側連接軸102的另一端面中,嵌設了被形成為圓柱狀的多個(例如4個)第二卡合構件112的一端部。
內(nèi)側連接軸104,具有連接軸主體116和連結構件118,該連接軸主體116包含了構成該內(nèi)側連接軸104的一端部的凸輪部114,該連結構件118對連接軸主體116與內(nèi)側齒圈56進行連接。在凸輪部114的一端面上,形成上述第二卡合構件112的另一端部插入的多個(4個)凹部120。凸輪部114的外周,形成為截面大致六邊形狀。
在鄰接的第一^^合構件110之間,設置了一對滾子122和彈性構件124,該一對滾子122被配設在了構成凸輪部114的外側面的平坦面114a上,該彈性構件124被夾設在這些滾子122之間,朝構成上述凸輪部114的角部的凸輪面114b對各滾子122施力。作為彈性構件124,例如可使用螺旋彈簧、板簧等彈簧構件。
在這樣構成了的離合機構58中,由于一對滾子122由彈性構件124朝凸輪面114b 施力,所以,在外側齒圈54和內(nèi)側齒圈56停止了的狀態(tài)下,能夠使上述一對滾子122與上述凸輪面114b接觸。由此,由與內(nèi)側齒圈56連接的內(nèi)側連接軸104的凸輪面114b和外環(huán)構件106的內(nèi)周面的楔作用,固定了上述一對滾子122,所以,能夠在停止了外側齒圈54的狀態(tài)下阻止內(nèi)側齒圈56的旋轉。
另一方面,如圖7B所示,例如在外側齒圈54繞逆時針方向旋轉了的情況下,與外側齒圈54連接的外側連接軸102、第一卡合構件110、以及第二卡合構件112 —體地旋轉。 于是,第一卡合構件110繞逆時針方向對一對滾子122進行推壓,并且,第二卡合構件112 繞逆時針方向對內(nèi)側連接軸104的構成凹部120的壁面進行推壓。其結果,一對滾子122、 彈性構件124、以及內(nèi)側連接軸104 —體地繞逆時針方向旋轉。
即,離合機構58,能夠容許從外側齒圈54向內(nèi)側齒圈56傳遞旋轉驅動力,另一方面,阻止從上述內(nèi)側齒圈56向上述外側齒圈54傳遞旋轉驅動力。
從圖2可以得知, 蓋構件22,具有覆蓋第一旋轉電機24的第一蓋22a,以安裝在了第一蓋22a上的狀態(tài)設在了隔壁23上的第二蓋22b,以及安裝在第一蓋22a上的覆蓋第二旋轉電機64的第三蓋22c。第一蓋22a與第二蓋22b的連接及第一蓋22a與第三蓋22c的連接,也可使用未圖示的螺栓等固定構件。
控制部16能夠適當?shù)剡x擇低速 低驅動力的第一駕駛模式(ECO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驅動模式)、高速 低驅動力的第二駕駛模式(SPEED驅動模式)、低速 高驅動力的第三駕駛模式(POWER驅動模式)、以及將后輪WR的旋轉驅動力轉換成電能充電(回收)在電池中的再生模式。
下面,參照圖8 圖12說明第一 第三駕駛模式及再生模式。另外,在圖8 圖 10及圖12中,用粗線表示了的構成部分表示動力(電力)傳遞的部位,實線箭頭表示動力傳遞的方向,虛線箭頭表示電力傳遞的方向。
首先,如圖8所示,在第一駕駛模式下,控制部16驅動第一旋轉電機24,使第一轉子38繞逆時針方向旋轉,并且停止第二旋轉電機64。于是,當?shù)谝晦D子38的轉速到達了規(guī)定轉速時,由離心離合器28連接該第一轉子38與第一軸26,第一軸26繞逆時針方向旋轉。
然后,第一軸26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太陽齒輪46、多個行星齒輪48、以及行星齒輪架 52傳遞到驅動軸32。此時,由于由離合機構58將內(nèi)側齒圈56鎖定,所以,太陽齒輪46的 旋轉驅動力不會傳遞到外側齒圈54等。因此,能夠將第一軸26的旋轉驅動力高效率地傳 遞到驅動軸32。
傳遞到了驅動軸32的旋轉驅動力,以由減速機構34將轉速減速了(增大了轉矩) 的狀態(tài)傳遞到后輪WR。其結果,后輪WR,僅由第一旋轉電機24的旋轉驅動力旋轉。在此情 況下,第一旋轉電機24的效率良好的驅動范圍,成為由圖1lA的曲線圖表示了的范圍(用影 線表示了的區(qū)域)。
接著,如圖9所示,在第二駕駛模式下,控制部16驅動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 轉電機64雙方,使第一轉子38繞逆時針方向旋轉,并且,使第二轉子78繞順時針方向旋 轉。于是,第一轉子38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離心離合器28及第一軸26傳遞到太陽齒輪46。
另一方面,第二轉子78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第二軸66、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 (齒輪 82、一對中間齒輪84、86)、外側齒圈54、以及離合機構58傳遞到內(nèi)側齒圈56。另外,此時, 由于第二軸66繞順時針方向旋轉,所以,該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不會傳遞到第二動力傳 遞機構70。
傳遞到了太陽齒輪46的旋轉驅動力和傳遞到了內(nèi)側齒圈56的旋轉驅動力,由多 個行星齒輪48合成,以增大了轉速的狀態(tài)經(jīng)行星齒輪架52傳遞到驅動軸32。傳遞到了驅 動軸32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減速機構34傳遞到后輪WR。其結果,后輪WR的轉速,與第一駕駛 模式的場合相比變得更大。在此情況下,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的效率良好 的范圍,成為圖1lB的曲線圖表示了的范圍(用影線表示了的區(qū)域)。
接下來,如圖10所示,在第三駕駛模式下,控制部16驅動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 旋轉電機64雙方,使第一轉子38及第二轉子78繞逆時針方向旋轉。于是,第一轉子38的 旋轉驅動力,經(jīng)離心離合器28、第一軸26、以及太陽齒輪46傳遞到多個行星齒輪48。
另一方面,第二轉子78的旋轉驅動力,被傳遞到第二軸66、第二單向離合部74、以 及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另外,此時,由于第二軸66繞逆時針方向旋轉,所以,第二軸66的 旋轉驅動力不會傳遞到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
傳遞到了多個行星齒輪48的旋轉驅動力和傳遞到了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的旋轉 驅動力由行星齒輪架52合成,在增大了轉矩的狀態(tài)下被傳遞到驅動軸32。傳遞到了驅動軸 32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減速機構34傳遞到后輪WR。其結果,后輪WR的轉矩,與第一駕駛模式 的場合相比變得更大。在此情況下,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的效率良好的范 圍,成為用圖1lC的曲線圖表示了的范圍(用影線表示了的領域)。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由簡易的結構容易地切換多個駕駛模式,所以,在廣 域的駕駛區(qū)域中,能夠在效率良好的范圍驅動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另外,當切換 駕駛模式時,不需要控制離合器的斷開、接通,所以,能夠使得不需要復雜的機構、控制。
另外,如圖12所示,在再生模式下,如后輪WR繞逆時針方向旋轉,則后輪WR的旋 轉驅動力,經(jīng)減速機構34及驅動軸32被傳遞到行星齒輪架52。如行星齒輪架52旋轉,則 構成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及第二單向離合部74的環(huán)體94 (參照圖5)也繞逆時針方向旋 轉,但該環(huán)體94的旋轉驅動力不會傳遞到第二軸66。即,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相對于第二 軸66空轉。因此,行星齒輪架52的旋轉驅動力高效率地傳遞到多個行星齒輪48。
然后,傳遞到了多個行星齒輪48的旋轉驅動力,被傳遞到太陽齒輪46。另外,此時,由離合機構58的作用,內(nèi)側齒圈56被鎖定,所以,多個行星齒輪48的旋轉驅動力不會被傳遞到外側齒圈54。
換言之,此時,第一單向離合部72,在由離合機構58阻止從行星齒輪機構30向第二軸66傳遞旋轉驅動力時,將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的動作鎖定。即,此時,構成第一單向離合部72的環(huán)體94的繞逆時針方向的動作由滾動軸承96鎖定(參照圖4),齒輪82、第一中間齒輪部84、第二中間齒輪部86、以及外側齒圈54的動作被進行了鎖定,因此,由離合機構58的作用,阻止從行星齒輪機構30向第二軸66傳遞旋轉驅動力。
傳遞到了太陽齒輪46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第一軸26及離心離合器28傳遞到第一轉子38。由此,能夠將由第一轉子38的旋轉在第一定子36發(fā)電了的電力充電在電池14中。
按照本實施方式,設置了離合機構58,該離合機構58容許從第二軸66向行星齒輪機構30傳遞旋轉驅動力,另一方面,阻止從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向上述第二軸66傳遞旋轉驅動力。因此,不向第二軸66傳遞驅動軸32的旋轉驅動力,能夠僅傳遞到第一軸26。
因此,即使為具有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的動力傳遞裝置21,也能夠由簡易的結構僅使第一旋轉電機24作為發(fā)電機起作用。另外,在進行能量再生的時候,由于也不需要控制離合器的斷開、接通,所以,能夠使得不需要復雜的控制。
另外,由于在構成行星齒輪機構30的齒圈50上設置了離合機構58,所以,能夠阻止驅動軸32的旋轉驅動力向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傳遞。由此,使得可在第一旋轉電機24 中進行再生。
S卩,即使為按可將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雙方作為馬達進行驅動的方式構成了的動力傳遞裝置21,也能夠由簡易的結構僅使第一旋轉電機24作為發(fā)動機起作用。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按第二轉子78的軸線Ax2相對于第一轉子38 的軸線Axl位于車身前方的方式在車輛前后方向并列配置 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由此,能夠使擺動單元12薄型化。另外,因為不需要如多層同軸旋轉電機那樣增大一方的旋轉電機的直徑,所以,能夠防止擺動單元12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過度地變低。
按照本實施方式,由于將第一單向離合部72和第二單向離合部74設在了第二軸 66上,所以,能使擺動單元12的結構緊湊。
另外,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和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與第一旋轉電機24相比配設在了車寬方向內(nèi)側。由此,能夠使擺動單元12更緊湊。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構成第一單向離合部72的環(huán)體94的外周面上固定齒輪82,并且在該齒輪82與外側齒圈54之間夾設中間齒輪部84、86。由此,能夠使上述環(huán)體94和外側齒圈54的旋轉方向相反。由此,由簡易的結構,在再生模式的情況下,能夠鎖定齒輪82、 中間齒輪部84、86、以及外側齒圈54的動作,在第二駕駛模式的情況下,能夠將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第一單向離合部72、齒輪82、中間齒輪部84、86傳遞到外側齒圈54。
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當然不脫離本發(fā)明要旨就可獲得多種結構。
例如,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也可由包繞在第一鏈輪88和第二鏈輪90上的鏈或皮帶構成,該第一鏈輪88被固定在驅動軸32上,該第二鏈輪90被固定在第二單向離合部74 上。
另外,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也可包含第二單向離合部74被固定在外周面上的第一齒輪,被固定在驅動軸32的外周面上的第二齒輪,以及夾設在這些齒輪之間的將第一齒輪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第二齒輪的中間齒輪構成。并且,動力傳遞裝置21也可為未設置離心離合器28的結構。
離合機構58,不限于被設在了齒圈50上的例子,例如也可設在齒輪82、中間齒輪部86、或中間齒輪部84上。
附圖標記說明
10…電動二輪車
12…擺動單元
24…第一旋轉電機
26…第一軸
28…離心離合器
30…行星齒輪機構
32…驅動軸
38…第一轉子
46…太陽齒輪
48…行星齒輪
50…齒圈
52…行星齒輪架
54···外側齒圈(第一齒圈)
56…內(nèi)側齒圈(第二齒圈)
58…離合機構(離合單元)
64…第二旋轉電機
66…第二軸
68…第一動力傳遞機構
70…第二動力傳遞機構
72…第一單向離合部
74…第二單向離合部
78…第二轉子
82…齒輪(環(huán)狀齒輪)
84…中間齒輪部(第一中間齒輪部)
86…中間齒輪部(第二中間齒輪部)
88…第一鏈輪
90…第二鏈輪
102…外側連接軸(第一連接軸)
104…內(nèi)側連接軸(第二連接軸)
106…外環(huán)構件
110…第一卡合構件
112…第二卡合構件
114b…凸輪面
120…凹部
122…滾子
124… 彈性構件
WR…后輪(驅動輪)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二輪車(10),所述電動二輪車(10)具備以被設置在車身上的狀態(tài)對驅動輪(WR)進行樞支的擺動單元(12),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擺動單元(12)中設有能夠使第一軸(26)旋轉的第一旋轉電機(24);能夠使第二軸(66 )朝正反兩方向旋轉的第二旋轉電機(64 );與上述第一軸(26)連接的行星齒輪機構(30);與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連接的用于對上述驅動輪(WR)進行旋轉驅動的驅動軸(32);將上述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的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將上述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上述驅動軸(32)的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僅在上述第二軸(66)朝正方向旋轉了的情況下容許從上述第二軸(66)向上述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 )傳遞旋轉驅動力的第一單向離合部(72 );以及僅在上述第二軸(66)朝反方向旋轉了的情況下容許從該第二軸(66)向上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傳遞旋轉驅動力的第二單向離合部(74),上述擺動單元(12),在僅對上述第一旋轉電機(24)進行了驅動的情況下,將上述第一軸(26)的旋轉驅動力經(jīng)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及上述驅動軸(32)傳遞到上述驅動輪(WR);在驅動上述第一旋轉電機(24)和上述第二旋轉電機(64)雙方,使上述第二軸(66)朝正方向旋轉了的情況下,由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合成上述第一軸(26)的旋轉驅動力和從上述第二軸(66)經(jīng)上述第一單向離合部(72)傳遞到了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的旋轉驅動力,在增大了轉速的狀態(tài)下經(jīng)上述驅動軸(32)傳遞到上述驅動輪(WR),在驅動上述第一旋轉電機(24)和上述第二旋轉電機(64)雙方,使第二軸(66)朝反方向旋轉了的情況下,由上述驅動軸(32)合成從上述第一軸(26)傳遞到了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的旋轉驅動力和從上述第二軸(66)經(jīng)上述第二單向離合部(74)傳遞到了上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的旋轉驅動力,在增大了轉矩的狀態(tài)下傳遞到上述驅動輪(WR),上述第一旋轉電機(24)和上述第二旋轉電機(64),按構成該第二旋轉電機(64)的第二轉子(78)的軸線(Ax2)相對于構成該第一旋轉電機(24)的第一轉子(38)的軸線(Axl)位于車身前方的方式,在車輛前后方向并列配置;上述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和上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被配置在比上述第一旋轉電機(24 )及上述第二旋轉電機(64 )更靠車寬方向內(nèi)側。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二輪車(10),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單向離合部(72)和上述第二單向離合部(74),被設在上述第二軸(66)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動二輪車(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擺動單元(12)中還設置了離合單元(58),該離合單元(58)被設在上述第一單向離合部(72)與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之間的動力傳遞路徑上,而且,容許從上述第二軸(66 )向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 )傳遞旋轉驅動力,另一方面,阻止從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 )向上述第二軸(66)傳遞旋轉驅動力。
4.根據(jù)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二輪車(10),其特征在于上述行星齒輪機構(30)具有與上述第一軸(26)連接的太陽齒輪(46);傳遞上述第一動力傳遞機構(68)的旋轉驅動力的齒圈(50);與上述太陽齒輪(46)和上述齒圈(50)的各個嚙合了的行星齒輪(48);以及在與上述驅動軸(32 )連結了的狀態(tài)下樞支上述行星齒輪(48 )的行星齒輪架(52 ),上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由包繞在上述第二單向離合部(74)和上述行星齒輪架(52)上的鏈或皮帶構成。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二輪車(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行星齒輪架(52)上設有上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包繞的第一鏈輪(88),在上述第二單向離合部(74)上設有上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70)包繞的第二鏈輪(90),在上述第一鏈輪(88)與上述第二鏈輪(90)之間配設有上述太陽齒輪(46)、上述行星齒輪(48)、以及上述齒圈(50)。
6.根據(jù)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二輪車(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擺動單元(12)中,還設置了離心離合器(28),該離心離合器(28)與上述第一旋轉電機(24)相比位于車寬方向外側,相應于上述第一轉子(38)的轉速使該第一轉子(38)與上述第一軸(26)斷開、接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即使在擺動單元設置了2個旋轉電機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擺動單元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過度地變低,并且能夠使該擺動單元薄型化,能夠應對廣域的駕駛區(qū)域的電動二輪車。為具備以被設在了車身上的狀態(tài)對驅動輪(WR)進行樞支的擺動單元(12)的電動二輪車(10),在上述擺動單元(12)中,設置具有第一轉子(38)的第一旋轉電機(24),具有第二轉子(78)的第二旋轉電機(64),以及合成上述第一轉子(38)的旋轉驅動力和上述第二轉子(78)的旋轉驅動力,以增大了轉速的狀態(tài)傳遞到上述驅動輪(WR)的行星齒輪機構(30);上述第一旋轉電機(24)和上述第二旋轉電機(64),按第二轉子(78)的軸線(Ax2)相對于第一轉子(38)的軸線(Ax1)位于車身前方的方式在車輛前后方向并列配置。
文檔編號B62K11/00GK103029783SQ20121033629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梶原詠介, 片岡大, 安達惇, 小野惇也, 伊東飛鳥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中超| 合肥市| 乌海市| 休宁县| 孟村| 固始县| 大埔区| 永吉县| 开阳县| 武山县| 西宁市| 勃利县| 随州市| 甘谷县| 凤翔县| 互助| 杭锦旗| 静海县| 昌吉市| 贵南县| 内江市| 青田县| 华亭县| 东宁县| 彰化市| 江华| 德钦县| 维西| 沾益县| 祁东县| 五大连池市| 陕西省| 连城县| 高要市| 日喀则市| 土默特右旗| 富阳市| 手游| 涪陵区| 东山县| 开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