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的底板構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車輛的底板構造,其目的在于不使筒形框架的交叉部的強度降低,在碰撞時能夠防止所述框架對燃料箱等造成損傷。本發(fā)明的車輛的底板構造是在底板具備收納有液體的車輛部件(20)的車輛的底板構造,在構成車輛的底板的多根筒形框架(14、17、19)的交叉部處,第二框架(19)的長邊方向的一端抵接并固定在第一框架(14)的側面上,并且從第二框架(19)的一端沿長邊方向突出的下板部(197)以覆蓋第一框架(14)的下表面的方式固定于該下表面,覆蓋第一框架(14)的下表面的第二框架(19)的下板部(197)被保護板(177)從車輛部件(20)的方向覆蓋,該保護板(177)固定于第一框架(14)的下表面。
【專利說明】車輛的底板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底板具備收納有液體的車輛部件的車輛的底板構造。
【背景技術】
[0002]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有在底板下部具備燃料箱等收納有液體的車輛部件的車輛。
[0003]在專利文獻I記載的車輛中,如圖5所示那樣,燃料箱100被定位于由左右的側梁103和前后的橫梁104包圍的范圍內。
[0004]在此,一般地,在側梁103和橫梁104以及外伸叉架106的交叉部(圖5中的VI向視部),如圖6、圖7所示那樣,橫梁104的右端面固定于車輛右側的側梁103的左側面,夕卜伸叉架106的左端面固定于上述側梁103的右側面。此時,使橫梁104與外伸叉架106的下板104b、106b架狀地突出,并將這些突出部104t、106t點焊接于側梁103的下表面103b。由此,提高側梁103與橫梁104、外伸叉架106的交叉部的連結強度,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燃料箱100等。
[0005]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 - 186833號公報
[0008]但是,上述結構中,在例如圖8所示車輛的右側面與其它車輛碰撞的情況下,當外伸叉架106、側梁103以及橫梁104被壓變形時,有時外伸叉架106的突出部106t會從側梁103的下表面103b脫落。由此,當外伸叉架106向車寬方向內側(圖8中左方)移動時,該突出部106t可能會與燃料箱100碰撞,從而有使該燃料箱100損傷的擔憂。
【發(fā)明內容】
[0009]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而完成的,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不會使筒形框架的交叉部的強度降低,在碰撞時能夠防止上述框架對燃料箱等造成損傷。
[0010]上述技術問題通過各技術方案的發(fā)明來解決。
[0011]技術方案I的發(fā)明是在底板具備收納有液體的車輛部件的車輛的底板構造,其特征在于,在構成所述車輛的底板的多根筒形框架的交叉部處,第二框架的長邊方向的一端抵接并固定在第一框架的側面上,并且從所述第二框架的一端沿長邊方向突出的下板部以覆蓋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方式固定于該下表面,覆蓋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所述第二框架的下板部被保護板從所述車輛部件的方向覆蓋,該保護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
[0012]此處,收納有液體的車輛部件除燃料箱之外還包括電池、儲氣瓶等。
[0013]根據本發(fā)明,覆蓋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第二框架的下板部被保護板從車輛部件的方向覆蓋,該保護板固定于第一框架的下表面。因此,即使車輛從沿第二框架的方向受到碰撞載荷,第二框架的一端側欲向車輛部件的方向移動,第二框架的下板部也會被所述保護板從車輛部件的方向按壓。其結果是,第二框架的下板部不會碰撞到燃料箱等車輛部件,從而在碰撞時能夠防止燃料箱等車輛部件損傷。
[0014]另外,在筒形框架的交叉部處,第二框架的一端抵接并固定在第一框架的側面,并且第二框架的下板部以覆蓋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方式固定于該下表面,從而能夠確保筒形框架的交叉部的強度。
[0015]根據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框架的一端從第二框架的相反側固定于第一框架的相反側的側面的結構中,從所述第三框架的一端沿長邊方向突出的下板部作為覆蓋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框架的下板部的所述保護板起作用。
[0016]這樣,由于能夠將所述第三框架的下板部作為保護板來使用,所以不需要設置僅專用于保護板的部件,從而能夠抑制部件數(shù)的增加。
[0017]根據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車輛部件是燃料箱。
[0018]根據本發(fā)明,不會使筒形框架的交叉部的強度降低,在碰撞時能夠防止框架對燃料箱等造成的損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表示具備本發(fā)明實施方式I的底板構造的車輛的底板下的車輛骨架的示意俯視圖。
[0020]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I的車輛的底板構造的立體圖,是從車輛的下方朝上觀察圖1的II向視部的狀 態(tài)的圖。
[0021]圖3是圖1的III—III向視側視圖。
[0022]圖4是表示所述車輛的底板構造的變形例的側視圖。
[0023]圖5是表示以往的車輛的底板的立體圖。
[0024]圖6是從車輛的下方朝上觀察以往的車輛的側梁、橫梁等的交叉部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25]圖7是表示以往的車輛的側梁、橫梁等的交叉部與燃料箱的關系的側視圖。
[0026]圖8是表示車輛碰撞時的側梁、橫梁等的交叉部與燃料箱的關系的側視圖。
[0027](符號說明)
[0028]14…地板縱梁(第一框架)
[0029]17…橫梁(第三框架)
[0030]177…長方形架部(下板部)
[0031]177z…伸出端部
[0032]18…搖臂軌道
[0033]19…外伸叉架(第二框架)
[0034]I97…山形架部(下板部)
[0035]20…燃料箱(收納有液體的車輛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36][實施方式I]
[0037]以下,基于圖1至圖4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I的車輛的底板構造進行說明。[0038]其中,圖中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與車輛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對應。
[0039]〈車輛10的底板概況〉
[0040]如圖1所示,在車輛10的底板上,設有在車寬方向兩側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對側梁11。側梁11是構成車輛骨架的框架,由位于車輛10的前部的前側梁12、在該前側梁12的后側構成車輛地板的地板側梁14、在地板側梁14的后側位于車輛后部的后側梁16構成。
[0041]左右的前側梁12的前端位置通過前部橫梁13連結,在左右的前側梁12的基端部間大致水平地支承有懸架構件15。
[0042]并且,在左右的地板側梁14之間,架設有沿車寬方向延伸的多根(圖1中為5根)橫梁17,這些橫梁17大致等間隔地在車輛前后方向上配置。
[0043]在左右的地板側梁14的車寬方向外側,以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設有左右的搖臂軌道18。并且,在所述搖臂軌道18與所述地板側梁14間架設有沿車寬方向延伸的多根(在圖1中為3根)外伸叉架19。在此,外伸叉架19在地板側梁14的前部、中央部以及后部三處配置于橫梁17的延長線上。
[0044]并且,在左右的地板側梁14間且在橫梁17的下側位置吊掛支承有燃料箱20。
[0045]另外,在左右的后側梁16之間,在車輛前后方向的規(guī)定位置架設有后部橫梁16c。
[0046]〈地板側梁14、橫梁17、外伸叉架19〉
[0047]如圖2等所示,地板側梁14由以下部件構成為長方形筒狀,包括:形成為截面大致呈U字形的槽狀的側梁主體140 ;以及堵塞該側梁主體140的上部開口的蓋板145。側梁主體140通過彎折鋼板形成,具備左右的縱板部142和連接這些縱板部142的下端的底板部144。并且,左右的縱板部142的上端部分別以一定寬度向外側彎折來形成凸緣部142f。并且,使蓋部145的端緣與側梁主體140的左右的凸緣部142f貼合,通過點焊,構成長方形筒狀的地板側梁14。在此,上述地板側梁14的蓋部145構成車輛10的底板面FL(參照圖3)的一部分。
[0048]橫梁17和外伸叉架19基本上采用與地板側梁14相同的構成。S卩,如圖2、圖3所示,橫梁17具備截面大致呈U字形的橫梁主體170,其由寬度方向兩側(圖2的前后)的縱板部172和底板部174構成。并且,橫梁主體170的上部開口被蓋板175堵塞,上述蓋板175的端緣點焊于橫梁主體170的凸緣部172f。
[0049]外伸叉架19與橫梁17 —樣,具備由縱板部192和底板部194構成的外伸叉架主體190,該外伸叉架主體190的上部開口被蓋板195堵塞。
[0050]〈車輛10的底板構造〉
[0051]接下來,對地板側梁14與橫梁17以及外伸叉架19的交叉部的構造進行說明。在此,車輛10的右側的上述交叉部與左側的上述交叉部左右對稱地構成為相同的構造。因此,作為代表,對圖1的II向視部中右側的交叉部的構造進行說明,并省略其他交叉部的說明。
[0052]如圖2、圖3所示,外伸叉架19的長度方向的端部(左端)構成為垂直地固定于地板側梁14的右側的縱板部142和底板部144。即,在外伸叉架19 (外伸叉架主體190)的左端,兩側的縱板部192以一定寬度向寬度方向外側折彎,從而形成有縱凸緣部192t。并且,外伸叉架19的縱凸緣部192t通過點焊而固定于地板側梁14(側梁主體140)的右側的縱板部142。
[0053]另外,在外伸叉架19 (外伸叉架主體190)的左端,底板部194的前端伸出而形成有俯視呈山形狀的架部197 (山形架部197)。山形架部197是用于使地板側梁14和外伸叉架19的交叉部的強度提高的部件,以覆蓋地板側梁14 (側梁主體140)的底板部144 (下表面)而從下方支撐的狀態(tài)點焊于該側梁主體140的底板部144。
[0054]如圖3所示,橫梁17的長邊方向的端部(右端)構成為,從外伸叉架19的相反側垂直地固定于地板側梁14的左側的縱板部142和底板部144。即,在橫梁17 (橫梁主體170)的右端,兩側的縱板部172以一定寬度向寬度方向外側折彎,從而形成有縱凸緣部172t。并且,橫梁17的縱凸緣部172t通過點焊而固定于地板側梁14 (側梁主體140)的左側的縱板部 142。
[0055]另外,在橫梁17 (橫梁主體170)的右端,底板部174的前端伸出而形成有俯視呈長方形狀的架部177 (長方形架部177)。
[0056]長方形架部177是用于使地板側梁14和橫梁17的交叉部的強度提高、并且在側面碰撞時防止外伸叉架19的山形架部197從地板側梁14的底板部144脫落而向燃料箱20側移動的部件。
[0057]S卩,如圖2等所示,在長方形架部177的中央,設有沿寬度方向延伸的臺階部177d,前端側的伸出端部177z相對于該臺階部177d在比橫梁主體170的底板部174的下表面低板厚大小的位置定位。并且,在橫梁17的縱凸緣部172t抵接于地板側梁14(側梁主體140)的左側的縱板部142的狀態(tài)下,如圖2等所示,長方形架部177的基端部從下方支撐側梁主體140,并且該長方形架部177的伸出端部177z從燃料箱20側(車寬方向內側)覆蓋外伸叉架19的山形架部197。該狀態(tài)下,橫梁17的長方形架部177的基端部點焊于側梁主體140的底板部144。
[0058]根據上述結構,即使從圖3中右方施加碰撞載荷,外伸叉架19的山形架部197也被橫梁17的長方形架部177從燃料箱20側(車寬方向內側)按壓。因此,外伸叉架19的山形架部197難以從側梁主體140的底板部144的下表面脫落。并且,即使外伸叉架19的山形架部197從側梁主體140的底板部144脫落,利用橫梁17的長方形架部177的作用,也能避免上述山形架部197碰撞燃料箱20的情況。
[0059]S卩,上述地板側梁14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第一框架,外伸叉架19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第二框架,橫梁17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第三框架。并且,外伸叉架19的山形架部197相當于第二框架的下板部,橫梁17的長方形架部177相當于本發(fā)明的保護板。
[0060]〈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的底板構造的優(yōu)點〉
[0061]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的底板構造,覆蓋地板側梁14(第一框架)的底板部144的外伸叉架19 (第二框架)的山形架部197 (下板部)被橫梁17的長方形架部177 (保護板)從燃料箱20 (車輛部件)的方向覆蓋,該長方形架部177固定于地板側梁14的底板部144。
[0062]因此,即使車輛10受到側面碰撞載荷,外伸叉架19欲向燃料箱20的方向移動,夕卜伸叉架19的山形架部197(下板部)也會被橫梁17的長方形架部177(保護板)從燃料箱20的方向按壓。其結果,外伸叉架19的山形架部197(下板部)不會碰撞到燃料箱20,從而能夠防止燃料箱20的損傷。[0063]并且,由于是地板側梁14 (第一框架)被外伸叉架19的山形架部197 (下板部)和橫梁17的長方形架部177 (保護板)從下方支承的結構,因此能夠確保交叉部的強度。
[0064]另外,形成為橫梁17的一端從外伸叉架19的相反側固定于地板側梁14的側面的結構,且形成為橫梁17的長方形架部177覆蓋地板側梁14的底板部144和外伸叉架19的山形架部197 (下板部)的結構。
[0065]這樣,由于能夠將橫梁17的長方形架部177作為保護板來使用,所以不需要設置僅專用于保護板的部件,從而能夠抑制部件數(shù)的增加。
[0066]〈變形例〉
[0067]此處,本發(fā)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進行變更。例如,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對地板側梁14、橫梁17以及外伸叉架19的高度尺寸相等的情況下的交叉部的結構進行了說明。但是,例如圖4所示,即使在橫梁17的高度尺寸比地板側梁14、外伸叉架19小的情況下,通過將橫梁17的長方形架部177彎曲成形為側視大致呈L字形,也能夠利用上述長方形架部177的伸出端部177z來覆蓋外伸叉架19的山形架部197。
[0068]并且,在外伸叉架19的延長線上未配置有橫梁17的情況下,也能夠構成為,用專用的保護板來覆蓋外伸叉架19的山形架部197,并將該保護板固定于地板側梁14的底板部144。
[0069]另外,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收納有液體的車輛部件例舉了燃料箱20,但是也能夠代替燃料箱20而在電池、儲氣瓶等的附近使用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的底板構造。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的底板構造,所述車輛在底板具備收納有液體的車輛部件, 所述車輛的底板構造的特征在于, 在構成所述車輛的底板的多根筒形框架的交叉部處,第二框架的長邊方向的一端抵接并固定在第一框架的側面上,并且從所述第二框架的一端沿長邊方向突出的下板部以覆蓋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方式固定于該下表面, 覆蓋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所述第二框架的下板部被保護板從所述車輛部件的方向覆蓋,該保護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的底板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第三框架的一端從第二框架的相反側固定于第一框架的相反側的側面的結構中,從所述第三框架的一端沿長邊方向突出的下板部作為將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框架的下板部覆蓋的所述保護板起作用。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的底板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車輛部件是燃料箱。
【文檔編號】B62D21/09GK103879452SQ201310653321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內野敬一, 長野慎治, 壽淺義博, 渡邊純二, 若松顯都 申請人:豐田車體株式會社, 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