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機動車技術(shù)領(lǐng)域,主要提出一種用于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
背景技術(shù):
目前,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車架結(jié)構(gòu)大多采用矩形鋼管結(jié)構(gòu),需要裝配零部件的位置通常很難保證裝配精度,需進行再加工從而滿足裝配的要求,使機動四輪車車架結(jié)構(gòu)復雜化,由于其焊接點較多,工藝繁瑣,致使四輪休閑代步車車架結(jié)構(gòu)的生產(chǎn)成本增加。
實用新型內(nèi)容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本實用新型為完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所述的車架包括有車架底框架、車身框架、車架前部分框架、后懸掛框架和車身橫梁;所述的車身框架為左右設(shè)置的兩個,所述的車身框架由8”字形鋼沖壓焊接而成;兩個所述的車身框架通過車身橫梁連為一體;所述的車身橫梁為半圓形鋼管;所述的車身橫梁包括有車身前橫梁和車身中橫梁;兩個所述車身框架的下端與車架底框架連接;兩個所述車身框架的前部通過車身前橫梁與所述的車架前部分框架連接;所述的車架前部分框架焊接在車架底框架上,構(gòu)成車架的三角框架機構(gòu);所述的后懸掛框架連接在位于車身框架后部的車身后橫管上;所述的車身后橫管為圓形鋼管。所述的車架底框架包括有底框架支承梁、前框架管、后框架管和底框架外梁;所述的前框架管、后框架管之間通過底框架外梁連接為一體;所述的前框架管為兩段;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為兩根,兩根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對稱設(shè)置,且兩根所述底框架支承梁的后端壓形后與所述的后框架管連接;所述底框架支承梁的前部伸出前框架管;兩段所述的前框架管分別與所對應(yīng)的底框架支承梁連接;兩根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之間通過支承梁前連接管、支承梁中連接管、支承梁后連接管加強;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與前框架管之間通過底框架中部加強管加強;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與底框架外梁之間通過底框架中部橫加強管加強。所述的底框架外梁銑弧形后與車身框架連接。所述底框架支承梁上焊接有前擺臂支承、制動拉鎖支承和換擋臂支承,所述的后框架上焊接有后擺臂支承;所述的支承梁前連接管上焊接有手剎制動下支承和轉(zhuǎn)向器支承。所述的車身前橫梁上焊接有暖風機支承、前減震支承、前減震加強板、雨刷器水壺支承、前部電器件支承、雨刷電機上支承和方向柱支承。所述的車身后橫管上焊接有后平臺加強管、發(fā)動機上支承和安全帶下支承。所述的車架前部分框架具有兩根車身框架前加強管;兩根所述車身框架前加強管的上端與車身前橫梁連接,下端分別焊接在所對應(yīng)的底框架支承梁上;兩根所述的車身框架前加強管之間通過車身框架 加強管連接管加強;兩根所述的車身框架前加強管上焊接有散熱水箱支承、水箱泵支承、喇叭支承和調(diào)壓整流器支承;所述的車身框架加強管連接管上焊接有機械加速器支承、制動踏板支承和手剎制動上支承。所述的后懸掛框架包括有后減震支承縱管和后減震支承橫管;所述的后減震支承縱管為三根,三根所述的后減震支承縱管連接在車身后橫管與后減震支承橫管之間;三根所述的后減震支承縱管焊接有安全帶鎖扣支承、點火線圈支架、弱電蓄電池盒支承、油箱支承和后減震支承;所述的后減震支承橫管上焊接有換擋臂拉鎖支架和差速器上支承。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車身框架通過半圓形連接在一起,車身框架下部與車架底框架連接在一起,前部再通過車身框架前加強管與車架底框架連接到一起,構(gòu)成三角框架機構(gòu),后懸掛框架通過車架后橫管連接在一起,并通過后平臺加強管加強,構(gòu)成車架整體框架,該框架結(jié)構(gòu)在減少了焊接內(nèi)應(yīng)力的同時也增加了結(jié)構(gòu)強度,無需再用加強板加強,簡化了工藝流程;同時減少焊接部位,減少應(yīng)力集中,降低車架生產(chǎn)成本和簡化了工藝流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車架底框架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車架前部分框架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后懸掛框架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車身框架的截面示意圖?!D6為本實用新型中車身橫梁的截面示意圖。圖中:1、車身左框架,2、車身中橫梁,3、車身前橫梁,4、支承梁后連接管,5、前擺臂支承,6、支承梁前連接管,7、底框架支承梁,8、支承梁中連接管,9、制動拉鎖支承,10、前框架管,U、底框架中部側(cè)加強管,12、底框架外梁,13、底框架中部橫加強管,14、后框架管,15、后擺臂支承,16、換擋臂支承,17、手剎制動下支承,18、車身框架加強管,19、散熱水箱支承,20、機械加速器支承,21、水箱泵支承,22、車身框架加強管連接管,23、暖風機支承,24、前減震支承,25、前減震加強板,26、制動踏板支承,27、雨刷器水壺支承,28、前部電器件支承,29、手剎制動上支承,30、雨刷電機上支承,31、方向柱支承,32、喇叭支承,33、調(diào)壓整流器支承,34轉(zhuǎn)向器支承,35、后平臺加強管,36、安全帶鎖扣支承,37、發(fā)動機上支承,38、安全帶下支承,39車身后橫管,40、后減震支承縱管,41、點火線圈支架,42、弱電蓄電池盒支承,43、后減震支承橫管,44、換擋臂拉鎖支架,45、差速器上支承,46、油箱支承,47、后減震支承。
具體實施方式
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加以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所述的車架包括有車架底框架、車身框架1、車架前部分框架、后懸掛框架和車身橫梁;所述的車身框架為左右設(shè)置的兩個,兩個所述的車身框架I通過車身橫梁連為一體;結(jié)合圖5,所述的車身框架I采用8”字形鋼沖壓后焊接而成,,“8”字形鋼強度和剛度較好,“8”字形鋼具有兩個平面,在裝配其他零部件時可以有效保證裝配質(zhì)量;所述的車身橫梁為半圓形鋼管;半圓形鋼材強度好,半圓鋼的平面在裝配其他零部件時可以有效保證裝配質(zhì)量;所述的車身橫梁包括有車身前橫梁3和車身中橫梁2 ;兩個所述車身框架I的下端與車架底框架連接;兩個所述車身框架的前部通過車身前橫梁3與所述的車架前部分框架連接;所述的車架前部分框架焊接在車架底框架上,構(gòu)成車架的三角框架機構(gòu),保證車架前部強度;所述的后懸掛框架連接在位于車身框架后部的車身后橫管39上;結(jié)合圖6,所述的車身后橫管39為圓形鋼管。如圖2所示,所述的車架底框架包括有底框架支承梁7、前框架管10、后框架管14和底框架外梁12 ;所述的前框架管10、后框架管14之間通過底框架外梁12連接為一體;所述的前框架管10為兩段;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7為兩根,兩根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7對稱設(shè)置,且兩根所述底框架支承梁7的后端壓形后與所述的后框架管14連接;所述底框架支承梁7的前部伸出前框架管10 ;兩段所述的前框架管10分別與所對應(yīng)的底框架支承梁7連接;兩根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7之間通過支承梁前連接管6、支承梁中連接管8、支承梁后連接管4加強;支承梁前連接管6、支承梁中連接管8、支承梁后連接管4分別焊接在兩根底框架支承梁之間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即保證了車架底框架的結(jié)構(gòu)強度又節(jié)省了材料無需再加強;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7與前框架管10之間通過底框架中部加強管11加強;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7與底框架外梁12之間通過底框架中部橫加強管13加強,在對底框架支承梁7起到加強作用和對底框架外梁12起到支撐作用的同時,使底框架支承梁7與底框架外梁12之間的聯(lián)接結(jié)構(gòu)得到加強。所述的底框架外梁12銑弧形后與車身框架I連接。所述底框架支承梁7上焊接有前擺臂支承5、制動拉鎖支承9、換擋臂支承16,所述的后框架14上焊接有后擺臂支承15 ;所述的支承梁前連接管6上焊接有手剎制動下支承17和轉(zhuǎn)向器支承34。結(jié)合圖2,所述的車身前橫梁3上焊接有暖風機支承23、前減震支承24、前減震加強板25、雨刷器水壺支承27、前部電器件支承28、雨刷電機上支承30和方向柱支承31。
結(jié)合圖3,所述的車身后橫管39上焊接有后平臺加強管35、發(fā)動機上支承37和安全帶下支承38。如圖3所示,所述的車架前部分框架具有兩根車身框架加強管18 ;兩根所述車身框架加強管18的上端與車身前橫梁3連接,下端分別焊接在所對應(yīng)的底框架支承梁7上;兩根所述的車身框架加強管18之間通過車身框架加強管連接管22加強;保證了車架前部分框架的強度;兩根所述的車身框架加強管18上焊接有散熱水箱支承19、水箱泵支承21、喇叭支承32和調(diào)壓整流器支承33 ;所述的車身框架加強管連接管22上焊接有機械加速器支承20、制動踏板支承26和手剎制動上支承29。如圖4所示,所述的后懸掛框架包括有后減震支承縱管40和后減震支承橫管43 ;所述的后減震支承縱管40為三根,三根所述的后減震支承縱管40連接在車身后橫管39與后減震支承橫管43之間,起到了加強作用,提高了后懸掛框架的強度;三根所述的后減震支承縱管40焊接有安全帶鎖扣支承36、點火線圈支架41、弱電蓄電池盒支承42、油箱支承46和后減震支承47 ;所述的后減震支承橫管43上焊接有換擋臂拉鎖支架44和差速器上支承45 ;所述的后減震支承縱管40、后減震支承橫管43均為方管;車架橫管通過圓管銑弧形與“8”字形鋼焊接構(gòu)成整體,并通過后平臺加強管連接構(gòu)成框架,提高后懸掛框架的整體強度。[0030]在所述的車身框架I上具有后視鏡安裝孔、后扶手安裝孔,車門鉸鏈安裝孔和車門鎖 安裝孔。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車架包括有車架底框架、車身框架(I)、車架前部分框架、后懸掛框架和車身橫梁;所述的車身框架為左右設(shè)置的兩個,兩個所述的車身框架(I)通過車身橫梁連為一體;所述的車身橫梁為半圓形鋼管;所述的車身橫梁包括有車身前橫梁(3)和車身中橫梁(2);兩個所述車身框架(I)的下端與車架底框架連接;兩個所述車身框架的前部通過車身前橫梁(3)與所述的車架前部分框架連接;所述的車架前部分框架焊接在車架底框架上,構(gòu)成車架的三角框架機構(gòu);所述的后懸掛框架連接在位于車身框架后部的車身后橫管(39)上;所述的車身后橫管(39)為圓形鋼管。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車架底框架包括有底框架支承梁(7)、前框架管(10)、后框架管(14)和底框架外梁(12);所述的前框架管(10)、后框架管(14)之間通過底框架外梁(12)連接為一體;所述的前框架管(10)為兩段;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7)為兩根,兩根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7)對稱設(shè)置,且兩根所述底框架支承梁(7)的后端壓形后與所述的后框架管(14)連接;所述底框架支承梁(7)的前部伸出前框架管(10);兩段所述的前框架管(10)分別與所對應(yīng)的底框架支承梁(7)連接;兩根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7)之間通過支承梁前連接管(6)、支承梁中連接管(8)、支承梁后連接管(4)加強;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7)與前框架管(10)之間通過底框架中部加強管(11)加強;所述的底框架支承梁(7)與底框架外梁(12)之間通過底框架中部橫加強管(13)加強。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架支承梁(7)上焊接有前擺臂支承(5)、制動拉鎖支承(9)、換擋臂支承(16),所述的后框架14上焊接有后擺臂支承15 ;所述的支承梁前連接管(6)上焊接有手剎制動下支承(17)和轉(zhuǎn)向器支承(34)。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框架外梁(12)銑弧形后與車身框架(I)連接。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車身前橫梁(3)上焊接有暖風機支承(23)、前減震支承(24)、前減震加強板(25)、雨刷器水壺支承(27),前部電器件支承(28)、雨刷電機上支承(30)和方向柱支承(31)。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車身后橫管(39 )上焊接有后平臺加強管(35 )、發(fā)動機上支承(37 )和安全帶下支承(38 )。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車架前部分框架具有兩根車身框架加強管(18);兩根所述車身框架加強管(18)的上端與車身前橫梁(3)連接,下端分別焊接在所對應(yīng)的底框架支承梁(7)上;兩根所述的車身框架加強管(18)之間通過車身框架加強管連接管(22)加強;兩根所述的車身框架加強管(18)上焊接有散熱水箱支承(19)、水箱泵支承(21)、喇叭支承(32)和調(diào)壓整流器支承(33);所述的車身框架加強管連接管(22)上焊接有機械加速器支承(20)、制動踏板支承(26)和手剎制動上支承(29)。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懸掛框架包括有后減震支承縱管(40)和后減震支承橫管(43);所述的后減震支承縱管(40)為三根,三根所述的后減震支承縱管(40)連接在車身后橫管(39)與后減震支承橫管(43)之間;三根所述的后減震支承縱管(40)焊接有安全帶鎖扣支承(36)、點火線圈支架(41)、弱電蓄電池盒支承(42 )、油箱支承(46 )和后減震支承(47 );所述的后減震支承橫管(43 )上焊接有換擋臂拉鎖支 架(44) 和差速器上支承(4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機動車技術(shù)領(lǐng)域,提出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提出的一種四輪休閑代步車的車架包括有車架底框架、車身框架(1)、車架前部分框架、后懸掛框架和車身橫梁;車身框架為左右設(shè)置的兩個,兩個車身框架(1)通過車身橫梁連為一體;車身橫梁為半圓形鋼管;兩個車身框架(1)的下端與車架底框架連接;兩個車身框架的前部與車架前部分框架連接;車架前部分框架焊接在車架底框架上;后懸掛框架連接在位于車身框架后部的車身后橫管(39)上;車身后橫管(39)為圓形鋼管。本實用新型減少了焊接內(nèi)應(yīng)力的同時也增加了結(jié)構(gòu)強度,無需再用加強板加強,簡化了工藝流程;同時減少焊接部位,減少應(yīng)力集中,降低車架生產(chǎn)成本和簡化了工藝流程。
文檔編號B62K5/01GK203127052SQ20132002589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月18日
發(fā)明者涂傳勝, 吳峰, 王宏濤, 盛世忠, 魏巍, 金瑤 申請人:洛陽北方易初摩托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