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前部的梁結合構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不會導致部件個數(shù)增多且能夠謀求確保剛性的車輛前部的梁結合構造。一種車輛前部的梁結合構造,其構成為通過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支承構件連接在車身的前端部上下沿車輛寬度方向配置的上梁的兩端部與沿車輛寬度方向配置下梁的兩端部構成框構件,用于安裝車輛搭載設備,其中,上述下梁由截面呈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狀的構件構成且配置為使其開口部朝向下部側,并且在上述支承構件的下端部設置與該下梁的上表面部及前表面部相對的平面部及縱面部,并且設有從上述平面部的后端位置到縱面部的下端位置向下方延伸出來的側面部,并且將該支承構件的平面部緊固于上述下梁的上表面部,將該支承構件的縱面部緊固于上述下梁的前表面部。
【專利說明】車輛前部的梁結合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安裝有散熱器和冷凝器的車輛前部的梁結合構造。
【背景技術】
[0002]在車輛中,在發(fā)動機室的前側配置有用于對發(fā)動機的冷卻水進行冷卻的冷卻裝置的散熱器、用于將車廂內(nèi)維持為舒適的溫度狀態(tài)的空調裝置的冷凝器等。
[0003]在車輛的發(fā)動機室的前側設有框體作為前端,該框體支承于左右的前縱梁的前端部,在該框體上安裝有散熱器和冷凝器等。該框體構成為利用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支承構件將上下的沿車輛寬度方向配置的上梁(upper member)的兩端部與沿車輛寬度方向配置的下梁(lower member)的兩端部相互之間連結在一起。
[0004]配置于該框體下部的下梁在下梁與支承構件之間的結合處利用螺栓沿上下方向對截面形狀基本上呈字母U形或帽子形的部分之間的結合進行緊固。但是,為了提高散熱器等的保持力,且為了提高連接剛性,需要使板厚變厚,結果導致重量增大,并且成本升高。
[0005]因此,以往,使用于與下梁的前后接合的縱壁部向支承構件的下端部前后延伸出來,另一方面在下梁的兩側端部的前后設置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出來的延伸部,在該延伸部之間接合臺階狀的加強構件,利用支承構件的縱壁部夾著上述下梁的延伸部來進行接合。另外,公知有這樣的構造:在下梁的延伸部基端部彼此之間設置向上方豎立設置的壁部,利用該壁部和上述加強構件的縱壁部夾著支承梁的側面壁部進行三層接合從而進行加強(參照專利文獻1)。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 — 149601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_7]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8]但是,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現(xiàn)有技術中,需要加強構件,在下梁也需要缺口、彎折,從而結構、形狀變復雜,并且下梁的端部因延伸部而未維持日文片假名-字形狀,因此剛性降低。另外,支承構件同樣也因縱壁部而未維持日文片假名-字形狀,難以確保剛性。而且,由于需要精密的加強構件,因此存在部件個數(shù)增加,導致成本升高及重量增大的問題。
[0009]這樣,為了使散熱器和冷凝器的懸架結實,確保安裝有散熱器和冷凝器等的框體的剛性是重要的。另外,因縱梁的頂端的振動而產(chǎn)生的車身振動在車廂內(nèi)產(chǎn)生轟鳴聲(日文:二 ? >9音),因此也需要轟鳴聲對策。
[0010]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會導致部件個數(shù)增多、且能夠謀求確保剛性的車輛前部的梁結合構造。
[0011]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12]本發(fā)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車輛前部的梁結合構造,其構成為通過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支承構件連接配置在車身的前端部的上側部的沿車輛寬度方向的上梁的兩端部和配置在車身的前端部的下側部的沿車輛寬度方向的下梁的兩端部構成框構件,用于安裝車輛搭載設備,其中,上述下梁由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狀的構件構成且配置為使其開口部朝向下側,在上述支承構件的下端部設有與該下梁的上表面部相對的平面部以及與該下梁的前表面部相對的縱面部,并且,在上述支承構件的下端部還設有從上述平面部的后端位置向下方延伸到縱面部的下端位置的側面部,將該支承構件的平面部緊固于上述下梁的上表面部,將該支承構件的縱面部緊固于上述下梁的前表面部。
[0013]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支承構件構成為向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開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狀的構件,在該支承構件的下端部內(nèi)側設置有加強構件,該加強構件具有重疊于上述下梁上表面部的上述平面部,在該支承構件的前端部設有向上述加強構件下方延伸的上述縱面部,沿著連結該縱面部的下端部與上述支承構件的位于上述加強構件后端位置的下端部的傾斜線形成有上述支承構件的側面部的下端部。
[0014]而且,在本發(fā)明中,在上述支承構件的下端部的至少位于側面部和縱面部的部分設有凸緣部。
[0015]發(fā)明的效果
[0016]米用本發(fā)明,遺夠起到以下效果。
[0017]上述下梁由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狀的構件構成且配置為使其開口部朝向下偵牝在上述支承構件的下端部設有與該下梁的上表面部相對的平面部以及與該下梁的前表面部相對的縱面部,并且,在上述支承構件的下端部還設有從上述平面部的后端位置向下方延伸到縱面部的下端位置的側面部,將該支承構件的平面部緊固于上述下梁的上表面部,將該支承構件的縱面部緊固于上述下梁的前表面部,因此,不用較大地改變下梁和支承構件的構造就能夠確保剛性,并且不會導致部件個數(shù)增多,而能夠利用簡單的結構確保足夠的剛性。另外,下梁和支承構件能夠沿車身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進行緊固,因此能夠保持足夠的剛性。
[0018]由于上述支承構件構成為向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開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口字形狀的構件,在該支承構件的下端部內(nèi)側設置有加強構件,該加強構件具有重疊于上述下梁上表面部的上述平面部,在該支承構件的前端部設有向上述加強構件下方延伸的上述縱面部,沿著連結該縱面部的下端部與上述支承構件的位于上述加強構件后端位置的下端部的傾斜線形成有上述支承構件的側面部的下端部,因此,能夠在保持著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狀的狀態(tài)下結合下梁和支承構件,因此能夠在維持著剛性的狀態(tài)下進行結合。
[0019]在從支承構件的下端部的位于側面部和縱面部的部分設有凸緣部,因此能夠保持從支承構件的側面部到縱面部的剛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車輛前部的梁結合構造的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0021]圖2是表示圖1中的下梁與支承構件之間的結合部的立體圖。
[0022]圖3是放大表示圖2中的下梁與支承構件之間的結合部的立體圖。
[0023]圖4是圖2的A — A線剖視圖。
[0024]附圖標記說明
[0025]1框構件;2發(fā)動機室;3車身;4前縱梁;5上梁;6下梁;6a前表面部;6b背面部;6c上表面部;61、62螺栓孔;7支承構件;7a、7b縱面部;7c側面部;71螺栓孔;8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9托架;90平面部;91螺栓孔;10、12螺栓;11、13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0027]圖1是表示設置于車輛前部的框構件1的圖,框構件1在車輛的發(fā)動機室2前部安裝于前縱梁4的前端部,該前縱梁4沿車身3的前后方向設置于發(fā)動機室2的兩側。該框構件1由上梁5和下梁6構成,該上梁5是在車身3的前端部上側沿車輛寬度方向配置的長條的橫梁和下梁6是在車身3的前端部下側沿車輛寬度方向配置的長條的橫梁。該上梁5的兩端部與下梁6的兩端部相互之間利用沿上下方向配置的長條的支承構件7結合在一起而構成了四邊形的框構件1。在該框構件1的下梁6上搭載安裝有未圖示的散熱器和/或冷凝器等車輛搭載設備。
[0028]構成上述框構件1上端部的上述上梁5和構成上述框構件1下端部的上述下梁6由通過沖壓成形等成形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狀的長條構件構成,分別配置為開口部朝向下部側。該上梁5的左右兩端部與下梁6的左右兩端部相互之間利用沿上下方向配置的上述支承構件7相結合。上述支承構件7由向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開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狀的長條構件構成,利用上述前縱梁4的前端部支承該支承構件7的中途部分。
[0029]另外,在上述上梁5與下梁6的中間位置設有連結該上梁5與下梁6的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8。
[0030]圖3和圖4是放大表示上述下梁6與左側的支承構件7之間的連結部的圖。上述下梁6由前表面部6a、背面部6b以及將前表面部6a與背面部6b相互之間連結起來的上表面部6c形成為帽子形。
[0031]上述支承構件7在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狀的長條構件的下端部的前表面上延伸設有與上述下梁6的前表面部6a相對配置的縱面部7a,使下邊前低后高地傾斜地形成有側面部7c,該側面部7c連結該縱面部7a與后部側的縱面部7b,該縱面部7b的下端比縱面部7a的下端短。縱向尺寸設定為后部側的縱面部7b高于下梁6的上表面部6c的高度。設有從后部側的縱面部7b連結前部側的縱面部7a的側面部7c。
[0032]在上述支承構件7的內(nèi)側設有托架9,該托架9的下端位置設定為使該托架9比后部側的縱面部7b的下端向下部側突出,該托架9配置為其下表面?zhèn)鹊钠矫娌?0與上述下梁6的上表面部6c重疊地相對。上述托架9設有分別與上述支承構件7的縱面部7a、7b以及側面部7c的內(nèi)表面接合的彎曲部9a、9b以及9c。在上述托架9的平面部90上設有螺栓孔91,使螺栓孔91與形成于上述下梁6的上表面部6c的螺栓孔61對齊并借助螺栓10和螺母11沿鉛垂方向進行緊固。另外,在上述支承構件7的前部側的縱面部7a上形成有螺栓孔71,并使其與形成于上述下梁6的前表面部6a的螺栓孔62對齊,借助螺栓12和螺母13沿前后方向進行緊固。
[0033]上述支承構件7將連結前后的縱面部7a、7b的側面部7c的下邊形成為從后側的縱面部7b到前側的縱面部7a越靠前越低的傾斜面72,在該縱面部7a、7b和側面部7c的下端部朝向外側連續(xù)地形成有凸緣部73。上述支承構件7的側面部7c下端的傾斜面72的角度Θ設定得比連結螺栓10、12的中心的線L的傾斜角度α大,傾斜面72配置為穿過線L。線L構成為貫穿下梁6與托架9之間的接合面,因此不會產(chǎn)生旋轉那樣的變形。
[0034]根據(jù)上述結構,在上述支承構件7與下梁6之間的結合處,在上述支承構件7的日文片假名〕字形狀部的內(nèi)側通過點焊接合上述托架9,將該托架9的平面部90配置安裝成與上述下梁6的上表面部6c相對。然后,使上述托架9的平面部90的螺栓孔91與上述下梁6的上表面部6c的螺栓孔61對齊并使螺栓10穿過螺栓孔61與螺栓孔91,將螺栓10螺合于通過焊接等安裝于上述托架9的平面部90內(nèi)側的螺母11而進行緊固。
[0035]此時,在上述下梁6的前表面部6a配置有上述支承構件7的縱面部7a,設置在縱面部7a上的螺栓孔71配置于設置在上述下梁6的前表面部6a上的螺栓孔62處。這樣,使螺栓12穿過螺栓孔71與螺栓孔62并螺合于通過焊接等安裝于上述下梁6的前表面部6a內(nèi)側的螺母13,而對上述支承構件7的縱面部7a與下梁6的前表面部6a之間進行緊固。
[0036]這樣,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由于利用左右的支承構件7自鉛垂方向與前后方向通過螺栓緊固來結合上述下梁6的兩側,因此能夠謀求提高剛性。通常,面板在面內(nèi)方向的剛性比在與面垂直的方向的剛性高,因此通過將螺栓緊固之一采用橫向的緊固,從而在剛性較高的面內(nèi)方向承受力,使連接剛性得到提高。由于通過上述實施方式的螺栓位置的直線貫穿接合面,因此不會產(chǎn)生以各個螺栓桿為中心進行旋轉那樣的變形。另外,上述支承構件7的側面部7c下端的傾斜面72的角度Θ設定得比連結螺栓10、12的中心的線L的角度α大,傾斜面72配置為穿過線L。線L構成為貫穿下梁6與托架9之間的接合面,因此不會產(chǎn)生以各個螺栓桿為中心進行旋轉那樣的變形。這樣,傾斜面72的形狀棱線與支承構件7和下梁6之間的橫向的連接部相鄰地經(jīng)過該連接部,因此成為簡單的形狀,并且向車身連結的結合剛性較高。
[0037]上述支承構件7將連結前后的縱面部7a、7b的側面部7c的下邊形成為從后側的縱面部7b到前側的縱面部7a越靠前越低的傾斜面72,因此利用從該后部側的縱面部7b連結前部側的縱面部7a的側面部7c,能夠提高對安裝上述下梁6與支承構件7的兩個螺栓之間進行連結的剛性。另外,由于在該縱面部7a、7b和側面部7c的下端部朝向外側連續(xù)地形成有凸緣部73,因此能夠謀求提高剛性。
[0038]另外,本發(fā)明并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上述下梁6與支承構件7之間的緊固中使用螺栓和螺母來進行緊固,但是只要是通過軸支承來進行緊固,就不限定于螺栓和螺母,也能夠使用其他緊固方法。此外,能夠在不改變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的范圍內(nèi)適當?shù)剡M行變更并進行實施是不言而喻的。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前部的梁結合構造,其構成為通過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支承構件連接配置在車身的前端部的上側部的沿車輛寬度方向的上梁的兩端部和配置在車身的前端部的下側部的沿車輛寬度方向的下梁的兩端部構成框構件,用于安裝車輛搭載設備,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梁由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狀的構件構成且配置為使其開口部朝向下側,在上述支承構件的下端部設有與該下梁的上表面部相對的平面部以及與該下梁的前表面部相對的縱面部,并且,在上述支承構件的下端部還設有從上述平面部的后端位置向下方延伸到縱面部的下端位置的側面部,將該支承構件的平面部緊固于上述下梁的上表面部,將該支承構件的縱面部緊固于上述下梁的前表面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前部的梁結合構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構件構成為向車輛寬度方向內(nèi)側開口的截面呈日文片假名-字形狀的構件,在該支承構件的下端部內(nèi)側設置有加強構件,該加強構件具有重疊于上述下梁上表面部的上述平面部,在該支承構件的前端部設有向上述加強構件下方延伸的上述縱面部,沿著連結該縱面部的下端部與上述支承構件的位于上述加強構件后端位置的下端部的傾斜線形成有上述支承構件的側面部的下端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前部的梁結合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承構件的下端部的至少位于側面部和縱面部的部分設有凸緣部。
【文檔編號】B62D25/00GK104340275SQ201410381680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8月6日
【發(fā)明者】望月晉榮, 臼田嘉剛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