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包括一本體、一活塞及一剎車組件。本體具有一與一壓力源連接的活塞缸,且活塞滑設于活塞缸內,而剎車組件以第一樞部樞設于本體,剎車組件包括位于第一樞部相對兩側的一操作部與一推抵部及一可滾動地設于該推抵部的滾動件。其中,操作部可供由外界進行操作,而滾動件可滾動地抵接于活塞。本發(fā)明在構造上有明顯的簡化且在裝配上能較為方便快速,活塞與滾動件接觸面上無須再設計結合結構,可方便制造生產與組裝,滾動件沿著活塞滑動方向的剖面為具有一連續(xù)且封閉的輪廓,在此方向上滾動件任何一面皆可以順利地推抵活塞,而不會僅有一面能推動活塞造成磨耗都集中在同一部分的情況發(fā)生,故可以擁有較久的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與自行車剎車器有關,特別是有關于一種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
【背景技術】
[0002]已知一般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會以一推桿一端穿設過剎車手把的樞軸,以此將推桿一端固定在樞軸上來與剎車手把連接,而推桿另一端則與一液壓缸中活塞相接合,于是當剎車把手作動時,即會連動地使活塞在液壓缸中向內滑動,同時擠壓內部液體來啟動一卡鉗達到剎車的目的。如中國臺灣專利1409182、1440577等所揭露的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即屬此類。
[0003]然而,在此類已知裝配技術中,剎車手把的樞軸形狀細小又在上面穿孔,將會增加制造上難度,且樞軸容易在推桿壓力作用下?lián)p毀。而推桿僅能依靠同一端來推動活塞,容易造成推桿的磨耗,且推桿則需要與活塞緊密相接合,否則推桿將會掉落而無法推動活塞,也就是說,在活塞與推桿結合面上需要精密的加工及緊密地配置才行,或是需要設計一結構直接將活塞與推桿相鎖結,然而不管哪種方式,在制造上都十分復雜且難以組裝,存在亟待改善的缺弊。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穎且具有進步性的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以解決上述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不但可以方便制造,且在裝配上十分簡便,并且可以使推抵活塞滑動的零件能有較久的使用壽命。
[0006]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7]—種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包括一本體、一活塞及一剎車組件。該本體具有一與一壓力源連接的活塞缸,且該活塞滑設于該活塞缸內,而該剎車組件以一第一樞部樞設于該本體,該剎車組件包括位于該第一樞部相對兩側的一操作部與一推抵部及一可滾動地設于該推抵部的滾動件。其中,該操作部可供由外界進行操作,而該滾動件可滾動地抵接于該活塞。
[0008]進一步的,
[0009]所述滾動件沿著所述活塞滑動方向的剖面具有一連續(xù)弧形封閉的輪廓。
[0010]所述滾動件為一滾輪。
[0011]所述滾輪樞設于所述推抵部。
[0012]所述剎車組件還包括一連接組件,該連接組件以所述第一樞部樞設于所述本體,所述操作部與所述推抵部相對設于該連接組件兩側。
[0013]所述操作部以一第二樞部樞設于所述連接組件,其中至少有一彈性件設于所述操作部與所述連接組件間,且各彈性件兩端分別與所述操作部及所述連接組件相互抵接。
[0014]該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還具有一供夾設于一車把手的夾設部。
[0015]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
[0016]本發(fā)明不需要額外加裝其他桿件來推動活塞,不僅在構造上有明顯的簡化且在裝配上能較為方便快速;活塞與滾動件接觸面上無須再設計結合結構,可以方便制造生產與組裝;滾動件沿著活塞滑動方向的剖面為具有一連續(xù)且封閉的輪廓,在此方向上滾動件任何一面皆可以順利地推抵活塞,而不會僅有一面能推動活塞造成磨耗都集中在同一部分的情況發(fā)生,故可以擁有較久的使用壽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0018]圖2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0019]圖3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剖面圖。
[0020]圖4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作動示意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僅以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可能的實施例,然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所欲保護的范疇,事先聲明。
[0022]請參考圖1至圖4,其顯示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本發(fā)明的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I包括一本體2、一活塞3及一剎車組件4。
[0023]本體2具有一與一壓力源21連接的活塞缸22,活塞3可滑動地設于活塞缸22內。而剎車組件4則以一第一樞部41樞設于本體2,其中剎車組件4包括位于第一樞部41相對兩側的一操作部42與一推抵部43及一可滾動地設于推抵部43的滾動件431,操作部42可供由外界進行操作,滾動件431可滾動地抵接于活塞3。較佳地,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I還具有一供夾設于一車把手的夾設部5。
[0024]當操作部42受到外界作用力時,將帶動剎車組件4以第一樞部41為中心作動,并且通過滾動件431推抵活塞3往活塞缸22內部滑動,當活塞3向內滑動的同時,將會擠壓內部液體來啟動一卡鉗,來達到剎車的目的。由于直接利用滾動件431來推動活塞3,故不需要再額外加裝一推桿即可驅動活塞3,且活塞3在與滾動件431的接觸面上就算沒結合的結構,滾動件431也能確實地推動活塞3滑動,故不需要在活塞3與滾動件431接觸面上設計或加工結合結構,省下許多加工制造時間與簡化裝配的困難度,有效提升出貨速度。
[0025]其中,滾動件431的外周緣部分有一弧形而能圓滑地推抵活塞3為佳,然也可為于側視剖面成齒輪狀有凹凸結構的圓柱的結構,但不以此為限。較佳地,滾動件431沿著活塞3滑動方向的剖面為具有一連續(xù)弧形封閉的輪廓,可以為一滾輪432、一滾珠等其他具有此性質的零件,因為滾動件431的外周緣是連續(xù)弧形的輪廓,在此方向上滾動件431不管旋轉多少角度皆可以用來推抵活塞3,能有效分攤磨耗避免因長時間使用下造成滾動件431的磨耗都集中在同一部位。在本實施例中,滾動件431為一滾輪432,滾輪432能與活塞3有較平均的接觸,且沿著活塞3滑動方向的剖面為一圓形的輪廓,在此剖面上滾輪432與活塞3點接觸,故當滾輪432在推抵活塞3且滾動的同時,所受到的摩擦力較小能直接提供活塞3較大的正向力,進而獲得較佳地剎車效果。而且由于剖面為圓形輪廓,當剎車組件4以第一樞部41為中心樞轉時,滾輪432不管在哪個角度皆能順暢地推抵住活塞3,較佳地,滾輪432樞設于推抵部43,可以方便使用者拆裝更換。
[0026]剎車組件4還包括一連接組件44,連接組件44以第一樞部41樞設于本體2,其中操作部42與推抵部43相對設于連接組件44兩側。而操作部42是以一第二樞部45樞設于連接組件44,其中至少有一彈性件46設于操作部與連接組件間,且各彈性件46兩端分別與操作部42及連接組件44相互抵接,彈性件46可為但不限于扭簧、壓縮或拉伸彈簧。當操作部42受外界操作以第二樞部45為中心樞轉一小角度后,各彈性件46會受到擠壓,產生一作用力帶動連接部以第一樞部41為中心樞轉,并通過設在推抵部43的滾輪432來推動活塞3。而當外界沒操作使用時,彈性件46能提供一回復力將操作部42彈回原來的位置。當然剎車組件4為了能方便組裝也可以一體成型,但是若操作部42是用樞設于連接組件44的方式時,當受到非預期的撞擊,操作部42較能有緩沖的活動空間,或是當操作部42受到外力彎曲甚至斷裂的情況發(fā)生,只需更換操作部42而不需要更換整個剎車組件4。
[0027]綜上,本發(fā)明的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直接通過滾動件來推動活塞,不需要額外加裝其他桿件來推動活塞,不僅在構造上有明顯的簡化且在裝配上能較為方便快速。
[0028]并且,活塞在與滾動件接觸面上無須再設計一結合結構,更可以方面制造生產與組裝。此外,滾動件沿著活塞滑動方向的剖面為具有一連續(xù)且封閉的輪廓,在此方向上滾動件任何一面皆可以順利地推抵活塞,而不會僅有一面能推動活塞造成磨耗都集中在同一部分的情況發(fā)生,故可以擁有較久的使用壽命。
[0029]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設計、實用性及效益上,確實是完全符合產業(yè)上發(fā)展所需,且所揭露的結構發(fā)明也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構造,所以其具有「新穎性」應無疑慮,又本發(fā)明可較已知結構更具功效的增進,因此也具有「進步性」。
【權利要求】
1.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體,其具有一與一壓力源連接的活塞缸; 一活塞,其滑設于該活塞缸內; 一剎車組件,以一第一樞部樞設于該本體,包括位于該第一樞部相對兩側的一操作部與一推抵部及一可滾動地設于該推抵部的滾動件,該操作部可供由外界進行操作,該滾動件可滾動地抵接于該活塞。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滾動件沿著所述活塞滑動方向的剖面具有一連續(xù)弧形封閉的輪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滾動件為一滾輪。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滾輪樞設于所述推抵部。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剎車組件還包括一連接組件,該連接組件以所述第一樞部樞設于所述本體,所述操作部與所述推抵部相對設于該連接組件兩側。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以一第二樞部樞設于所述連接組件,其中至少有一彈性件設于所述操作部與所述連接組件間,且各彈性件兩端分別與所述操作部及所述連接組件相互抵接。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用液壓剎車器,其特征在于,還具有一供夾設于一車把手的夾設部。
【文檔編號】B62L1/00GK104401440SQ201410436159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8月29日
【發(fā)明者】溫芫鋐 申請人:溫芫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