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電動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使用方便的折疊電動車,折疊電動車,包括車座、車輪、一對腳踏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電動車前端的前叉組件、車梁、承重架、支撐架、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三轉軸、第四轉軸、電池;電池為自行車提供動力支撐;所述承重架包括一對承重桿、基座,基座上安裝有第一制動裝置,通過第一制動裝置使得前叉組件可以圍繞第一轉軸旋轉;車梁前端通過第二轉軸與承重架前端連接;車梁尾部安裝有滑板,車梁中部設有車座卡位,車座卡位上設置有第二制動裝置,通過第二制動裝置,可以控制滑板是否滑動于車梁上;滑板兩側翼通過一對第三轉軸與支撐架端部連接,支撐架與承重架相交部分連接有第四轉軸,所述支撐架尾端部連接有腳踏板。
【專利說明】折疊電動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車,特別是一種可迅速折疊的電動車。
【背景技術】
[0002]傳統(tǒng)電動車大多體型笨重、結構復雜,用戶在使用的時候感覺不是十分輕便,尤其上下樓梯、電梯出入地鐵等等比較復雜的環(huán)境,傳統(tǒng)電動車的劣勢十分明顯,而普通自行車依靠人力提供動力,費時費力,不能滿足及時迅速代步的需求。長期以來,眾多廠家徘徊在相互抄襲毫無突破的怪圈里不能自拔,在越來越注重輕便小巧的代步工具領域,急需一種將輕巧、快速、節(jié)省空間、省時省力等眾多優(yōu)點基于一身的新型代步工具。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克服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迅速折疊的小型電動車,本實用新型可快速進行折疊,將電動車的體積輕松變小,實現像托行李箱一樣將自行車出入各種狹小的空間。
[0004]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折疊電動車,包括車座、車輪、一對腳踏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電動車前端的前叉組件、車梁、承重架、支撐架、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三轉軸、第四轉軸、電池;
[0006]所述電池為自行車提供動力支撐;所述承重架包括一對承重桿、基座,所述基座上安裝有第一制動裝置,通過第一制動裝置使得前叉組件可以圍繞第一轉軸旋轉;
[0007]所述車梁前端通過第二轉軸與承重架前端連接;
[0008]所述車梁尾部安裝有滑板,車梁中部設有車座卡位,車座卡位上設置有第二制動裝置,通過第二制動裝置,可以控制滑板是否滑動于車梁上;
[0009]所述滑板兩側翼通過一對第三轉軸與支撐架端部連接,所述支撐架與承重架相交部分連接有第四轉軸,所述支撐架尾端部連接有腳踏板。
[0010]進一步,所述承重架還包括承重桿尾部安裝的一對第二后輪,所述基座上設置有電源開關、電源充電口。
[0011 ] 進一步,第一制動裝置為彈簧插銷,第二制動裝置為彈簧卡扣。
[0012]進一步,所述車座固定于車座卡位上。
[0013]進一步,所述車座中間開有一孔,當車座安裝在車座卡位上時,使得所述車座上的孔正對于第二制動裝置。
[0014]進一步,所述滑板整體呈倒“凹”字形。
[0015]進一步,所述車梁包括第一車梁桿、第二車梁桿、車座卡位,彈簧卡扣,第一車梁桿、第二車梁桿相互平行。
[0016]進一步,所述支撐架包括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
[0017]進一步,為了加固支撐架,在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的中間設置有加強板。
[0018]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本實用新型電動車比傳統(tǒng)電動車體積小重量輕。本實用新型能夠通過折疊結構3秒鐘內將體積進一步縮小。本實用新型將傳統(tǒng)電動車的優(yōu)勢和自行車的優(yōu)勢合而為一,并且優(yōu)化升級,形成了一款全新的電動車,極大得滿足了輕巧便利的市場需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可折疊電動車的完整示意圖;
[0020]圖2是局部拆解示意圖;
[0021]圖3是折疊后的示意圖。
[0022]其中1.車座,2.電池盒,3.第一轉軸,4.第二轉軸,5.彈簧插銷,6.車梁,7.彈簧卡扣,8.滑板,9.第三轉軸,10.第四轉軸,11.支撐架,12.承重架,13.車座卡位,14.前叉,111.第一支撐桿,112.第二支撐桿,113.加強板,121.第一承重桿,122.第二承重桿,123.基座,124.第二后輪,151.前輪,152.第一后輪。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圖示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24]如圖1所示,折疊電動車包括車座1、前叉組件14、車梁6、承重架12、前輪151、第一后輪152、152、支撐架11、一對腳踏板、第一轉軸3、第二轉軸4、第三轉軸9、第四轉軸10。
[0025]所述車梁6包括第一車梁桿61、第二車梁桿62,第一車梁桿61、第二車梁桿62相互平行。
[0026]所述承重架12包括基座123、固定在基座兩側的第一承重桿121、第二承重桿122以及承重桿尾部安裝的第二后輪124。所述基座123上設置有第一制動裝置、電源開關、電源充電口。
[0027]所述支撐架11包括第一支撐桿111、第二支撐桿112,為了加固支撐架11,在第一支撐桿111與第二支撐桿112的中間設置了加強板113。
[0028]所述前叉組件14與承重架12前端通過第一轉軸3連接,所述承重架12上安裝有第一制動裝置,當第一制動裝置處于鎖定狀態(tài)時,前叉組件14不能圍繞第一軸承旋轉,此時,不能進行電動車的折疊;當第一制動裝置處于解鎖定狀態(tài)時,前叉組件14可圍繞第一軸承旋轉,此時,可以進行電動車的折疊。
[0029]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制動裝置為采用彈簧按壓解鎖方式,如圖所示,通過撥動彈簧插銷5,使得前叉組件14可圍繞第一軸承旋轉。
[0030]所述承重架12前端通過第二轉軸4與車梁6前端連接,所述承重架12尾部中間嵌入安裝有第一后輪152。
[0031]所述車梁6尾部安裝有滑板8,所述車梁6的中部安裝有車座卡位13,所述滑板8整體呈倒“凹”字形,掛在車梁6上,滑板8頂部開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安裝有第二制動裝置7,所述第二制動裝置為彈簧卡扣方式,當彈簧卡扣鎖住時,滑板8固定于車梁6上,當彈簧卡扣解鎖時,滑板8可自由滑動于車梁6上。所述車座I安裝在車座卡位13上。
[0032]所述滑板8兩側翼通過一對第三轉軸9與一對支撐架11端部連接,所述支撐架11與承重架12相交部分連接有第四轉軸10,所述支撐架11另一端部連接有腳踏板。
[0033]所述車座I中間開有一方形孔,當車座I安裝在車座卡位13上時,使得所述車座上的方形孔正對于彈簧卡扣,當手指穿過車座I中間的方形孔13即可方便的撥動彈簧卡扣。
[0034]前叉組件14包括一對把手、一對剎車把、控制器(圖中未畫出)以及與剎車把相連的剎車線,以及安裝在前叉底部的前輪151 ;所述把手下方設計有一嵌入至前叉內的電池2,所述電池2為自行車提供動力支撐。
[0035]在折疊時,首先,將手指穿過車座I上的方形孔,向上抬起彈簧卡扣,使得滑板8和車梁6之間實現滑動,同時圍繞第二轉軸4、第三轉軸9、第四轉軸10,車梁6和承重架11形成聯動,即可完成向下折疊;其次,向下扣動彈簧插銷5,讓前叉組件14圍繞第一轉軸3旋轉,直至彈簧插銷自動彈回。至此,電動車完成折疊,如圖3所示為折疊后的產品結構示意圖。當電動車折疊之后,可對電動車進行拖拉。
[0036]由于簡化了車身結構,使其比傳統(tǒng)電動車體積和重量更加輕巧,同時配合巧妙的可折疊結構,在不使用的時候體積可以縮小至原來的三分之一,像行李箱一樣可以拖著走,也可以存放在很小的角落里,甚至輕松塞進車的后備箱。極大得方便了用戶,是電動車行業(yè)的一大進步。
[0037]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
【權利要求】
1.折疊電動車,包括車座、車輪、一對腳踏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電動車前端的前叉組件、車梁、承重架、支撐架、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三轉軸、第四轉軸、電池; 所述電池為自行車提供動力支撐;所述承重架包括一對承重桿、基座,所述基座上安裝有第一制動裝置,通過第一制動裝置使得前叉組件可以圍繞第一轉軸旋轉; 所述車梁前端通過第二轉軸與承重架前端連接; 所述車梁尾部安裝有滑板,車梁中部設有車座卡位,車座卡位上設置有第二制動裝置,通過第二制動裝置,可以控制滑板是否滑動于車梁上; 所述滑板兩側翼通過一對第三轉軸與支撐架端部連接,所述支撐架與承重架相交部分連接有第四轉軸,所述支撐架尾端部連接有腳踏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電動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架還包括承重桿尾部安裝的一對第二后輪,所述基座上設置有電源開關、電源充電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電動車,其特征在于,第一制動裝置為彈簧插銷,第二制動裝置為彈簧卡扣。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電動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座固定于車座卡位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折疊電動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座中間開有一孔,當車座安裝在車座卡位上時,使得所述車座上的孔正對于第二制動裝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電動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整體呈倒“凹”字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電動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梁包括第一車梁桿、第二車梁桿、車座卡位,彈簧卡扣,第一車梁桿、第二車梁桿相互平行。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電動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包括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折疊電動車,其特征在于,為了加固支撐架,在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的中間設置有加強板。
【文檔編號】B62K15/00GK204223100SQ201420706209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9月26日
【發(fā)明者】頊偉, 于雙源, 邱懿武, 陸南楠, 李哲昕, 陳曉薇 申請人: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