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大獨輪車。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可以使用的交通工具越來越多,例如汽車、電動車、自行車、雙輪平衡車和大獨輪車。其中大獨輪車是一種結構簡單的無軸驅動交通工具,但是現有技術的大獨輪車車身和重心較高,轉彎半徑較大,給駕駛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大獨輪車。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大獨輪車,包括:
可相對支撐面運動的外圈;
與外圈轉動連接的內圈;
固定在內圈內部的駕駛艙;
用于驅動外圈相對支撐面運動的動力系統(tǒng);
用于調整外圈行駛方向的噴氣系統(tǒng),所述噴氣系統(tǒng)包括能夠噴射氣體的至少一個噴氣管。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噴氣管的數量為兩個,并分居在外圈的兩側。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案,定義該大獨輪車的運動方向為F,所述噴氣系統(tǒng)中的噴氣管與該大獨輪車的運動方向F之間具有一定夾角。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噴氣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方向控制裝置,且所述方向控制裝置與噴氣管進行信號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噴氣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噴氣裝置,所述噴氣裝置與噴氣管連接,以調節(jié)噴氣管工作時所噴射氣體的強度。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噴氣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噴氣管轉動裝置,所述噴氣管轉動裝置與噴氣管連接,以調節(jié)噴氣管的工作角度。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駕駛艙內設置有駕駛座,并在駕駛座的相對設置一方向桿,且所述方向桿與噴氣系統(tǒng)進行信號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內圈朝向外圈的端面設置為柱面,并用至少一個定滑輪與外圈進行轉動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內圈上半部由透明材料制備而成。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內圈兩側開口處設置的擋板及駕駛艙門。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應用,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大獨輪車,通過噴氣系統(tǒng)中噴氣管的結構設置,使得該大獨輪車在行駛中的轉向具體可由噴氣管來實現,其相比現有的大獨輪車,其具有較為先進的轉向系統(tǒng),可以在大獨輪車行駛過程中實現較小的轉彎半徑,操作靈活,駕駛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大獨輪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若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tài)(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態(tài)發(fā)生改變時,則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若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所述特征。
請參閱圖1,本發(fā)明的大獨輪車100包括可相對支撐面(如地面)滾動的外圈1,與外圈1轉動連接的內圈2,固定在內圈2用于乘坐的駕駛艙3,用于驅動外圈1相對支撐面滾動的動力系統(tǒng),以及用于調整外圈行駛方向的噴氣系統(tǒng),所述噴氣系統(tǒng)具體可包括噴射氣體的兩個噴氣管10,兩個噴氣管10位于外圈1遠離行駛方向F的后部。
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外圈1外側固定有橡膠輪胎,較佳實施方式中,外圈1的表面設有固定凹槽,橡膠輪胎內側部分嵌入固定凹槽中實現固定。外圈1的內側表面為C型齒條圈。
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外圈1和內圈2之間進一步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定滑輪8,外圈1和內圈2之間通過定滑輪8實現轉動連接。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定滑輪8的數量為3個或4個,且均勻間隔夾設在外圈1和內圈2之間。
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內圈2朝向外圈1的表面為柱面,固定在內圈2的駕駛艙3包括塑料包裹機殼。本實施方式中,駕駛艙3內設置有供乘客使用的駕駛座4,駕駛艙3內駕駛座4的相對側設置有方向桿11,替代實施方式中方向桿11也可為方向盤。駕駛座4和方向桿11之間定義有腿部收容空間。較佳實施方式中,進一步包括支撐結構例如踏腳板,整個駕駛艙3固定支撐結構上。在內圈2兩側開口處大致垂直內圈2的轉軸設置有擋板13及駕駛艙門14,較佳實施方式中,駕駛艙門14和擋板13之間為樞軸轉動連接或滑動連接,內圈2上半部、擋板13及駕駛艙門14主要部分都采用透明材料構成。
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動力系統(tǒng)包括電池組12、驅動系統(tǒng)5以及驅動齒輪6。所述電池組12隱藏設置在駕駛艙3內駕駛座4下方。所述驅動系統(tǒng)5固定在駕駛艙3下方,收容在駕駛艙3和內圈2之間。驅動系統(tǒng)5包括變速齒輪和驅動變速齒輪轉動的電機。所述驅動齒輪6可轉動固定在內圈2的邊緣處,其分別和外圈1的C型齒條圈以及驅動系統(tǒng)5的變速齒輪嚙合,可將電機的動力傳輸至外圈1,進而把動力傳送到外層的橡膠輪胎。替代實施方式中,大獨輪車100還包括用于控制行駛中內圈2相對于支撐面基本不擺動的平衡系統(tǒng),以提供駕駛的舒適度。
一實施方式中,進一步包括方向控制裝置7,所述方向控制裝置7設置在駕駛艙3腿部收容空間的前方且位于內圈2和駕駛艙3之間,其連接方向桿11并根據駕駛者操縱方向桿11的動作產生對應的轉向信號,且所述方向控制裝置7與噴氣管10進行信號連接,并可根據駕駛者操縱方向桿11后所產生的轉向信號來對應的調節(jié)噴氣管10,具體可以調節(jié)噴氣管10的工作角度以及其所噴射氣體的強度,進而實現該大獨輪車100整體的轉向。
一實施方式中,進一步包括噴氣裝置9,所述噴氣裝置9設置在駕駛座4和噴氣管10之間,其連接方向控制裝置7并接收轉向信號,該噴氣裝置9根據轉向信號產生噴射氣體并調整噴射氣體的強度。
一實施方式中,大獨輪車100進一步包括噴氣管轉動裝置(圖未示)。所述兩個噴氣管10分別位于外圈1所在平面的兩側。每個噴氣管10和行駛方向F之間具有一定的夾角,替代實施方式中該夾角也可以是噴氣管10和外圈1所在平面的夾角。噴氣管轉動裝置根據轉向信號調整噴氣管10和行駛方向之間的夾角。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噴氣管轉動裝置可以是由步進馬達和齒輪傳動控制的可伸縮連桿,連桿可伸縮端固定在噴氣管10的一側用于轉動噴氣管10。
實際駕駛時,一實施例中,當大獨輪車100需要調整行駛方向時,駕駛員朝行駛方向扳動方向桿11或向左轉動方向桿11,方向控制裝置7對應產生轉向信號,噴氣管轉動裝置對應增大或減小至少一個噴氣管10和行駛方向F之間的夾角和/或噴氣裝置9增大或減小至少一個噴氣管10的噴氣強度,以改變轉向的動力大小,實現轉向。
以左轉為例,一實施方式中,駕駛員向左扳動方向桿11或轉動方向桿11,方向控制裝置7對應產生轉向信號,噴氣管轉動裝置根據轉向信號的強度控制第一噴氣管10a轉動,以增大第一噴氣管10a與行駛方向之間的夾角,進而改變轉向的動力大小,實現左轉。本實施方式的第一噴氣管10a是和駕駛員左手同側的噴氣管,第一噴氣管10a與行駛方向F之間的夾角可在0-90度之間調整。本實施方式進行左轉時,也可同時減小第二噴氣管10b與行駛方向F之間的夾角,第二噴氣管10b是和駕駛員右手同側的噴氣管,第二噴氣管10b與行駛方向F之間的夾角也可在0-90度之間調整。
以左轉為例,另一實施方式中,駕駛員向左扳動方向桿11或轉動方向桿11,方向控制裝置7對應產生轉向信號,噴氣裝置9根據轉向信號的強度控制增大第二噴氣管10b的噴氣強度,進而改變轉向的動力大小,實現左轉。本實施方式的第二噴氣管10b是和駕駛員右手同側的噴氣管。本實施方式進行左轉時,噴氣裝置9也可同時減小第一噴氣管10a的噴氣強度,第一噴氣管10a是和駕駛員左手同側的噴氣管。
以左轉為例,替代實施方式中,駕駛員向左扳動方向桿11或轉動方向桿11,方向控制裝置7對應產生轉向信號,噴氣管轉動裝置根據轉向信號的強度控制第一噴氣管10a轉動,以增大第一噴氣管10a與行駛方向之間的夾角,同時噴氣裝置9根據轉向信號的強度控制增大第一噴氣管10a的噴氣強度,進而改變轉向的動力大小,實現左轉。
保持直行狀態(tài)時,每個噴氣管10和行駛方向F之間具相同的夾角,且噴氣強度相同或停止噴氣。
綜上,本發(fā)明的大獨輪車100其比現有的大獨輪車,其具有較為先進的轉向系統(tǒng),可以在大獨輪車行駛過程中實現較小的轉彎半徑,操作靈活,駕駛方便。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