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自行車設備領域,更具體而言,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自行車穿線頭管。
背景技術:
自行車是傳統(tǒng)產業(yè),具有100多年的歷史,由于環(huán)保以及交通的問題,自行車再度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fā)達國家居民喜愛的交通、健身工具,世界自行車行業(yè)的重心正從傳統(tǒng)的代步型交通工具向運動型、山地型、休閑型轉變,也發(fā)展出了電動助力車。因此,隨著自行車的發(fā)展,自行車上的線束越來越多,包含了剎車線、電源線、車燈線等線束,現(xiàn)有的自行車中的各種線束都是由車把引出、經過車頭管、車架后接入各部件,從外觀上看各種線分布在車管的外側,比較凌亂、不夠美觀,而且由于線束是在外側的,在車把進行轉動時線束會隨之扭曲、拉緊,比較容易損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自行車穿線頭管,能夠使自行車上的線束隱藏到穿線頭管中,增加整車的美觀度和實用性。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自行車穿線頭管,其中:
包括頭管本體,所述頭管本體的兩側設有對稱的孔座,在所述孔座上開設有穿線孔;
所述孔座的上方為A端,所述穿線孔在所述A端處為入線孔,所述A端上設有與所述頭管本體上平面相接的向下傾斜的上過渡面;
所述孔座的下方為B端,所述穿線孔在所述B端處為出線孔,所述B端上設有側斜切過渡面。
進一步的,在所述上過渡面和所述入線孔的相接處位置開設有上圓角面。
進一步的,所述上圓角面從上到下的圓角半徑逐步增大。
進一步的,在所述側斜切過渡面和所述入線孔的相接處位置開設有下圓角面。
進一步的,所述下圓角面上從上到下的圓角半徑逐步減小。
更進一步的,所述孔座與所述頭管本體為一體擠壓成型。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可以將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的車把上相關的剎車線、燈線等穿入頭管本體兩側孔座上的穿線孔里,使各種線束都隱藏在其中,這樣既簡潔,又能提升組車時的操作效率,而且兩側的穿線孔可以同時穿過4根以上的各種車線,解決了車把處出來的所有機械剎車線、電源線等凌亂無序的問題,從整體外觀上看不到車把處的任何一根車線,大大提升了整車的美觀度和實用性能,能夠對所有的剎車線或電源線起到保護作用,防止剎車線或電源線被損壞,提高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自行車穿線頭管的立體穿線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自行車穿線頭管的另一視角的立體穿線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自行車穿線頭管的平面示意圖;
圖4是圖3中A-A的截面示意圖。
圖中:1-頭管本體 2-孔座 21-A端 22-B端 3-穿線孔 31-入線孔 32、出線孔 4-上過渡面 41-上圓角面 5-側斜切過渡面 51-下圓角面。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如圖1-圖4所示的自行車穿線頭管,包括頭管本體1,頭管本體1的兩側設有對稱的孔座2,孔座2與頭管本體1為一體擠壓成型,在孔座2上開設有穿線孔3,以頭管本體1正常使用時為例,孔座2的上方為A端21,孔座2的下方為B端22,穿線孔3在A端21處為入線孔31,穿線孔3在B端22處為出線孔32;
在A端21和B端22的部位都是采用CNC加工的方式進行加工的,A端21上設有與頭管本體1上平面相接的向下傾斜的上過渡面4,在上過渡面4和入線孔31的相接處位置開設有上圓角面41,上圓角面41從上到下的圓角半徑逐步增大,設置上過渡面4以及上圓角面41,可以讓進入到入線孔31內的車線更加流暢美觀,方便了穿線,而且穿線完成后的各種車線,就算是在車頭擺動的情況下線與穿線頭管進行磨蹭、拉扯,由于有光滑的上過渡面4和上圓角面41的保護,能夠使車線不被磨損,增加車線的使用壽命;
在B端22出設有側斜切過渡面5,該側斜切過渡面5是在CNC加工時采用側斜切的加工方式完成的,即可以從穿線頭管的前端看還是一個完整無缺的過渡面,從后方或側方可以看到出線孔32處有個斜切口,這樣既可以保證了美觀,又保證了出線的順暢,同樣的,在B端22的出線孔32處開設有下圓角面51,下圓角面51上從上到下的圓角半徑逐步減小。
由上可知,通過本發(fā)明的實施,可以將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的車把上相關的剎車線、燈線等穿入頭管本體1兩側孔座2上的穿線孔3里,使各種線束都隱藏在其中,這樣既簡潔,又能提升組車時的操作效率,而且兩側的穿線孔3可以同時穿過4根以上的各種車線,解決了車把處出來的所有機械剎車線、電源線等凌亂無序的問題,從整體外觀上看不到車把處的任何一根車線,大大提升了整車的美觀度和實用性能,能夠對所有的剎車線或電源線起到保護作用,防止剎車線或電源線被損壞,提高使用壽命。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保護內容的限制。
本文中使用了“A端”、“B端”等詞語來描述零部件的話,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知曉:“A端”、“B端”等詞語的使用僅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如沒有另外聲明,上述詞語并沒有特殊的含義。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