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架車身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汽車副車架與車身連接處的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越來越多的走入千家萬戶,經(jīng)濟型汽車保有量與日俱增,成本控制已成為汽車生產(chǎn)廠家越來越重視的一個方面。汽車副車架與承載式車身之間剛性連接的車在經(jīng)濟型轎車中應用廣泛,其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成本低、占用空間小等優(yōu)勢。
汽車傳統(tǒng)副車架與車身連接處的結構一般是副車架上板和下板直接焊合組合成類似管型結構。或參見圖1,在副車架上板1a、副車架下板1b之間再焊接一個連接套管2,連接套管為圓柱形管結構,連接套管兩端分別與副車架上板1a和副車架下板1b貼合。還有的是只有一個副車架上板直接沖成U型結構的單層板結構,這些結構易制造、成本低、結構簡單,但存在局部剛度不足,易出現(xiàn)焊接缺陷,或者易引起連接部位出現(xiàn)異響。
綜上所述,傳統(tǒng)副車架與車身連接處的結構不可靠,并且易出現(xiàn)異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進汽車副車架總成中與車身連接部位的結構形式,提出一種汽車副車架與車身的連接結構,通過該結構與副車架上板、副車架下板焊接在一起,結構簡單,制造工藝簡單,能提升車身局部剛度,解決焊接缺陷,同時解決連接部位異響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汽車副車架與車身的連接結構包括副車架上板、副車架下板和連接套管。連接套管連接在副車架上板與副車架下板之間,所述連接套管中心為一通孔,用于螺栓連接副車架與車身;其改進在于,所述連接套管分成下部的圓柱形小端,中間的錐面過渡結構和上部的圓柱形大端,圓柱形小端緊抵在副車架下板上,錐面過渡結構和圓柱形大端穿過副車架上板,副車架上板在錐面過渡結構下方與連接套管焊接固定。該結構由于減少了緊固螺栓的力傳遞路徑,從副車架下板至車身安裝板,僅三個零件,有效解決連接部位竄動導致的異響問題。同時可有效防止焊接過程中焊渣飛濺于套管端面上,亦可使焊縫完全低于端面,有效減少因焊接造成的安裝端面不平,殘余焊渣等缺陷。另外,本結構中連接套管的上端面大于主體部分,有效增大了連接套管與車身之間的接觸面積,使連接結構更加的牢靠。
進一步,將連接套管的上端端面設計成具有扇形滾齒結構,用于與車身安裝板連接,扇形滾齒結構可增加副車架與車身連接點之間的摩擦力。
可見,本實用新型通過改傳統(tǒng)連接套管管型結構,同時改變焊接位置,使新連接結構能有效的解決連接部位異響,連接更可靠,結構更簡單,產(chǎn)品質(zhì)量一致性高。
附圖說明
圖1傳統(tǒng)的副車架連接車身結構圖;
圖2本結構的副車架連接車身結構圖;
圖3本結構的連接套管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
參照圖2,本實用新型改進后的連接結構由副車架上板1a、副車架下板1b、連接套管2共三部分組成,其中連接套管2的結構如圖3所示,其中心為一通孔,用于螺栓連接副車架與車身,連接套管2下部為圓柱形小端21,中間為一錐面過渡結構22,上部為較下部直徑更大的圓柱形大端23,其上端端面為扇形滾齒結構24。
再參見圖2,連接套管2連接在副車架上板1a與副車架下板1b之間,其圓柱形小端21緊抵在副車架下板1b上,錐面過渡結構22和圓柱形大端23穿過副車架上板1a,副車架上板1a在錐面過渡結構下方與連接套管2焊接固定。
在連接時,首先將副車架上板1a和副車架下板1b焊接固定,然后將連接套管2穿過副車架上板1a上的孔,壓緊在副車架下板1b上,然后將連接套管2與副車架上板1a焊接在一起,焊接位置低于錐面過渡結構22。
在總裝進行副車架裝配時,連接套管2的上端面扇形滾齒結構24與圖2中所示的車身安裝板3貼緊配合,扇形滾齒結構24可增加副車架與車身連接點之間的摩擦力。
以上結構由于減少了緊固螺栓的力傳遞路徑,從副車架下板1b至車身安裝面板3,僅三個零件,有效解決連接部位竄動異響的問題。另外,連接套管2與副車架上板1a焊接位置位于過渡錐面下方,可有效防止焊接過程中焊渣飛濺于帶齒端面上,亦可使焊縫完全低于帶齒端面,可有效減少因焊接造成的安裝端面不平,殘余焊渣等缺陷,其可有效的減少異響。連接套管2的帶齒端面大于連接套管主體部分,有效增大了副車架與車身之間的接觸面積,使結構更加的牢靠。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因此,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