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A柱內板、車身和車輛。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汽車的安全性和經濟性越發(fā)重要,這對如何提高車身碰撞性能同時降低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xiàn)有技術中,車身的頂蓋橫梁通過頂蓋橫梁連接板連接到A柱內板,其中頂蓋橫梁連接板的兩端分別焊接于頂蓋橫梁和A柱內板,導致車身在從頂蓋橫梁到A柱內板經過了分別位于頂蓋橫梁連接板兩側的焊接接頭,在車輛發(fā)生碰撞時,由于兩個焊接接頭彼此相距太近,碰撞將導致焊接接頭及其之間的部位急劇變形,可能導致頂蓋橫梁和A柱內板的連接失效。另外,由于需要單獨加工出頂蓋橫梁連接板,還增加了相應的制造成本(例如模具成本)。
因此,現(xiàn)有技術中需要提高車身安全性并降低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A柱內板,以在提高車身安全性的同時降低成本。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A柱內板,其中,所述A柱內板包括A柱內板主體和用于連接車身的頂蓋橫梁的連接部,所述A柱內板為一體件。
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部設置在所述A柱內板主體的中部。
優(yōu)選地,所述A柱內板主體的中部設置有缺口,所述連接部從所述缺口橫向向外延伸。
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部為板狀結構。
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部的端部設置為與所述頂蓋橫梁的端部對應的結構。
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A柱內板具有以下優(yōu)勢: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A柱內板一體地設置有用于連接車身的頂蓋橫梁的連接部,一方面減少了A柱內板到頂蓋橫梁的焊接接頭數(shù)量,使得A柱內板到頂蓋橫梁形成更為平緩的過渡,從而提高車身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由于將連接部一體設置在A柱內板上,避免了單獨制造頂蓋橫梁連接板,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車身,其中,該車身設置有頂蓋橫梁和本實用新型的A柱內板,所述連接部連接于所述頂蓋橫梁的端部。
優(yōu)選地,所述車身包括側圍總成,所述A柱內板主體連接于所述側圍總成。
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部焊接于所述頂蓋橫梁,所述A柱內板主體焊接于所述側圍總成。
優(yōu)選地,所述側圍總成包括左側圍總成和右側圍總成,所述A柱內板包括左A柱內板和右A柱內板,所述左A柱內板連接所述左側圍總成和所述頂蓋橫梁的左端,所述右A柱內板連接所述右側圍總成和所述頂蓋橫梁的右端。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車輛,其中,所述車輛設置有本實用新型的A柱內板和/或本實用新型的車身。
所述車身和車輛與上述A柱內板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所具有的優(yōu)勢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優(yōu)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A柱內板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A柱內板連接于頂蓋橫梁和側圍總成的立體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A柱內板,11-A柱內板主體,11a-缺口,12-連接部,20頂蓋橫梁, 30-側圍總成。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方式及實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另外,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參考附圖所示的上、下、左、右;“內、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方式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A柱內板,其中,所述A柱內板10包括A柱內板主體11和用于連接車身的頂蓋橫梁20的連接部12,所述A柱內板10為一體件。
本實用新型的A柱內板10一體地設置有用于連接車身的頂蓋橫梁20 的連接部12,一方面減少了A柱內板10到頂蓋橫梁20的焊接接頭數(shù)量,使得A柱內板10到頂蓋橫梁20形成更為平緩的過渡,從而提高車身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由于將連接部12一體設置在A柱內板10上,避免了單獨制造頂蓋橫梁連接板,降低了制造成本。
其中,A柱內板10可以采用各種適當?shù)姆绞叫纬梢惑w件,例如鑄造、 3D打印等。
為適應頂蓋橫梁20的位置,以提供穩(wěn)固的連接,如圖2所示,所述連接部12設置在所述A柱內板主體11的中部。
另外,為簡化A柱內板10的結構并使A柱內板主體11和連接部12方便地一體形成,所述A柱內板主體11的中部設置有缺口11a,所述連接部 12從所述缺口11a橫向向外延伸。由此,可以方便地設計模具以一體形成A 柱內板10。
此外,為便于后續(xù)與頂蓋橫梁20的連接(例如焊接)以及減輕A柱內板10的重量,所述連接部12為板狀結構。
優(yōu)選地,為便于通過連接部12與頂蓋橫梁20連接,所述連接部12的端部設置為與所述頂蓋橫梁20的端部對應的結構。具體地,連接部12的端部可以設置為與頂蓋橫梁20的端部一致的寬度和形狀。例如,頂蓋橫梁20 設置為具有凹槽形截面的板狀,則連接部12至少在端部也形成為類似的結構。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連接部12的整體可以形成為具有凹槽形橫截面的板狀。另外,連接部12可以設置為與現(xiàn)有的頂蓋橫梁連接板基本相同的結構,從而無需調整現(xiàn)有的頂蓋橫梁20的結構。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車身,其中,該車身設置有頂蓋橫梁20和本實用新型的A柱內板10,所述連接部12連接于所述頂蓋橫梁 20的端部。
本實用新型的車身,由于在A柱內板10和頂蓋橫梁20之間僅通過連接部12進行一次連接,避免了多個相距較近的連接接頭,使得A柱內板10 和頂蓋橫梁20的連接過渡更加平緩,提高了車身的安全性。
另外,如圖2所示,所述車身包括側圍總成30,所述A柱內板主體11 連接于所述側圍總成30。由此,A柱內板10可以連接側圍總成30和A柱內板10和頂蓋橫梁20。其中,所述連接部12可以焊接于所述頂蓋橫梁20,所述A柱內板主體11可以焊接于所述側圍總成30。
可以理解的,車身設置有左側圍總成和右側圍總成,左側圍總成和右側圍總成可以分別通過相應的A柱內板10連接到頂蓋橫梁20。具體地,所述側圍總成30包括左側圍總成和右側圍總成,所述A柱內板10包括左A柱內板和右A柱內板,所述左A柱內板連接所述左側圍總成和所述頂蓋橫梁 20的左端,所述右A柱內板連接所述右側圍總成和所述頂蓋橫梁20的右端。其中,左A柱內板(例如圖2中所示)的連接部設置在A柱內板主體10的右側,右A柱內板的連接部設置在A柱內板主體10的左側。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還一方面,提供一種車輛,其中,所述車輛設置有本實用新型的A柱內板10和/或本實用新型的車身。由于設置有本實用新型的 A柱內板10和/或本實用新型的車身,本實用新型的車輛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低的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