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可折疊汽車及折疊旋轉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汽車已經進入普通百姓人家,成了人們日常出行的一種重要交通工具。但是,現(xiàn)有的汽車外形尺寸較長較大,停放時需要占用很大面積的場地,在繁華的城市商業(yè)區(qū),寸土寸金,有時轉悠一個小時也找不到適合停靠的地方,給車主帶來極大的不方便。
因此,現(xiàn)有汽車滿足舒適使用的同時也帶來了停車不便利的弊端,急需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折疊汽車及折疊旋轉裝置,其中的折疊旋轉裝置在停車時通過傳動組件與支撐組件的配合,使得后輪靠近汽車前輪的方向收攏,減少占地面積,緩解了因占據(jù)面積較大不方便停車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可折疊汽車,包括折疊旋轉裝置,所述折疊旋轉裝置包括:
后輪組件,所述后輪組件包括后輪和用于實現(xiàn)所述后輪轉動的傳動軸;
支撐組件,所述支撐組件包括設置在汽車底盤上的中間轉軸,所述中間轉軸設置在汽車前輪和所述后輪之間、且所述中間轉軸與所述傳動軸平行設置,所述中間轉軸與地面的距離大于所述傳動軸與地面的距離,所述中間轉軸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軸承,所述傳動軸的兩端分別通過后輪支撐桿設置在所述軸承上;
傳動組件,所述傳動組件包括設置在汽車底盤上的電動機,所述電動機的輸出端連接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上嚙合連接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套設在所述中間轉軸上,所述中間轉軸上還套設有第三齒輪,所述第三齒輪上嚙合連接有第四齒輪,所述第四齒輪設置在所述后輪支撐桿上;
控制系統(tǒng),所述控制系統(tǒng)控制所述電動機正轉或者反轉工作:
當所述電動機正轉時,所述電動機帶動所述第一齒輪正轉,所述第一齒輪嚙合帶動所述第二齒輪反轉,所述第二齒輪帶動所述中間轉軸反轉,所述中間轉軸帶動所述第三齒輪反轉,所述第三齒輪嚙合帶動所述第四齒輪正轉,所述第四齒輪帶動所述后輪支撐桿繞所述中間轉軸靠近所述汽車前輪的方向轉動至??课恢?,汽車處于停車狀態(tài),所述中間轉軸距離地面的高度大于行駛時的高度,所述后輪與汽車前輪的間距小于行駛時的間距;
當所述電動機反轉時,所述電動機帶動所述第一齒輪反轉,所述第一齒輪嚙合帶動所述第二齒輪正轉,所述第二齒輪帶動所述中間轉軸正轉,所述中間轉軸帶動所述第三齒輪正轉,所述第三齒輪嚙合帶動所述第四齒輪反轉,所述第四齒輪帶動所述后輪支撐桿繞所述中間轉軸遠離所述汽車前輪的方向轉動至行駛位置,汽車處于行駛狀態(tài),所述中間轉軸距離地面的高度小于??繒r的高度,所述后輪與汽車前輪的間距大于??繒r的間距。
更進一步地,還包括鎖死裝置,所述鎖死裝置包括兩組設置在所述汽車底盤上的擋塊,且兩組所述擋塊分別與所述后輪支撐桿在汽車停靠或者汽車行駛狀態(tài)時的位置一一對應。
更進一步地,所述擋塊上形成有用于所述后輪支撐桿卡裝的卡槽。
更進一步地,所述卡槽采用U型槽。
更進一步地,所述中間轉軸的兩端分別設有用于遮擋所述中間轉軸端部的軸蓋。
更進一步地,所述軸蓋采用圓形結構。
更進一步地,所述后輪支撐桿與所述中間轉軸垂直設置。
更進一步地,所述第四齒輪設置在靠近所述第三齒輪的所述后輪支撐桿上。
更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于手動操作的控制按鈕,所述控制按鈕與所述控制系統(tǒng)電連接。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折疊旋轉裝置,包括:
后輪組件,所述后輪組件包括后輪和用于實現(xiàn)所述后輪轉動的傳動軸;
支撐組件,所述支撐組件包括設置在汽車底盤上的中間轉軸,所述中間轉軸設置在汽車前輪和所述后輪之間、且所述中間轉軸與所述傳動軸平行設置,所述中間轉軸與地面的距離大于所述傳動軸與地面的距離,所述中間轉軸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軸承,所述傳動軸的兩端分別通過后輪支撐桿設置在所述軸承上;
傳動組件,所述傳動組件包括設置在汽車底盤上的電動機,所述電動機的輸出端連接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上嚙合連接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套設在所述中間轉軸上,所述中間轉軸上還套設有第三齒輪,所述第三齒輪上嚙合連接有第四齒輪,所述第四齒輪設置在所述后輪支撐桿上;
控制系統(tǒng),所述控制系統(tǒng)控制所述電動機正轉或者反轉工作:
當所述電動機正轉時,所述電動機帶動所述第一齒輪正轉,所述第一齒輪嚙合帶動所述第二齒輪反轉,所述第二齒輪帶動所述中間轉軸反轉,所述中間轉軸帶動所述第三齒輪反轉,所述第三齒輪嚙合帶動所述第四齒輪正轉,所述第四齒輪帶動所述后輪支撐桿繞所述中間轉軸靠近所述汽車前輪的方向轉動至??课恢?,汽車處于停車狀態(tài),所述中間轉軸距離地面的高度大于行駛時的高度,所述后輪與汽車前輪的間距小于行駛時的間距;
當所述電動機反轉時,所述電動機帶動所述第一齒輪反轉,所述第一齒輪嚙合帶動所述第二齒輪正轉,所述第二齒輪帶動所述中間轉軸正轉,所述中間轉軸帶動所述第三齒輪正轉,所述第三齒輪嚙合帶動所述第四齒輪反轉,所述第四齒輪帶動所述后輪支撐桿繞所述中間轉軸遠離所述汽車前輪的方向轉動至行駛位置,汽車處于行駛狀態(tài),所述中間轉軸距離地面的高度小于??繒r的高度,所述后輪與汽車前輪的間距大于??繒r的間距。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折疊汽車及折疊旋轉裝置,其中的折疊旋轉裝置通過控制系統(tǒng)控制電動機工作,電動機將動力傳遞到傳動組件,在停車時通過傳動組件與支撐組件的配合,使得后輪靠近汽車前輪的方向收攏,減少占地面積,為停車提供了便利條件。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可折疊汽車的立體圖(行駛狀態(tài));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可折疊汽車的主視圖(行駛狀態(tài));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可折疊汽車的主視圖(停車狀態(tài));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旋轉裝置的俯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旋轉裝置的主視圖。
圖標:1-后輪;2-傳動軸;3-中間轉軸;4-前輪;5-后輪支撐桿;6-電動機;7-第一齒輪;8-第二齒輪;9-第三齒輪;10-第四齒輪;11-擋塊;12-軸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折疊汽車及折疊旋轉裝置,其中的折疊旋轉裝置通過控制系統(tǒng)控制電動機工作,電動機將動力傳遞到傳動組件,在停車時通過傳動組件與支撐組件的配合,使得后輪靠近汽車前輪的方向收攏,減少占地面積,為停車提供了便利條件。
根據(jù)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可折疊汽車,包括折疊旋轉裝置,折疊旋轉裝置包括后輪組件、支撐組件、傳動組件和控制系統(tǒng)。
結合圖1至圖3所示,根據(jù)圖4所示,后輪組件包括后輪1和用于實現(xiàn)后輪轉動的傳動軸2;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兩個后輪之間通過傳動軸連接,后輪以及傳動軸用于汽車的后部傳動。
結合圖1至圖3所示,根據(jù)圖4至圖5所示,支撐組件包括設置在汽車底盤上的中間轉軸3,中間轉軸設置在汽車前輪4和后輪1之間、且中間轉軸與傳動軸平行設置,中間轉軸與地面的距離大于傳動軸與地面的距離,中間轉軸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軸承,傳動軸的兩端分別通過后輪支撐桿5設置在軸承上;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中間轉軸與地面的距離大于傳動軸與地面的距離,也就是中間轉軸比傳動軸的位置靠上,既不影響汽車的正常行駛,也可以便于汽車的折疊使用;后輪分別通過后輪支撐桿設置在中間轉軸的端部,因此,后輪支撐桿實現(xiàn)了后輪與中間轉軸的連接,也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結合圖1至圖3所示,根據(jù)圖4至圖5所示,傳動組件包括設置在汽車底盤上的電動機6,電動機的輸出端連接有第一齒輪7,第一齒輪上嚙合連接有第二齒輪8,第二齒輪套設在中間轉軸上,中間轉軸上還套設有第三齒輪9,第三齒輪上嚙合連接有第四齒輪10,第四齒輪設置在后輪支撐桿上;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通過齒輪嚙合將電動機的動力傳輸至后輪支撐桿上,以實現(xiàn)傳動作用。
控制系統(tǒng)控制電動機正轉或者反轉工作:
當電動機正轉時,電動機帶動第一齒輪正轉,第一齒輪嚙合帶動第二齒輪反轉,第二齒輪帶動中間轉軸反轉,中間轉軸帶動第三齒輪反轉,第三齒輪嚙合帶動第四齒輪正轉,第四齒輪帶動后輪支撐桿繞中間轉軸靠近汽車前輪的方向轉動至停靠位置,汽車處于停車狀態(tài),中間轉軸距離地面的高度大于行駛時的高度,后輪與汽車前輪的間距小于行駛時的間距;
當電動機反轉時,電動機帶動第一齒輪反轉,第一齒輪嚙合帶動第二齒輪正轉,第二齒輪帶動中間轉軸正轉,中間轉軸帶動第三齒輪正轉,第三齒輪嚙合帶動第四齒輪反轉,第四齒輪帶動后輪支撐桿繞中間轉軸遠離汽車前輪的方向轉動至行駛位置,汽車處于行駛狀態(tài),中間轉軸距離地面的高度小于??繒r的高度,后輪與汽車前輪的間距大于停靠時的間距。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通過控制系統(tǒng)控制電動機的正轉或者反轉來實現(xiàn)汽車的折疊停車或者行駛狀態(tài),這樣,汽車在需要??康臅r候,就可以通過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來實現(xiàn)后輪繞中間轉軸靠近汽車前輪的方向轉動至??课恢茫沟闷囂幱谕\嚑顟B(tài);當需要行駛使用的時候,也可以通過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來實現(xiàn)后輪繞中間轉軸遠離汽車前輪的方向轉動至行駛位置,使得汽車處于行駛狀態(tài)。這樣,既不影響汽車的正常使用,又可以在需要停車的時候通過旋轉將汽車折疊,減少停車占用面積,便于停車。
結合圖1至圖3所示,根據(jù)圖5所示,本裝置還包括鎖死裝置,鎖死裝置包括兩組設置在汽車底盤上的擋塊11,且兩組擋塊分別與后輪支撐桿在汽車停靠或者汽車行駛狀態(tài)時的位置一一對應。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鎖死裝置用于汽車??炕蛘咝旭偁顟B(tài)時輔助鎖死,減少對傳動組件的磨損,且鎖死裝置采用擋塊,擋塊正好可以在兩種狀態(tài)時阻擋后輪支撐桿的繼續(xù)轉動,保障后輪支撐桿的穩(wěn)定,以保障汽車的穩(wěn)定性。
擋塊上形成有用于后輪支撐桿卡裝的卡槽。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卡槽的設置,使得后輪支撐桿與擋塊正好卡裝連接,保證鎖定效果更穩(wěn)定。
卡槽采用U型槽。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卡槽采用U型槽,當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狀的卡槽,只要滿足使用需求即可,在此不做限制。
結合圖1至圖3所示,中間轉軸的兩端分別設有用于遮擋中間轉軸端部的軸蓋12。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中間轉軸的兩端設置的軸蓋,可以有效遮擋軸端部,既美觀又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軸蓋采用圓形結構。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軸蓋采用圓形結構,正好對應車輪的圓形形狀,美觀且簡單,中間轉軸用于轉動,軸蓋的圓形設計正好與轉動對應,且不影響轉動的順利進行。
后輪支撐桿與中間轉軸垂直設置。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后輪支撐桿與中間轉軸垂直設置,可以保證更好的穩(wěn)定性。
第四齒輪設置在靠近第三齒輪的后輪支撐桿上。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后輪支撐桿有兩根,第四齒輪與第三齒輪嚙合連接,因此設置在靠近第三齒輪的那根上,更便捷,且節(jié)約成本也不影響其他的部件使用。
本裝置還包括用于手動操作的控制按鈕,控制按鈕與控制系統(tǒng)電連接。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可以直接通過手動操作控制按鈕實現(xiàn)操作,控制按鈕與控制系統(tǒng)電連接,從而可以實現(xiàn)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作用。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折疊汽車及折疊旋轉裝置,其中的折疊旋轉裝置通過控制系統(tǒng)控制電動機工作,電動機將動力傳遞到傳動組件,在停車時通過傳動組件與支撐組件的配合,使得后輪靠近汽車前輪的方向收攏,減少占地面積,為停車提供了便利條件。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汽車折疊旋轉裝置,包括:
后輪組件,后輪組件包括后輪和用于實現(xiàn)后輪轉動的傳動軸;
支撐組件,支撐組件包括設置在汽車底盤上的中間轉軸,中間轉軸設置在汽車前輪和后輪之間、且中間轉軸與傳動軸平行設置,中間轉軸與地面的距離大于傳動軸與地面的距離,中間轉軸的兩端部分別設置有軸承,傳動軸的兩端分別通過后輪支撐桿設置在軸承上;
傳動組件,傳動組件包括設置在汽車底盤上的電動機,電動機的輸出端連接有第一齒輪,第一齒輪上嚙合連接有第二齒輪,第二齒輪套設在中間轉軸上,中間轉軸上還套設有第三齒輪,第三齒輪上嚙合連接有第四齒輪,第四齒輪設置在后輪支撐桿上;
控制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控制電動機正轉或者反轉工作:
當電動機正轉時,電動機帶動第一齒輪正轉,第一齒輪嚙合帶動第二齒輪反轉,第二齒輪帶動中間轉軸反轉,中間轉軸帶動第三齒輪反轉,第三齒輪嚙合帶動第四齒輪正轉,第四齒輪帶動后輪支撐桿繞中間轉軸靠近汽車前輪的方向轉動至??课恢?,汽車處于停車狀態(tài),中間轉軸距離地面的高度大于行駛時的高度,后輪與汽車前輪的間距小于行駛時的間距;
當電動機反轉時,電動機帶動第一齒輪反轉,第一齒輪嚙合帶動第二齒輪正轉,第二齒輪帶動中間轉軸正轉,中間轉軸帶動第三齒輪正轉,第三齒輪嚙合帶動第四齒輪反轉,第四齒輪帶動后輪支撐桿繞中間轉軸遠離汽車前輪的方向轉動至行駛位置,汽車處于行駛狀態(tài),中間轉軸距離地面的高度小于停靠時的高度,后輪與汽車前輪的間距大于??繒r的間距。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