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紡織卷筒用推車,具體為一種紡織卷筒用推車。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紡織完成后,均將布料成卷分裝,每卷布料的形成通常是由卷筒在驅動裝置的帶動下將布料卷取在其上而形成的,在卷取一定量的布料后,就需要移除已經(jīng)成卷的卷筒,更換新的卷筒,然而,在移除已經(jīng)成卷的卷筒時,通常是依靠人工搬運,此種方式費時、費力,已經(jīng)無法滿足科學生產(chǎn)的需要,實際使用中,雖然可借助推車完成卷筒的搬運,但在此搬運過程中現(xiàn)有的推車需要人力將卷筒放上推車,才可以進行運輸,因此存在效率低、浪費人力的缺陷。
所以,如何設計一種紡織卷筒用推車,成為我們當前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紡織卷筒用推車,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紡織卷筒用推車,包括底架、連接桿、拉桿、o形把手、第一u形環(huán)、第一轉動軸、萬向節(jié)、滑輪、第二轉動軸、安裝豎板、控制開關、橫桿、卷筒支撐桿、齒輪、側擋板、氣泵、卷筒、伸縮桿、固定螺栓和安裝柱,所述底架底部的兩端均設置有所述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的一端設置有所述拉桿,所述拉桿的一端設置有所述o形把手,所述拉桿的另一端設置有所述第一u形環(huán),所述第一u形環(huán)的中部設置有所述第一轉動軸,所述拉桿與所述連接桿通過所述第一u形環(huán)和所述第一轉動軸轉動連接,所述連接桿的兩側均設置有所述萬向節(jié),所述萬向節(jié)的底部設置有所述滑輪,所述滑輪的中部設置有所述第二轉動軸,所述滑輪與所述萬向節(jié)通過所述第二轉動軸連接,所述底架頂部的兩端均設置有所述安裝豎板,所述安裝豎板一側的頂部設置有所述控制開關,所述安裝豎板的一側設置有所述橫桿,所述橫桿的兩端均設置有所述卷筒支撐桿,所述卷筒支撐桿的一端設置有所述卷筒,所述卷筒的兩端均設置有所述側擋板,所述側擋板的外側設置有所述齒輪,所述齒輪的中部設置有所述安裝柱,所述橫桿的一側設置有所述氣泵,所述橫桿的另一側設置有所述伸縮桿,所述伸縮桿的一端設置有固定螺栓,所述伸縮桿與所述橫桿通過所述固定螺栓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拉桿的長度大于所述安裝豎板的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側擋板的直徑大于所述齒輪的直徑。
進一步的,所述卷筒的長度小于所述橫桿的長度。
進一步的,所述控制開關的外表面設置有保護罩。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是:本發(fā)明設置有拉桿、o形把手、滑輪、氣泵、伸縮桿和安裝柱,通過氣泵給伸縮桿供氣,伸縮桿升起將橫桿升到需要收取卷筒的位置,通過安裝柱和卷筒支撐桿將卷筒取下,再通過滑輪進行移動,拉桿和o形把手可以使卷筒移動時更省力方便,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fā)明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左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側擋板安裝示意圖;
圖中:1、底架;2、連接桿;3、拉桿;4、o形把手;5、第一u形環(huán);6、第一轉動軸;7、萬向節(jié);8、滑輪;9、第二轉動軸;10、安裝豎板;11、控制開關;12、橫桿;13、卷筒支撐桿;14、齒輪;15、側擋板;16、氣泵;17、卷筒;18、伸縮桿;19、固定螺栓;20、安裝柱。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yōu)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請參閱圖1-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紡織卷筒用推車,包括底架1、連接桿2、拉桿3、o形把手4、第一u形環(huán)5、第一轉動軸6、萬向節(jié)7、滑輪8、第二轉動軸9、安裝豎板10、控制開關11、橫桿12、卷筒支撐桿13、齒輪14、側擋板15、氣泵16、卷筒17、伸縮桿18、固定螺栓19和安裝柱20,底架1底部的兩端均設置有連接桿2,連接桿2的一端設置有拉桿3,拉桿3的一端設置有o形把手4,拉桿3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u形環(huán)5,第一u形環(huán)5的中部設置有第一轉動軸6,拉桿3與連接桿2通過第一u形環(huán)5和第一轉動軸6轉動連接,連接桿2的兩側均設置有萬向節(jié)7,萬向節(jié)7的底部設置有滑輪8,滑輪8的中部設置有第二轉動軸9,滑輪8與萬向節(jié)7通過第二轉動軸9連接,底架1頂部的兩端均設置有安裝豎板10,安裝豎板10一側的頂部設置有控制開關11,安裝豎板10的一側設置有橫桿12,橫桿12的兩端均設置有卷筒支撐桿13,卷筒支撐桿13的一端設置有卷筒17,卷筒17的兩端均設置有側擋板15,側擋板15的外側設置有齒輪14,齒輪14的中部設置有安裝柱20,橫桿12的一側設置有氣泵16,橫桿12的另一側設置有伸縮桿18,伸縮桿18的一端設置有固定螺栓19,伸縮桿18與橫桿12通過固定螺栓19連接。
進一步的,拉桿3的長度大于安裝豎板10的高度,可以降低卷筒移動時所用的力。
進一步的,側擋板15的直徑大于齒輪14的直徑,便于卷筒進行卷紗。
進一步的,卷筒17的長度小于橫桿12的長度,便于卷筒17的安裝固定。
進一步的,控制開關11的外表面設置有保護罩,對控制開關11進行保護,增加使用壽命。
工作原理:本發(fā)明底架1底部的兩端均設置有連接桿2,用來連接拉桿3,連接桿2的一端設置有拉桿3,對推車進行移動時可以較為省力,拉桿3的一端設置有o形把手4,用來將手放入進行握緊,便于用力,拉桿3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u形環(huán)5,第一u形環(huán)5的中部設置有第一轉動軸6,拉桿3與連接桿2通過第一u形環(huán)5和第一轉動軸6轉動連接,使的拉桿3可以繞著第一轉動軸6轉動,連接桿2的兩側均設置有萬向節(jié)7,可以多方向移動,萬向節(jié)7的底部設置有滑輪8,用來進行滑動,滑輪8的中部設置有第二轉動軸9,滑輪8與萬向節(jié)7通過第二轉動軸9連接,底架1頂部的兩端均設置有安裝豎板10,用來安裝各部件,安裝豎板10一側的頂部設置有控制開關11,用來控制氣泵的開關,安裝豎板10的一側設置有橫桿12,橫桿12的兩端均設置有卷筒支撐桿13,用來支撐收取的卷筒17,卷筒支撐桿13的一端設置有卷筒17,用來收取布料,卷筒17的兩端均設置有側擋板15,收取布料時進行阻擋,不會卷出卷筒17外,側擋板15的外側設置有齒輪14,用來連接織布機,齒輪14的中部設置有安裝柱20,用來與卷筒支撐桿13配合,便于卷筒17的拆卸,橫桿12的一側設置有氣泵16,為伸縮桿18供氣,橫桿12的另一側設置有伸縮桿18,進行伸縮從而改變橫桿12的高度,便于卷筒17的拆卸,伸縮桿18的一端設置有固定螺栓19,伸縮桿18與橫桿12通過固定螺栓19連接,本發(fā)明通過氣泵16給伸縮桿18供氣,伸縮桿18升起將橫桿12升到需要收取卷筒17的位置,通過安裝柱20和卷筒支撐桿13將卷筒取下,再通過滑輪8進行移動,拉桿3和o形把手4可以使卷筒17移動時更省力方便,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