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平衡車底盤裝置,屬于機械產品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2001年12月3日,美國segwayllc公司正式公開賽格威電動平衡車(segwayht)的原型,并且聲稱它是人類史上第一輛能夠自主平衡(self-balancing)的運輸工具,迎來科技界的廣泛探討。自此,電動平衡車進入人們的視野,人們出行用平衡車代步,方便、簡潔、且移動速度快,大大的提高了人們出行的效率,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平衡車大多數(shù)都是用在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而在高速發(fā)展的工業(yè)生產領域中,人們在需要某種產品時往往是通過人為的方式取來,電動平衡車的運用少之又少,主要是因為其底盤裝置是采用兩個電機分別控制兩個車輪轉動,難以做到完全的同步,使得使用效率低,如此一個方便、快捷便利的運輸工具卻沒有運用在工業(yè)生產領域中,是工業(yè)生產行業(yè)中一個巨大的損失,在未來工業(yè)生產領域中,這種能夠自主平衡的運輸工具將會大量的運用在工業(yè)產品運輸當中,但現(xiàn)有的電動平衡車由于底盤技術限制還無法滿足工業(yè)產品運輸?shù)男枨蟆?/p>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平衡車底盤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平衡車同步率低、使用效率低等問題。
本發(fā)明按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一種平衡車底盤裝置,包括底盤1、車軸支座蓋2、控制平臺3、主控箱4、輔控箱5、電源插盒6、螺栓7、車輪軸支座8、電瓶箱9、舵機箱11、舵機箱蓋12、車輪軸軸承13、聯(lián)軸器14、銷釘22、蝸桿23、舵機24、舵機固定蓋25、差速裝置26、蝸桿軸承27、鍵28、舵機軸29、蝸輪軸軸承30、導線管31;底盤1內兩端開設有電瓶箱凹槽19,底盤1內中部開設有差速箱凹槽21,底盤1內還開設有舵機箱凹槽20,電瓶箱9安裝在底盤1上的電瓶箱凹槽19內,導線管31安裝在電瓶箱9兩側,差速裝置26通過螺栓7安裝在底盤1的差速箱凹槽21上,舵機箱11通過螺栓7安裝在底盤1的舵機箱凹槽20上,舵機24安裝在舵機箱11內部,舵機軸29一端安裝在舵機24內,舵機固定蓋25安裝在舵機24頂部,蝸桿23一端通過蝸桿軸承27安裝在舵機箱11內,蝸桿23另一端通過鍵28與舵機軸29另一端連接,舵機箱蓋12通過銷釘22安裝在舵機箱11上,蝸輪軸軸承30安裝在舵機箱11上,差速裝置26與舵機箱11內的蝸桿23連接,車輪軸支座8通過螺栓7安裝在底盤1內前后端,車輪軸軸承13安裝在車輪軸支座8內部,聯(lián)軸器14一端安裝在車輪軸支座8內部的車輪軸軸承13上,聯(lián)軸器14另一端與差速裝置26連接,車軸支座蓋2通過螺栓7安裝在車輪軸支座8頂部,控制平臺3通過螺栓7安裝在底盤1上,主控箱4通過螺栓7安裝在控制平臺3上,主控箱4內安裝有精密且高速的中央微處理器,輔控箱5通過螺栓7安裝在控制平臺3上,輔控箱5內安裝有精密固態(tài)陀螺儀,電源插盒6安裝在底盤1側部。
所述差速裝置26包括差速箱10、車輪軸15、差速箱蓋16、蝸輪17、蝸輪軸18、車輪軸齒輪32、直齒輪33、減速錐齒輪34、錐齒輪
一種平衡車底盤裝置的工作原理為:當機器人處在一個運動的過程中,由安裝在輔控箱5內的精密固態(tài)陀螺儀判斷機器人自身所處的一個環(huán)境和運動狀態(tài),同時通過安裝在車輪內部的轉速反饋裝置將車輪轉速信息通過數(shù)據線傳輸給安裝在主控箱4內的精密且高速的中央微處理器,由精密且高速的中央微處理器通過計算并發(fā)出指令控制安裝在舵機箱11內的舵機24的轉動,當需要向前或向后移動時,安裝在主控箱4內的精密且高速的中央微處理器就會發(fā)出指令,控制安裝在底盤1上的舵機箱凹槽20位置處且蝸輪軸18的一端與錐齒輪
當需要機器人轉向時,只需控制安裝在底盤1上的舵機箱凹槽20位置處且蝸輪軸18的一端與錐齒輪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結構簡單,組裝方便;
2、可調節(jié)性強,且移動速度快、方便、簡潔;
3、可承受較大的載重和實現(xiàn)產品遠距離的運輸;
4、運用一個電機控制兩車輪同步轉動,可更好的控制車體平衡。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差速裝置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差速裝置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差速齒輪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差速齒輪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錐齒輪
圖8為本發(fā)明的錐齒輪
圖9為本發(fā)明的差速箱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的舵機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的舵機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的蝸桿、舵機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fā)明的車輪軸支座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fā)明的車輪軸軸承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發(fā)明的電瓶箱結構示意圖;
圖16為本發(fā)明的控制平臺結構示意圖;
圖17為本發(fā)明的鍵結構示意圖;
圖18為本發(fā)明的底盤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各標號為:1:底盤、2:車軸支座蓋、3:控制平臺、4:主控箱、5:輔控箱、6:電源插盒、7:螺栓、8:車輪軸支座、9:電瓶箱、10:差速箱、11:舵機箱、12:舵機箱蓋、13:車輪軸軸承、14:聯(lián)軸器、15:車輪軸1、16:差速箱蓋、17:蝸輪、18:蝸輪軸、19:電瓶箱凹槽、20:舵機箱凹槽、21:差速箱凹槽、22:銷釘、23:蝸桿、24舵機、25:舵機固定蓋、26:差速裝置、27:蝸桿軸承、28:鍵、29:舵機軸、30:蝸輪軸軸承、31:導線管、32:車輪軸齒輪、33:直齒輪、34:減速錐齒輪、35:錐齒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fā)明的內容并不限于所述范圍。
實施例1:如圖1-18所示,一種平衡車底盤裝置包括底盤1、車軸支座蓋2、控制平臺3、主控箱4、輔控箱5、電源插盒6、螺栓7、車輪軸支座8、電瓶箱9、舵機箱11、舵機箱蓋12、車輪軸軸承13、聯(lián)軸器14、銷釘22、蝸桿23、舵機24、舵機固定蓋25、差速裝置26、蝸桿軸承27、鍵28、舵機軸29、蝸輪軸軸承30、導線管31;底盤1內兩端開設有電瓶箱凹槽19,底盤1內中部開設有差速箱凹槽21,底盤1內還開設有舵機箱凹槽20,電瓶箱9安裝在底盤1上的電瓶箱凹槽19內,導線管31安裝在電瓶箱9兩側,差速裝置26通過螺栓7安裝在底盤1的差速箱凹槽21上,舵機箱11通過螺栓7安裝在底盤1的舵機箱凹槽20上,舵機24安裝在舵機箱11內部,舵機軸29一端安裝在舵機24內,舵機固定蓋25安裝在舵機24頂部,蝸桿23一端通過蝸桿軸承27安裝在舵機箱11內,蝸桿23另一端通過鍵28與舵機軸29另一端連接,舵機箱蓋12通過銷釘22安裝在舵機箱11上,蝸輪軸軸承30安裝在舵機箱11上,差速裝置26與舵機箱11內的蝸桿23連接,車輪軸支座8通過螺栓7安裝在底盤1內前后端,車輪軸軸承13安裝在車輪軸支座8內部,聯(lián)軸器14一端安裝在車輪軸支座8內部的車輪軸軸承13上,聯(lián)軸器14另一端與差速裝置26連接,車軸支座蓋2通過螺栓7安裝在車輪軸支座8頂部,控制平臺3通過螺栓7安裝在底盤1上,主控箱4通過螺栓7安裝在控制平臺3上,主控箱4內安裝有精密且高速的中央微處理器,輔控箱5通過螺栓7安裝在控制平臺3上,輔控箱5內安裝有精密固態(tài)陀螺儀,電源插盒6安裝在底盤1側部。
差速裝置26包括差速箱10、車輪軸15、差速箱蓋16、蝸輪17、蝸輪軸18、車輪軸齒輪32、直齒輪33、減速錐齒輪34、錐齒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