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履帶式裝甲車輛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誘導輪曲臂潤滑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軍用履帶式裝甲車輛的誘導輪為行動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車輛在長時間行駛時,履帶發(fā)生松動要及時張緊,否則會有發(fā)生脫帶的危險,張緊履帶是通過調整誘導輪的曲臂來完成的。所以,曲臂在旋轉過程中潤滑狀態(tài)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調整機構能否靈活操作。由于曲臂只有在調整履帶的松緊時發(fā)生旋轉運動,平時固定在某一固定位置,在以往單側密封條件下,時間一久就會發(fā)生襯套儲油槽中的潤滑油干澀發(fā)硬,已無法滿足潤滑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為了解決潤滑油填充效果、注油操作復雜、長時間放置發(fā)生襯套儲油槽中的潤滑油干澀發(fā)硬等問題,提供了一種履帶式裝甲車輛用誘導輪曲臂潤滑機構。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一種履帶式裝甲車輛用誘導輪曲臂潤滑機構,該機構由曲臂、“o”形圈、誘導輪支架、襯套組成;襯套位于曲臂斷面一側的外周,與曲臂通過間隙配合;襯套位于誘導輪支架內周,與誘導輪支架過盈配合;襯套具有內外雙層儲油槽結構,襯套的內圓柱面軸向均勻若干個軸向的直線凹槽,直線凹槽的兩端分別通過襯套的內圓柱面的兩端的圓周方向的環(huán)形凹槽進行連通;襯套外圓柱面與誘導輪支架之間的襯套上具有軸向的寬凹槽也作為潤滑油的流動通道,寬凹槽的左端位于曲臂的左端,與潤滑油的入油口連接,寬凹槽的右端位于曲臂的右端,并通過貫穿襯套徑向厚度的圓孔與襯套內圓周面的環(huán)形凹槽連通;環(huán)形凹槽兩端各設有一個環(huán)形槽,“o”形圈裝配環(huán)形槽內;出油口與入油口軸向上的位置對應,且入油口和出油口圓周方向成約180度,出油口與襯套的內圓柱面的間隙連通。
優(yōu)選地,還包括摩擦環(huán),位于摩擦環(huán)位于曲臂的斷面與誘導輪支架之間。
優(yōu)選地,直線凹槽的數量為9個。
優(yōu)選地,襯套的內圓柱面的兩端的圓周方向的環(huán)形凹槽的寬度不同,右端的環(huán)形凹槽的寬度大于左端的環(huán)形凹槽的寬度。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該結構可使曲臂整個圓柱面均布滿潤滑油,不但可以有效減小曲臂的磨損,提高潤滑可靠性,還能減小注油壓力。注油時,操作簡單方便,無需他人輔助,有效地提高了注油效率。
附圖說明
本說明書共有2幅附圖。
圖1.是本發(fā)明的誘導輪曲臂潤滑機構結構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襯套結構及潤滑油流向圖。
其中,1.曲臂2.摩擦環(huán)3.“o”形圈4.誘導輪支架5.襯套。a-潤滑油流向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履帶式裝甲車輛用誘導輪曲臂潤滑機構,該機構由曲臂1、摩擦環(huán)2、“o”形圈3、誘導輪支架4、襯套5組成。
曲臂1與襯套5通過間隙配合固定,襯套5與誘導輪支架4通過過盈配合固定,摩擦環(huán)2裝配在曲臂1與誘導輪支架4之間,“o”形圈3裝配在襯套5兩側凹槽內。
襯套5與誘導輪支架4通過光滑圓柱面過盈配合固定,起到靜密封的作用,共同組成潤滑油的流動通道。
襯套5具有內外雙層儲油槽結構,儲油槽也是潤滑油的通道。
“o”形圈3為襯套兩端密封元件。
曲臂1與襯套5通過間隙配合固定,兩側用“o”形圈3密封,襯套5與誘導輪支架4通過過盈配合固定,形成靜密封,共同組成潤滑油的流動通道。在曲臂1與襯套5周向傳動時,摩擦環(huán)2位于曲臂1的斷面處,摩擦環(huán)2起到防止曲臂1斷面磨損作用。
襯套5具有內外雙層儲油槽結構。在其內圓柱面軸向均勻分布9個(截面半徑為1.5mm的半圓形)直線凹槽,直線凹槽兩端分別設有環(huán)形凹槽,寬度分別為3mm和6mm。環(huán)形凹槽兩端各設有一個寬度為4.2mm的環(huán)形槽,該環(huán)形槽用于放置“o”形圈3。
在襯套5的外圓柱面軸向設有寬度為12mm,深度為1.5mm的寬凹槽(軸向方向),并通過右端直徑為6mm的圓孔與內圓柱面環(huán)形凹槽接通。出油口為直徑3mm的圓孔,設置在注油口的相對位置(軸向上的位置對應,同為左端),達到最遠路徑。注油時,用來排除油道內部氣體,減小注油壓力,當出油孔流出潤滑油時,即表明襯套5內部所有油道均已填滿,此時即可停止注油,并將注油口和出油口的密封螺栓擰緊。
入油口6和出油口7圓周方向成180度,出油口7與入油口6軸向上的位置對應,即上下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