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配件,具體涉及一種車輛和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
背景技術:
在車輛高速行駛時,由于空氣阻滯導致在車輛前臉上形成高壓區(qū)域,從而造成極大的空氣阻力,同時由于前翼子板轉角處的流動分離造成渦流而增加空氣阻力,因此,如何減少車輛前臉的正壓力,以及前翼子板側面的流動分離,就成為減少空氣阻力的關鍵問題之一。
相應地,本領域需要一種新的方案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即為了解決減少空氣阻力、提升汽車續(xù)航里程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
解決方案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所述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包括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設置在所述車輛的前臉上,所述出口設置在所述車輛的前輪輪罩上,并且所述出口的外側邊與所述車輛的前翼子板外側面間隔開一定距離,使得來自所述出口的空氣以一定角度向所述前翼子板外側流動,從而抑制氣流在所述前翼子板側面的流動分離。
在上述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從入口到出口截面積逐漸變小。
在上述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是獨立管道。
在上述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由兩個半管對合而成。
在上述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入口沿豎直方向位于所述車輛的前臉的中間位置。
在上述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入口在所述車輛的前大燈下方并且在所述車輛的前保險杠上方。
在上述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出口的外側邊與所述車輛的前翼子板的外側面間隔開3-40mm的距離。
在上述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更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出口的外側邊與所述車輛的前翼子板的外側面間隔開的距離為5mm、10mm、15mm、20mm、25mm、30mm、35mm或40mm。
在上述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出口上側最高點距離地面的距離為600-700mm;所述出口的下側最低點距離地面的距離為450-550mm。
在上述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更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出口上側最高點距離地面的距離為600mm、610mm、620mm、630mm、640mm、650mm、652mm、660mm、670mm、680mm、690mm或700mm;所述出口的下側最低點距離地面的距離為450mm、460mm、470mm、480mm、490mm、500mm、506mm、510mm、520mm、530mm、540mm或550mm。
在上述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出口的上下側之間的距離為100-200mm;所述出口的左右側之間的距離為10-30mm。
在上述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更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出口的上下側之間的距離為100mm、110mm、120mm、130mm、140mm、150mm、151mm、160mm、170mm、180mm、190mm或200mm;所述出口的左右側之間的距離為10mm、15mm、20mm、25mm或30mm。
在另一個方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車輛,該車輛包括上述任一種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
有益效果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入口設置在車輛的前臉上,出口設置在車輛的前輪輪罩上,車輛前臉上的高壓區(qū)域中的空氣從入口被引導向前輪輪罩,減弱了車輛前臉的正壓力;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截面積從入口至出口逐漸減小,從而加速空氣氣流流動;從出口出來的氣流以一定角度向車輛的前翼子板外側流動,從而抑制氣流在前翼子板側面的流動分離,減小旋渦,降低空氣阻力,提升了整車的續(xù)航里程,提升整車能量利用效率;此外,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是獨立管道,并且由兩個半管對合而成,從而方便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安裝和制造。
方案1、一種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包括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設置在所述車輛的前臉上,所述出口設置在所述車輛的前輪輪罩上,并且所述出口的外側邊與所述車輛的前翼子板外側面間隔開一定距離,使得來自所述出口的空氣以一定角度向所述前翼子板外側流動,從而抑制氣流在所述前翼子板側面的流動分離。
方案2、根據(jù)方案1所述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從入口到出口截面積逐漸變小。
方案3、根據(jù)方案2所述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是獨立管道。
方案4、根據(jù)方案3所述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由兩個半管對合而成。
方案5、根據(jù)方案1所述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沿豎直方向位于所述車輛的前臉的中間位置。
方案6、根據(jù)方案5所述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在所述車輛的前大燈下方并且在所述車輛的前保險杠上方。
方案7、根據(jù)方案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的外側邊與所述車輛的前翼子板的外側面間隔開的距離為3-40mm。
方案8、根據(jù)方案7所述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的外側邊與所述車輛的前翼子板的外側面間隔開的距離為5mm、10mm、15mm、20mm、25mm、30mm、35mm或40mm。
方案9、根據(jù)方案7所述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上側最高點距離地面的距離為600-700mm;所述出口的下側最低點距離地面的距離為450-550mm。
方案10、根據(jù)方案9所述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上側最高點距離地面的距離為600mm、610mm、620mm、630mm、640mm、650mm、652mm、660mm、670mm、680mm、690mm或700mm;所述出口的下側最低點距離地面的距離為450mm、460mm、470mm、480mm、490mm、500mm、506mm、510mm、520mm、530mm、540mm或550mm。
方案11、根據(jù)方案9所述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的上下側之間的距離為100-200mm;所述出口的左右側之間的距離為10-30mm。
方案12、根據(jù)方案11所述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的上下側之間的距離為100mm、110mm、120mm、130mm、140mm、150mm、151mm、160mm、170mm、180mm、190mm或200mm;所述出口的左右側之間的距離為10mm、15mm、20mm、25mm或30mm。
方案13、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方案1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工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各種示例性實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在這里專用的詞“示例性”意為“用作例子、實施例或說明性”。這里作為“示例性”所說明的任何實施例不必解釋為優(yōu)于或好于其它實施例。另外,為了更好地解釋本實用新型,在下文的具體實施方式中給出了眾多的具體細節(jié)。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沒有某些具體細節(jié),本實用新型同樣可以實施。在一些實例中,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電路未作詳細描述,以便于凸顯本實用新型的核心原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的是,這些實施方式僅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總體而言,本實用新型的基本構思是:在車輛的前臉和前輪輪罩之間設置一個通道,引導氣流流向前輪輪罩,一方面減弱汽車前臉上的正壓力,另一方面減少汽車側面的流動分離,有效地降低空氣阻力,提升整車的續(xù)航里程,提升整車能量利用效率。
下面結合圖1和圖2說明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2包括入口21和出口22,安裝在翼子板1的內(nèi)側。如圖2所示,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2的入口21設置在車輛前臉3上,出口22設置在車輛的前輪輪罩4上,并且出口22的外側邊與車輛的前翼子板1的外側面間隔開一定距離,空氣氣流從入口21進入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2,從出口22出來后以一定角度向前翼子板1外側流動,從而不僅減弱車輛前臉3上的正壓力,而且抑制氣流在前翼子板1側面的流動分離,減小旋渦,減小空氣阻力。
在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2的入口21沿豎直方向位于車輛前臉3的中間位置,優(yōu)選位于車輛的前大燈下方并且位于車輛的前保險杠上方。
在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2的截面積從入口21至出口22逐漸減小,從而加速空氣氣流流動,進一步減小空氣阻力。
在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2是獨立管道,優(yōu)選地由兩個半管對合而成,從而方便制造和安裝。
在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出口22的外側邊與車輛的前翼子板1的外側面間隔開的距離為3-40mm,優(yōu)選為5mm、10mm、15mm、20mm、25mm、30mm、35mm和40mm,更優(yōu)選為30mm。
在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出口22的上側最高點距離地面的距離為600-700mm,優(yōu)選為600mm、610mm、620mm、630mm、640mm、650mm、660mm、670mm、680mm、690mm、700mm,更優(yōu)選為652mm;出口22的下側最低點距離地面的距離為450-550mm,優(yōu)選為450mm、460mm、470mm、480mm、490mm、500mm、510mm、520mm、530mm、540mm、550mm,更優(yōu)選為506mm。
在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2的出口22的上下側之間的距離為100-200mm,優(yōu)選為100mm、110mm、120mm、130mm、140mm、150mm、160mm、170mm、180mm、190mm、200mm,更優(yōu)選為151mm;出口22的左右側之間的距離為10-30mm,優(yōu)選為10mm、15mm、20mm、25mm、30mm,更優(yōu)選為15mm。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車輛,該車輛包括上文描述的任一種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
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的是,盡管圖1中示出了位于車輛左側的空氣動力學管道2,但在車輛右側也可以設有空氣動力學管道;在車輛的左側和/或右側也可以相應地設有多個空氣動力學管道。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用于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入口設置在車輛的前臉上,出口設置在車輛的前輪輪罩上,車輛前臉上的高壓區(qū)域中的空氣從入口被引導至前輪輪罩,減弱車輛前臉上的正壓力;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的截面積從入口至出口逐漸減小,從而加速空氣氣流流動;從出口出來的氣流以一定角度向車輛的前翼子板外側流動,從而抑制氣流在前翼子板側面的流動分離,減小旋渦,降低空氣阻力,提升了整車的續(xù)航里程,提升整車能量利用效率;并且,空氣動力學減阻管道是獨立管道,并且由兩個半管對合而成,從而方便安裝和制造。
在本申請中,術語“包括”或者任何其它類似用語旨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設備/裝置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還包括這些物品或者設備/裝置所固有的要素。
至此,已經(jīng)結合附圖所示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顯然不局限于這些具體實施方式。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相關技術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換,這些更改或替換之后的技術方案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