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控制機構,尤其涉及一種單支撐的轉向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對行走輪的控制主要是雙支撐,而雙支撐的行走輪在農業(yè)機械上應用時,受到行間距的影響,行走輪的寬度會受到限制,不允許行走輪太寬,而雙支撐的機構不易減小寬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單支撐的轉向機構,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單支撐轉向機構,包括轉動盤13、轉向軸5、轉向支撐座7,轉臂1通過鍵2連接轉向軸5,轉臂1連接動力機構,轉向軸5穿過轉向支撐座7內部后,通過螺栓Ⅱ12固定在轉動盤13的一端,輪胎11固定在轉動盤13的另一端。
還包括上自潤滑軸承6、下自潤滑軸承8,轉向軸5通過設置在轉向支撐座7上部的上自潤滑軸承6和轉向支撐座7下部的下自潤滑軸承8安裝在轉向支撐座7內,且轉向軸5通過上自潤滑軸承6、下自潤滑軸承8在轉向支撐座7內轉動。
還包括自潤滑板軸承10,自潤滑板軸承10通過螺釘9固定在轉向軸5上,下自潤滑軸承8下部與自潤滑板軸承10面接觸。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轉向機構寬度減小,比雙支撐結寬度尺寸減少三分之一,能滿足作物行間距窄轉向困難問題。2、采用自潤滑軸承,承載力大,不需要增加潤滑脂,能永久使用。3、結構簡單,安裝維修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向臂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向臂的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轉向軸的主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轉向軸的俯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轉向軸的側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向支撐座的結構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自潤滑板軸承的側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自潤滑板軸承的主視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動盤的側視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動盤的主視圖。
其中,1-轉臂,2-鍵,3-固定板,4-螺栓Ⅰ,5-轉向軸,6-上自潤滑軸承,7-轉向支撐座,8-下自潤滑軸承,9-螺釘,10-自潤滑板軸承,11-輪胎,12-螺栓Ⅱ,13-轉動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單支撐轉向機構,包括轉動盤13、轉向軸5、轉向支撐座7、轉臂1,轉臂1通過鍵2連接轉向軸5,轉臂1由固定板3通過螺栓I 4固定在轉向軸5上,轉向臂1通過鍵2的連接帶動轉向軸5同步轉動,轉臂1還連接動力機構,如油缸,提供轉向的動力,轉向軸5穿過轉向支撐座7內部后,通過螺栓Ⅱ12固定在轉動盤13的一端,輪胎11固定在轉動盤13的另一端。轉向時,由動力機構,如油缸,帶動轉臂1旋轉,轉臂1通過鍵2的作用,帶動轉軸5轉動,輪胎11暗轉在轉動盤13上,轉動盤13安裝在轉軸5上,如此實現輪胎11的轉動。
本實用新型的單支撐轉向機構還包括上自潤滑軸承6、下自潤滑軸承8,轉向軸5通過設置在轉向支撐座7上部的上自潤滑軸承6和轉向支撐座7下部的下自潤滑軸承8安裝在轉向支撐座7內,如圖1所示,轉向支撐座7上部開口處設置上自潤滑軸承6,下部開口處設置的下自潤滑軸承8,轉向軸5通過上自潤滑軸承6、下自潤滑軸承8在轉向支撐座7內轉動。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自潤滑板軸承10,自潤滑板軸承10通過螺釘9固定在轉向軸5上,下自潤滑軸承8下部與自潤滑板軸承10接觸,在轉動時,下自潤滑軸承8和自潤滑板軸承10面接觸,承載力大,相對滑動,可減小轉動時的阻力。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
動力機構為轉臂1提供轉向的動力,轉臂1通過鍵2和固定板3與轉向軸5固定連接,并將轉向的力傳遞給轉向軸5,輪胎11通過轉動盤13安裝在轉軸5上,并隨轉軸5同步轉動,轉向軸5在轉向支撐座7內轉動時,通過上自潤滑軸承6和下自潤滑軸承8支撐轉動并減少阻力,同時,下自潤滑軸承8下部與自潤滑板軸承10接觸,在自潤滑板軸承10上轉動,承載力大,且可減小轉動帶來的阻力。轉向支撐座5可與外部的車體連接固定。
本實用新型轉向機構寬度減小,比雙支撐結寬度尺寸減少三分之一,能滿足作物行間距窄問題。采用自潤滑軸承,承載力大,不需要增加潤滑脂,能永久使用。結構簡單,安裝維修方便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整體構思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變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