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汽車,具體而言,涉及擾流裝置及汽車。
背景技術:
1、汽車的風阻指標直接影響到汽車的燃油消耗量或電力消耗量。降低汽車的風阻可以節(jié)省燃油或電量,能夠提高汽車的續(xù)航能力。
2、現(xiàn)有的汽車通常會在車身各處設置不同的擾流結構,其中,設于汽車尾部的擾流結構通常稱為尾翼。一些現(xiàn)有的尾翼降低風阻的能力較差。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申請?zhí)峁_流裝置及汽車,以解決一些現(xiàn)有的尾翼降低風阻的能力較差技術問題。
2、本申請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xiàn)的:
3、第一方面,本申請?zhí)峁┮环N擾流裝置,包括第一擾流件,所述第一擾流件包括主體和起翹部,所述主體包括沿其寬度方向相背設置的第一邊緣和第二邊緣,以及沿其厚度方向相背設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所述主體的長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邊緣的中部向靠近所述第二邊緣一側內凹設置;所述起翹部設于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第二邊緣一側的中部,所述起翹部具有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傾斜相交,所述第三表面遠離所述第一邊緣的一側向遠離所述第二邊緣的方向傾斜起翹。
4、在汽車的前進過程中,氣流自第一邊緣朝向第二邊緣流動,氣流大部分集中于車身的尾部的中部。在主體的中部額外設置起翹部后,起翹部可以進一步起到擾動氣流的作用,以進一步降低氣流在主體的第二邊緣一側所形成的渦流,從而起到降低汽車尾部風阻的作用,進而提高汽車的續(xù)航能力。第三表面與第一表面傾斜相交,使位于主體第二表面一側的氣流壓力小于位于主體第一表面一側的氣流壓力,主體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兩側之間產(chǎn)生壓力差,從而形成對主體向下的壓力,下壓力可以降低車身尾部在高速運行中受到的整體升力,以提高汽車運行穩(wěn)定性。在主體中部額外設置的起翹部還可以提高主體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保證第一擾流件具有較強的承壓能力,能夠承載較大的下壓力,從而提高第一擾流件的抗變形能力,進而保證其降低風阻的效果。
5、同時,當中部的大部分氣流接觸到第一邊緣時,內凹的第一邊緣可以起到分散氣流的作用,進一步減少氣流對汽車產(chǎn)生的風阻。呈弧形內凹的第一邊緣也可以起到美化擾流裝置外觀的效果。此外,主體沿其長度方向的兩端寬度較窄,也可以起到降低風阻的作用,并減輕主體的整體重量,降低第一擾流件的物料成本。
6、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
7、所述第一擾流件包括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所述第一蓋板蓋合于所述第二蓋板,并圍成一中空腔體,所述第一蓋板的邊緣與所述第二蓋板的邊緣連接;所述第一蓋板背離所述第二蓋板的表面為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蓋板背離所述第一蓋板的表面為所述第二表面,所述起翹部設于所述第一蓋板。
8、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
9、在所述主體的寬度方向上,所述主體在垂直于所述主體長度方向的截面呈中間寬、兩端窄的形狀。
10、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
11、所述第一表面為平面,所述第二表面為沿所述主體的寬度方向外凸的弧面。
12、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
13、所述主體還包括支撐部分,所述支撐部分凸設于所述第二蓋板的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支撐部分遠離主體的一端用于連接車身。
14、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
15、所述起翹部還具有圓弧過渡面,所述第三表面通過所述圓弧過渡面連接于所述第二表面。
16、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
17、所述擾流裝置還包括兩個第二擾流件,兩個所述第二擾流件分別連接于所述主體沿其長度方向的兩端。
18、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
19、在所述主體的寬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擾流件呈中間寬、兩端尖的形狀。
20、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
21、所述第二擾流件呈板狀,所述主體連接于所述第二擾流件的板面,所述第二擾流件相對所述第一表面傾斜設置,所述第二擾流件的板面與所述第一表面之間的夾角為銳角,所述第二擾流件與所述第二邊緣的夾角為銳角。
22、第二方面,本申請?zhí)峁┮环N汽車,包括車身和前述的擾流裝置。所述擾流裝置連接于所述車身,且所述擾流裝置的第一表面與水平面傾斜相交。
1.一種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擾流件,所述第一擾流件包括主體和起翹部,所述主體包括沿其寬度方向相背設置的第一邊緣和第二邊緣,以及沿其厚度方向相背設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
10.一種汽車,其特征在于,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