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57430閱讀:29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自行車末端控制裝置,特別是一種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
習用的自行車剎車裝置通常是以左、右剎車握把帶動剎車鋼索驅動自行車的前、后剎車裝置,使得前、后剎車裝置剎住自行車的前、后輪,從而使車輪停止轉動。
然而以這種習用的自行車剎車裝置剎車時,由于左、右手剎車時間控制不一致,且自行車前、后剎車裝置鋼索的松緊程度不同,因此會使得前、后剎車裝置無法同時動作,造成剎車力量不平衡,導致前、后輪中一個車輪已被剎車剎住,而另一車輪還在滾動的情形,而無法達到前、后剎車同步動作的要求。從而不僅使自行車剎車裝置的性能大幅度降低,而且會造成被剎住車輪與地面之間產生偏滑的情形,更為嚴重的是還會因重心不穩(wěn)而使自行車翻覆,造成危險。
此外,這種習用的自行車剎車裝置除了使自行車前、后剎車無法同步之外,由于其剎車結構大多數(shù)采用卡鉗式剎車結構,其左、右卡鉗不僅無法同時動作,而且其剎車的壓力亦不平均。如


圖11所示,這種習用的卡鉗式剎車結構包括左、右卡鉗,于左、右卡鉗的頂端分別與牽引鋼索連接,連動鋼索末端設有由鐵片彎折而成的鉤子,鉤子鉤住索引鋼索,使連動鋼索經鉤子及牽引鋼索驅動左、右卡鉗產生剎車動作。
然而,一般自行車在行走時,由于輪框本身會有些偏斜及輪框表面會有些粗糙不平的現(xiàn)象,再加上自行車行走時,地面不平會造成輪框左右搖晃的情形,因此剎車時左、右上的剎車片與輪框接觸時間必定有誤差,使之無法同時接觸到輪框及無法對輪框施加平均壓力。
因此自行車剎車裝置在剎車時,必須能夠自動調整左、右卡鉗上剎車片與自行車輪框接觸的時間,否則便會得剛開始剎車的一瞬間,只有一側剎車片與輪框接觸,使輪框因左、右側受到的剎車壓力不平均而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不僅使剎車效果大為降低,無法在短時間內將車輪剎住,而且容易使自行車的車輪產生偏滑現(xiàn)象,造成自行車滑倒的危險。
這種習用的自行車剎車裝置的牽引鋼索與鉤子之間的摩擦力相當大,因此如果左、右卡鉗上剎車片與自行車輪框接觸時間不一致,或是接觸壓力不平均時,牽引鋼索會受到其與鉤子之間摩擦力的限制而無法與鉤子之間產生相對滑動,因此根本無法自動校正左、右卡鉗的動作時間及其上剎車片與自行車輪左、右側的接觸壓力,極易使自行車剎車力不足、自行車車輪偏滑及甩尾現(xiàn)象。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使自行車前、后輪剎車時間及剎車壓力趨于一致、避免發(fā)生險情的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
本實用新型包括裝置于自行車車架上的連動結構、連動鋼索及分別與連動鋼索兩端連接的前、后剎車結構;連動結構包括驅動件及接觸元件;連動結構的驅動件與前、后剎車鋼索連接;連動鋼索中段與連動結構的接觸元件接觸并可相對移動。
其中連動結構與前、后剎車結構之間設有兩條連動鋼索。
接觸元件為滾輪。
接觸元件為圓柱體。
連動結構包括上、下接觸元件;驅動構件為滑板;為滑板的驅動構件上、下滑動地設置于上接觸元件上,其頂端與前、后剎車鋼索連接;下接觸元件設置于為滑板的驅動構件上,并與連動鋼索中段部分接觸。
連動結構兩側分別設有前導引元件及后導引元件;連動鋼索系從自行車前剎車結構穿過前導引元件后,繞過下接觸元件,然后再往下繞,穿過后導引元件后與后剎車結構連接。
驅動構件為搖臂;其中段藉由樞軸樞裝在自行車車架上;搖臂的一端與自行車左、右剎車握把上的前、后剎車鋼索連接;接觸元件設置在搖臂的另一端。
搖臂呈L形,其兩端臂分別為傳動豎臂及從動橫臂;傳動豎臂末端與自行車左、右剎車握把上的前、后剎車鋼索連接;接觸元件樞接于從動橫臂的末端;連動鋼索從自行車前剎車結構繞過接觸元件后與后剎車結構連接。
搖臂呈直桿狀,其中部藉由樞軸樞裝在自行車車架上,其頂端與自行車左、右剎車握把上的前、后剎車鋼索連接,前、后接觸元件樞裝于搖臂,并分別位于中部樞裝處兩側;連動鋼索繞過前接觸元件及后接觸元件上。
連動鋼索與前、后剎車結構之間設有樞裝牽引元件的牽引構件;前、后剎車結構的兩端與左、右卡鉗頂端連接的牽引鋼索以其中段與牽引元件接觸并可相對移動。
由于本實用新型包括裝置于自行車車架上的連動結構、連動鋼索及分別與連動鋼索兩端連接的前、后剎車結構;連動結構包括驅動件及接觸元件;連動結構的驅動件與前、后剎車鋼索連接;連動鋼索中段與連動結構的接觸元件接觸并可相對移動。剎車時,連動鋼索帶動連接在其兩端的自行車前、后剎車結構,當前、后剎車結構與自行車車輪輪框接觸時間或接觸壓力不一致時,連動鋼索便可相對連動結構的接觸元件產生移動,連動鋼索兩端的拉力自動平衡,以使前、后剎車結構與自行車車輪輪框的接觸時間及接觸壓力趨于一致,避免因前、后剎車結構與自行車車輪輪框的接觸時間及接觸壓力不一致導致的剎車結構咬死車輪輪框、自行車偏滑及自行車翻轉的險情發(fā)生。從而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結構示意正視圖。
圖2、為裝置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側視圖。
圖3、為裝置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正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結構示意正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動作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結構示意正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動作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結構示意側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結構示意俯視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六結構示意俯視圖。
圖11、為習用的卡鉗式剎車裝置與連動索連接結構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闡述。
實施例一如
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裝置于自行車1車架上的連動結構10、連動鋼索20及分別與連動鋼索20兩端連接的前、后剎車結構30、40。
如圖2所示,連動結構10裝置于自行車1車車架上的適當位置,上端連接在自行車左、右剎車握把2、3上的前、后剎車鋼索51A、52A的下端。連動鋼索20安裝在連動結構10的下端。以使自行車1左、右剎車握把2、3經前、后剎車鋼索51A、52A、連動結構10及連動鋼索20帶動自行車1的前、后剎車結構30、40。
連動結構10包括上接觸元件12、驅動構件13、下接觸元件11、前導引元件31及后導引元件41。驅動構件13為滑板,其可上、下滑動地設置于上接觸元件12上,其頂端系可與前、后剎車鋼索51A、52A連接,而使驅動構件13可以被帶動,下接觸元件11系設置于驅動構件13上,并與連動鋼索20中段部分接觸,且可以將該連動鋼索20的中段部分向上向上牽引,而使得該連動鋼索20的兩端被向內牽引,而帶動該自行車1的前、后剎車結構30、40產生剎車動作。下接觸元件11為滾輪,其可與連動鋼索20以滾動或者滑動方式接觸,因此當下接觸元件11帶動連動鋼索20時,如果連動鋼索20前后兩端的拉力不平均,或者是前、后剎車結構30、40中之一已經接觸到輪框,而另一剎車結構還沒有接觸到輪框時,連動鋼索20可以于為滾輪的下接觸元件11上滾動或滑動,從而使得連動鋼索20兩端的剎車力量可以自動達到平衡狀態(tài),且可以使得前、后剎車結構30、40動作一致。

圖1所示,于連動結構10下方的兩側分別固定設置為導引管的前、后導引元件31、41。前、后導引元件31、41亦可以滾輪或其他等效元件取代。連動鋼索20系從自行車1前剎車結構30穿過前導引元件31后,繞過下接觸元件11,然后再往下繞,穿過后導引元件41后與后剎車結構40連接。
藉由該兩導引元件31、41的導引作用,可使連動鋼索20在受到連動結構10帶動時,其角度不會隨著下接觸元件11的上、下移動而產生變化,使連動鋼索20在帶動前、后剎車結構30、40時,可以保持直線狀態(tài),因此使連動結構10施加于連動鋼索20上的力量損失達到最小,從而能夠增進前、后剎車結構30、40動作的確實性,并縮短剎車的反應時間,同時還可以減少該連動鋼索20在動作時的扭曲變形及磨損的程度,減緩連動鋼索20疲勞破壞的程度,提高使用壽命,并避免因連動鋼索20突然斷裂而造成的危險。
下接觸元件11為滾輪,但在實際使用中亦可采用圓柱體,或者其他可以減少其與連動鋼索20摩擦阻力的結構,藉由連動鋼索20以滾動或滑動方式相對下接觸元件11移動,達到調整其兩端拉力及動作時的功效。
如圖3所示,前(后)剎車結構30(40)包括牽引鋼索34(44)及左、右卡鉗32、33(42、43),左、右卡鉗32、33(42、43)頂端系以牽引鋼索34(44)連接,連動鋼索20末端系設置牽引構件23,于牽引構件23上設有牽引元件24,該牽引元件24可帶動牽引鋼索34(44)。當連動鋼索20收縮時,可帶動牽引構件23向上移動,且藉由其上牽引元件24帶動牽引鋼索34(44)向上移動,進而帶動左、右卡鉗32、33(42、43)產生剎車動作。
牽引元件24可以采用滾輪,亦可為圓柱體的結構,以使該牽引鋼索34(44)以滾動或滑動方式相對牽引元件24移動,以使牽引鋼索34(44)不會到摩擦力的阻礙。當前(后)剎車結構30(40)剎車時,如果左、右卡鉗32、33(42、43)與自行車的輪框接觸時間或接觸壓力不一樣時,則藉由牽引鋼索34(44)相對牽引元件24移動,達到使左、右卡鉗32、33(42、43)與輪框接觸時間一致及壓力均等狀態(tài)。
在此必須強調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僅限于與卡鉗式剎車結構配合使用,同時可配合輪鼓式剎車結構及其他形式的剎車結構一起使用。
實施例二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裝置于自行車1車架上的連動結構10A、連動鋼索20及分別與連動鋼索20兩端連接的前、后剎車結構30、40。
連動結構10A包括搖臂11A、樞軸12A、接觸元件13A、前導引元件14A及后導引元件15A。搖臂11A呈L形,其兩端臂分別為傳動豎臂111A及從動橫臂112A,其中段藉由樞軸12A樞裝在自行車1車架上。傳動豎臂111A末端與自行車1左、右剎車握把2、3上的前、后剎車鋼索51A、52A連接,且受前、后剎車鋼索51A、52A帶動而產生搖擺動作。接觸元件13A樞接于從動橫臂112A的末端。接觸元件13A為滾輪或者圓柱體。接觸元件13A以滾動或滑動方式與連動鋼索20中段部分接觸。前、后導引元件14A、15A分別設置于接觸元件13A兩側,以用于定位連動鋼索20。
前、后導引元件14A、15A可與連動鋼索20以滑動或滾動方式接觸。連動鋼索20從自行車1前剎車結構30繞過前導引元件14A下方后,再向上繞過接觸元件13A上方,然后再往下繞過后導引元件15A下方后與后剎車結構40連接。藉由前、后導引元件14A、15A引導連動鋼索20,使連動鋼索20受接觸元件13A帶動時,不僅可保持固定的路徑,而且減小連動鋼索20所受到的摩擦力,防止連動鋼索20被磨斷。
如圖5所示,當搖臂11A受前、后剎車鋼索51A、52A帶動而產生搖擺動作時,接觸元件13A可隨從動橫臂112A一起向上移動向上頂?shù)诌B動鋼索20的中段部分,帶動連動鋼索20中段部分向上移動。
連動結構10A以搖擺動作取代直線位移的動作,且其活動零件少,可提高結構動作的可靠性,降低故障率。
實施例三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裝置于自行車1車架上的連動結構10B、連動鋼索20及分別與連動鋼索20兩端連接的前、后剎車結構30、40。
連動結構10B包括固定板15B、搖臂11B、樞軸14B、前接觸元件13B、后接觸元件12B、前導引元件31及后導引元件41。固定板15B固定安裝在自行車1車架上。搖臂11B呈直桿狀,其中部藉由樞軸14B樞裝在固定安裝在自行車1車架上的固定板15B上,其頂端與自行車1左、右剎車握把2、3上的前、后剎車鋼索51A、52A連接,前、后接觸元件13B、14B樞裝于搖臂11B上,并分別位于中部樞裝處兩側。兩導引件31、32固定安裝在固定板15B上。搖臂11B受前、后剎車鋼索51A、52A帶動而產生搖擺動作。
連動鋼索20從自行車前剎車結構30穿過前導引元件31后,繞過前接觸元件13B,然后向上繞過后接觸元件12B,再向后延伸穿過后導引元件41與自行車1后剎車結構40連接。前、后接觸元件13B、12B以滾動或滑動方式與連動鋼索20中段部分接觸。
如圖7所示,藉由自行車1左、右剎車握把2、3上的前、后剎車鋼索51A、52A向前拉動搖臂11B,使搖臂11B繞樞軸14B擺動,樞裝于搖臂11B上的前、后接觸元件13B、12隨搖臂11B一起擺動,使連動鋼索20的前、后端分別向中央拉近,從而使自行車1的前、后剎車結構30、40受連動鋼索20帶動而產生剎車動作。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及實施例三的連動結構與實施例一相比,其以搖擺動作取代直線位移的動作,且其活動零件少,可提高結構動作的可靠性,降低故障率。
實施例四為對實施例一的連動結構10的改良。如圖8所示,連動結構10C具有兩條并排的連動鋼索20A、20B,在下接觸元件11C上設有兩條環(huán)槽111C、112C,兩條連動鋼索20A、20B從自行車1前剎車結構30穿過前導引元件31后,分別于下接觸元件11C上的兩條環(huán)槽111C、112C處繞過下接觸元件11C,然后再往下繞,穿過后導引元件41后與后剎車結構40連接,使兩條并排的連動鋼索20A、20B同時受下接觸元件11C的帶動。
實施例五為對實施例二連動結構10A的改良。如圖9所示,連動結構10D具有兩條并排的連動鋼索20A、20B,接觸元件13D上設置兩條環(huán)槽131D、132D,前、后導引元件14D、15D上亦分別設有兩條環(huán)槽141D、142D、151D、152D,兩條連動鋼索20A、20B從自行車1前剎車結構30分別于前導引元件14D上的兩條環(huán)槽141D、142D處繞過前導引元件14D下方后,再分別向上于接觸元件13D上的兩條環(huán)槽131D、132D處繞過接觸元件13D上方,然后再往下于后導引元件15D上的兩環(huán)槽151D、152D處繞過后導引元件15D下方后與后剎車結構40連接,使兩條并排的連動鋼索20A、20B同時受接觸元件13D的帶動。
實施例六 連動結構10B包括固定板15B、搖臂11B、樞軸14B、前接觸元件13B、后接觸元件12B、前導引元件31及后導引元件41。固定板15B固定安裝在自行車1車架上。搖臂11B呈直桿狀,其中部藉由樞軸14B樞裝在固定安裝在自行車1車架上的固定板15B上,其頂端與自行車1左、右剎車握把2、3上的前、后剎車鋼索51A、52A連接,前、后接觸元件13B、14B樞裝于搖臂11B上,并分別位于中部樞裝處兩側。兩導引件31、32固定安裝在固定板15B上。搖臂11B受前、后剎車鋼索51A、52A帶動而產生搖擺動作。
為對實施例三連動結構10B的改良。如
圖10所示,連動結構10E具有兩條并排的連動鋼索20A、20B,前、后接觸元件13E、12E上分別設置兩條環(huán)槽131E、132E、121E、122E。兩條連動鋼索20A、20B的從自行車1前剎車結構30穿過前導引元件31后,分別于前接觸元件13E上的兩條環(huán)槽131E、132E處繞過前接觸元件13E,然后向上于后接觸元件12E上的兩條環(huán)槽121E、122E處繞過后接觸元件12E,再向后延伸穿過后導引元件41與自行車1車后剎車結構40連接。使兩條并排的連動鋼索20A、20B同時受前、后接觸元件13E、12E的帶動。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四、實施例五及實施例六由于具有兩條并排的雙重連動鋼索20A、20B,由于兩條連動鋼索20A、20B兩端分別同時與自行車的前、后剎車結構30、40連接,因此當兩條連動鋼索20A、20B中的一條斷裂時,藉由另一條連動鋼索仍然可驅動前、后剎車結構30、40,從而避免因連動鋼索斷裂而導致前、后剎車同時失去作用的危險,以增進本實用新型的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功效在于其連動結構10(10A、10B、10C、10D、10E)與連動鋼索20(20A、20B)以滑輪或其它摩擦阻力較小的元件以滾動或滑動方式連接,因此,使連動鋼索20(20A、20B)在帶動自行車1前、后剎車結構30、40時,如前、后剎車結構30、40與自行車1車輪輪框接觸時間或接觸壓力不一致時,連動鋼索20(20A、20B)便可相對連動結構10(10A、10B、10C、10D、10E)的接觸元件產生移動,連動鋼索20(20A、20B)兩端的拉力自動平衡,以使前、后剎車結構30、40與自行車1車輪輪框的接觸時間及接觸壓力趨于一致,避免因前、后剎車結構30、40與自行車1車輪輪框的接觸時間及接觸壓力不一致導致的剎車結構咬死車輪輪框、自行車偏滑及自行車翻轉的險情發(fā)生。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它包括前、后剎車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前、后剎車結構與前、后剎車鋼索之間設有連動結構及與連動結構連接的連動鋼索;連動結構包括驅動件及接觸元件;連動結構的驅動件與前、后剎車鋼索連接;連動鋼索中段與連動結構的接觸元件接觸并可相對移動,連動鋼索兩端分別與前、后剎車結構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動結構與前、后剎車結構之間設有兩條連動鋼索。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觸元件為滾輪。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元件為圓柱體。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動結構包括上、下接觸元件;驅動構件為滑板;為滑板的驅動構件上、下滑動地設置于上接觸元件上,其頂端與前、后剎車鋼索連接;下接觸元件設置于為滑板的驅動構件上,并與連動鋼索中段部分接觸。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動結構兩側分別設有前導引元件及后導引元件;連動鋼索系從自行車前剎車結構穿過前導引元件后,繞過下接觸元件,然后再往下繞,穿過后導引元件后與后剎車結構連接。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構件為搖臂;其中段藉由樞軸樞裝在自行車車架上;搖臂的一端與自行車左、右剎車握把上的前、后剎車鋼索連接;接觸元件設置在搖臂的另一端。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搖臂呈L形,其兩端臂分別為傳動豎臂及從動橫臂;傳動豎臂末端與自行車左、右剎車握把上的前、后剎車鋼索連接;接觸元件樞接于從動橫臂的末端;連動鋼索從自行車前剎車結構繞過接觸元件后與后剎車結構連接。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搖臂呈直桿狀,其中部藉由樞軸樞裝在自行車車架上,其頂端與自行車左、右剎車握把上的前、后剎車鋼索連接,前、后接觸元件樞裝于搖臂,并分別位于中部樞裝處兩側;連動鋼索繞過前接觸元件及后接觸元件上。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連動鋼索與前、后剎車結構之間設有樞裝牽引元件的牽引構件;前、后剎車結構的兩端與左、右卡鉗頂端連接的牽引鋼索以其中段與牽引元件接觸并可相對移動。
專利摘要一種自行車剎車同步平衡控制裝置。為提供一種使自行車前、后輪剎車時間及剎車壓力趨于一致、避免發(fā)生險情的剎車控制裝置,提出本實用新型,它包括裝置于自行車車架上的連動結構、連動鋼索及分別與連動鋼索兩端連接的前、后剎車結構;連動結構包括驅動件及接觸元件;連動結構的驅動件與前、后剎車鋼索連接;連動鋼索中段與連動結構的接觸元件接觸并可相對移動。
文檔編號B62L3/02GK2362773SQ99205040
公開日2000年2月9日 申請日期1999年3月5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3月5日
發(fā)明者阮志成 申請人:阮志成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平利县| 邳州市| 吉木乃县| 博野县| 莲花县| 阳谷县| 泸州市| 汤原县| 通城县| 新密市| 双鸭山市| 天镇县| 如东县| 长海县| 竹溪县| 霞浦县| 丹棱县| 崇义县| 吉首市| 武功县| 抚顺县| 南雄市| 昭通市| 南投市| 潢川县| 镶黄旗| 南汇区| 门头沟区| 乡宁县| 蒲江县| 潼南县| 剑河县| 梅河口市| 巴南区| 岱山县| 远安县| 陆河县| 棋牌| 新疆| 互助|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