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車架中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車架中管,尤指一種可使后輪貼近以避免行進時生成紊流的車架中管。
所謂自行車的車架中管30,請配合參看圖4,是指豎立于自行車的前、后輪20、21間用來支撐座墊的管體,其中專用于競賽使用的自行車,會將中管30的斷面形成水滴狀造型,如圖5所示,而此種水滴狀斷面的中管30,雖然具有流線造型可減少風(fēng)阻的效果,但是在實際使用時會出現(xiàn)或產(chǎn)生以下的問題1·前、后輪20、21距會因此增加,而造成車架強度的減弱如圖4中所示,由于此種水滴狀斷面的中管30靠后輪21的側(cè)面是形成尖狀延伸,而后輪21為避免與中管30干擾,必需向后延伸而與中管30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此便會造成前、后輪20、21的輪距因而變長,使得車體強度受到影響而減弱。
2·在高速行駛下,中管30與后輪21間容易生成紊流一般現(xiàn)有的自行車中管30與后輪21間仍存在有一定的距離(如圖5中所示),故當自行車在競賽快速行進時,中管30與后車輪21間的距離,便容易造成空氣流動(A)時不夠順暢狀況,甚至因此而造成后車輪21兩側(cè)出現(xiàn)紊流(B)的現(xiàn)象,而此一紊流(B)一旦出現(xiàn),高速行駛時后輪21便容易出現(xiàn)搖晃偏擺的現(xiàn)象,甚至?xí)虼嗽斐勺孕熊囆羞M及操控上的困難而影響競賽成績。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使后輪及車架中管更為貼近,以避免行進時生成紊流的自行車車架中管。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使后輪及中管更為貼近,來提高自行車整體強度的車架中管。
本實用新型主要的技術(shù)手段,是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車架中管,其中,在車架中管上相對于自行車后輪前緣的位置處,一體凹設(shè)形成有一可供后輪前緣略為伸入的弧凹槽。
通過上述的技術(shù)手段,本實用新型可達到下列各項功效1·因本實用新型在中管上形成有可以供后輪前緣略為伸入的弧凹槽,所以可讓后輪更為貼近中管,使得自行車在行進時,空氣可順著中管的斷面弧線流動,并且直接流動至后輪的內(nèi)緣,使得整個空氣流動的線條十分流暢,達到自行車在快速行進時能穩(wěn)定操控的功效。
2·本實用新型可透過弧凹槽11的形成,來縮短自行車前、后輪間的輪距,而借此可讓自行車的車架強度能夠得到提升。
3·另外本實用新型的弧凹槽是一體成型在中管上,所以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并不會出現(xiàn)銹化腐蝕及管體強度不足的現(xiàn)象,使自行車的車架能夠有較長的使用壽命,還可達到管體整體強度得以維持的積極效果。
以下結(jié)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gòu)特征及目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于自行車的平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行進狀態(tài)示意圖。
圖4為現(xiàn)有中管實施于自行車的平面示意圖。
圖5為現(xiàn)有中管行進狀態(tài)示意圖。
首先請配合參看
圖1、2及3所示,本實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種自行車車架中管,在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車架中管10是同樣形成水滴狀的斷面,并在中管10相對于自行車后輪21的側(cè)緣位置,一體凹設(shè)有一相當于后輪21前弧緣弧徑,以及后輪21厚度的弧凹槽11。
為此,當本實用新型在實施時,自行車后輪21的前緣可以略為伸入中管10的弧凹槽11內(nèi),并與弧凹槽11形成一適當?shù)拈g隔(如圖2、3所示),以此設(shè)計而使后輪21更為貼近中管10,如此當自行車在行進時,其空氣流動(A)可順著中管10水滴狀斷面的弧線流動,進而直接流動至后輪21的內(nèi)緣(如圖3的假想線所示),而使得整個空氣流動(A)的線條十分流暢,達到自行車在快速行進時可穩(wěn)定操控的功效。
另外,再請配合參看圖2、4中所示,其中由于本實用新型在中管10上形成有一弧凹槽11供后輪21前緣伸入,這樣便可以使得自行車前、后輪20、21間的輪距(L)(如圖4中所示),縮短為較小的輪距(L′)(如圖2中所示),而通過此一弧凹槽11的設(shè)計,可讓無論使用任何流線斷面中管10的車架,都可以透過弧凹槽11的形成,而使前、后輪20、21的輪距保持固定而不會加大,如此無須使用輪距加大的設(shè)計,可讓自行車的車架強度借此得以提高。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車架中管,其特征在于在車架中管上相對于自行車后輪前緣的位置處,一體凹設(shè)形成有一可供后輪前緣略為伸入的弧凹槽。
專利摘要一種自行車車架中管,主要是在自行車中管朝向后輪側(cè),凹設(shè)形成有一可供后輪前緣略為伸入的弧凹槽,借此可讓自行車在使用不同流線斷面形狀的車架中管時,都可利用弧凹槽的形成,讓后輪更為貼近車架中管,來避免高速行進時生成紊流,并能保持自行車前、后輪距不會改變,達到提升自行車車架結(jié)構(gòu)強度的功效。
文檔編號B62K3/02GK2411954SQ9925660
公開日2000年12月27日 申請日期1999年12月1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9年12月15日
發(fā)明者劉弦錦 申請人:逢聯(lián)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