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全承載混合動力客車轉向系統(tǒng)的集成布置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轉向系統(tǒng)的布置結構,屬于汽車轉向系統(tǒng)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全承載混合動力客車轉向系統(tǒng)的集成布置系統(tǒng),具體適用于在全承載車身上實現(xiàn)轉向機、轉向泵、轉向油罐的集成布置,且占用空間較小、液壓管路較短。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汽車技術的發(fā)展,節(jié)能環(huán)保要求和意識的提高,以及政府對新能源汽車補助力度的加大,全國多數客車整車廠都在開發(fā)研宄混合動力客車。同時,已經實施的GB7258 - 2012《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中11.2章節(jié)客車的特殊要求:車長大于Ilm的公路客車和旅游客車及所有臥鋪客車,車身應為全承載整體式框架結構。
[0003]此外,傳統(tǒng)客車轉向系統(tǒng)是由發(fā)動機附帶的轉向泵提供液壓助力功能,而混合動力客車轉向系統(tǒng)通常會采用電動轉向泵提供液壓助力功能,發(fā)動機附帶的轉向泵體積小,占用空間小,而電動轉向泵體積大,占用空間大,因此需要在全承載混合動力客車上實現(xiàn)轉向系統(tǒng)的優(yōu)化布置方案以節(jié)約空間。
[0004]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為CN202879576U,授權公告日為2013年4月17日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卡車轉向散熱裝置,包括轉向油泵、轉向油罐、轉向回油管路、轉向機支架以及轉向機,在所述轉向機與所述轉向油罐之間的轉向回油管路中設有一散熱器。雖然該設計能通過增設的散熱裝置降低轉向系統(tǒng)的溫度上升速度和最高溫度,但其仍舊具有以下缺陷:
[0005]首先,該設計中的轉向機、轉向油泵、轉向油罐在車架上分散設置,集成性較弱,占用空間較大,若將其應用于混合動力客車,則需要擴充轉向油泵現(xiàn)有的占用空間,從而再次增大轉向系統(tǒng)的整體占用空間,此外,零部件分散布置會增加維修倉的數量;
[0006]其次,該設計中轉向機、轉向油泵、轉向油罐分散設置的布置方式,會導致轉向液壓管路很長,不僅會增加管路布置的成本,而且會增大管路的阻力,耗能升高,不環(huán)保;
[0007]再次,該設計中,作為轉向系統(tǒng)布置基礎的支架都是傳統(tǒng)的槽型梁結構,轉向系統(tǒng)用螺栓固定在槽型梁上,而全承載車身要求的方管梁結構不能用螺栓固定,只能焊接,焊接對支架的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故傳統(tǒng)的布置結構難以滿足全承載客車的要求。
【發(fā)明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集成性較弱、占用空間較大、不適合全承載車身的缺陷與問題,提供一種集成性較強、占用空間較小、適合全承載車身的全承載混合動力客車轉向系統(tǒng)的集成布置系統(tǒng)。
[0009]為實現(xiàn)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全承載混合動力客車轉向系統(tǒng)的集成布置系統(tǒng),包括大縱梁及其上設置的轉向機、轉向泵、轉向油罐,且轉向機通過轉向系統(tǒng)支架與大縱梁相連接;
[0010]所述集成布置系統(tǒng)還包括前支撐扭腿、后支撐扭腿與加強扭腿;所述前支撐扭腿的內端與大縱梁的前端垂直連接,大縱梁的后端與后支撐扭腿的內端垂直連接,后支撐扭腿的外端、前支撐扭腿的外端分別與加強扭腿的兩端垂直連接,前支撐扭腿、加強扭腿、后支撐扭腿上共連接有同一個轉向系統(tǒng)支架,該轉向系統(tǒng)支架上連接有轉向機、轉向泵、轉向油罐。
[0011]所述集成布置系統(tǒng)還包括過渡梁及高于大縱梁設置的尾縱梁,所述后支撐扭腿包括后中豎梁及兩兩相互平行的后上橫梁、后中橫梁與后下橫梁,所述加強扭腿包括加強橫梁與加強豎梁;所述大縱梁的后端經過渡梁與尾縱梁相連接,尾縱梁上近尾縱梁、過渡梁交接處的部位與后上橫梁的內端相連接,過渡梁上近過渡梁、大縱梁交接處的部位與后中橫梁的內端相連接,后中橫梁的外端與后中豎梁的中部相連接,后中豎梁的兩端分別與后上橫梁中部、后下橫梁的內端相連接,后下橫梁的外端經加強橫梁后與前支撐扭腿的的外端相連接,加強橫梁的中部與加強豎梁垂直連接,且在前支撐扭腿、加強橫梁、加強豎梁、后下橫梁上共連接有同一個轉向系統(tǒng)支架;
[0012]所述轉向系統(tǒng)支架上位于后下橫梁、加強豎梁之間的部位開設有與轉向泵相連接的泵安裝孔,轉向系統(tǒng)支架上位于加強豎梁、前支撐扭腿之間的部位開設有外折彎邊,該外折彎邊上開設有與轉向油罐相連接的油罐安裝孔,轉向系統(tǒng)支架上位于加強橫梁、大縱梁之間的部位開設有與轉向機相配合的轉向機安裝孔、輸出軸通過孔,大縱梁位于轉向機的內側,轉向油罐、轉向泵位于轉向機的外側,且轉向泵的尾部位于后上橫梁、后下橫梁之間。
[0013]所述轉向機的輸入端與中間傳動軸相連接,轉向機的輸出端穿經輸出軸通過孔后與轉向垂臂上遠離大縱梁的一端相連接,轉向垂臂上近大縱梁的一端與轉向直拉桿的一端相連接,轉向直拉桿的另一端經后中橫梁下方穿過后延伸至近尾縱梁后端處設置。
[0014]所述轉向系統(tǒng)支架的前端設置有前折彎邊,轉向系統(tǒng)支架的外端設置有外折彎邊,轉向系統(tǒng)支架的內端設置有內折翻邊。
[0015]所述內折翻邊與前折彎邊的一端之間設置有前折彎翻邊工藝缺口,前折彎邊的另一端與外折彎邊的一端之間設置有一號外折彎翻邊工藝缺口,外折彎邊的另一端則設置有二號外折彎翻邊工藝缺口。
[0016]所述轉向系統(tǒng)支架的前端與前支撐扭腿的內側相焊接,轉向系統(tǒng)支架的外端的底面與加強扭腿的頂部相焊接,轉向系統(tǒng)支架的后端與后下橫梁的頂部相焊接。
[0017]所述轉向系統(tǒng)支架上位于加強橫梁、加強豎梁交接處正上方的部位開設有加強梁焊接缺口,轉向系統(tǒng)支架上位于后中豎梁、后下橫梁交接處上方的部位開設有后支撐扭腿焊接缺口。
[0018]所述大縱梁、尾縱梁、過渡梁、前支撐扭腿、后支撐扭腿、加強扭腿的制造材料都是矩形的方管梁。
[0019]所述轉向泵的進油口低于轉向油罐的出油口設置,且轉向泵是電動轉向泵。
[0020]所述轉向泵與轉向系統(tǒng)支架之間安裝有減震軟墊。
[0021]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0022]1、本實用新型一種全承載混合動力客車轉向系統(tǒng)的集成布置系統(tǒng)中,在一個轉向系統(tǒng)支架上連接有轉向機、轉向泵、轉向油罐,實現(xiàn)了轉向系統(tǒng)的集成化布置,大大降低了轉向系統(tǒng)的占用空間,空間小不僅有利于解決電動轉向泵體積大的問題,以適合混合動力客車,而且能減少維修倉的數量,降低成本;同時,轉向機、轉向泵、轉向油罐的集成化布置減小了三者之間的距離,從而縮短了液壓管路的長度,有利于減小成本與降低能耗,環(huán)保性較強。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僅集成性較強、占用空間較小、適合混合動力客車,而且維修倉較少、液壓管路較短、環(huán)保性較強。
[0023]2、本實用新型一種全承載混合動力客車轉向系統(tǒng)的集成布置系統(tǒng)中,增設了前支撐扭腿、后支撐扭腿、加強扭腿以配合轉向系統(tǒng)的集成化,增設的部件不僅為轉向系統(tǒng)與其他設備,如中間傳動軸、轉向垂臂、轉向直拉桿之間的連接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安裝效率,而且增強了轉向系統(tǒng)支架與車身連接的牢固性,從而克服集成化所帶來的轉向扭矩增加的問題,提高了本設計應用的安全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安全性較強。
[0024]3、本實用新型一種全承載混合動力客車轉向系統(tǒng)的集成布置系統(tǒng)中,增設的前支撐扭腿、后支撐扭腿、加強扭腿,以及原本存在的大縱梁等支架都是方管梁結構,符合全承載車身的要求,使得本設計所提供的集成布置系統(tǒng)能夠滿足全承載車輛的要求。因此,本實用新型適合全承載車身。
[0025]4、本實用新型一種全承載混合動力客車轉向系統(tǒng)的集成布置系統(tǒng)中,包括的轉向系統(tǒng)支架、前支撐扭腿、后支撐扭腿、加強扭腿、大縱梁等支架結構,不僅自身結構簡單,便于制造與使用,而且整體布局清晰,便于安裝,適合于批量裝車,利于提供工作效率。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僅結構簡單,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
[0026]5、本實用新型一種全承載混合動力客車轉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