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打開浮球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海洋裝備領(lǐng)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可打開浮球,包括可拆卸的上半球及下半球,上半球與下半球通過密封連接機構(gòu)密封連接;密封連接機構(gòu)包括上法蘭盤及下法蘭盤,其中上法蘭盤的一面與上半球密封連接,下法蘭盤的一面與下半球密封連接,上法蘭盤與下法蘭盤可拆卸地相連接,上法蘭盤的另一面與下法蘭盤的另一面密封抵接。本實用新型的密封浮球分結(jié)構(gòu)相同的兩個半球,并通過螺栓、螺母進行連接密封,能夠方便地進行拆裝,從而可以反復多次使用,避免了資源浪費,同時還降低了成本;本實用新型將上、下半球分別粘結(jié)法蘭盤,兩個法蘭盤之間放置O型圈進行密封連接,密封可靠,易于維護。
【專利說明】可打開浮球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海洋裝備領(lǐng)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可打開浮球。
【背景技術(shù)】
[0002]在海洋觀測與調(diào)查研宄中,經(jīng)常用到密封浮球,密封浮球內(nèi)通常放置了電池、測量設備和電子電路等?;谠O備更換、電池充電或電子電路維修等需要,希望密封浮球可以方便的打開。
[0003]現(xiàn)有的密封浮球多為一體式結(jié)構(gòu),一旦需要更換內(nèi)部設備時,只能破壞密封浮球,導致密封浮球無法反復使用,造成資源浪費。而且,一體的密封浮球制作起來也比較繁瑣。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為了解決現(xiàn)有密封浮球無法反復使用、制作困難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打開浮球。該密封浮球具有可拆卸功能,可反復使用。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shù)方案來實現(xiàn)的:
[0006]一種可打開浮球包括可拆卸的上半球I及下半球3,上半球I與下半球3通過密封連接機構(gòu)2密封連接;密封連接機構(gòu)2包括上法蘭盤203及下法蘭盤204,其中上法蘭盤203的一面與上半球I密封連接,下法蘭盤204的一面與下半球3密封連接,上法蘭盤203與下法蘭盤204可拆卸地相連接,上法蘭盤203的另一面與下法蘭盤204的另一面密封抵接。
[0007]可打開浮球的上法蘭盤203的邊緣及下法蘭盤204的邊緣分別沿圓周方向均布有多個通孔,上法蘭盤203上的通孔與下法蘭盤204上的通孔數(shù)量相同,且一一對應;上法蘭盤203與下法蘭盤204通過插入通孔內(nèi)的螺栓206相連,并通過螺母201固定。
[0008]上法蘭盤203及下法蘭盤204與上半球I及下半球3密封連接的一面分別設有密封粘結(jié)槽,該密封粘結(jié)槽內(nèi)均填充有將上法蘭盤203粘接在上半球I上及將下法蘭盤204粘接在下半球3上的密封膠205 ;上法蘭盤203或下法蘭盤204的另一面開有O型圈放置槽,該O型圈放置槽內(nèi)容置有作為填料函的O型圈。
[0009]密封粘結(jié)槽、O型圈放置槽、上法蘭盤203及下法蘭盤204同心設置。
[0010]上法蘭盤203及下法蘭盤204均為圓盤狀,中間分別開有中心孔。
[0011]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與積極效果為:
[0012]1.拆裝方便、可反復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密封浮球分為結(jié)構(gòu)相同的兩個半球,并通過螺栓、螺母進行連接密封,能夠方便地進行拆裝,從而可以反復多次使用,避免了資源浪費,同時還降低了成本。
[0013]2.操作簡便、易于維護;本實用新型將上、下半球分別粘結(jié)法蘭盤,兩個法蘭盤之間放置O型圈進行密封連接,密封可靠,易于維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jié)構(gòu)剖視圖;
[0015]圖2為圖1中I處的局部放大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上法蘭盤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17]圖4為圖3為仰視圖;
[0018]圖5為本實用新型下法蘭盤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19]圖6為圖5的俯視圖;
[0020]其中:1為上半球,2為密封連接機構(gòu),3為下半球,201為螺絲,202為O型圈,203為上法蘭盤,204為下法蘭盤,205為密封膠,206為螺栓,20301為第一通孔,20302為上密封粘結(jié)槽,20303為O型圈放置槽,20401為第二通孔,20402為下密封粘結(jié)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
[0022]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密封浮球分為形狀完全相同的上半球I及下半球3,上半球I與下半球3通過密封連接機構(gòu)2可拆卸地密封連接在一起。
[0023]密封連接機構(gòu)2包括螺母201、0型圈202、上法蘭盤203、下法蘭盤204及螺栓206,上法蘭盤203的一面與上半球I密封連接,下法蘭盤204的一面與下半球3密封連接,上法蘭盤203與下法蘭盤204可拆卸地相連接,上法蘭盤203的另一面與下法蘭盤204的另一面密封抵接。上法蘭盤203及下法蘭盤204與上半球I及下半球3密封連接的一面分別設有密封粘結(jié)槽,該密封粘結(jié)槽內(nèi)均填充有將上法蘭盤203粘接在上半球I上及將下法蘭盤204粘接在下半球3上的密封膠205 ;上法蘭盤203或下法蘭盤204的另一面開有O型圈放置槽,該O型圈放置槽內(nèi)容置有作為填料函的O型圈。本實施例是在上法蘭盤203上開設了O型圈放置槽,即:
[0024]如圖3、圖4所示,上法蘭盤203為圓盤狀,中間開有中心孔;在上法蘭盤203的邊緣沿圓方向均布有多個第一通孔20301,上法蘭盤203與上半球I密封連接的一面設有上密封粘結(jié)槽20303,上半球I由上法蘭盤203的中心孔插入,并通過中心孔內(nèi)的止口定位,在上密封粘結(jié)槽20303內(nèi)填充有密封膠205,該密封膠205將上法蘭盤203粘結(jié)在上半球I上;上法蘭盤203的另一面開有環(huán)形的O型圈放置槽20302,該O型圈放置槽20302內(nèi)容置有作為填料函的O型圈202。上法蘭盤203上各第一通孔20301中心所在圓與O型圈放置槽20302、上密封粘結(jié)槽20303及上法蘭盤203上的中心孔同心設置。
[0025]如圖5、圖6所示,下法蘭盤204為圓盤狀,中間開有中心孔;在下法蘭盤204的邊緣沿圓周方向均布有多個第二通孔20401,第二通孔20401的數(shù)量與第一通孔20301的數(shù)量相同,且上下——對應;每組上下——對應的第一、二通孔20301、20401內(nèi)均插設有螺栓206,并通過螺母201鎖緊固定,使得上、下法蘭盤203、204連接在一起。下法蘭盤204與下半球3密封連接的一面設有下密封粘結(jié)槽20402,下半球3由下法蘭盤204的中心孔插入,并通過中心孔內(nèi)的止口定位,在下密封粘結(jié)槽20402內(nèi)填充有密封膠205,該密封膠205將下法蘭盤204粘結(jié)在下半球3上。下法蘭盤204上各第二通孔20401中心所在圓與下密封粘結(jié)槽20402及下法蘭盤204上的中心孔同心設置。
[0026]本實用新型的密封膠205為市購產(chǎn)品,購置于日本信越公司,型號為KE45-W。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分別用密封膠205將上法蘭盤203粘結(jié)在上半球I上,將下法蘭盤204粘結(jié)在下半球3上,再將電池、測量設備或電子電路等放在上、下半球1、3中,在O型圈放置槽20302內(nèi)放置O型圈202作為填料函,以實現(xiàn)浮球密封;用螺栓206將上、下法蘭盤203、204連接在一起,并用螺母201鎖緊固定。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可打開浮球,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的上半球(I)及下半球(3),所述上半球(I)與下半球(3)通過密封連接機構(gòu)(2)密封連接;所述密封連接機構(gòu)(2)包括上法蘭盤(203)及下法蘭盤(204),其中上法蘭盤(203)的一面與所述上半球(I)密封連接,下法蘭盤(204)的一面與所述下半球(3)密封連接,所述上法蘭盤(203)與下法蘭盤(204)可拆卸地相連接,所述上法蘭盤(203)的另一面與下法蘭盤(204)的另一面密封抵接。
2.按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可打開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法蘭盤(203)的邊緣及下法蘭盤(204)的邊緣分別沿圓周方向均布有多個通孔,上法蘭盤(203)上的通孔與下法蘭盤(204)上的通孔數(shù)量相同,且一一對應;所述上法蘭盤(203)與下法蘭盤(204)通過插入所述通孔內(nèi)的螺栓(206)相連,并通過螺母(201)固定。
3.按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可打開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法蘭盤(203)及下法蘭盤(204)與上半球(I)及下半球(3)密封連接的一面分別設有密封粘結(jié)槽,該密封粘結(jié)槽內(nèi)均填充有將所述上法蘭盤(203)粘接在所述上半球(I)上及將所述下法蘭盤(204)粘接在所述下半球(3)上的密封膠(205);所述上法蘭盤(203)或下法蘭盤(204)的另一面開有O型圈放置槽,該O型圈放置槽內(nèi)容置有作為填料函的O型圈。
4.按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可打開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粘結(jié)槽、O型圈放置槽、上法蘭盤(203)及下法蘭盤(204)同心設置。
5.按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可打開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法蘭盤(203)及下法蘭盤(204)均為圓盤狀,中間分別開有中心孔。
【文檔編號】B63B38/00GK204223158SQ201420488369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4年8月21日
【發(fā)明者】陳永華, 徐永平, 姜靜波, 倪佐濤, 涂登志, 李曉龍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