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人機及其外翼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航空航天領域,特別地,涉及ー種無人機及其外翼。
背景技術:
手拋型電動無人機的氣動外形設計是國內外相關技術領域的難點之一,因為手拋型電動無人機受限于低重量、小尺寸和低起飛速度三個相互制約的技術指標,其氣動布局的設計難度很大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人機及其外翼,具有良好的氣動布局設計和合理的結構設計,能夠降低無人機的起飛重量,滿足低起飛速度的要求。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ー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無人機外翼,包括主體,主體包括翼根和翼稍,翼根的相對厚度為15%至17%,翼稍的相對厚度為13%至15%。進ー步地,翼根的相對厚度為16%,翼稍的相對厚度為14%。進ー步地,翼稍相對于翼根沿無人機的機翼展向的幾何扭轉角度為-5°至5°。進ー步地,翼稍相對于翼根沿機翼展向的幾何扭轉角度為-3°。進ー步地,無人機的外翼還包括安裝在主體上的副翼;主體的后緣外側設置有安裝凹ロ,副翼鉸接在安裝凹ロ內。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無人機,包括機身和與機身連接的中翼,還包括上述的外翼,無人機的外翼設置在中翼兩端,外翼與中翼插接在一起后通過鎖緊機構鎖緊。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無人機外翼包括翼根和翼稍,翼根的相對厚度為15%至17%,所述翼稍的相對厚度為13%至15%。這種無人機外翼氣動布局設計,使無人機能夠具有較大的升力系數(shù)和升阻比,更加容易起飛,起飛臨界速度低,更加適用于小型無人機。2.翼稍相對于翼根沿機翼展向扭轉-3°,能夠改善機翼的失速特性,改善其升力分布,使機翼的翼根首先失速,,防止翼稍首先失速對無人機飛行造成損害。3.無人機外翼還包括有副翼,自動駕駛儀或飛行控制系統(tǒng)能夠通過調整副翼的差動偏轉來產(chǎn)生滾轉カ矩,使飛機產(chǎn)生橫滾機動,獲得飛機的機動能力。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詳細的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ー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0016]圖I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無人機的外翼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根據(jù)圖I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根據(jù)圖I的左視結構示意圖;以及圖4是根據(jù)圖I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如圖I至圖4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無人機的外翼包括主體10和副翼 14。主體10包括翼根11和翼稍12,翼根的相對厚度為15%至17%,翼稍的相對厚度為13%至15%。優(yōu)選地,翼根11的相對厚度為16%,翼稍12的相對厚度為14%。無人機包括左右兩個外翼,且該左右兩個外翼的結構基本相同,并呈相互對稱狀態(tài)。此處的相對厚度指無人機的機翼翼型的最大厚度與翼弦的比值。由于小型無人機主要執(zhí)行復雜地形下得偵查和觀測任務,因此,更需要的是穩(wěn)定性,而不需要對速度或機動性能有較高要求。將機翼的相對厚度設置為翼根11的相對厚度為16%,翼稍12的相對厚度為14%,使得無人機在較低的速度下獲取較大的升力系數(shù)和升阻比,在盡可能減輕重量的前提下,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內部容積,能夠對機翼的內部控制結構進行合理配置,充分發(fā)揮小型無人機的優(yōu)勢。這種機構使得小型無人機能夠降低起飛時的重量,滿足低速起飛的要求,提高起飛時的安全性,使小飛機同時兼顧了小尺寸、低重量和低起飛速度的要求。翼稍12相對于翼根11具有沿機翼展向的幾何扭轉,幾何扭轉角度為-5°至5°。優(yōu)選地,翼稍12相對于翼根11的幾何扭轉角度設置為-3°。這種結構能夠有效抑制機翼分離,使翼梢部分升力降低,使機翼的翼根首先失速,防止翼稍首先失速對無人機造成損害,也起到了控制機翼展向升力分布的作用。外翼主體10的后側外緣設置有安裝凹口 13,副翼14鉸接設置在該安裝凹口 13內。副翼14通過驅動機構與外翼主體10驅動連接,并在驅動機構的驅動作用下向上或者向下翻轉,以滿足飛機飛行的調整要求。副翼14的翼展一般約占整個機翼翼展的1/6到1/5左右,其翼弦占整個機翼弦長的1/5到1/4左右。在飛機處于正常起飛狀態(tài)下,副翼14與外翼主體10具有相適應的外觀,保證無人小飛機飛行的穩(wěn)定性,降低飛機起飛過程中的阻力。在無人小飛機進行橫向翻滾動作時,飛行員向左壓駕駛盤,左邊的副翼上偏,右邊的副翼下偏,飛機向左滾轉;反之,向右壓駕駛盤右副翼上偏,左副翼下偏,飛機向右滾轉。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無人機,包括機身、穿設在機身上并與機身連接的中翼、以及上述的無人機外翼。無人機外翼的左翼和右翼分別連接在中翼的兩端,構成完整的機翼結構。無人機外翼的連接端面和中翼的連接端面插接在一起,并用鎖緊機構進行鎖緊。在本實施例中,在中翼后墻位置附近安裝有插銷,在外翼相應部分有對應通孔,無人機外翼與中翼之間通過插銷與連接碳管共同發(fā)揮作用傳遞扭矩及升力;外翼通過掛鉤組件與中翼鎖緊,保證整個無人小飛機機翼的連接結構穩(wěn)定,從而保證飛行質量。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實施例實現(xiàn)了如下技術效果無人機的外翼包括翼根11和翼稍12,翼根11的相對厚度為15%至17%,翼稍12的相對厚度為13%至15%。這種無人機外翼氣動布局,使無人機能夠具有較大的升力系數(shù)和升阻比,更加容易起飛,起飛臨界速度低,更加適用于小型無人機。翼稍12相對于翼根11沿機翼展向扭轉-3°,能夠有效抑制機翼分離,使機翼的翼根首先失速,并伴隨失速產(chǎn)生大的低頭力矩,防止翼稍首先失速對機翼造成損害。無人機外翼還包括有副翼,飛行員能夠通過調整副翼14的差動偏轉來產(chǎn)生滾轉力矩,使飛機產(chǎn)生橫滾機動,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 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無人機的外翼,包括主體(10),所述主體(10)包括翼根(11)和翼稍(12),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根(11)的相對厚度為15%至17%,所述翼稍(12)的相對厚度為13%至15%。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人機的外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根(11)的相對厚度為16%,所述翼稍(12)的相對厚度為14%。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無人機的外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稍(12)相對于所述翼根(11)沿所述無人機的機翼展向的幾何扭轉角度為-5°至5°。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無人機的外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稍(12)相對于所述翼根(11)沿所述機翼展向的幾何扭轉角度為-3°。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無人機的外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無人機的外翼還包括安裝在所述主體(10)上的副翼(14);所述主體(10)的后緣外側設置有安裝凹口(13),所述副翼(14)鉸接在所述安裝凹口(13)內。
6.一種無人機,包括機身和與所述機身連接的中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無人機還包括權利要求I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外翼,所述外翼設置在所述中翼的兩端,所述外翼與所述中翼插接在一起后通過鎖緊機構鎖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人機及其外翼。該無人機外翼包括主體(10),主體(10)包括翼根(11)和翼稍(12),翼根(11)的相對厚度為15%至17%,翼稍(12)的相對厚度為13%至15%。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無人機外翼,具有良好的氣動布局和合理的幾何外形,能夠降低無人機的起飛重量,滿足低起飛速度的要求,結構更加合理。
文檔編號B64C3/10GK202429345SQ20112048638
公開日2012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朱文光, 谷新宇 申請人:中國南方航空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