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無人機,尤其涉及一種機翼角度可調整的無人機。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無人機的機翼角度是固定不可調整的,無法根據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來調整機翼角度。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機翼角度可調整的無人機。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機翼角度可調整的無人機,包括中心機座和機翼,所述中心機座連接有機翼軸,所述機翼軸連接有機翼角度調整塊,所述機翼角度調整塊的側面上設有弧形角度調整凹槽,所述機翼通過緊固件與所述弧形角度調整凹槽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弧形角度調整凹槽至少有二個并繞所述機翼軸的周向間隔均勻設置。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弧形角度調整凹槽有四個繞所述機翼軸的周向間隔90度設置。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中心機座連接有機臂,所述機臂套設有連接套筒,所述連接套筒連接有螺旋槳模塊。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套筒包括第一弧形夾和第二弧形夾,所述第一弧形夾、第二弧形夾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機臂上。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中心機座是截面為正六邊形的管材,所述中心機座的每個側邊均設有一個插孔,每個所述插孔內均連接有一個所述機臂。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中心機座連接有電池箱,所述電池箱內設有至少二個獨立的上下重疊的電池倉。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方案,可通過機翼角度調整塊來調整機翼的角度,以適應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種機翼角度可調整的無人機的中心機座的裝配示意圖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一種機翼角度可調整的無人機的機翼角度調整塊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一種機翼角度可調整的無人機的六軸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一種機翼角度可調整的無人機的螺旋槳模塊裝配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一種機翼角度可調整的無人機的螺旋槳模塊裝配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一種機翼角度可調整的無人機的電池箱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至圖6中的附圖標號為:中心機座1;機翼軸2;機翼角度調整塊3;弧形角度調整凹槽31;機臂4;螺旋槳模塊5;連接套筒6;電池箱7。
如圖1至圖6所示,一種機翼角度可調整的無人機,包括中心機座1和機翼,所述中心機座1連接有機翼軸2,所述機翼軸2連接有機翼角度調整塊3,所述機翼角度調整塊3的側面上設有弧形角度調整凹槽31,所述機翼通過緊固件與所述弧形角度調整凹槽31連接。
如圖1至圖6所示,所述弧形角度調整凹槽31至少有二個并繞所述機翼軸2的周向間隔均勻設置。
如圖1至圖6所示,所述弧形角度調整凹槽31有四個繞所述機翼軸2的周向間隔90度設置。
如圖1至圖6所示,所述中心機座1連接有機臂4,所述機臂4套設有連接套筒6,所述連接套筒6連接有螺旋槳模塊5,連接套筒6可正反安裝在機臂4上,可通過連接套筒6實現螺旋槳模塊5的正反安裝。
如圖1至圖6所示,所述連接套筒6包括第一弧形夾和第二弧形夾,所述第一弧形夾、第二弧形夾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機臂4上。
如圖1至圖6所示,所述中心機座1是截面為正六邊形的管材,所述中心機座1的每個側邊均設有一個插孔,每個所述插孔內均連接有一個所述機臂4,實現了六軸結構。
如圖1至圖6所示,所述中心機座1連接有電池箱7,所述電池箱7內設有至少二個獨立的上下重疊的電池倉,可靈活根據使用需求來安裝電池。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機翼角度可調整的無人機,可通過機翼角度調整塊來調整機翼的角度,以適應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