槳距操縱桿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尾減速器設備技術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槳距操縱桿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尾減槳距操縱桿分為內置式和外置式,內置式槳距操縱桿結構包括槳距操縱桿、助力器操縱桿和尾槳軸,槳距操縱桿與助力器操縱桿連接,槳距操縱桿設置于尾槳軸內。
[0003]傳統(tǒng)的內置式槳距操縱桿的槳距操縱桿與尾槳軸之間通過軸承進行支承,軸承需要單獨設計潤滑結構或采用固體潤滑的方式。然而,軸承受灰塵、潤滑的影響很大,容易產生裂紋,經過長期的摩擦容易發(fā)生斷裂致使失去支承作用,且槳距操縱桿結構復雜,導致可靠性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槳距操縱桿結構,以解決現有的槳距操縱桿結構的支承軸承經過長期的摩擦容易發(fā)生斷裂致使失去支承作用,導致可靠性低的技術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槳距操縱桿結構,包括:
[0007]尾槳軸;
[0008]槳距操縱桿,設置于尾槳軸內;
[0009]支承組件,設置于尾槳軸內壁與槳距操縱桿外壁之間,支承組件包括第一滑套及第二滑套,第一滑套位于槳距操縱桿的前端,第二滑套位于槳距操縱桿的后端,第一滑套與第二滑套均開設有用于自潤滑的儲油槽;
[0010]助力器操縱桿,設置于槳距操縱桿的前端,與槳距操縱桿一并沿尾槳軸的軸向往返運動。
[0011 ] 進一步地,第一滑套套設于槳距操縱桿前端上,第一滑套的外徑面為工作面,第二滑套設置于尾槳軸內壁,第二滑套的內徑面為工作面。
[0012]進一步地,儲油槽開設于第一滑套的外徑面上及第二滑套的內徑面上。
[0013]進一步地,槳距操縱桿結構還包括連接組件,連接組件設置于槳距操縱桿內,且位于槳距操縱桿前端,助力器操縱桿通過連接組件與槳距操縱桿連接。
[0014]進一步地,連接組件包括雙列角接觸球軸承,雙列角接觸球軸承設置于槳距操縱桿內,并與槳距操縱桿內壁配合,雙列角接觸球軸承與助力器操縱桿連接。
[0015]進一步地,雙列角接觸球軸承為雙列角陶瓷球軸承。
[0016]進一步地,連接組件還包括關節(jié)軸承,助力器操縱桿通過關節(jié)軸承與雙列角接觸球軸承連接,關節(jié)軸承用于補償助力器操縱桿操縱時的偏心。
[0017]進一步地,助力器操縱桿朝向槳距操縱桿的一端設置有防轉叉耳。
[0018]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槳距操縱桿結構,尾槳軸與槳距操縱桿之間設置有支承組件,支承組件包括第一滑套及第二滑套,第一滑套位于槳距操縱桿的前端,第二滑套位于槳距操縱桿的后端,第一滑套與第二滑套起支承尾槳軸與槳距操縱桿的作用,并且第一滑套與第二滑套均開設有用于自潤滑的儲油槽,在助力器操縱桿與槳距操縱桿一并沿尾槳軸的軸向往返運動時,該儲油槽內的油液會對第一滑套與第二滑套進行自潤滑。如此,采用第一滑套與第二滑套代替軸承進行支承,第一滑套與第二滑套的抗磨能力強,并能夠自潤滑,從而在槳距操縱桿相對尾槳軸往返運動時,第一滑套與第二滑套的反復運動摩擦也不會出現過度磨損或者過熱等問題,且結構簡單,可靠性高。
[0020]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0021]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實施例的槳距操縱桿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3]附圖標記說明:10、尾槳軸;20、槳距操縱桿;30、支承組件;310、第一滑套;320、第二滑套;40、助力器操縱桿;410、防轉叉耳;50、連接組件;510、雙列角接觸球軸承;520、關節(jié)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0025]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槳距操縱桿結構,槳距操縱桿結構包括尾槳軸10、槳距操縱桿20、支承組件30及助力器操縱桿40。槳距操縱桿20設置于尾槳軸10內,助力器操縱桿40設置于槳距操縱桿20的前端,并與槳距操縱桿20 —并沿尾槳軸10的軸向往返運動。支承組件30設置于尾槳軸10內壁與槳距操縱桿20外壁之間,支承組件30包括第一滑套310及第二滑套320,第一滑套310位于槳距操縱桿20的前端,第二滑套320位于槳距操縱桿20的后端,第一滑套310與第二滑套320均開設有用于自潤滑的儲油槽,該儲油槽內的油液會對第一滑套310與第二滑套320進行自潤滑。如圖1所示的具體實施例中,圖示中的右側為漿距操縱桿20的前端,圖示中的左側為漿距操縱桿20的后端。如此,采用第一滑套310與第二滑套320代替軸承進行支承,第一滑套310與第二滑套320的抗磨能力強,并能夠自潤滑,從而在槳距操縱桿20相對尾槳軸10往返運動時,第一滑套310與第二滑套320的反復運動摩擦也不會出現過度磨損或者過熱等問題,且結構簡單,可靠性高。
[0026]參照圖1,在本優(yōu)選實施例中,可選地,第一滑套310套設于槳距操縱桿20前端上,第一滑套310的外徑面為工作面,第二滑套320設置于尾槳軸10內壁,第二滑套320的內徑面為工作面。如此,槳距操縱桿20沿尾槳軸10軸向往返運動時,會帶動第一滑套310 —起往返運動,從而第一滑套310的外徑面會與尾槳軸10內壁來回摩擦,第二滑套320則固定在尾槳軸10上,從而第二滑套320的內徑面會與槳距操縱桿20外壁來回摩擦,實現對槳距操縱桿20和尾槳軸10的支承作用??蛇x地,該儲油槽開設于第一滑套310的外徑面及第二滑套320的內徑面,也就是說第一滑套310與第二滑套320需進行反復摩擦的工作面開設儲油槽,油液直接作用于工作面,有效保證第一滑套310與第二滑套320的潤滑效果,從而避免第一滑套310與第二滑套320的反復摩擦出現過度磨損或過熱等問題,可靠性高。具體地,為提高第一滑套310與第二滑套320的使用性能,第一滑套310與第二滑套320均可采用粉末冶金技術制得,并經過油浸。
[0027]參照圖1,在本優(yōu)選實施例中,可選地,槳距操縱桿結構還包括連接組件50,連接組件50設置于槳距操縱桿20內,且位于槳距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