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中隔板改良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一種隔板結構,特別為一種可同時定位上下層多個不同周徑的柱筒形物件的中隔板改良結構。
目前用以堆疊柱筒形物件(比如輪胎鋼圈或化學藥品筒、核廢料筒…等)的置放結構,大致是利用隔板加以堆疊。
比如如
圖1所示,對于輪胎鋼圈70使用的習知隔板90而言,其多為表面平滑的塑膠瓦楞紙板,其可提供鋼圈70以橫躺平置的方式排列放置于其上,并依此方式層層堆疊,當需移動搬運時,則以細繩稍事捆綁后,整體置于棧板上,再由鏟車鏟堆運送。
然而,此一堆疊方式不僅因定位性不足,容易造成鋼圈70彼此之間會橫移撞擊造成損傷,且其穩(wěn)固性不足,當利用鏟車、貨柜運輸時,容易造成鋼圈70傾倒、掉落。
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作人長期從事此相關技術的設計與制造,有鑒于習知結構的缺點,故經(jīng)潛心研究后始提供本案,以期便利使用者的使用,并造福相關產(chǎn)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中隔板改良結構,其可同時適用于多種不同周徑的柱筒形物件定位用。
本實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中隔板改良結構,其具有定位性良好且可快速及穩(wěn)固地定位柱筒形物件。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中隔板改良結構,其可便于搬運、不易傾倒的柱筒形物件定位用。
本實用新型“中隔板改良結構”,其主要是可用以承載復數(shù)個不同周徑大小的柱筒形物件,并做為分隔上下層柱筒形物件之用;該中隔板是主要包括復數(shù)組定位單元與至少三緩沖區(qū)。
每一定位單元分別包括一靠合部、一第一定位機構與一第二定位機構。
該靠合部是以一內(nèi)緣線與一外緣線界定形成一等寬的環(huán)繞狀等高面。
該第一定位機構設于該靠合部的內(nèi)側,第一定位機構的外側端緣鄰接該靠合部的內(nèi)緣線,且第一定位機構高度高于該靠合部的高度。
該第二定位機構包括有至少三組凹部,該第二定位機構設于該靠合部外側,每組凹部是呈階梯狀凹陷,且每組凹部至少分別包括有第一階面與第二階面,而該等第一階面與第二階面是由靠合部由內(nèi)往外逐次排列,且其高度亦由靠合部由內(nèi)往外逐次降低。
該等緩沖區(qū)分別設于每一定位單元的外側,緩沖區(qū)的外型輪廓恰與相鄰的定位單元呈互補形狀,且緩沖區(qū)的高度是高于靠合部的高度。
以便當承載較大柱筒形物件時,該等較大柱筒形物件以其下緣定位于靠合部的外緣線上,而當承載較小柱筒形物件時,該等較小柱筒形物件則以其下緣定位于靠合部的內(nèi)緣線上;此外,對于下層較大柱筒狀物件而言,其上緣定位于第一階面下表面,而對于下層較小柱筒狀物件而言,其上緣定位于靠合部下表面;藉此,即可以本實用新型定位不同周徑大小的上層柱筒狀物件,及下層柱筒狀物件。
其中,較佳地是,該中隔板上的復數(shù)組定位單元與緩沖區(qū)可以采一體成形制成,例如以塑膠材質熱壓制成,或其他等效的材料或制法。
其中相鄰的兩凹部,其兩者的最外層階面是位于同一平面。
為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及其特征,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其中
圖1是習知用于定位柱筒形物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外觀結構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上視圖。
圖4是圖3中A-A截面線的結構剖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配合堆疊定位較大周徑的輪胎鋼圈實施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配合堆疊定位較小周徑的輪胎鋼圈實施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請配合參閱圖2至圖5,如圖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中隔板10是應用于承載不同周徑(規(guī)格尺寸)的鋁合金鋼圈70、71之用,且其又可具有分隔上、下層的鋼圈70、71的功效,藉此提供采以上下垂直方向的堆疊方式儲存或運送該等鋼圈70、71。
于本實施例中,該中隔板10是采用塑膠材質配合熱壓的制造方式而一體制成。如圖所示,該中隔板10主要包括有五組定位單元20與八個緩沖區(qū)60。
其中,每一定位單元20分別包括一靠合部30、一第一定位機構40與一第二定位機構50。
于本實施例中,該等靠合部30分別呈等寬的環(huán)繞狀,且為了保持該等靠合部30的完整性,以利鋼圈70的定位,該等靠合部30皆完整地設于該中隔板10的周邊內(nèi)側,亦即其皆未直接接觸于該中隔板10的周邊上;該等靠合部30分別以一內(nèi)緣線31與一外緣線32界定形成一等寬的環(huán)繞狀等高面33。
該第一定位機構40設于該靠合部30的內(nèi)側,該第一定位機構40的外側端緣鄰接該靠合部30的內(nèi)緣線31,且于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定位機構40高度是高于該靠合部30的高度。
該第二定位機構50分別包括至少三組凹部51,52,53設于該靠合部30外側,每組凹部51,52,53是呈階梯狀凹陷,而分別包括有一第一階面511,521,531與一第二階面512,522,532,該等階面高度是由靠合部30由內(nèi)往外逐漸降低,亦即第二階面512,522,532的高度低于第一階面511,521,531;其中,于本實施例中,每兩相鄰的第二階面512,522,532是共同設置于同一平面上。
該等緩沖區(qū)60則分別設于每一定位單元20的外側,緩沖區(qū)60的外型輪廓恰與相鄰的定位單元20呈互補形狀,且緩沖區(qū)60的高度是高于靠合部30的高度。
如圖5所示,當以本實用新型的中隔板10、10’、10”承載周徑較大的柱筒形物件70、70’時,每一柱筒形物件70、70’的下緣可分別置于靠合部30、30’等高面33、33’的外緣線32、32’上,并由鄰接靠合部30、30’的緩沖區(qū)60、60’的外側端緣而加以卡合定位;而該等柱筒形物件70、70’的上緣則可定位于上層中隔板10’、10”的凹部51’、52’、51”、52”的第一階面511’、521’、511”、521”下表面處,而由第二階面512’、522’、512”、522”加以卡合定位;依前述方式層層向上堆疊,即可快速地收藏堆疊并定位復數(shù)層較大的柱筒形物件70、70’。
如圖6所示,當以本實用新型的中隔板10、10’、10”承載周徑較小的柱筒形物件71、71’時,每一柱筒形物件71、71’的下緣可分別置于靠合部30、30’等高面33、33’的內(nèi)緣線31、31’上,而由靠合部30、30’內(nèi)側的第一定位機構40、40’的外側端緣而加以卡合定位;而該等柱筒形物件71、71’的上緣則可定位于上層中隔板10’、10”的靠合部30,30’下表面處,而由第一階面511’,521’、511”、521”加以卡合定位依前述方式層層向上堆疊,即可快速地收藏堆疊并定位復數(shù)層較大的柱筒形物件71、71’。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中隔板改良結構”確能藉所揭露的構造達到創(chuàng)作目的,具進步性與實用性功能。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凡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衍生的各種修飾與變化,仍不脫本實用新型的范疇,故仍應以申請專利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中隔板改良結構,用以承載復數(shù)個不同大小的柱筒形物件并做為分隔上下層柱筒形物件之用,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復數(shù)組定位單元,每一定位單元分別包括一靠合部,是以一內(nèi)緣線與一外緣線界定形成一等寬的環(huán)繞狀等高面;一第一定位機構,設于該靠合部的內(nèi)側,第一定位機構的外側端緣鄰接該靠合部的內(nèi)緣線,且第一定位機構高度高于該靠合部的高度;一第二定位機構,包括至少三組凹部設于該靠合部外側,每組凹部是呈階梯狀凹陷,且分別至少包括有第一階面及第二階面,該第一階面與第二階面是由靠合部由內(nèi)往外逐次排列,且該第一階面與第二階面的高度是由靠合部由內(nèi)往外逐次降低;以及至少三緩沖區(qū),分別設于每一定位單元的外側,該等緩沖區(qū)的外型輪廓恰與相鄰的定位單元呈互補形狀,且緩沖區(qū)的高度是高于靠合部的高度。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隔板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中隔板上的復數(shù)組定位單元與緩沖區(qū)是采一體成形制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隔板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相鄰的兩凹部,其兩者的最外層階面是位于同一平面。
專利摘要一種中隔板改良結構,包括復數(shù)組定位單元與至少三緩沖區(qū);每一定位單元分別包括一靠合部、一第一、二定位機構,靠合部呈等寬環(huán)繞狀,第一、二定位機構分別設于靠合部的內(nèi)、外側,且高度分別高于及低于靠合部的高度,其中第二定位機構包括復數(shù)組分別呈階梯狀的凹部,緩沖區(qū)以互補形狀設于每一定位單元外側;較大的柱筒狀物件可分別定位于靠合部的外緣處與凹部下表面,而較小的柱筒狀物件則可分別定位于靠合部的內(nèi)緣處與靠合部下表面。
文檔編號B65G1/14GK2401512SQ00200330
公開日2000年10月18日 申請日期2000年1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1月6日
發(fā)明者董臺聚 申請人:董臺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