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適應食品加熱的自發(fā)熱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方便食品快熱式發(fā)熱裝置,確切地說公開了一種適應食品加熱的
自發(fā)熱容器。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自發(fā)熱食品還不是很多,有些只是利用氫氧化鈣和水反應,產生熱量 來給方便食品加熱。雖然簡單方便,但是由于加熱材料的限制,反應后的剩余物容易造成環(huán) 境污染,而且反應原料由于反應裝置的因素,會給食物帶來異味。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就是針對上述問題公開了一種簡單方便而又實用的適應食品加熱的自發(fā) 熱容器。主要包括外盒和內盒,內盒組成自發(fā)熱食品容器或單獨的一次性發(fā)熱囂,外盒盛 放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盒為外盒封口蓋中心部位凹進外盒內自然形成圓桶狀部分, 或者為外盒底部中心部位自然凸起于外盒內部的圓筒狀部分,其內盒內可以是單格或多 格,內盒是由盒體(有分隔槽)、隔片、外接封口、封口膜和蓋子組成,其外接封口是膠接或 用其它方法固定在內盒上口,封口膜采用熱封在外接封口上,蓋子以任何形式能蓋上即可。 蓋子以兩種形式存在1、凹下,比食品盒的底低,食品盒正放周圍著地。2、凸起,比食品盒的 底高,食品盒正放時,蓋子作底。隔片兩邊的單元格內裝著兩種相遇即可發(fā)熱的固體物質, 封膜的作用是隔絕空氣,外接封口的作用是起到固定作用。蓋子可以固定隔片,還可作為容 器的底。本發(fā)明公開的方案,制作簡單方便實用。
參見附圖,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一的局部剖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二的局部剖視圖; 參見圖l,主要包括(1)外合體、(2)封口蓋(3)外盒內腔、(4)內盒、(5)外接封 口、(6)蓋子、(7)內盒單元格(為兩個或多個)、(8)封口膜、(9)隔片、(10)膠合或壓密封
口、 (11)分隔槽。
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使用方式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或二,包裝使用時先將食物裝入外盒,封口蓋采用馬口鐵(實施例一)或 塑料封口蓋(實施例二),封馬口鐵(或塑料)封口蓋或封口膜熱合,殺菌,然后按以下步驟 安裝自發(fā)熱部分 1、先將外接封口封上封口膜并蓋上蓋子;
2、將隔片插入內盒的分隔槽內; 3、將兩種相遇發(fā)熱的物質分別裝入隔片兩邊的單元格內; 4、把外接封口下端周圍涂萬能膠或密封劑,并對準隔片(隔片插入外接封口的槽
3內),壓入結合槽,檢查外接封口是否被萬能膠封牢,否則補加萬能膠。 食用時加熱操作步驟 1、打開蓋子。 2、撕開封口膜。 3、抽出隔片。 4、蓋上蓋子。 15分鐘后即可將自熱罐翻過來,打開易拉蓋或復合膜,開始食用。 本發(fā)明的發(fā)熱方式是中和反應,不需水電,發(fā)熱時沒有氣體外泄,屬溫和式從食物
內部加熱,避免了燙傷人的危險。使用起來簡單方便。
權利要求
一種適應食品加熱的自發(fā)熱容器,主要包括外盒和內盒,內盒組成自發(fā)熱食品容器或單獨的一次性發(fā)熱囂,外盒盛放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盒由外盒封口蓋中心部位凹進外盒內自然形成圓桶狀部分,或者為外盒底部中心部位自然凸起于外盒內部的圓筒狀部分;所述的內盒內可以是雙格或多格,內盒是由盒體有分隔槽(11)、隔片(9)、外接封口(5)、封口膜(8)和蓋子(6)組成,其外接封口是膠接或用其它方法固定在內盒上口,封口膜采用熱封在外接封口上,蓋子以任何形式能蓋上即可。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應食品加熱的自發(fā)熱容器,其特征還在于所述的蓋 子(6)可以兩種形式存在,其一凹下,比食品盒的底低,食品盒正放周圍著地;其二凸起,比 食品盒的底高,食品盒正放時,蓋子作底;所述的隔片(9)兩邊的單元格(7)內裝著兩種相 遇即可發(fā)熱的固體物質,封口膜的作用是隔絕空氣,外接封口起到固定作用,蓋子可以固定 隔片,還可作為容器的底。
全文摘要
一種適用食品加熱的自發(fā)熱容器。主要包括外盒和內盒,內盒組成自發(fā)熱材料容器或單獨的一次性發(fā)熱囂,外盒盛放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盒為外盒封口蓋中心部位凹進外盒內自然形成圓桶狀部分,或者為外盒底部中心部位自然凸起于外盒內部的圓筒狀部分,其內盒內可以是單格或多格,內盒是由盒體(有分隔槽)、隔片、外接封口、封口膜和蓋子組成,其外接封口是膠接或用其它方法固定在內盒上口,封口膜采用熱封在外接封口上,蓋子以任何形式能蓋上即可。蓋子以兩種形式存在(1)比食品盒的底低,食品盒正放周圍著地。(2)比食品盒的底高,食品盒正放時,蓋子作底。隔片兩邊的單元格內裝著兩種相遇即發(fā)熱的固體物質。制作簡單方便實用。
文檔編號B65D81/34GK101758966SQ20081019461
公開日2010年6月30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1月14日
發(fā)明者孫振遠 申請人:孫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