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防止最內層中間起褶的絲線卷繞裝置及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可防止最內層中間起褶(middle bunch)的絲線巻繞裝置和采用該裝 置的絲線移動方法。
背景技術:
圖la示出了作為現有技術的絲線巻繞裝置,以及采用該裝置的絲線移動和絲線 切斷方法,圖lb示出了發(fā)生中間起褶的蛋糕狀情況。 如圖la所示,現有的絲線巻繞裝置100'由可旋轉的旋轉滾筒IIO',位于所述旋 轉滾筒110'的上下部且均可旋轉設置的線軸架(bobbin holder)lll'、112',在位于所述 旋轉滾筒110'上的部并安裝于線軸架111'、112'的線軸上以規(guī)定寬度巻繞絲線的橫動輥 部120',與所述線軸接觸向絲線提供規(guī)定壓力的摩擦輥部130'構成.。本文中,所述線軸 也稱為支管,而絲線巻繞在線軸上的狀態(tài)也稱為蛋糕狀(cake)。 這種絲線巻繞裝置100'在例如上部線軸形成滿負載線軸113'時,通過旋轉滾筒 110'以規(guī)定角度旋轉,使得滿負載線軸113'和空負載線軸114'的位置互換。S卩,如圖la 所示,通過旋轉滾筒110'的旋轉,使得空負載線軸114'處于上部,滿負載線軸113'處于下 部。 此外,在該狀態(tài)下,絲線(Y)移動到上部的空負載線軸114'側的時候被同時切斷。 為此,橫動輥部120'和摩擦輥部130'從所述旋轉滾筒110'向上部上升規(guī)定高度,然后下部 的滿負載線軸113'停止旋轉。此時,上部的空負載線軸114'繼續(xù)旋轉,由此使得絲線(Y) 移動到上部的空負載線軸114'上的同時,在滿負載線軸113'和空負載線軸114'之間強制 切斷絲線。 但是,這種現有的絲線巻繞裝置和采用該裝置的絲線移動和切斷方法存在以下的 問題,即在絲線移動和切斷時,由于橫動輥部120'和摩擦輥部130'從所述旋轉滾筒110' 上升規(guī)定高度,開始產生新的巻繞的線軸(空負載線軸)的褶皺在中央處集中。即,如圖lb 所示,集中在蛋糕狀(C)的中央的絲線巻繞在最內層,產生中部起褶(MB)現象。
該問題是由于絲線移動和切斷時,橫動輥部120'和摩擦輥部130'從旋轉滾筒 110'上升規(guī)定高度造成的。即,從空負載線軸114'到橫動輥部120'的距離相對較遠,因 此在巻繞初期,絲線會集中巻繞在線軸的中心部分。像這樣在線軸產生中部起褶(middle b皿ch)現象后,為制造各種坯料而解開絲線時,絲線會產生張力差,在染色等的后續(xù)工序中 也會產生問題,在影響較大的情況下還會產生絲線切斷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而作出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橫 動輥部和摩擦輥部不上升的狀態(tài)下,移動絲線的同時可將絲線切斷,所以可防止最內層產 生中間起褶現象的絲線巻繞裝置,還提供采用該絲線巻繞裝置的絲線移動方法。是進一步提供一種通過防止絲線在移動和切斷時絲線的過度 脫離,維持一定的張力,使絲線進行正確移動和切斷的絲線巻繞裝置,還提供采用該巻繞裝 置的絲線移動方法。 本發(fā)明的另外其他目的是提供一種通過下部滿負載線軸的制動力自動將絲線切
斷的絲線巻繞裝置,還提供采用該巻繞裝置的絲線移動方法。 解決問題的手段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由以下部分組成,旋轉滾筒;在所述旋轉滾筒上部和下部 可分別旋轉設置的,裝有多個線軸的線軸架(bobbin holder);位于所述旋轉滾筒上部,為 了在上部線軸巻繞規(guī)定橫向寬度的絲線設置的橫動輥部;通過與所述上部線軸接觸向所 述絲線提供一定壓力的摩擦輥部;在上述部分組成的絲線巻繞裝置中,進一步包含以下部 分,設置在所述橫動輥部的側部,使所述絲線路徑脫離橫向位置的移動引導部;設置在所述 摩擦輥部上部,在所述絲線移動和切斷時,引導所述絲線至線軸的轉移尾部槽(transfer tail groove)中的轉移尾部形成部;以及設置在所述摩擦輥部側部,在所述絲線移動和切 斷時,將所述絲線路徑引導至所述線軸的轉移尾部槽側并直至所述絲線切斷前使所述絲線 維持一定張力的擺動(swing)引導部。 所述移動引導部設置在朝向所述摩擦輥部的橫動輥部的側部處,以上端為中心,
使下端在絲線移動和切斷時以一定角度順時針旋轉,使得絲線從橫向位置脫離。 所述轉移尾部形成部包含以下部分,覆蓋所述摩擦輥部的覆蓋板;在所述覆蓋板
水平方向設置的第一滾筒;通過在安裝所述第一滾筒的同時,使所述覆蓋板可在水平方向
滑動的方式設置,由此使得所述絲線從橫向位置引導至線軸的轉移尾部槽的第一引導部;
在所述第一引導部的垂直方向上設置的第二滾筒;通過在安裝所述第二滾筒的同時,使得
第一引導部可在垂直方向滑動的方式設置,由此使得所述絲線從線軸的轉移尾部槽回復至
原來的橫向位置的第二引導部。 所述第一引導部由引導板,在所述引導板的下端的下部方向上延伸一定長度,將 所述絲線從橫向位置引導至線軸的轉移尾部槽處的多個引導棒組成。 所述第二引導部由引導板,在所述引導板的下端的下部方向上延伸一定長度,使 所述絲線從線軸的轉移尾部槽回復到橫向位置處的多個引導棒組成。 所述第一引導部形成固定突起,在所述第二引導部中形成可嵌入所述固定突起, 并可在垂直方向上移動的長孔。 所述擺動引導部包含滾筒;安裝在所述滾筒上,以旋轉軸為中心以一定角度旋轉, 位于上部的空負載線軸的下端,由此直至切斷前對絲線的路徑進行引導的擺動引導構件; 安裝在所述擺動引導構件上,直至切斷前對絲線的路徑進行引導的同時,將絲線的張力維 持一定的起褶板(bunch plate)。 所述擺動引導構件,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水平突起和水平凹槽,從而將絲線引導至 水平方向的一端;所述起褶板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垂直突起和垂直凹槽,從而將絲線引導至 垂直方向的一端。 為實現上述目的,作為本發(fā)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上部和下部分別設置線軸, 對絲線進行巻繞直至使設置在上部的線軸形成滿負載線軸的狀態(tài)的步驟;當設置在上部的 線軸形成為滿負載線軸時,將所述上部滿負載線軸移動到下部,再將下部的空負載線軸移
5動到上部后,通過將所述滿負載線軸和所述空負載線軸之間的絲線引導至一側,并使所述
空負載線軸的上部的絲線從橫向位置脫離,并引導至所述空負載線軸的轉移尾部槽中的絲
線脫離和引導步驟;使所述下部滿負載線軸停止旋轉,將滿負載線軸和空負載線軸之間的
絲線強制切斷的絲線切斷步驟;使所述空負載線軸的上部的絲線回復到原來的橫向位置處
的回復步驟。 發(fā)明效果 如上所述,由于本發(fā)明的絲線巻繞裝置和采用該裝置的絲線移動方法能夠在橫動 輥部和摩擦輥部不上升的狀態(tài)下,在移動絲線的同時切斷絲線,因此可防止線軸最內層發(fā) 生中間起褶的情況。 此外,本發(fā)明通過防止絲線移動和切斷時絲線的過度脫離,并維持一定張力,從而 可正確的對絲線進行移動和切斷。 另外,本發(fā)明通過下部滿負載線軸的制動力自動切斷絲線,因此無需其他的切斷 構件。
圖1 :圖la是示出了現有技術的絲線巻繞裝置,以及采用該裝置的絲線移動和絲
線切斷方法的簡略圖,圖lb是示出了發(fā)生了中間起褶情況的蛋糕狀的簡略圖。 圖2 :圖2a是示出本發(fā)明絲線巻繞裝置的絲線切斷方法的簡略圖,圖2b是示出了
不會發(fā)生中間起褶現象的蛋糕狀的簡略圖。 圖3 :是示出本發(fā)明可防止最內層中部起褶現象的絲線巻繞裝置的簡略圖。
圖4 :是本發(fā)明可防止最內層發(fā)生中部起褶現象的絲線巻繞裝置中的轉移尾部形 成部的放大示出的正視圖。 圖5 :是示出本發(fā)明可防止最內層發(fā)生中間打褶現象的絲線巻繞裝置中擺動引導 部的側面圖。
圖6 :是示出采用本發(fā)明絲線巻繞裝置的絲線移動方法的流程圖。 圖7 :圖7a 圖7e依次示出了采用本發(fā)明絲線巻繞裝置的絲線移動方法的簡略圖。[附圖標記說明]
100絲線巻繞裝置
101框架
110旋轉滾筒
111、 112線軸架
113滿負載線軸
114空負載線軸
120橫動輥部
121橫動輥
130摩擦輥部
131摩擦輥
140移動引導部
150轉移尾部形成部151覆蓋板152第一滾筒153第一引導部154引導板154a引導棒155第二滾筒156第二引導部157引導板157a引導棒158a固定突起158b長孔160擺動引導部161滾筒162旋轉軸163擺動引導構件164水平突起165水平凹槽166起褶板167垂直突起168垂直凹槽Y絲線C蛋糕狀MB中部起褶現象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以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容易實施的程度對本發(fā)明 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本發(fā)明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圖2a是示出本發(fā)明絲線巻繞裝置的絲線切斷方法的簡略圖,圖2b是示出了不會 發(fā)生中間起褶現象的蛋糕狀的簡略圖。 如圖2a所示,本發(fā)明絲線巻繞裝置100的絲線切斷方法是,基本上不從上部的空 負載線軸114向橫動輥部120和摩擦輥部130上升的情況下,對絲線(Y)進行移動和切斷。 即,在絲線移動和切斷時,摩擦輥部130依然維持與空負載線軸114接觸的狀態(tài)。在這種方 法中,如圖2b所示,在蛋糕狀(C)中形成具有較寬幅度的起褶現象。即,現有技術會在蛋糕 狀中形成中部起褶現象,但是在本發(fā)明不會形成中部起褶現象。
圖3是示出本發(fā)明可防止最內層中部起褶現象的絲線巻繞裝置的簡略圖。
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絲線巻繞裝置100包含可旋轉的旋轉滾筒110 ;在所述旋轉 滾筒110上部和下部可分別旋轉設置的,裝有多個線軸的線軸架111U12 ;位于所述旋轉 滾筒110上部,為了在上部線軸巻繞具有規(guī)定橫向寬度的絲線而設置的橫動輥部120 ;通過與所述上部線軸接觸向所述絲線提供一定壓力的摩擦輥部130 ;使所述絲線的路徑脫離 橫向位置的移動引導部140 ;引導所述絲線至線軸的轉移尾部槽中的轉移尾部形成部150 ; 以及將所述絲線路徑引導至所述線軸的轉移尾部槽側并使所述絲線維持一定張力的擺動 (swing)引導部160。 所述旋轉滾筒110安裝在絲線巻繞裝置100的框架101上,其與馬達的驅動軸嚙 合(圖中未示出),由此可在規(guī)定方向上旋轉。即,所述旋轉滾筒110在插入到線軸架111、 112中的線軸形成滿負載線軸113時,通過約180度或者270度的旋轉,可改變滿負載線軸 113和空負載線軸114的位置。在附圖中示出了滿負載線軸113位于下部,空負載線軸114 位于上部的情況。 所述線軸架111、112在所述旋轉滾筒110的上部和下部分別具有一定長度,而且 與各馬達的驅動軸耦合(圖中未示出),由此可在規(guī)定方向上旋轉。即,通過使該線軸架 111U12以規(guī)定速度旋轉,對安裝在該支架上的線軸巻繞絲線。當然,在這種線軸架111、 112上可以一定間隔設置多個線軸。 所述橫動輥部120設置在所述旋轉滾筒110的上部,其作用是,橫動輥121使絲線 以規(guī)定寬度橫動,提供給下部的線軸。 所述摩擦輥部130設置在旋轉滾筒110的正上方,其作用是,摩擦輥131與上部的 線軸直接接觸對絲線提供一定的壓力,由此在上部的線軸上細細地巻繞絲線。
所述移動引導部140設置在朝向所述摩擦輥部130的橫動輥部120的側部處。該 移動引導部140的上端在所述橫動輥部120的側部以一定角度可旋轉的方式安裝,其作用 是,以上端為中心,使下端在絲線移動和切斷時以一定角度順時針旋轉,使得絲線從橫向位 置脫離。即,位于旋轉滾筒IIO上部的線軸形成滿負載線軸113時,所述旋轉滾筒110旋 轉約180度,從而使得上部的滿負載線軸113位于下部,下部的空負載線軸114位于上部 位置。此后,絲線從下部滿負載線軸113移動至上部空負載線軸114上,將滿負載線軸113 和空負載線軸114之間的絲線強制切斷。為了這樣的絲線的移動和切斷,所述移動引導部 140進行操作,但是所述移動引導部140事先脫離所述絲線的橫向位置。S卩,所述移動引導 部140上端形成為旋轉軸,通過以規(guī)定角度順時針旋轉,使得絲線從原來的橫向位置脫離。 當然,為了達到此目的,雖然圖中未在所述移動引導部140中示出,但是其具有滾筒或馬達 等。此外,下述的轉移尾部形成部150和擺動引導部160還是如上所述,為了移動和切斷絲 線是共同操作的。 所述轉移尾部形成部150設置在所述摩擦輥部130的上部。但是,本發(fā)明對該轉 移尾部形成部150的設置位置沒有任何限定。該轉移尾部形成部150,通過上述移動引導 部140將脫離的絲線從橫向位置移動到線軸的轉移尾部槽,由此將絲線移動到上部的空負 載線軸114上,另外將滿負載線軸113和空負載線軸114之間的絲線切斷。
所述擺動引導部160設置在所述摩擦輥部130的一側。但是本發(fā)明對這種擺動引 導部160的設置位置沒有任何限定。該擺動引導部160的作用是,將滿負載線軸113和空 負載線軸114之間絲線的路徑引導至上述空負載線軸114的轉移尾部槽側,并維持所述絲 線的一定的張力。因此,所述擺動引導部160由以下部分組成,安裝在絲線巻繞裝置100的 框架101上的滾筒161 ;安裝在所述滾筒161上,以旋轉軸162為中心以一定角度旋轉,位 于上部空負載線軸114下端,直至切斷前對絲線的路徑進行引導的擺動引導構件163 ;安裝
8在所述擺動引導構件163上,直至切斷前對絲線的路徑進行引導的同時,將絲線的張力維 持一定的起褶板(bunch plate) 166。 圖4是將本發(fā)明可防止最內層發(fā)生中部起褶現象的絲線巻繞裝置中的轉移尾部 形成部放大示出的正視圖。 如圖4所示,轉移尾部形成部150包括覆蓋板151 ,第一滾筒152,第一引導部153,
第二滾筒155和第二引導部156。 所述覆蓋板151具有,大致覆蓋著絲線巻繞裝置100中的摩擦輥部130的上部的
形狀。當然,該覆蓋板151也可形成與摩擦輥部130無關的其他形狀。 所述第一滾筒152設置在所述覆蓋板151的水平方向(長度方向)上。該第一滾
筒152為從空壓滾筒、油壓滾筒和其相當物中選出的任意一種,在本發(fā)明中對其種類沒有
任何限定。 所述第一引導部153安裝在所述第一滾筒152上的同時,以在所述覆蓋板151水 平方向上可滑動的方式設置。例如可設置為,在覆蓋板151水平方向上設置導軌(圖中未 示出),第一引導部件153可在所述導軌上滑動,通過上述第一滾筒152的操作,使所述第一 引導部153在水平方向上滑動。該第一引導部153,由安裝在水平方向導軌上,可滑動的引 導板154 ;在所述引導板154的下端在下部方向的一定長度上延伸,對絲線進行引導的多個 引導棒154a組成。當然,通過該多個引導棒154a,將巻繞在每個線軸上的絲線從橫向位置 引導至線軸的轉移尾部槽中。 所述第二滾筒155設置在所述第一引導部153的垂直方向(寬度方向)上。該第 二滾筒155為從空壓滾筒、油壓滾筒和其相當物中選出的任意一種,在本發(fā)明中對其種類 沒有任何限定。 所述第二引導部156安裝在所述第二滾筒155上的同時,以在所述第一引導部153 的垂直方向上可滑動的方式設置。例如可設置為,在第一引導部153上以規(guī)定距離間隔形 成固定突起158a,在所述第二引導部156上形成長孔158b,長孔158b可嵌入所述固定突起 158a,并在垂直方向上引導所述固定突起158a。此外,該第二引導部156可通過第二滾筒 155在垂直方向上滑動,但也可通過第一引導部153的水平運動共同在水平方向上滑動。
該第二引導部156,由形成有長孔158b,使所述固定突起158a可滑動的方式安裝 的引導板157 ;引導絲線在所述引導板157下端下部方向的一定長度上延伸的多個引導棒 157a組成。當然,可通過這樣的多個引導棒157a,將絲線從形成在線軸上的轉移尾部槽回 復至橫向位置。 在本發(fā)明中,對所述第一引導部152以引導導軌構造為例進行了說明,對所述第 二引導部156以長孔構造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不僅限于這樣的構造。即,所述第 一引導部152也可以為長孔構造,所述第二引導部156也可以為引導導軌構造。此外,所述 第一引導部152和第二引導部156還可選擇現有技術中已知的所有構造,實現水平或者垂 直方向上運動的構造。 圖5是顯示本發(fā)明可防止最內層發(fā)生中間打褶現象的絲線巻繞裝置中擺動引導 部的側面圖。 如圖5所示,擺動引導部160包括滾筒161,擺動引導構件163和起褶板166。
所述滾筒161設置在摩擦輥部130側部上,但本發(fā)明對這樣的設置位置沒有任何限定。另外,所述滾筒161可為從空壓滾筒、油壓滾筒和其相當物中選出的任意一種,本發(fā) 明對其種類沒有任何限定。 通過將所述擺動引導構件163的一側安裝在所述滾筒161上,將另一側安裝在旋 轉軸162上,在所述滾筒161進行操作時,可以以所述旋轉軸162為中心旋轉規(guī)定角度。實 際上,所述擺動引導構件163的作用是,通過以所述旋轉軸162為中心旋轉規(guī)定角度,使其 的位于上部的空負載線軸114轉換至位于下端的位置處,直到切斷絲線之前引導絲線路 徑。在所述擺動引導構件163的下部處形成水平方向的水平凹槽165,引導絲線在水平方向 的一端。即,在所述擺動引導構件163的下部形成水平突起164,將絲線最大限度的引導至 靠近線軸的轉移尾部槽處。該水平突起164在線軸方向上進一步具有彎曲的形狀。
所述起褶板166全面安裝在所述擺動引導構件163上,其作用是直到切斷前引導 絲線路徑的同時,維持一定的絲線張力。該起褶板166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有垂直凹槽168, 以將絲線引導至垂直方向的一端。即,在所述起褶板166的下部形成垂直突起167,以將絲 線最大限度的引導至靠近線軸的轉移尾部槽處并維持張力。該嵌合固定的突起也在線軸方 向上進一步具有彎曲的形狀。 圖6是顯示采用本發(fā)明絲線巻繞裝置的絲線移動方法的流程圖 如圖6所示,使用本發(fā)明絲線巻繞裝置100的絲線移動方法,包括絲線巻繞步驟
(Sl),絲線脫離和引導步驟(S2),絲線切斷步驟(S3),絲線回復步驟(S4)和絲線巻繞步驟
(S5)。 圖7a 圖7e依次示出了采用本發(fā)明絲線巻繞裝置的絲線移動方法的簡略圖。在 此同時請參照圖3 圖6。 如圖7a所示,在絲線巻繞步驟(Sl)中,對絲線按規(guī)定的橫向寬度進行巻繞,直至 使安裝在上部線軸架112的線軸成為滿負載線軸113的狀態(tài)。S卩,從導絲輥供給的絲線橫 向形成規(guī)定寬度,同時將固定在上部線軸架112上的線軸巻繞成滿負載線軸113。此時,移 動引導部140、轉移尾部形成部150的第一引導部153、第二引導部156和擺動引導部160 不工作,僅橫動輥部120和摩擦輥部130工作。 在此,附圖中用英文表示的"GR CENTER"表示導絲輥的中心,"2 NDGUIDE"表示第 二引導部,"l ST GUIDE"表示第一引導部,"SHIFT GUIDE"表示移動引導部,"T/R CENTER"表 示橫動輥部的中心,"F/R CENTER"表示摩擦輥部的中心,"B/H"表示線軸架,"SWING GUIDE" 表示擺動引導部的相對的位置。此外,附圖中相對粗的線表示的是現在操作中的構成要素, 相對細的線表示現在操作中的非構成要素。 另外,附圖中未說明的符號113a和114a為轉移尾部槽,Y為絲線。 如圖7b所示,在絲線脫離和引導步驟(S2)中,首先當設置在上部的線軸形成為滿
負載線軸時,將所述上部的滿負載線軸113移動到下部,將下部的空負載線軸114移動到上
部。即,通過以規(guī)定角度旋轉旋轉滾筒IIO,可改變滿負載線軸113和空負載線軸114的位
置。在這種狀態(tài)下,操作擺動引導部160,通過所述擺動引導部160將所述滿負載線軸113
和空負載線軸114之間的絲線最大限度的引導至靠近空負載線軸114的轉移尾部槽114a
側。而且,該擺動引導部160直到絲線切斷時一直維持絲線的一定張力。 并且,此時,通過位于空負載線軸114上部的移動引導部140和轉移尾部形成部
150的操作,使得位于空負載線軸114上部的絲線脫離橫向位置,并移動至所述空負載線軸114的轉移尾部槽114a處。在此,所述轉移尾部形成部150通過第一引導部153的操作形 成,此后,為使絲線移動至橫向位置,操作第二引導部156。 如圖7c所示,在絲線切斷步驟(S3)中,通過使所述下部的滿負載線軸113停止旋 轉,將滿負載線軸113和空負載線軸114之間的絲線強制切斷。S卩,停止所述下部滿負載線 軸113的旋轉,繼續(xù)維持上部空負載線軸114的旋轉,在所述滿負載線軸113和空負載線軸 114之間對絲線產生強大的張力,從而切斷絲線。當然此時所述絲線,通過處于上部空負載 線軸114中的轉移尾部槽114a中,從而絲線可在上部的空負載線軸114中安全且正確的移 動。 如圖7d所示,在絲線回復步驟(S4)中,所述空負載線軸114的上部的絲線回復到 原來的橫向位置處。即,移動引導部140,通過轉移尾部形成部150的第一引導部153和第 二引導部156回復至原來的位置,使得所述絲線流暢地回復至原來的橫向位置處。實質上, 通過第二引導部156使得處于上部空負載線軸114中的轉移尾部槽114a中的絲線回復至 橫向位置處。 如圖7e所示,在絲線巻繞步驟(S5)中,在上部的空負載線軸114中正式地巻繞具 有規(guī)定橫向寬度的絲線。當然,在這種絲線巻繞步驟中,移動引導部140,第一引導部153, 第二引導部156和擺動引導部160全部處于回復至原來位置的狀態(tài)。 在此,本發(fā)明如上所述,在絲線移動和切斷時,橫動輥部120和摩擦輥部130不像 現有技術那樣上升至上部規(guī)定高度。因此,不會發(fā)生現有技術中在絲線移動和切斷完成后, 在線軸中產生的中部起褶現象。
權利要求
一種可防止最內層中間起褶的絲線卷繞裝置,由旋轉滾筒;在所述旋轉滾筒的上部和下部可分別旋轉設置的,裝有多個線軸的線軸架;位于所述旋轉滾筒的上部,為了在上部線軸卷繞規(guī)定橫向寬度的絲線設置的橫動輥部;通過與所述上部的線軸接觸向所述絲線提供一定壓力的摩擦輥部組成,其特征為進一步包含,設置在所述橫動輥部側部,使所述絲線的路徑脫離橫向位置的移動引導部,設置在所述摩擦輥部的上部,在所述絲線移動和切斷時,引導所述絲線至線軸的轉移尾部槽的轉移尾部形成部,以及設置在所述摩擦輥部側部,在所述絲線移動和切斷時,將所述絲線的路徑引導至所述線軸的轉移尾部槽側,并直至所述絲線切斷前使所述絲線維持一定張力的擺動引導部。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最內層中間起褶的絲線巻繞裝置,其特征為所述移動引導部設置在朝向所述摩擦輥部的橫動輥部的側部處,以上端為中心,使下端在絲線移動和切斷時以一定角度順時針旋轉,使得絲線從橫向位置脫離。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最內層中間起褶的絲線巻繞裝置,其特征為所述轉移尾部形成部包括,覆蓋所述摩擦輥部的覆蓋板;將所述覆蓋板水平方向設置的第一滾筒;通過在安裝所述第一滾筒的同時,使所述覆蓋板可在水平方向滑動的方式設置,由此使得所述絲線從橫向位置引導至線軸的轉移尾部槽的第一引導部;在所述第一引導部的垂直方向上設置的第二滾筒;通過在安裝所述第二滾筒的同時,使得所述第一引導部可在垂直方向滑動的方式設置,由此使得所述絲線從線軸的轉移尾部槽回復至原來的橫向位置的第二引導部。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防止最內層中間起褶的絲線巻繞裝置,其特征為所述第一引導部由,引導板,在所述引導板的下端的下部方向上延伸一定長度,將所述絲線從橫向位置引導至線軸的轉移尾部槽處的多個弓I導棒組成。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防止最內層中間起褶的絲線巻繞裝置,其特征為所述第二引導部由,引導板,在所述引導板的下端的下部方向上延伸一定長度,使所述絲線從線軸的轉移尾部槽回復到橫向位置處的多個引導棒組成。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最內層中間起褶的絲線巻繞裝置,其特征為所述擺動引導部包括,滾筒;安裝在所述滾筒上,以旋轉軸為中心以一定角度旋轉,位于上部的空負載線軸的下端,由此直至切斷前對絲線的路徑進行引導的擺動弓I導構件;安裝在所述擺動引導構件上,直至切斷前對絲線的路徑進行引導的同時,將絲線的張力維持一定的起褶板。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防止最內層中間起褶的絲線巻繞裝置,其特征為所述擺動 引導部,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水平突起和水平凹槽,從而將絲線引導至水平方向的一端;所述打褶板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垂直突起和垂直凹槽,從而將絲線引導至垂直方向的一丄山順。
8. —種可防止最內層中間起褶的絲線巻繞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上部和下部分別設置線軸,對絲線進行巻繞直至使設置在上部的線軸形成滿負載線 軸的狀態(tài)的步驟;當設置在上部的線軸形成為滿負載線軸時,將所述上部滿負載線軸移動到下部,將下 部的空負載線軸移動到上部后,通過將所述滿負載線軸和所述空負載線軸之間的絲線引導 至一側,并使所述空負載線軸的上部的絲線從橫向位置脫離,并引導至所述空負載線軸的 轉移尾部槽中的絲線脫離和引導步驟;使所述下部的滿負載線軸停止旋轉,將滿負載線軸和空負載線軸之間的絲線強制切斷 的絲線切斷步驟;使所述空負載線軸的上部的絲線回復到原來的橫向位置處的回復步驟。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可防止最內層中間起褶的絲線卷繞裝置以及采用該絲線卷繞裝置的絲線移動方法。在由旋轉滾筒;在所述旋轉滾筒上部和下部可分別旋轉設置的,裝有多個線軸的線軸架;位于所述旋轉滾筒的上部,為了在上部的線軸卷繞規(guī)定橫向寬度的絲線設置的橫動輥部;通過與所述上部線軸接觸向所述絲線提供一定壓力的摩擦輥部組成的絲線卷繞裝置中,進一步包括設置在所述橫動輥部側部,使所述絲線路徑脫離橫向位置的移動引導部;設置在所述摩擦輥部上部,在所述絲線移動和切斷時,引導所述絲線至線軸的轉移尾部槽中的轉移尾部形成部;以及設置在所述摩擦輥部側部,在所述絲線移動和切斷時,將所述絲線路徑引導至所述線軸的轉移尾部槽側,并直至所述絲線切斷前使所述絲線維持一定張力的擺動引導部。
文檔編號B65H59/00GK101746641SQ200910008509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9日
發(fā)明者全榮道, 孫義遠, 金寶羅, 金炅兌 申請人:一津A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