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汽車涂裝車間的u形擺桿輸送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物料輸送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適合于工件長高比小于2. 5,大于等于1 超高工件的用于汽車涂裝車間的U形擺桿輸送機。
背景技術:
擺桿輸送機以其獨特的優(yōu)點在現(xiàn)代化汽車廠涂裝車間獲得廣泛應用。現(xiàn) 有的擺桿輸送機一般用于轎車生產(chǎn)線,適合于車身長與高之比大于2. 5的條件下使用,當 車身高度增加,長高比小于2. 5時,由于擺桿相應加長,當空擺桿返回時,承載同一個滑橇 和工件的前后兩根擺桿在運動過程中將在多處發(fā)生碰撞和干涉,因此,現(xiàn)有擺桿輸送機的 應用范圍受到一定限制,例如重卡駕駛室,長度和高度均達到2. 5m,長高比等于1,由于前 后擺桿的干涉問題,在世界范圍內(nèi)擺桿輸送機還從未應用于重卡駕駛室的前處理和電泳。 目前,重卡駕駛室一般采用積放鏈輸送機或自行小車輸送機;積放鏈輸送機的缺點是車 身入槽、出槽角度小,浙水不干凈,工藝線路長,造價高,位于槽體中心的軌道和鏈條容易對 槽液產(chǎn)生污染,降低漆膜質(zhì)量,且故障率較高;另外,還需要專門的空吊具儲存空間;自行 小車輸送采用間歇式運行,生產(chǎn)率較低,每小時產(chǎn)量一般不超過16輛車,不能滿足現(xiàn)代化 汽車廠大批量生產(chǎn)的需要。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以上不足而提供一種適用于工件長高比小于2. 5,大 于等于1超高工件的用于汽車涂裝車間的U形擺桿輸送機。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括滑橇、U形擺桿、鏈條輸送機 和軌道,其特征在于滑橇由兩根縱梁和兩根縱梁間的橫梁構成橇體框架;框架上設有支 撐工件的支腿和把滑橇連接到U形擺桿上的Ω形支點,Ω形支點外側安裝有V字形斜板; 用于承載滑橇和工件的U形擺桿懸掛在2條平行輸送鏈上,輸送鏈兩側有輪子,在軌道內(nèi)運 行,輸送鏈的上方安裝有履帶驅(qū)動鏈,輸送鏈由重錘張緊裝置向下張緊;輸送機的入口端固 定有入口曲線導向板。本發(fā)明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所述的U形擺桿的上部較寬下部較窄,寬窄部 分為圓弧過渡;U形擺桿的頂部通過調(diào)心軸承吊掛在輸送鏈上,U形擺桿頂部一端用套筒、 螺栓和輸送鏈固定連接,另一端與輸送鏈浮動連接;U形擺桿的底部有支撐橇體的頂桿和 三角形板,每個U形擺桿底部中間位置處固定一個尼龍滾輪。所述的張緊裝置包括兩條獨立的曲線軌道、配重箱和導向輪,每條曲線軌道安裝 在配重箱內(nèi)并和配重箱一起沿配重導向軌垂直升降,張緊裝置上設U形擺桿下降導向板和 U形擺桿返回導向板,U形擺桿下降導向板固定在配重上,U形擺桿返回導向板固定連接到 配重下方的吊桿上,吊桿通過橫桿套在固定導向板垂直段的外面并用螺栓固定。所述的輸送機的入口端設有的曲線導向板(12)由直線的折線和圓弧組成。本發(fā)明具有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是帶Ω形支點的滑橇,保證滑橇在U形擺桿上自 由活動,從而滿足工件45°入槽和出槽的需要;Ω形支點外側的V字形斜板和擺桿上的三 角形板配合,可以防止入槽和出槽時滑橇在液體中漂浮或者傾翻;空擺桿返回時,前、后U
3形擺桿多次發(fā)生交叉,采用上部較寬下部較窄的U形擺桿,可以避免前后U形擺桿交叉時發(fā) 生碰撞或干涉;U形擺桿頂部一端固定,另一端與輸送鏈條浮動連接,可有效補償軌道在制 造和安裝時產(chǎn)生的誤差,且防止運行過程中發(fā)生卡阻;安裝在配重張緊機構上的U形擺桿 下降導向板和返回導向板,可以有效避免擺桿下降時前\后U形擺桿相互干涉;在U形擺桿 輸送機入口端采用曲線導向板可根據(jù)需要調(diào)整擺桿姿態(tài),避免前后U形擺桿發(fā)生干涉。工 件出、入槽角度大(45° ),可以縮短生產(chǎn)線長度,減小占地面積,減少了工件攜帶出槽的液 體,提高化學試劑和油漆的利用率,減少污染。
圖1是本發(fā)明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滑橇與工件支撐示意圖3是圖2的Ω形支點A放大示意圖; 圖4是圖2左視示意圖5是U形擺桿、撬體和槽鋼軌道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4的Ω形支點和擺桿連接放大示意圖; 圖7是配重張緊裝置和擺桿導向板連接結構示意圖。圖1-圖7中1.滑橇,2.滑橇縱梁3.滑橇橫梁,4.支腿,5. U形擺桿,5_1前U形 擺桿,5-2后U形擺桿,6. Ω形支點,7.輸送鏈,8.輪子,9.軌道,10.履帶驅(qū)動鏈,11.重錘 張緊裝置,11-1配重箱,12.入口曲線導向板,13.調(diào)心軸承,14.頂桿,15. ν形斜板,16.尼 龍滾輪,17.曲線軌道,18.導向輪,19.配重導向軌,20. U形擺桿下降導向板,21. U形擺桿返 回導向板,22.吊桿,23.橫桿,24.固定導向板,25.工藝槽,26.擴架板,27.三角形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能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發(fā)明內(nèi)容、特點及效果,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 詳細說明如下,請參閱圖1-圖7。如圖1-圖4所示本發(fā)明的滑橇1由兩根滑橇縱梁2和兩根滑橇縱梁2間的滑橇 橫梁3構成橇體框架;框架上設有支撐工件的支腿4和把滑橇1連接到U形擺桿5上的Ω 形支點6和V字形斜板15,支撐工件的支腿4安裝在滑橇橫梁3上;Ω形支點6共有4件, 布置在滑橇縱梁2的外側,U形擺桿5的底部有支撐橇體1的頂桿14和三角形板27 ;V字 形斜板15焊接在Ω形支點6的立板上;如圖1、圖5所示用于承載滑橇1和工件的U形 擺桿5分前U形擺桿5-1和后U形擺桿5-2,它們分別懸掛在2條平行輸送鏈7上,輸送鏈 7兩側有輪子8,在由槽鋼構成的軌道9內(nèi)運行,兩根軌道9固定在工藝槽25的兩側,擴架 板26將兩根槽鋼剛性連接成整體軌道9,軌道9的上、下坡段和水平段用圓弧段連接;軌道 9設置在輸送鏈7的兩側;輸送鏈7上每隔一定距離有一個異形鏈板,用于吊掛U形擺桿; 異形鏈板內(nèi)襯有調(diào)心軸承,可有效補償軌道和鏈條的累積誤差,保證整體輸送鏈7的安全、 穩(wěn)定、可靠運行;U形擺桿左端的頂部銷軸上裝有套筒,因此左端頂部銷軸被固定在輸送鏈 7上為固定連接;U形擺桿右端的頂部銷軸上沒有套筒,因此右端頂部銷軸可以在調(diào)心軸承 13內(nèi)左右移動,即為浮動連接,可有效補償軌道在制造和安裝過程中產(chǎn)生的誤差;輸送鏈7 的上方安裝有履帶驅(qū)動鏈10,履帶驅(qū)動鏈10帶動輸送鏈7運動,輸送鏈7通過重錘張緊裝
4置11向下張緊,以補償由于磨損造成的輸送鏈7松弛;輸送鏈7帶動空U形擺桿返回時,U 形擺桿5位于工藝設備下方,且呈水平狀態(tài);在輸送鏈7的入口端固定有曲線導向板12,曲 線導向板12由直線的折線和圓弧組成,用于U形擺桿5上升時導向,可根據(jù)需要調(diào)整擺桿 姿態(tài),避免前、后U形擺桿5發(fā)生相互干涉;所述的用圓管折彎、焊接而成的U形擺桿5,其 上部較寬下部較窄,寬窄部分為圓弧過渡,此種上寬下窄的結構可以避免前、后U形擺桿交 叉時發(fā)生碰撞或干涉;U形擺桿5的頂部通過調(diào)心軸承13吊掛在輸送鏈7上,每個U形擺 桿5的底部中間位置處固定一個尼龍滾輪16,以確保U形擺桿5能水平返回;所述的張緊 裝置包括兩條獨立的曲線軌道17、配重箱11、導向輪18,如圖7所示每條用槽鋼彎曲而成 的曲線軌道17安裝在配重箱11內(nèi)并和配重導向軌19,配重箱11沿配重導向軌19垂直升 降,張緊裝置上設U形擺桿下降導向板20和U形擺桿返回導向板21,它們可有效避免U形 擺桿5下降時前、后U形擺桿相互干涉,U形擺桿下降導向板20固定在配重箱11上,U形擺 桿返回導向板21固定連接到配重箱11下方的吊桿22上,吊桿22通過橫桿23用螺栓固定 的套在固定導向板24垂直段的外面,U形擺桿下降導向板20和U形擺桿返回導向板21可 隨配重箱箱11沿配重導向軌19上下移動;如圖1所示在輸送鏈7出口端的固定導向板 24先向上拱起,然后,再折彎向下,在輸送鏈7中間段固定導向板24呈水平狀態(tài),目的是與 軌道9配合使返回入口端的U形擺桿5由垂直狀態(tài)過渡到水平狀態(tài),U形擺桿5呈水平狀 態(tài)返回輸送鏈7的入口端,在輸送鏈7的入口端,軌道9由水平狀態(tài)通過圓弧過渡變?yōu)榇怪?狀態(tài),所述的前U形擺桿5-1和后U形擺桿5-2也由水平逐漸過渡到垂直;因?qū)θ肟谇€導 向板12的形狀進行了特殊設計,保證前U形擺桿5-1的底部始終略高于后U形擺桿5-2, 完全避免發(fā)生交叉和干涉,當前U形擺桿5-1和后U形擺桿5-2進入入口端并接近工藝槽 25時,隨著輸送鏈7在呈折線狀軌道9的引導下,前U形擺桿5-1的底部又低于后U形擺桿 5-2使承載的工件的中心線與水平線呈45°角進入工藝槽25內(nèi),當離開工藝槽25時,前U 形擺桿5-1的底部又高于后U形擺桿5-2使承載的工件的中心線與水平線呈45°角,因此, 工件出、入槽角度大(45° ),可以縮短生產(chǎn)線長度,減小占地面積,減少了工件攜帶出槽的 液體,提高化學試劑和油漆的利用率,減少污染。操作時,履帶驅(qū)動鏈10,驅(qū)動兩條輸送鏈7及懸掛在輸送鏈7上的前U形擺桿5-1 和后U形擺桿5-2運行,滑橇1帶著工件進入輸送鏈7入口端后,首先,滑橇1前端落到垂 直升起的前U形擺桿5-1上,位于滑橇1底部的頂桿14插入滑橇1前端的Ω形支點6內(nèi); 前U形擺桿5-1帶著滑橇1和工件向前運行,接著滑橇1后端落到垂直升起的后U形擺桿 5-2上,位于滑橇1底部的頂桿14插入滑橇后端的Ω形支點6內(nèi);至此,滑橇1和工件完 全轉(zhuǎn)移到前、后U形擺桿5-1、5-2上,由輸送鏈7帶動運行;前、后U形擺桿5-1、5-2可以帶 動滑橇1和工件水平運行,也可以帶動工件下坡和上坡,完成浸漬工藝。頂桿14和Ω形支 點6之間有較大間隙,因此上坡下坡時,滑橇1和前、后U形擺桿5-1、5-2之間轉(zhuǎn)動自如,不 會發(fā)生卡阻。此外,滑橇1上的V字形斜板15和前、后U形擺桿5-1、5-2的三角形板27配 合,可以防止工件在槽液內(nèi)漂浮或者傾翻。其優(yōu)點是帶Ω形支點的滑橇,保證滑橇在U形擺桿上自由活動,Ω形支點外側 的V字形斜板和擺桿上的三角形板配合,可以防止入槽和出槽時滑橇在液體中漂浮或者傾 翻;空擺桿返回時,前、后U形擺桿多次發(fā)生交叉,采用上寬下窄的U形擺桿,可以避免前、后 U形擺桿交叉時發(fā)生碰撞或干涉;U形擺桿頂部一端固定,另一端與輸送鏈條浮動連接,可
5有效補償軌道在制造和安裝時產(chǎn)生的誤差,且防止運行過程中發(fā)生卡阻;安裝在配重張緊 機構上的U形擺桿下降導向板和返回導向板,可以有效避免擺桿下降時前、后U形擺桿相互 干涉;在U形擺桿輸送機入口端采用曲線導向板可根據(jù)需要調(diào)整擺桿姿態(tài),避免前后U形擺 桿發(fā)生干涉。工件出、入槽角度大(45° ),可以縮短生產(chǎn)線長度,減小占地面積,減少了工 件攜帶出槽的液體,提高化學試劑和油漆的利用率,減少污染。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fā)明的范 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 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一種用于汽車涂裝車間的U形擺桿輸送機,它包括滑橇、U形擺桿、鏈條輸送機和軌道,其特征在于滑橇(1)由兩根縱梁(2)和兩根縱梁(2)間的橫梁(3)構成橇體框架;框架上設有支撐工件的支腿(4)和把滑橇(1)連接到U形擺桿(5)上的Ω形支點(6),Ω形支點(6)外側安裝有V字形斜板(15);用于承載滑橇(1)和工件的U形擺桿(5)懸掛在2條平行輸送鏈(7)上,輸送鏈(7)兩側有輪子(8)在軌道(9)內(nèi)運行,輸送鏈(7)的上方安裝有履帶驅(qū)動鏈(10),輸送鏈(7)由重錘張緊裝置(11)向下張緊;輸送機的入口端設有曲線導向板(12)。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車涂裝車間的U形擺桿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 形擺桿(5),其上部較寬下部較窄,寬窄部分為圓弧過渡;U形擺桿(5)的頂部通過調(diào)心軸承 (13)吊掛在輸送鏈(7)上,U形擺桿(5)頂部一端通過套筒、螺栓和輸送鏈(7)固定連接, 另一端與輸送鏈(7)浮動連接;U形擺桿(5)的底部有支撐橇體(1)的頂桿(14)、V字形斜 板(15)和三角形板(27),每個U形擺桿(5)底部的中間位置處固定一個尼龍滾輪(16)。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車涂裝車間的U形擺桿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重錘張緊裝置(11)包括兩條獨立的曲線軌道(17)、配重箱(11-1)和導向輪(18),每條曲 線軌道(17)安裝在重錘張緊裝置(11)的配重箱(11-1)內(nèi)并和配重箱(11-1) 一起沿配重 導向軌(19)垂直升降,重錘張緊裝置上設U形擺桿下降導向板(20)和U形擺桿返回導向 板(21),U形擺桿下降導向板(20)固定在配重箱(11-1)上,U形擺桿返回導向板(21)固定 連接到配重箱(11-1)下方的吊桿(22)上,吊桿(22)通過橫桿(23)套在固定導向板(24) 垂直段的外面并用螺栓固定。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車涂裝車間的U形擺桿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輸送機的入口端設有的曲線導向板(12)由直線的折線和圓弧組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汽車涂裝車間的U形擺桿輸送機,它包括承載工件的滑橇、U形擺桿、軌道、輸送鏈、履帶鏈驅(qū)動裝置、張緊機構及擺桿下降、擺桿返回和入口的曲線導向板;滑橇上設有Ω形支點;前后2個上寬、下窄的U形擺桿承載滑橇和工件,U形擺桿垂直掛在2條平行的兩側帶有輪子的輸送鏈上,輸送鏈在軌道內(nèi)運行;軌道吊掛在鋼結構上;履帶鏈帶動輸送鏈運動,輸送鏈通過張緊裝置向下張緊;張緊裝置上設置擺桿下降和擺桿返回導向板,且隨張緊裝置上下移動;空擺桿呈水平狀返回;在入口端設有擺桿從水平到垂直狀態(tài)的曲線導向板,適用于工件長高比<2.5,≥1超高工件,如重卡駕駛室的輸送,避免超高工件的前后擺桿在返回入口端時產(chǎn)生干涉。
文檔編號B65G23/44GK101898687SQ20101025307
公開日2010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8月13日
發(fā)明者劉明雨, 宋書波, 張俊堂, 張延虎, 戈北京, 王新峰, 韓守習, 高春生 申請人:中國汽車工業(yè)工程公司;機械工業(yè)第四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