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供給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供給裝置,更為具體地,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供給卷紙的供給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數(shù)字式照相機已經(jīng)廣泛用于拍攝許多圖像。為了有效地打印多個圖像數(shù)據(jù),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打印較多片材并免除裁切打印產(chǎn)品的空白的工作。因此,不僅對專業(yè)用打印機,而且對家庭用打印機,均要求提高打印速率和增加無空白的打印產(chǎn)品??紤]到上面的問題,家庭用打印機也開始采用卷紙型打印機,由此在家庭用打印機中也需要卷紙用供紙機構。傳統(tǒng)地,用于使使用者將卷紙的前端插入到或者將卷紙的前端夾持于供紙輥或者紙引導件的方法作為卷紙裝載方法通常是已知的。最近,作為不給使用者帶來負擔的卷紙的供紙機構,經(jīng)常使用如下方法插有卷紙軸的卷紙被裝載到供紙單元內(nèi),并且用于封住卷紙的前端的封條(seal)被移除以完成裝載處理。為了使供紙輥在壓力作用下與卷紙的外周接觸并且使供紙輥沿片材供給方向轉動地驅(qū)動以使卷紙轉動,使用設置于打印機主體或者供給裝置的加壓機構來使使用者所裝載的卷紙軸壓靠供紙輥。于是,使用通過拾取構件拾取卷紙的最外周的前端以供給卷紙的供紙機構。例如,日本特開2006-306511論述了一種盒,所述盒包括施力機構,其用于朝向供紙輥對卷紙施力;和拾取構件,其能與卷紙的外周接觸以拾取卷紙的前端。日本特開 2006-306511還論述了用于在卷紙被裝載到主體之后通過根據(jù)供紙輥的壓接轉動拾取卷紙的前端而抽取卷紙的機構。根據(jù)該機構,即使卷紙被引出之后還有少量的剩余卷紙,卷紙軸也能沿朝向供紙輥的方向移動,使得能夠在卷紙的展開被控制的狀態(tài)下穩(wěn)定地供給卷紙。 即使在卷紙的整個長度較長、由此卷紙本身較重、從而趨于對供紙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情況下, 也能夠通過以將拾取引導件的頂端(tip end)定位于卷紙的轉軸的上方的方式設定拾取引導件與卷紙之間的豎直方向上的位置關系來穩(wěn)定地進行拾取操作。在日本特開平11-11750中,卷紙被可轉動地支撐,并且用于分離卷紙的前端的拾取引導件被施力使得拾取引導件接觸卷紙的外周。拾取引導件的頂端跟隨卷紙的外周的變化而總是定位在卷紙的外周。卷紙被轉動驅(qū)動,卷紙的被拾取前端經(jīng)過外周引導構件與拾取引導件之間,并且卷紙從外周引導構件被輸送到定位在外周引導構件的下游側的紙引導板。為了將卷紙的前端可靠地引導到紙引導板,使紙引導板的開口部的在片材厚度方向上的間隔比形成在拾取引導件與外周引導構件之間的出口的間隔寬。另外,設置沿上下方向平緩的斜面,以使得能夠?qū)⒕砑埖那岸艘龑У较掠蝹取T诩彝ビ么蛴C領域中,期望小型化。但是,在上述傳統(tǒng)的技術中,由用于將卷紙從供紙單元輸送到打印單元的紙引導件來引導卷紙的前端,這不利地影響打印機的小型化。在為了使打印機小型化而使卷紙的內(nèi)徑較小的情況中,卷紙初始具有的卷曲度以及最內(nèi)周部與最外周部之間的卷曲度的變化量變得較大。因此,當將卷紙從拾取引導構件輸送到打印單元時,卷紙的前端的位置根據(jù)直徑和/或卷曲度的不利影響而變化。因此,需要將前端的變化了的位置導向所期望的片材供給方向,以避免卡住卷紙。隨著供給紙的張數(shù)變多,卷紙的直徑變小。由此,在開始使用卷紙時卷紙的卷曲度最小,隨著卷紙的使用,卷紙的卷曲度逐漸變大。經(jīng)過拾取引導件的引導面出來的卷紙的前端的位置也根據(jù)卷紙的卷曲度逐漸變化。為了可靠地引導由此變化的卷紙的前端,具有平緩斜面的紙引導件是必要的。圖8A示出了包括紙引導件的供紙單元的傳統(tǒng)示例。在供紙單元包括紙引導件的情況中,需要紙引導件的安裝面及防止紙引導件變形用的安裝空間。如圖8A所示,由于紙引導件801設置于供紙單元,所以,卷紙收納單元802與在打印期間用于輸送紙的夾送輥 803和夾持輥804之間的距離不能太近。因此,存在使供紙單元小型化的問題。如果去除紙引導件801,則當供給具有較小的直徑的卷紙的端部時,如圖8B所示, 卷紙的卷曲度變得較大。利用傳統(tǒng)的拾取構件805的形狀,在卷紙經(jīng)過轉動中心805a之后, 卷紙的前端卷起。存在如下問題卷紙進入到拾取構件805與夾送輥803之間的空間中,從而使得不能將前端引導到夾送輥803與夾持輥804之間的空間中。在不損害供紙功能的情況下實現(xiàn)小型化是待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旨在一種例如能夠在無需添加比如紙引導件等部件的情況下穩(wěn)定地供給紙的供給裝置。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面,提供一種供給裝置,所述供給裝置包括收納部件,所述收納部件被構造成收納卷紙;拾取引導件,所述拾取引導件被構造成通過與所述卷紙的外周接觸而拾取所述卷紙的前端;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被構造成沿使所述拾取引導件的頂端與所述卷紙的外周接觸的方向?qū)λ鍪叭∫龑Ъ乃鲰敹耸┝Γ缓凸┙o部件,所述供給部件被構造成使所述卷紙轉動,使得所述卷紙的前端被所述拾取引導件拾取并且從所述收納部件供給所述卷紙,其中,隨著所述卷紙的外徑相應于所述卷紙的剩余量的變少而變小, 所述拾取引導件轉動,并且所述拾取引導件的末端沿使由所述拾取引導件拾取的所述卷紙的輸送路徑變窄的方向移動。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供給裝置,所述供給裝置包括收納部件,所述收納部件被構造成收納卷紙;能夠轉動的拾取引導件,所述拾取引導件被構造成通過與所述卷紙的外周接觸而拾取所述卷紙的前端;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被構造成沿使所述拾取引導件的頂端與所述卷紙的外周接觸的方向?qū)λ鍪叭∫龑Ъ乃鲰敹耸┝?;和供給部件,所述供給部件被構造成通過使所述卷紙轉動而使所述卷紙的前端被所述拾取引導件拾取并且從所述收納部件供給所述卷紙,其中,隨著所述卷紙的外徑相應于所述卷紙的剩余量的變少而變小,所述拾取引導件轉動,并且所述拾取引導件的末端移動以限制所述卷紙的輸送路徑。從下面參考附圖對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將變得明顯。
包含在說明書中并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的附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特征和方面,并且與說明書一起用以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打印機和卷紙盒的立體圖。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卷紙盒的截面圖。圖3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拾取引導件與施力彈簧之間的關系的截面圖。圖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卷紙的裝載方向和卷紙軸加壓機構的構造的截面圖。圖5A和圖5B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打印機主體在供給卷紙時的截面圖。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打印機主體的供紙單元在供給卷紙時的放大截面圖。圖7是在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在卷紙被直接裝載到打印機主體內(nèi)而不使用卷紙盒的情況中打印機的立體圖。圖8A和圖8B是闡釋傳統(tǒng)問題的供紙單元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各種示例性實施方式、特征和方面。下面參考圖1至圖6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打印機和卷紙盒的立體圖。卷紙盒1和墨帶盒2能從打印機主體3拆裝并且以進行打印時被裝載到打印機主體3內(nèi)的狀態(tài)示出。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所示的打印機是使用墨帶和卷紙的升華型打印機。為了在一張紙上進行彩色打印,具有黃色、品紅色和青色的顏料墨的墨帶以該順序配置。在一張紙的打印操作中紙被往復或重復輸送,以重復打印多次,由此黃色、品紅色和青色的墨被順次涂覆(overglaze)以形成彩色圖像。因此,在一張紙的打印操作中,消耗與一張紙相當?shù)拿娣e的黃色、品紅色和青色的墨。因此,如果進行打印尺寸差異較大的圖像打印,則準備具有該打印尺寸專用的寬度的卷紙和墨帶,并且如果在打印操作期間能夠更換卷紙和墨帶則是方便的。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卷紙和墨帶相應地被收納于可拆裝的盒中,以使使用者能夠方便地、更少浪費地進行打印。形成為盒構造的卷紙盒1收納將要在打印中使用的卷紙,使得能夠在卷紙未使用時在安全地保護卷紙的狀態(tài)下保管卷紙盒1。以未使用的墨帶被卷繞于卷繞筒中的一個卷繞筒的狀態(tài)示出墨帶盒2。在打印期間,在未使用的墨帶由卷繞筒中的一個卷繞筒卷繞的狀態(tài)下進行打印。墨帶盒2還用以保護墨帶。墨帶盒2被構造成通過盡可能多地覆蓋墨帶而防止在保管期間墨帶被灰塵污染和被撕裂,以及防止墨劣化。由于打印機主體3包括用于卷紙盒1和墨帶盒2中的每一方的盒止動鎖定件,所以卷紙盒1和墨帶盒2能夠獨立地更換。卷紙盒1和墨帶盒2能沿與卷紙被供給時的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拆裝。供紙輥4用于在打印開始之后供給卷紙并且通過驅(qū)動單元(未示出)能夠在待機位置與供紙位置之間移動。當卷紙盒被裝載時,供紙輥4移動到待機位置。待機位置是當卷紙盒1被裝載時橡膠輥單元如不與卷紙接觸的退避位置。供紙輥4能移動到供紙輥4 與裝載到卷紙盒1中的卷紙接觸的位置。當打印操作開始時卷紙盒1受壓力作用。另外, 當供給卷紙時,供紙輥4被驅(qū)動單元轉動驅(qū)動。 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卷紙盒1的截面圖。為了參考,還示出了供紙輥4在供給卷紙時的位置。卷紙盒1包括上殼體101和下殼體102并且能夠圍繞至少作為鉸接部(hinge)的部分IOla開閉(即,能夠樞轉)。在各個殼體的內(nèi)表面設置肋,以減小輸送卷紙時的阻力。減小阻力也便于卷紙的轉動和供給。在進一步減小輸送阻力(艮口, 與輸送相關聯(lián)的阻力)的情況中,小的驅(qū)動輥105可以安裝于殼體101、102的內(nèi)表面。
開口部10 和卷紙前端出口 102b設置于下殼體102,用于使供紙輥4在供給卷紙時能夠抵接卷紙。下殼體102的卷紙前端出口 102b —體地具有用于以拾取引導件103可轉動的方式支撐拾取引導件103的軸構造。施力彈簧104被設置于拾取引導件103的中央部,使得拾取引導件103的頂端103c被施加朝向下殼體102的內(nèi)部方向的力,即被施加在使頂端103c與卷紙的外周接觸的方向上的力。施力彈簧104可以例如是扭轉彈簧104。下面參考圖3詳細說明拾取引導件103的施力方向。圖3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拾取引導件103與施力彈簧104之間的關系的截面圖。施力彈簧104可以是扭轉盤簧,如所示出的那樣,該扭轉盤簧被安裝到設置于拾取引導件103的軸103a。施力彈簧固定端104b被閂鎖到下殼體102,施力彈簧移動端 10 與設置于拾取引導件103的閂鎖部的突起10 接觸,從而使施力彈簧104的施力沿著箭頭A所示的方向施加。因此,以拾取引導件103的頂端103c能夠接觸卷紙的外周的方式對拾取引導件103施力。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總是以拾取引導件103的頂端103c接觸卷紙的外周的方式對拾取引導件103施力。施力彈簧104對拾取引導件103的頂端103c所施加的可期望的載荷被理解為是強度在如下強度范圍內(nèi)的載荷拾取引導件103的頂端103c 的接觸痕跡不殘留于卷紙的外周。圖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卷紙盒1的打開狀態(tài)、卷紙 R相對于下殼體102的裝載方向以及卷紙軸加壓機構5的構造的截面圖。卷紙R在卷紙盒1打開的狀態(tài)下被裝載到卷紙盒1的下殼體102內(nèi)。卷紙R設置有卷紙前端固定封條7,使得卷紙R的前端在卷紙R被裝載之前不會張開。卷紙軸6預先被插入到卷紙R中,并且?guī)в芯砑堓S6的卷紙R從箭頭B所示的方向裝載到下殼體102內(nèi)。為了限制卷紙R的寬度方向,側壁10 設置于下殼體102的右側和左側。各個側壁10 均設有斜面102c,使得能夠容易地裝載卷紙R和卷紙軸6。卷紙軸6的兩個端部6a與設置于下殼體102的側壁10 的卷紙軸限制槽102d接合,使得卷紙R的移動方向和卷紙軸6的移動方向被限制為朝向供紙輥4的方向。即使在卷紙R僅剩余少量的情況中,卷紙軸6也平行地移動以靠近供紙輥4所在側。在裝載卷紙R之后,使用者移除設置于卷紙R的卷紙前端固定封條7并且沿箭頭 C的方向閉合上殼體101。卷紙軸加壓機構5設置于上殼體101。利用卷紙軸加壓機構5, 卷紙軸6被加壓并且相對于上殼體101和下殼體102被約束在適當位置。卷紙軸加壓機構 5可以至少包括卷紙軸加壓彈簧501和卷紙軸加壓引導件502并且被定位在上殼體101的兩個部位,即右部和左部,使得在上殼體101閉合時該兩個部位被定位成與卷紙軸的兩個端部6a的位置對應。利用連接供紙輥4的中心和卷紙軸6的中心的線與卷紙軸加壓機構5的力的矢量重疊的構造,卷紙R能夠被有效地加壓(即,至少被力約束)。當使用者閉合上殼體101時,卷紙軸的兩個端部6a和卷紙軸加壓引導件502被推入,因此卷紙軸加壓彈簧被壓縮,從而使得沿朝向供紙輥4的方向?qū)砑圧加壓。當上殼體 101完全閉合時,上殼體101和下殼體102利用殼體鎖定機構(未示出)相互鎖定,由此限制上殼體101和下殼體102不會打開。圖5A是在供給卷紙期間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打印機主體3的截面圖。 圖5B是供紙單元的放大圖。下面參考圖5A說明打印機主體3的主要構造。通過熱頭(thermal head) 301和壓紙輥302使墨帶和卷紙R進入壓接狀態(tài)。熱頭301基于圖像數(shù)據(jù)部分地加熱卷紙以將墨轉印到卷紙R上,以打印圖像。包括夾持輥303和夾送輥304的一對輸送輥夾持卷紙R以精確地輸送卷紙R。作為卷紙R的去卷曲(de-curl)機構,使用沿與卷紙R的初始卷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曲的輸送路徑。由于在打印期間張力被施加到卷紙R,所以通過使卷紙R經(jīng)過沿與卷紙R的卷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曲的輸送路徑,能夠有效地校正卷紙R的卷曲。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去卷曲輥305和去卷曲引導件306用作去卷曲機構,以引導卷紙R并減小卷紙 R的輸送阻力。由于使用卷紙R,所以設置用于裁切打印產(chǎn)品和/或打印空白部的裁切器307和用于驅(qū)動裁切器37的裁切器馬達308。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上述部件被配置成相互靠近以減小打印機的整體尺寸,并且卷紙盒1和墨帶盒2中的每一方的所有部件均被配置成使得部件的由矩形構造包圍的投影面積變得較小。 圖5A示出了卷紙R處于原位并且供紙輥4壓接卷紙R用于供給卷紙R的狀態(tài)。卷紙R根據(jù)供紙輥4的由于馬達力(未示出)而沿箭頭D方向的轉動而沿箭頭E方向(即, 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卷紙R的最外周的前端被拾取引導件103拾取(即,引導并導向) 并且被從卷紙盒1向打印機主體3輸送。下面參考圖5B說明當卷紙R的剩余量較大時卷紙R的前端的位置。拾取引導件 103的頂端接觸卷紙R的最外周,卷紙R的前端被鏟起(S卩,被引導離開卷紙 并被朝向盒出口 102b輸送。當卷紙R的剩余量較大時,卷紙R的外徑大,而卷紙R的卷曲度(即,可能會被卷紙R的直徑影響的卷曲量)小。因此,卷紙R的被拾取引導件103拾取的前端大致直線行進并且被紙引導件309引導。設置紙引導件309,用于將卷紙R從供紙輥4引導到夾持輥303。為了引導卷紙R 的前端朝向夾持輥303平滑地行進,紙引導件309的頂端309a的位置是重要的,期望該位置盡可能地靠近夾持輥303。由于卷紙R的被拾取部彎曲,所以卷紙R的前端朝向夾持輥303所在側行進并且被夾持在夾持輥303與夾送輥304之間。夾持輥303設置有向徑向方向延伸的突起。卷紙 R通過壓靠夾持輥303并且由設置于夾持輥303的表面的突起(未示出)刺穿而被輸送, 由此實現(xiàn)高的輸送能力。成對的夾持輥303和夾送輥304在打印期間主要進行卷紙R的輸送。由于供紙輥4由橡膠制成,所以供紙輥4可能會在卷紙R上輕微滑動。當拾取引導件103輸送第一片材時,拾取引導件103的頂端完全下降(即,頂端 103c更加靠近下殼體所在側)。隨著所輸送的片材數(shù)量的增加,卷紙R的外徑變小并且拾取引導件103的頂端逐漸抬起(即,頂端103c更加靠近卷紙R的軸向)。轉動中心的下游側(即,拾取引導件103的末端103d)使輸送路徑保持較寬而不積極地限制卷紙R。因此, 初始使用的僅微小地卷曲的卷紙R具有較小的輸送阻力,從而使卷紙R更容易地行進。如果卷紙R的剩余量使得卷紙R的直徑充分地小,從而拾取引導件103的末端接觸下殼體102,則卷紙R不能被排出。因此,為了即使在剩余量較小情況中也確保輸送路徑, 可以以拾取引導件103的末端103d并不接觸下殼體102的方式設定拾取引導件103的形狀和轉動中心的位置??蛇x地,能想象到的是,設置限制拾取引導件103的轉動用的構件, 使得拾取引導件103的末端103d與下殼體102以預定距離間隔開。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打印機主體3的供紙單元在供給卷紙R期間的放大截面圖。更具體地,圖6示出了卷紙R的剩余量變得較小時的構造。拾取引導件103根據(jù)卷紙R的剩余量從圖5A和圖5B所示的位置轉動。如所示的那樣,拾取引導件103移動(即轉動)以接觸卷紙R的外周,或者拾取引導件103以拾取引導件103的一部分被下殼體102限制的方式移動,從而使拾取引導件103的頂端靠近卷紙R 的外周。當卷紙R的剩余量較小時,卷紙R的外徑較小并且卷紙R的卷曲度較大。如果卷曲度較大,則卷紙R的由拾取引導件103拾取的前端趨于朝向圖6中的上部方向行進,從而導致沿著拾取引導件103的行進。如圖6所示,卷紙R的前端經(jīng)過拾取引導件103的末端103d并且卷紙R在與拾取引導件103的末端103d接觸的狀態(tài)下以一定曲率行進。卷紙R被夾持輥303和夾送輥304 夾持。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最大卷曲度至少可以對應于卷紙R的內(nèi)徑。拾取引導件103 的末端103d的頂部被設置成使得卷紙R的前端不會被朝向夾送輥304的上方引導。這即使在具有所述曲率的情況下也是可以的。但是,在卷曲度小于所考慮的卷曲度的情況中,或者在能夠使拾取引導件103與夾送輥304之間的距離較近的情況中,拾取引導件103的末端103d的頂部的設定范圍能夠較寬。如果卷紙R的輸送載荷沒有問題,則能夠沿卷紙R被限制的方向設定拾取引導件103的末端103d。在上述構造的情況下,如果卷紙R的剩余量較大,則能夠使拾取引導件103附近的輸送路徑總體上較寬以減小較不卷曲的卷紙R的輸送載荷。在轉動中心的下游側,可以設置凸部,使得拾取引導件103的末端103d在卷紙R的剩余量減少時使輸送路徑變窄,并且隨著打印的進展拾取引導件103的頂端沿使卷紙輸送路徑變寬的方向轉動。拾取引導件 103的末端103d在用于限制卷紙R的位置處突出。因此,具有較大卷曲度的卷紙R的前端被引導到下部位置以使得能夠?qū)⒕砑圧輸送到夾送輥304。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隨著卷紙R的剩余量減少,通過利用拾取引導件103的轉動,在拾取引導件103的轉動中心的下游側限制卷紙R的卷曲。隨著卷紙R的剩余量減少, 在拾取引導件103的頂端所在側,拾取引導件103沿使卷紙R的輸送路徑變寬的方向轉動。 由此,拾取引導件103的末端103d、即拾取引導件103的頂端103c的另一側的端部沿使輸送路徑變窄的方向移動,由拾取引導件103的在轉動中心的下游側的端部形成的輸送路徑變窄。因此,經(jīng)由拾取引導件能夠?qū)⒕砑埰交剌斔椭链蛴C主體機構,并且通過使供紙機構與打印機構能夠更加靠近地配置而能夠?qū)崿F(xiàn)打印機的小型化。上文中,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示例性實施方式。但是,通過使用如圖7所示的卷紙盒1,并且通過將拾取引導件103設置于主體側而不是將拾取引導件103設置于卷紙盒1,可以產(chǎn)生類似的效果??蛇x地,利用設置于打印機主體701的開閉蓋702,卷紙R可以被直接裝載到打印機主體701內(nèi)。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這些示例性實施方式,而是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能夠進行各種變型和改變。另外,除升華型打印機之外,本發(fā)明還可以應用于在比如噴墨打印機和激光打印機等供紙機構中使用卷紙的情況。盡管在供紙輸送路徑在拾取引導件的下游彎曲的情況中產(chǎn)生較大的效果,但是在供紙輸送路徑被水平地構造的情況中能夠減小由于卷紙的卷曲而產(chǎn)生的卷紙的前端的位置變化。雖然已經(jīng)參考示例性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是應理解,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所公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所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應符合最寬泛的闡釋,以涵蓋所有的變型、 等同結構和功能。權利要求
1.一種供給裝置,其包括收納部件,所述收納部件被構造成收納卷紙;拾取引導件,所述拾取引導件被構造成通過與所述卷紙的外周接觸而拾取所述卷紙的前端;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被構造成沿使所述拾取引導件的頂端與所述卷紙的外周接觸的方向?qū)λ鍪叭∫龑Ъ乃鲰敹耸┝?;和供給部件,所述供給部件被構造成使所述卷紙轉動,使得所述卷紙的前端被所述拾取弓丨導件拾取并且從所述收納部件供給所述卷紙,其中,隨著所述卷紙的外徑相應于所述卷紙的剩余量的變少而變小,所述拾取引導件轉動,并且所述拾取引導件的末端沿使由所述拾取引導件拾取的所述卷紙的輸送路徑變窄的方向移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給部件包括供給輥,并且所述供給部件轉動地驅(qū)動所述供給輥以使與所述供給輥壓靠的所述卷紙轉動。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給裝置還包括一對輸送輥,所述一對輸送輥被構造成輸送從所述收納部件供給的所述卷紙,其中,所述一對輸送輥設置在所述輸送路徑中的在所述拾取引導件的下游的位置處。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從所述收納部件供給的所述卷紙的輸送路徑在所述卷紙的卷曲方向上彎曲。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給裝置還包括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被構造成限制所述拾取引導件的轉動。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納部件以可拆裝的方式安裝到所述供給裝置。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沿與在所述供給部件供給所述卷紙期間的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可拆裝的方式安裝所述收納部件。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取引導件被設置于可拆裝的所述收納部件。
9.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給裝置還包括打印部件,所述打印部件被構造成將圖像打印于由所述供給部件從所述收納部件供給的所述卷紙上。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給裝置還包括去卷曲部件, 所述去卷曲部件被配置在所述打印部件與所述輸送輥之間并且被構造成校正所述卷紙的卷曲,其中,在所述去卷曲部件中,所述輸送路徑沿與所述卷紙的卷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曲。
11.一種供給裝置,其包括收納部件,所述收納部件被構造成收納卷紙;能夠轉動的拾取引導件,所述拾取引導件被構造成通過與所述卷紙的外周接觸而拾取所述卷紙的前端;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被構造成沿使所述拾取引導件的頂端與所述卷紙的外周接觸的方向?qū)λ鍪叭∫龑Ъ乃鲰敹耸┝?;和供給部件,所述供給部件被構造成通過使所述卷紙轉動而使所述卷紙的前端被所述拾取引導件拾取并且從所述收納部件供給所述卷紙,其中,隨著所述卷紙的外徑相應于所述卷紙的剩余量的變少而變小,所述拾取引導件轉動,并且所述拾取引導件的末端移動以限制所述卷紙的輸送路徑。
全文摘要
一種供給裝置,其用于卷紙并且能夠?qū)崿F(xiàn)打印機的小型化和穩(wěn)定供給,該供給裝置對卷紙軸加壓以使卷紙軸壓接供給輥,之后,驅(qū)動供給輥以供給紙,并對拾取引導件施力以使拾取引導件接觸卷紙的外周。在用于拾取卷紙的前端的供給機構中,隨著卷紙的剩余量變少,拾取引導件的頂端沿使紙輸送路徑變寬的方向轉動,并且根據(jù)拾取引導件的轉動,拾取引導件的一部分向接近待輸送的卷紙的方向或者向?qū)砑埵┝Φ姆较蛞苿印?br>
文檔編號B65H16/00GK102431819SQ20111021695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7月29日
發(fā)明者川島英干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