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開閉件以及具有該開閉件的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能夠簡單地開閉袋的開閉件以及具有該開閉件的袋。
背景技術:
近來,各種食品作為內容物而收納于例如使合成紙、合成樹脂制的薄膜貼合而制作的軟質的袋(小袋(pouch))。其中,在作為內容物而收納一點點反復使用的例如鹽、胡椒等調味料、海苔拌飯素、茶葉等的袋上設有塑料制的接合件,其能夠反復開閉(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一般情況下,例如,若小袋是通過將矩形形狀的兩張薄膜粘貼在一起而制作的,則塑料制的接合件沿其短邊設置。在兩張薄膜各自的內表面?zhèn)?,大致遍及短邊的全長設置有 能夠相互卡合分離的凸部和凹部。當打開接合件時,用左右手分別捏住兩張薄膜的接合件的中央附近井向左右張開。由此大致貫穿全長地解除接合件的凸部與凹部的卡合,從而使小袋大開ロ,能夠從中取出內容物。另ー方面,當關閉小袋時,例如,用左手捏住小袋,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從兩張薄膜的外表面?zhèn)劝磯航雍霞亩瞬浚紫?,使接合件的一個端部的凸部與凹部卡合。然后,保持捏著接合件的狀態(tài),一邊使大拇指與食指沿著接合件移動,一邊使凸部與凹部一點一點卡合。該動作持續(xù)至接合件的另ー個端部為止,從而使接合件的凸部與凹部在全長范圍內卡合。由此能夠關閉小袋而將袋封閉。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0-33956號公報然而,上述塑料制的接合件存在其開閉作業(yè)繁瑣的問題。即,打開接合件時、關閉時,均需要使用左右雙手。并且,即使內容物例如是小粒狀的,也難以與之對應地稍微打開接合件,從而大致遍及全長地打開。而且,頻繁能夠引起如下情況,即當關閉接合件時,使凸部與凹部卡合異常困難,且無法目視確認是否卡合好,而只依賴于手指的感觸,從而即使想要卡合好而使手指移動至接合件的另ー個端部,但實際上卻沒有卡合好,而接合件沒有關閉。并且,在接合件為向左右張開的構造的基礎上,例如在安裝于寬度狹窄的(例如,3cm以下左右)的小袋的情況下,由于其打開基本上變得很困難,因此存在實際上無法安裝在袋寬度狹窄的小袋上的問題。另外,例如在內容物為食鹽、海苔拌飯素、茶葉等其一部分包括粒狀、粉狀的食品的情況下,打開接合件而使小袋的開ロ部朝向斜下方,以倒出內容物的方式將其取出,但此時,由于內容物通過接合件,所以粒狀、粉狀的食品進入到接合件的凹部,因而還存在當關閉接合件吋,凸部無法良好地卡合的接合件的構造上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開閉件以及具有該開閉件的袋,S卩,能夠用單手簡單地開閉袋(小袋),并且不會以超過需要的大小來打開袋,而且在安裝于寬度狹窄的袋的情況下,也能夠取出內容物,另外,不會產生夾住粒狀、粉狀等內容物而妨礙袋的關閉的情況。技術方案I的發(fā)明的開閉件,安裝在形成于制作袋的片材上的內容物取出用的狹縫狀的取出ロ,來開閉所述取出ロ,該開閉件的特征在干,具備ー對凸狀的啟封部,它們具有經由與所述取出口對應的狹縫而相互對置的對置部,并且分別沿著所述取出口的ー個端緣與另ー個端緣粘結,且將所述端緣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間部鼓起成凸狀;鉸接部,其分別連結ー對所述啟封部的所述狹縫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并且將一對所述啟封部支承為能夠在關閉所述狹縫的關閉位置、與打開所述狹縫而能夠取出所述內容物的打開位置之間擺動;以及ー對把手部,它們分別以離開所述狹縫的方式設置于ー對所述啟封部,在欲打開所述狹縫時用手指按壓該ー對把手部。
在技術方案I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一對所述鉸接部對打開狀態(tài)的ー對所述啟封部朝向所述關閉位置施力。在技術方案2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的特征在干,一對所述凸狀的啟封部、一對所述鉸接部以及ー對所述把手部通過板狀部件而一體形成,并且ー對所述啟封部粘結在所述片材的外表面?zhèn)?。在技術方案2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一對所述凸狀的啟封部、一對所述鉸接部以及ー對所述把手部通過板狀部件而一體形成,并且ー對所述啟封部粘結在所述片材的內表面?zhèn)?。在技術方案3或者4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5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啟封部根據(jù)拱門狀的彎曲形狀而形成所述凸狀。在技術方案5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6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一對所述啟封部形成為在俯視觀察時所述狹縫具有平緩的彎曲形狀。在技術方案3或者4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7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啟封部根據(jù)彎曲形狀而形成所述凸狀。在技術方案:Γ7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8的發(fā)明的特征在干,具有封閉片,其貼附于所述取出口、用于關閉所述取出口,并且隨著所述啟封部的打開動作而被切斷,從而打開所述取出ロ。在技術方案2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9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一對所述啟封部和一對所述鉸接部的構成包括筆直地延伸的一對導軌部、和與所述導軌部卡合而使所述導軌部彎曲成所述凸狀的整形部。在技術方案9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0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導軌部與所述整形部用ー個部件構成。在技術方案9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1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導軌部與所述整形部用分體的部件構成。在技術方案10或者11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2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導軌部具有貼附于所述取出口的內表面?zhèn)鹊幕俊乃龌苛⑵鸲炌ㄋ鋈〕隹诘哪_部、以及進行所述卡合的卡合部。在技術方案擴12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3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封閉片,其貼附于所述取出口、用于關閉所述取出口,并且隨著所述啟封部的打開動作而被切斷,從而打開所述取出ロ。在技術方案13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4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整形部具有封閉所述狹縫的封閉部。在技術方案f 14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5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啟封部的經由所述狹縫而相互對置的部分,具有能夠相互卡合分離的嵌合部。在技術方案f 15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6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啟封部上設有限制所述內容物的取出量的薄膜狀的篩部。在技術方案I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7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啟封部的筆直延伸的部分在所述開ロ部打開時形成為彎曲形狀。
在技術方案I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8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ー對所述啟封部形成為對開式半圓筒狀,配置于所述打開位置時形成為圓筒狀,并且構成有在外周面連續(xù)的外螺紋部。技術方案19的發(fā)明的袋通過片材來制作,該袋的特征在于,具備狹縫狀的取出ロ,其用于將收納于內側的內容物取出;和開閉件,其安裝于所述取出口,用于開閉所述取出口,所述開閉件是技術方案廣18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根據(jù)技術方案I的本發(fā)明,通過用單手來操作把持部,能夠簡單地開閉袋的取出ロ。并且,以與啟封部的大小對應的大小來使取出口開ロ,從而不會以超過需要的大小使取出口打開。并且,由于啟封部大致整體打開,所以在安裝于寬度狹窄的袋的情況下也能夠取出內容物。另外,例如,在內容物為小的粒狀、粉狀等的情況下,將啟封部配置于打開位置而使取出口開ロ,并以使該取出口位于下方的方式使袋斜向傾斜,以倒出的方式取出內容物,由于這些內容物不與啟封部的對置部接觸,因而當啟封部返回至關閉位置吋,內容物不會夾在這些對置部之間的狹縫中而妨礙袋的關閉。即,能夠可靠地關閉狹縫而提高封閉性。根據(jù)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配置于打開位置的打開狀態(tài)的啟封部,被鉸接部朝向關閉位置施力,從而尤其不會進行關閉動作,通過使手(手指)從把持部離開,由此能夠從打開位置返回至關閉位置。根據(jù)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開閉件整體由板狀部件一體地形成,從而構成簡單,并且通過粘結在片材的外表面?zhèn)龋纱四軌蚝唵蔚匕惭b于袋。根據(jù)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開閉件整體由板狀部件一體地形成,從而構成簡單,并且通過粘結在片材的內表面?zhèn)龋瑥亩_閉件在其搬運過程中等不存在被其它部件卡掛的擔憂。根據(jù)技術方案5的發(fā)明,當啟封部配置于打開位置吋,能夠構成將兩個拱門狀的彎曲形狀對合在一起的形狀的開ロ部。根據(jù)技術方案6的發(fā)明,在俯視觀察時,上述狹縫形成為平緩的彎曲形狀,從而開ロ部不是平面地、而是立體地形成,因此能夠容易取出內容物。根據(jù)技術方案7的發(fā)明,當啟封部配置于打開位置吋,能夠構成將兩個彎曲形狀對合在一起的形狀的開ロ部。根據(jù)技術方案8的發(fā)明,利用封閉片,能夠將袋封閉。根據(jù)技術方案9的發(fā)明,例如,當將袋啟封時,通過使導軌部與整形部卡合,由此能夠使導軌部彎曲。即,在啟封之前,通過預先使導軌部形成為大致平坦,由此能夠容易操作袋。根據(jù)技術方案10的發(fā)明,通過用ー個部件來形成導軌部和整形部,由此不存在丟失整形部等的擔憂。根據(jù)技術方案11的發(fā)明,通過用兩個部件來形成導軌部和整形部,例如,能夠利用適合各自的功能的材料來形成。根據(jù)技術方案12的發(fā)明,通過將基部貼附于取出ロ的內表面?zhèn)龋纱四軌蛱岣叽姆忾]性。根據(jù)技術方案13的發(fā)明,利用封閉片,能夠將袋封閉。 根據(jù)技術方案14的發(fā)明,利用封閉部,能夠進ー步提高袋的封閉性。根據(jù)技術方案15的發(fā)明,通過使嵌合部嵌合,從而能夠提高狹縫的封閉性。根據(jù)技術方案16的發(fā)明,通過設置篩部,能夠限制例如鹽、胡椒、辣椒等內容物的取出量,從而能夠適量取出。根據(jù)技術方案17的發(fā)明,啟封部在初次打開之前能夠構成為大致平坦,從而與彎曲形狀比較,操作方便。根據(jù)技術方案18的發(fā)明,能夠在形成為圓筒狀的啟封部的外螺紋部上直接安裝例如泵、噴霧型的噴嘴等。根據(jù)技術方案19的發(fā)明,袋具有技術方案f 18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從而作為袋整體能夠起到這些開閉件的效果。
圖I是說明開閉件I的圖,圖I (A)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I的立體圖,圖I (B)是從圖I (A)中的箭頭Ml方向觀察開閉件I的圖,圖I (C)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I的立體圖,圖I (D)是從圖I (C)中的箭頭M2方向觀察開閉件I的圖。圖2是說明在袋Y上安裝有開閉件I的狀態(tài)的圖,圖2 (A)是主視圖,圖2 (B)是圖2 (A)中的M3-M3線向視圖,圖2 (C)是說明袋Y的取出口 T的圖。圖3是說明開閉件I的開閉動作的圖,圖3 (A廠圖3 (C)與圖2 (A)中的M4-M4線向視圖對應,圖3 (A)表示關閉位置P1,圖3 (B)表示開閉中途,圖3 (C)表示打開位置P2,圖3 (D)是從圖3 (C)中的箭頭M5方向觀察的圖。圖4 (A)是表示阻隔性基材41的安裝位置的圖,圖4 (B)是圖4 (A)中的M6-M6線向視圖,圖4 (C)是表示其它的例子的與圖4 (B)相當?shù)膱D。圖5 (A) 圖5 (F)是對在取出ロ T上作為篩部42而設有篩部件42B 42F的例子進行說明的圖。圖6 (A)是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一個角部Y2而使開閉件I朝向側面的例子的圖,圖6 (B)是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兩個角部Yl、Y2而使開閉件I朝向側面的例子的圖。圖7 (A)是表示開閉件I位于關閉位置Pl以及打開位置P2的狀態(tài)下的自立袋的圖,圖7 (B)是表示四邊(五邊)密封袋的圖,圖7 (C)是表示三邊(四邊)密封袋的圖,圖7(D)是表示枕袋(背貼)的圖,圖7 (E)是表示折疊袋(能夠自立)的圖,圖7 (F)是表示折疊枕袋(背貼)的圖,圖7 (G)是表示平ロ袋(管)、側密封袋的圖。圖8是說明用于將開閉件I安裝于折疊袋、折疊枕袋的這些袋Y的前加工的圖。
圖9 (A) 圖9 (G)是說明開閉件I的封閉構造的示意圖。圖10 (A) 圖10 (F)是說明嵌合模式的圖。圖11 (A)是表示遍及袋Y的一邊的大致全長形成取出ロ T的例子的圖,圖11 (B)是表示覆蓋該取出ロ T整體的開閉件I的例子的圖。圖12 (A)是表示圖2所示的開閉件I在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側粘結的例子的圖,圖12 (B)是表示圖11所示的開閉件I在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側粘結的例子的圖。圖13 CA)"圖13 (E)是說明開閉件2的圖,圖13 (A)是位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2的頂視圖(俯視圖),圖13 (B)是主視圖,圖13 (C)是右視圖,圖13 (D)是位于打開位 置P2的開閉件2的主視圖,圖13 (E)是右視圖。圖14 (A) 圖14 (D)是說明分別形狀不同的開閉件3、4、8、9的立體圖。圖15是說明由兩個部分構成的開閉件5的分解立體圖。圖16 (A)是安裝于袋Y的開閉件5的頂視圖(俯視圖),圖16 (B)是圖16 (A)中的M7-M7線向視圖。圖17是對設于導軌主體55的基端側的封閉部52a進行說明的圖。圖18是對設于整形部件60的打開輔助件65進行說明的立體圖。圖19是對開閉件5相對于袋Y的其它的安裝方法進行說明的頂視圖(俯視圖)。圖20 (A)是對設在開閉件5的導軌主體55上的封閉部52a進行說明的圖,圖20
(B)是對設在開閉件5的整形部件60上的嵌合部43A進行說明的圖。圖21 (A)是對用于使導軌主體71彎曲的其它的構成進行說明的立體圖,圖21 (B)是從圖21 (A)中的箭頭M8方向觀察的圖,圖21 (C)是說明從圖21 (B)的狀態(tài)使整形部件73反轉的狀態(tài)的圖。圖22 (A)是安裝開閉件7并將其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狀態(tài)的袋Y (自立袋)的立體圖,圖22 (B)是圖22 (A)中的開閉件7的放大圖,圖22 (C)是表示開閉件7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23 (A)是表示使用前(例如,輸送時、保管時)的開閉件83的整體的立體圖,圖
23(B)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3的立體圖,圖23 (C)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83的立體圖,圖23 (D)是作為開閉件83的變形例的開閉件83A的立體圖。圖24 (A)是表示使用前(例如,輸送時、保管時)的開閉件84的整體的立體圖,圖
24(B)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4的立體圖,圖24 (C)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84的立體圖,圖24 (D)是作為開閉件84的變形例的開閉件84A的立體圖。圖25 (A)是構成開閉件85的調整部件60的立體圖,圖25 (B)、圖25 (C)是導軌部件50的立體圖,圖25 (D)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5的立體圖,圖25 (E)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85的立體圖,圖25 (F)是作為開閉件83的變形例的開閉件85A的立體圖。圖26 (A)是構成開閉件86的調整部件60的立體圖,圖26 (B)、圖26 (C)是導軌部件50的立體圖,圖26 (D)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6的立體圖,圖26 (E)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86的立體圖。圖27 (A)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7的立體圖,圖27 (B)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87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此外,各附圖中,對相同或者類似的部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適當?shù)厥÷运鼈兊闹貜驼f明。并且各附圖中,適當?shù)厥÷哉f明中不需要的部件等的圖示。<實施方式I >參照圖f圖27,對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I的開閉件I、進行說明。其中,圖I是說明開閉件I的圖,圖I (A)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I的立體圖,圖I (B)是從圖I (A)中的箭頭Ml方向觀察開閉件I的圖,圖I (C)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I的立體圖,圖I (D)是從圖I (C)中的箭頭M2方向觀察開閉件I的圖。并且,圖2是說明在袋(小袋)Y上安裝有開閉件I的狀態(tài)的圖,圖2 (A)是主視圖,圖2 (B)是圖2 (A)中的M3-M3線向視圖,圖2 (C)是說明袋Y的取出口 T的圖。并且,圖3是說明開閉件I的開閉動作的圖,圖3 (A) 圖3 (C)與圖2 (A)中的M4-M4線向視圖對應,圖3
(A)表示關閉位置P1,圖3 (B)表示開閉中途,圖3 (C)表示打開位置P2,圖3 (D)是從圖3 (C)中的箭頭M5方向觀察的圖。此外,以下的說明中,代替將啟封部11、12配置于關閉位置P1、打開位置P2,適當?shù)匾韵嗤囊饬x稱作將開閉件I配置于關閉位置P1、打開位置P2。如圖I (A廣圖I (D)所示,開閉件I具有一對啟封部10 (—個啟封部11、另ー個啟封部12)、一對鉸接部20 (—個鉸接部21、另ー個鉸接部22)、以及ー對把手部30 (—個把手部31、另ー個把手部32),并且整體由一張板狀的部件一體地構成。此外,以下的說明中,對于開閉件整體一體構成的構造,適當?shù)胤Q作“一片式構造”。并且,對于開閉件整體由多個(兩個)部件構成的構造,適當?shù)胤Q作“兩片式構造”。并且,只要沒有特別指明,以下說明的開閉件是一片式構造。啟封部11、12是長板狀的部分,形成為長邊方向上的中間部附近以凸狀隆起、而整體平緩地彎曲的彎曲形狀。啟封部11、12可擺動地支承于鉸接部21、22,井能夠在圖I
(A)、(B)所示的關閉位置Pl與圖I (C)、(D)所示的打開位置P2之間移動(擺動)。在啟封部11、12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狀態(tài)下,一個啟封部11的對置面(對置部)Ila與另ー個啟封部12的對置面(對置部)12a經由狹縫S對置,并且在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狀態(tài)下,對置面lla、12a相互分離從而在兩者間形成開ロ部N。其中,開ロ部N的開ロ方向為箭頭NI方向,這與后述那樣從袋Y取出例如粒狀、粉狀的內容物時的取出方向(圖3 (C)中的箭頭Kl方向)大致一致。而且,上述的對置面11a、12a與開ロ部N的開ロ方向(箭頭NI方向)交叉(在圖示例中為正交)。因此,當取出內容物時,粒狀、粉狀的內容物不在對置面11 a、12a上通過,即不與對置面lla、12a接觸,從而不會附著于對置面lla、12a。因此即使在啟封部11、12配置在關閉位置Pl的情況下,也基本不可能在狹縫S中夾有內容物,從而能夠防止由于內容物夾在狹縫S中而引起的封閉性的降低。鉸接部21、22是近似半圓狀的部分,上述啟封部11、12在其長邊方向(狹縫S的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分別連結。在鉸接部21、22上,且在表面?zhèn)鹊闹醒?,形成有與上述的狹縫S連接的切ロ K。鉸接部21、22由于該切ロ K而被分為與一個啟封部11連接的部分21a、22a、和與另ー個啟封部12連接的部分21b、22b。對于鉸接部21、22而言,上述切ロ K僅在表面?zhèn)刃纬?,里面?zhèn)葰埩糇鳛閿[動中心的連結部H。即,鉸接部21的部分21a與部分21b通過該連結部H而能夠擺動地連結。同樣,鉸接部22的部分22a與部分22b通過該連結部H而能夠擺動地連結。開閉件I整體構成為以這些鉸接部21、22的連結部H、H為基準而能夠擺動(開閉自如),在圖I (A)、(B)所示的關閉位置Pl與圖I (C)、(D)所示的打開位置P2之間擺動。此外,例如,若開閉件I由合成樹脂形成,則連結部H能夠彈性變形,從而能夠對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啟封部11、12朝向關閉位置Pl施力。因此使用者不需要用手來使打開位置P2的啟封部11、12移動至關閉位置P1。把手部31、32是長板狀的部分,以從上述啟封部11、12的長邊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即從最高隆起的部分的附近分別離開狹縫S的方式設置。使用者通過分別用不同的手指(例如,食指與大拇指)朝向下方按壓這些把手部31、32,從而能夠以較小的力使開閉件I的啟封部11、12打開。此外,在圖示例子中,把手部31形成為比把手部32長,但也可以形成為相同的長度。如圖2所示,開閉件I設置為覆蓋袋Y的狹縫狀的取出ロ T。其中,作為袋Y,以四邊密封袋為例進行說明,并且以將開閉件I斜向安裝在該袋Y的一個角部Yi附近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此外,如后述那樣,作為袋Y,也可以使用四邊封袋以外的其它各種袋,并且開閉件I也并不限定于安裝于角部,也可以安裝于其它安裝位置。對于安裝上述開閉件I的袋(小袋)Y而言,將兩張矩形(或者方形)的表側的片材A和里側的片材B分別在四邊進行粘結而在周邊設有粘結部C。作為片材A、B可以使用紙、合成紙、合成樹脂薄膜、金屬薄膜、層疊有不同材料的層壓薄膜以及生物塑料等。并且,作為合成樹脂薄膜,可以使用尼龍、聚酯、聚苯こ烯、聚こ烯、聚丙烯、EVA、EVOH、PVA、PVC、PVDC等。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分別將片材A、B的朝向外側的面設為外表面Al、BI,將朝向內側的面設為內表面A2、B2。這樣,對于片材A、B而言,對各自的內表面A2、B2的周邊進行粘結而設有粘結部C,并且開閉件I設置在構成袋Y的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上。 圖2所示的例子中,開閉件I以其啟封部11、12斜向橫貫袋的一個角部Yl的方式安裝。如圖2 (C)所示,在構成袋Y的表側的片材A上,以橫貫袋Y的角部Yl的方式斜向形成狹縫狀的取出ロ T。該取出ロ T是用于將收納于袋Y的內容物(未圖示)向袋Y的外部(外側)取出的部件。其中,作為內容物可以舉出糖、ロ香糖、零食等點心類、鹽、胡椒、辣椒等調味料以及最近流行的營養(yǎng)輔助食品等,可以考慮粒狀、粉狀、片劑狀等液體以外的任意內容物。其中,本發(fā)明中,對于作為內容物不會一次大量使用而是一點一點、多次頻繁地使用的情況尤其有效。即,作為開閉件I適合安裝在頻繁地開閉的袋Y上。將上述片材A的取出ロ T在邊界相互對置的端緣中的ー個(角部Yl側)設為端緣A3,將另ー個(與角部Yl相反的ー側)設為端緣A4,它們沿著狹縫狀的取出口 T形成。此外,端緣A3、A4不僅僅是狹義的線狀的端緣,也包括該附近的帯狀的區(qū)域。這樣,在端緣A3、A4上,能夠成為片材A的外表面Al側和內表面A2側。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開閉件I粘結在片材A的外表面Al側。即,片材A的外表面Al的端緣A3與一個啟封部11 (的背面)粘結,端緣A4與另ー個啟封部12 (的背面)粘結,由此將端緣A3、A4鼓起而成為與啟封部11、12相同形狀的拱門狀的彎曲形狀。由此當開閉件I位于關閉位置Pl時,片材A的狹縫狀的取出ロ T與開閉件I的狹縫S大致一致。因此如后述那樣,若打開狹縫S,則同時打開取出ロT而開ロ。
此外,以下,這樣將從片材A (或者片材B)的外側(外表面Al偵D安裝(粘結)開閉件的粘貼方法適當?shù)胤Q作“表面粘貼”。與此相對,將如后述那樣地在片材A的內側(內表面Al偵D安裝(粘結)開閉件的粘貼方法稱作“里面粘貼”,另外,將開閉件的一部分貫通片材A的安裝方法稱作“貫通粘貼”。另外,對于開閉件I而言,鉸接部21、22的背面粘結在片材A的外表面Al的粘結部C附近,并且把手部31、32粘結在片材A的外表面Al。此外,把手部31、32也可以不進行粘結,但在粘結的情況下,開閉件I進行開閉動作時的開閉件I本身的動作以及袋Y的形狀穩(wěn)定。這樣,對于開閉件I而言,通過使狹縫S與狹縫狀的取出ロ T對合地粘結,從而能夠簡單地安裝于袋Y的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因此開閉件I即使相對于在內部(內側)收納內各物而作為廣品完成的袋Y,例如,在制造時的最終エ序中、或者在最終エ序結束后,也能夠作為其它エ序而簡單地進行安裝。
并且,對于開閉件I而言,如圖2所示,在狹縫S的長度比袋Y的寬度W (圖2 (A)中的左右方向的長度)短的情況下,與例如袋Y遍及其全寬開ロ的情況比較,開ロ部分變小,從而當從袋Y中取出細小的粒狀、或者粉狀的內容物吋,如噴水壺(噴壺)那樣將開ロ部分縮頸,從而能夠防止沒有必要地大量取出內容物,而是能夠一點一點地取出。此外,如圖2 (A)、(C)所示,在袋Y上,且在粘結部C設置透孔Cl,例如,也可以在銷售時,將鉤等卡掛在該透孔Cl上而吊起。透孔Cl設置在袋Y的寬度W的中央即可。參照圖3,對開閉件I的開閉動作進行說明。其中,對于圖2 (C)所示的、表側的片材A中的比取出口 T靠近角部Yl側的三角形狀的部分(參照斜線部分)而言,其內表面A2預先粘結于里側的片材B的內表面B2即可。S卩,如圖3 (A)所示,該三角形狀的部分粘結在啟封部11側。由此,如后述那樣能夠各易取出內各物。此外,也可以將表側的片材A中的、不是斜線部分整體而是斜線部分中的沿著取出ロ T的端緣Y3以帶狀粘結于里側的片材B0當從取出口 T將收納于袋Y的內容物取出時,用單手(例如,右手)從圖中的右側握持圖2 (A)所示的袋Y的開閉件I的下方,將食指放在位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I的ー個把手部31上,大拇指放在另ー個把手部32上并分別向下方按壓。由此如圖3 (A)、(B)所示,開閉件I以鉸接部21、22的連結部H為中心擺動,從而打開狹縫S。而且,對于開閉件I而言,若如圖3 (C)所示,將把手部31、32配置于大致朝向下方的打開位置P2,則如圖3(D)所示,將啟封部11、12較大地開ロ,從而在對置面Ila與對置面12a之間形成開ロ部N,同時取出口 T被較大地開ロ。使袋Y從該狀態(tài)傾斜,而使開ロ部N朝向斜下方,從而能夠取出內容物。此時,如圖3 (C)所示,由于里側的片材B粘結在啟封部11側,所以不會妨礙內容物在取出方向(箭頭Kl方向)上通過。當取出內容物后,若手指離開開閉件1,則如上述那樣借助連結部H的弾性,開閉件I回歸至關閉位置P1。若如以上那樣利用開閉件1,則能夠用單手簡單地開閉袋(小袋)。并且作為開閉件1,若將其大小、尤其是將啟封部11、12的長度(狹縫S的長度)符合內容物的大小的開閉件I安裝于袋Y,則與上述接合件不同,當取出內容物吋,不會使袋Y超過需要地打開。并且在安裝于寬度狹窄的袋Y的情況下也能夠取出內容物。另外,與接合件不同,即使內容物為粒狀、粉狀等,當從開ロ部N取出這些內容物時,它們不會與啟封部11、12的對置面lla、12a接觸而附著,從而當啟封部11、12配置于關閉位置Pl時,不會在狹縫S中夾有內容物。因此與以往的接合件比較,能夠簡單地提高封閉性。圖4中表示為了提高袋Y的阻隔性(封閉性)、而設有阻隔性基材(封閉片)41的例子。圖4 (A)是表示阻隔性基材41的安裝位置的圖,(B)是(A)中的M6-M6線向視圖,(C)是表示其它例子的與圖4 (B)相當?shù)膱D。如圖4 (A)、(B)所示,片狀的阻隔性基材41以覆蓋取出口 T的整體的方式貼附于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此外,可代替地,也可以如圖4(C)所示,將阻隔性基材41貼附于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側。作為阻隔性基材41能夠可靠地確保阻隔性,并且需要隨著開閉件I的打開動作而切斷,例如可以使用鋁箔以及與之相當?shù)牟牧?。由此,能夠保持啟封前的袋Y的封閉性。此外,在圖示例子中,阻隔性基材41仿效大致形成為符合啟封部11、12、鉸接部21、22的形狀。此外,作為用于具有阻隔性的構成,也可以構成為不設置上述阻隔性基材41,例如不完全切斷取出口 T,而是預先切斷片材A的厚度的1(Γ90%,具有阻隔性,并且保持初次啟封性。
圖5中表示在取出口 T上作為篩部42而設有篩部件42B 42F的例子。當打開取出口 T而取出內容物時,例如在內容物為鹽、胡椒、辣椒等的情況下,優(yōu)選限制取出量。因此設有篩部件42B12F。篩部件42B12F均是通過折疊片狀部件而收納于表側的片材A與里側的片材B之間的部件,一個端緣42a貼附于取出ロ T的一個端緣A3,另ー個端緣42b貼附于取出口 T的另ー個端緣A4。并且,篩部件42B 42F中的篩部件42B 42E用于鹽、胡椒等而貫穿設置有多個小孔42c,剰余的篩部件42F用于辣椒等而貫穿設置有比鹽、胡椒用的透孔大的透孔42d。并且,篩部件42B、42D、42F收納在表側的片材A與里側的片材B之間的、以取出口 T為邊界而離角部Yl遠的ー側,篩部件42C、42E收納在離角部Yl近的ー側。并且篩部件42B、42C、42F對折形成,為了順利地進行開閉件I的開閉而將篩部件42D、42E形成為四折。此外,作為篩部件42也可以由具有伸縮性的片狀的部件形成。如圖6所示,通過去除袋Y的一部分,能夠變更開閉件I的安裝位置。圖6 (A)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一個角部Y2而使開閉件I朝向側面的例子,(B)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兩個角部Y1、Y2而使開閉件I朝向側面的例子。此外,若去除角部Υ1、Υ2,則袋Y的剰余的部分開ロ,從而在該部分上,新設粘結部C。上述圖2所示的開閉件I斜向地配設于袋Y的角部Υ1。如圖2、圖6 (Α)、(Β)所示,通過變更開閉件I的安裝位置,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對內容物的取出容易性、尤其內容物為粒狀、粉狀等的情況下的取出容易性(流動性)進行調整。例如,在相同大小的開閉件I的情況下,上述三個例子中,圖6 (B)的內容物的流動性最高,圖2所示的內容物的流動性最低。圖7中表示將開閉件I安裝在各種形態(tài)的袋Y上的例子。圖7 (A)表示開閉件I位于關閉位置(Pl)以及打開位置(Ρ2)的狀態(tài)下的自立袋,(B)表示四邊(五邊)形密封袋,
(C)表示三邊(四邊)形密封袋,(D)表示枕袋(背貼),(E)表示折疊袋(能夠自行站立),(F)表示折疊枕袋(背貼),(G)表示平ロ袋(管)、側密封袋。此外,圖7 (B) (G)的各袋Y中,均是開閉件I配置于關閉位置Ρ1。并且,圖7 (A) (G)所示的各袋Y適當?shù)乇硎救コ私遣康睦?,當然例如也可以如圖7 ( Γ (G)中雙點劃線所示,不去除角部,而是在這些角部上安裝開閉件I。圖8是說明用于將開閉件I安裝于折疊袋、折疊枕袋的對這些袋Y進行前加工的圖。這些袋Y能夠自立,如圖8 (A)所示,對于開閉件I的安裝位置而言,在表側的片材A與里側的片材B之間,成為片材Aa、Bb存在的四張重疊的狀態(tài)。因此在圖8 (A)所示的例子中,與以里面?zhèn)鹊娜龔埰腂、Bb、Aa的斜線所示的部分對應的部分重疊地進行粘結。由此如圖8 (C)所示,能夠與ー張片材B同樣地處理三張片材B、Bb、Aa。并且在圖8 (B)所示的例子中,將四張重疊的部分的兩張作為去除部Ya而去除,從而新設粘結部C。由此能夠將ー張片材Aa作為里側的片材B來使用。這樣,本實施方式I的開閉件I相對于圖7所示的各種形態(tài)的袋Y,通過去除或粘結其一部分,就能夠容易使用。此外,安裝(使用)有開閉件I、以及后述的開閉件2、的袋Y是本發(fā)明的袋Y。圖9 (A) (G)是說明開閉件I的封閉構造的示意圖。開閉件I即使設有上述圖4所示的阻隔性基材41,該阻隔性基材41也在開閉件I初次打開時被切斷,從而對之后的袋Y內的封閉性不起作用。因此如圖9 (A)所示,當開閉件I配置于關閉位置Pl時,在啟封部11、12的經由狹縫S而相互對置的對置面(對置部)11a、12a上,設有能夠相互卡合分 離的嵌合部43A。此外,嵌合部43A也可以設置在鉸接部21、22的對置面上。嵌合部43A構成為,例如在圖9 (A)所示的啟封部11、12的對置面lla、12a的大致整周上設置圖10 (A) (F)所示的由凸部與凹部、鉤與鉤等組合構成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此外,根據(jù)所需的封閉性的程度來決定選擇圖10 (A) (F)所示的嵌合模式中的任ー個。例如,在要求較高的封閉性的情況下,選擇圖10 (B)所示的模式,并且,在不要求較高的封閉性的情況下,選擇圖10 (F)所示的模式。此外,在卡合分離時,實現(xiàn)較高的封閉性的嵌合模式比實現(xiàn)較低的封閉性的嵌合模式需要更大的力,因而開閉時的操作性差。圖9 (B)所示的嵌合部43B構成為,在啟封部11的內周面?zhèn)?,設置進入啟封部12的內周面?zhèn)鹊某崞瑺钔共縧ib。圖9 (C)所示的嵌合部43C構成為,在啟封部11的外周面?zhèn)龋O置能夠與啟封部12的外周面?zhèn)瓤ê系某崞瑺钔共?1c。圖9 (D)所示的嵌合部43D構成為,以使啟封部11的外周面向另ー個啟封部12側延長的方式設置半圓筒狀的擋板lidi,并在該擋板Ildl的內側設置延伸的翅片狀凸部lld2,使該翅片狀凸部lld2卡合于另ー個啟封部12的、與對置面12a相反的一側的面12b。圖9 (E)所示的嵌合部43E構成為,在啟封部11的外周面?zhèn)?,翅片狀地設置粘著部He,在其內表面上涂覆粘著劑,而粘著于啟封部12的外周面。圖9 (F)所示的嵌合部43F構成為,使圖9 (E)所示的粘著部Ile向與對置面Ila相反的一側延長,而使延長部分的一部分Ilf與啟封部11的外周面粘結。圖9 (G)所示的嵌合部43G是圖9 (A)所示的嵌合部43A與圖9 (B)所示的嵌合部43B的組合。這樣,也可以適當?shù)亟M合這些嵌合部43A 43G來進行使用。圖11 (A)是表示遍及袋Y的一邊的大致全寬形成有取出ロ T的例子的圖,圖11
(B)是表示覆蓋取出ロ T整體的開閉件I的例子的圖。這樣,開閉件I也能夠遍及袋Y的全寬或者全高(高度方向的全長)設置,尤其,在使全寬或者全高小的袋Y的取出口 T較大開ロ的情況下有效。此外,如圖11 (A)所示,表側的片材A的比取出口 T靠上的部分(斜線部分)與圖2 (C)所示的相同,與里側的片材B粘結即可。此時,也可以代替斜線部分整體,而使斜線部分中的沿取出口 T的帶狀的部分粘結。由此當使取出口 T開ロ而取出內容物吋,難以妨礙里側的片材B。并且也可以如圖11 (A)、(B)所示,在袋Y的上端的粘結部C的例如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貫穿設置透孔Cl,該透孔Cl在銷售時等進行陳列的情況下,用于卡掛鉤等。并且也可以使圖11 (B)中的ー個把手部31向袋Y的外側延長,并在該延長部分上設置透孔Cl。此外,圖11 (B)所示的例子中,若在袋Y的里側的片材B上設置例如Y字形的襯墊(骨架未圖示),則也能夠進行袋Y的層疊。圖12 (A)、(B)中表示里面粘貼一片式構造的開閉件I的例子。與圖2的例示不同,圖12 (A)表示圖2所示的開閉件I粘結在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側的例子,與圖11的例示不同,圖12 (B)表示圖11所示的開閉件I粘結在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側的例子。這樣,開閉件I相對于表側的片材A,不僅安裝(粘結)于其外表面Al,也能夠安裝(粘結)于內表面A2。此時,開閉件I不向袋Y的外部露出,從而例·如在袋Y的操作過程中,不會有開閉件I被其它部件卡掛的擔憂。圖13 (ΑΓ (E)中,表示與上述開閉件I相比、啟封部的形狀不同的一片式構造的開閉件2。圖13 (A)是位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2的頂視圖(俯視圖),(B)是主視圖,(C)是右視圖,(D)是位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2的主視圖,(E)是右視圖。此外,開閉件2的鉸接部21、22構成為與上述的開閉件I相同。對于開閉件2而言,如圖13 (A)所示,頂視(俯視)觀察時,狹縫S形成為從中心C2尚開而平緩地彎曲。即,啟封部IlA的對置面Ila與啟封部12A的對置面12a形成為在相同方向上平緩地彎曲。若以中心C2為基準,則對置面Ila朝向下方彎曲成凸狀,對置面12a朝向下方彎曲成凹狀。并且啟封部11A、12A的外側的面(離中心C2遠的面)IIh、12b分別向外側平緩地彎曲成凸狀。因此當開閉件2配置于打開位置P2時,如圖13 (D)、(E)所示,對置面11a、12a分離從而較大地開ロ,并且,相對于連接鉸接部21、22的連結部H、H的中心C2,對置面Ila位于上側井向上方以凸狀彎曲,另ー方面,對置面12a位于下側井向下方以凹狀彎曲。即,形成開ロ部的對置面lla、12a的高度不同。因此當從袋Y內取出內容物時,容易從對置面12a側取出。此外,開閉件2以啟封部11A、12A的外側的面llh、12b向外側鼓出的方式形成,從而例如長邊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向外側鼓出最大的部分的附近,能夠兼作圖I所示的開閉件I的把手部31、32。即,這樣,通過形成啟封部11A、12A,能夠省略從啟封部11A、12A向外側突出的把手部,從而能夠實現(xiàn)形狀的簡化,并且能夠穩(wěn)固地構成相當于把手部31、32的部分,進而能夠減少開閉件2在搬運過程中等造成的把手部的破損。圖14 (A) 圖14 (D)是表示分別形狀不同的一片式構造、且彎曲形狀的開閉件
3、4、8、9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此外,這些開閉件3、4、8、9的鉸接部21、22與圖I所示的開閉件I的鉸接部21、22相同。并且省略了開閉件8、9的板厚的圖示。圖14 (A)所示的開閉件3的啟封部11B、12B形成為彎曲形狀。該開閉件3在啟封部11B、12B配置于打開位置的情況下,開ロ部構成ー個大的四邊形。圖14 (B)所示的開閉件4的啟封部11C、12C形成為兩段的彎曲形狀。該開閉件3在啟封部11C、12C配置于打開位置的情況下,開ロ部構成相互以角部連接的兩個小的四邊形。開閉件4適用于收納在袋Y內的內容物例如為比較小的粒狀、片劑狀的情況。圖14 (C)所示的開閉件8的啟封部11D、12D形成為梯形形狀。該開閉件8當啟封部11D、12D配置于打開位置時,構成六邊形的開ロ部。圖14 (D)所示的開閉件9的啟封部11E、12E形成為五邊形。該開閉件9當啟封部11E、12E配置于打開位置時,構成八邊形的開ロ部。
圖15是說明兩片式構造的(由兩個部分構成)開閉件5的分解立體圖。該圖所示的例子中,開閉件貫通粘貼。如該圖所示,開閉件5具備筆直地延伸的導軌部件(導軌部)50、以及使該導軌部件50彎曲的整形部件(整形部)60。導軌部件50具有片狀的基部51、立起設置于基部51且沿基部51較長地延伸的ー對腳部52、分別從腳部52的上端向外側突出的一對卡合部53、以及從腳部52的長邊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下側向外側延伸的把手部54。上述腳部52與卡合部53成為一體而構成導軌主體55。導軌主體55形成為使兩個與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呈“L ”字形的部件對合。在導軌主體55上且沿長邊方向形成有狹縫S。除了設于導軌主體55的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的連結部H,該狹縫S貫通至導軌主體55的下端。S卩,導軌主體55被狹縫S大致分為兩半,并且構成為能夠以作為擺動中心的連結部H為基準地擺動。此外,導軌部件50整體形成為能夠被接下來說明的整形部件60容易地彎曲的材質及大小。
整形部件60具有平緩地彎曲的ー對彎曲部61、和設于其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的鉸接對應部62、62,并且在下端側,遍及其長邊方向的全長而形成有與上述導軌主體55卡合的槽部63。該槽部63的與長邊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狀形成為與上述導軌部件50的導軌主體55的剖面形狀大致相同。整形部件60被沿長邊方向延伸的狹縫SI分割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通過以埋入狹縫SI的方式配置的封閉部(初次斷開)64而連結。因此若如后述那樣,捏住封閉部64的端部的捏手64a而剝下(去除)封閉部64,則在寬度方向上將整形部件60分離。圖15所示的開閉件5,通過使預先安裝于袋Y的導軌部件50與整形部件60卡合而構成整體。圖16 (A)是安裝于袋Y的開閉件5的頂視圖(俯視圖),圖16 (B)是圖16 (A)中的M7-M7線向視圖。這些圖所示的開閉件5是兩片式構造。如圖16 (B)所示,導軌部件50以如下狀態(tài)配置,即,基部51以及把手部54、54與片材A的內表面A2粘結,腳部52從內表面A2側向外表面Al側貫通取出ロ T,而且卡合部53從片材A的外表面Al稍微浮起。相對于該狀態(tài)下的導軌主體55 (腳部52以及卡合部53),使整形部件60的槽部63的ー個端部卡合,并保持該卡合狀態(tài),另外使整形部件60沿導軌主體55滑動移動。而且,若整形部件60的一個端部到達導軌主體55的另ー個端部,則導軌主體55的長邊方向上的中央部仿效整形部件60的彎曲部61而彎曲。由此結束開閉件5相對于袋Y的安裝。接下來,當從袋Y取出內容物時,首先,拉拽整形部件60的封閉部64的捏手64而除去封閉部64 (—次啟封)。由此整形部件60被分割為兩個部分,但由于這兩個部分分別與導軌主體55卡合,從而繼續(xù)保持導軌主體55的彎曲形狀。該狀態(tài)下,若從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側按下把手部54,則切斷基部51的狹縫S所對應的部分(二次啟封),并且打開狹縫S而開ロ,從而能夠取出內容物。此外在上述開閉件5中,導軌主體55的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附近的具有連結部H的附近、以及整形部件60的鉸接對應部62,與具有連結部H的鉸接部對應,并且整形部件60的彎曲部61、以及導軌主體55的由于彎曲部61而彎曲的部分與啟封部對應。如上述那樣,圖15、圖16所示的開閉件5由導軌部件50與整形部件60這兩個部分構成,并采用如下構成,即使導軌部件50的腳部52貫通取出ロ T,并且使把手部54、基部51粘結于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從而能夠提高袋Y的封閉性。
圖17是對設于導軌主體55的基端側的封閉部52a進行說明的圖。在腳部52、52各自的內側的基端部上設有能夠彈性變形的封閉部52a、52a。若開閉件5關閉而關閉腳部52,52吋,則封閉部52a、52a相互抵接而變形。由此能夠提高取出口 T的封閉性。圖18是對設于整形部件60的打開輔助件65進行說明的立體圖。打開輔助件65具有把手65a,并具有卡合部(未圖示),該卡合部安裝在離把手65a遠的ー側的彎曲部61,并且能夠與近的ー側的彎曲部61卡合分離。當打開開閉件5時,通過向斜上方抬起把手65a,能夠順利地進行打開,另ー方面,當關閉開閉件5時,使打開輔助件65的卡合部與彎曲部61卡合,來防止彎曲部61、61分離。即,作為鎖而發(fā)揮作用,從而防止袋Y的取出口 T沒有必要地開ロ。圖19是對開閉件5相對于袋Y的其它的安裝方法、即表面粘貼的例子進行說明的頂視圖(俯視圖)。袋Y中,開閉件5的狹縫S的角部Yl側除去表側的片材A,只留下里側的片材B。由此在表側的片材A的端緣Y4與里側的片材B之間形成取出ロ T。導軌部件50 的基部51從端緣Y4上進行粘結。此時,狹縫S的位置與端緣Y4大致一致。S卩,基部51的大致一半與里側的片材B的內表面B2粘結,剩余的一半與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粘結。由此結束導軌部件50相對于袋Y的安裝。之后,與圖15所示的例子相同,通過使整形部件60與導軌主體55卡合而使導軌主體55彎曲,來結束開閉件5整體相對于袋Y的安裝。根據(jù)本例,開閉件5相對于袋Y的安裝極其容易。圖20 (A)是對在開閉件5的導軌主體55的腳部52的基端部的內側設有封閉部52a的例子進行說明的圖,圖20 (B)是對在開閉件5的整形部件60上設有嵌合部43A的例子進行說明的圖。作為封閉部52a,能夠使用圖17所示的封閉部。并且作為嵌合部43A,能夠設置上述圖9、圖10所示的嵌合部,由此能夠提高封閉性。并且在圖15等所示的開閉件5中,對在導軌部件50側設有把手部54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代替地,在整形部件60側設置把手部54A。圖21 (A)是對用于使導軌主體71彎曲的其它構成進行說明的立體圖,(B)是從
(A)中的箭頭M8方向觀察的圖,(C)是說明從(B)的狀態(tài)使整形部件73反轉的狀態(tài)的圖。圖21所示的例子中,導軌主體71與使之彎曲的彎曲部件72、73 (整形部件)一體構成,彎曲部件72、73可擺動地支承于導軌主體71。此外,本例是兩片式構造的特殊的形態(tài)。導軌主體71在左右的兩側面上分別具有卡合凹部71a、71b。另ー方面,對于半圓狀的整形部件72而言,長邊方向上的中間部經由鉸接部Hl而可擺動地支承于導軌主體71,并且,沿長邊方向形成有卡合凸部72a。該卡合凸部72a能夠相對于導軌主體71的卡合凹部71a卡合分離。另ー方面,半圓狀的整形部件73經由板狀的連結部件75而支承于導軌主體71。整形部件73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間部經由鉸接部H2而可擺動地支承于該連結部件75,并且沿長邊方向形成有卡合凸部73b。該卡合凸部73b能夠相對于導軌主體71的卡合凹部71b卡合分離。并且連結部件75經由鉸接部H3而可擺動地支承于導軌主體71。從圖21(A)、
(B)所示的狀態(tài)開始,通過使整形部件72以鉸接部Hl為基準而向圖21(B)中的順時針旋轉(擺動)90度,從而使卡合凸部72a與卡合凹部71a卡合,并且通過使整形部件73以鉸接部H2為基準而繞圖21 (B)中的逆時針旋轉(擺動)90度,從而使卡合凸部73b與卡合凹部71b卡合,由此,能夠使導軌主體71成為仿效整形部件72、73的形狀的彎曲形狀。并且,從圖21(B)所示的狀態(tài)開始,若使整形部件73以鉸接部H2為基準而向圖中的順時針旋轉90度,則整形部件73的側面73d與連結部件75接觸。從該狀態(tài)開始,進ー步使連結部件75與整形部件73 —起以鉸接部H3為基準而向該圖中的順時針旋轉90度,則整形部件73的定位銷73c插入導軌主體71的定位孔71c,而如圖21 (C)所示整形部件73與整形部件72相鄰配置。S卩,在圖21 (A)所示的狀態(tài)下,兩個整形部件72、73分別以端部側朝向外側的方式展開,與此相對,在圖21 (C)所示的狀態(tài)下,整形部件73與整形部件72相鄰而緊湊地被收納。其中,圖21 (C)所示的狀態(tài)是具有開閉件6的袋Y流通時的狀態(tài),當將袋Y啟封時,相反地從圖21 (C)至圖21 (B),進而如上述那樣,使導軌主體71彎曲。圖21所示的例子中,開閉件6整體能夠由ー個部件構成,在流通時能夠緊湊并且不形成彎曲形狀而是形成平面形狀,當將袋Y啟封時能夠簡單地使開閉件6成為彎曲形狀。圖22中表示本發(fā)明的應用例。圖22 (A)是安裝有開閉件7的狀態(tài)下的袋Y (自立袋)的立體圖,圖22 (B)是圖22 (A)中的開閉件7的放大圖,圖22 (C)是表示開閉件7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此外,圖示例子的袋Y是例如洗發(fā)劑、護發(fā)素等液體的補充容器,作為內容物,收納有洗發(fā)劑、護發(fā)素。
開閉件7具有相當于啟封部的對開蓋81、82、鉸接部83、84、以及把手部85、86。此外,在圖示例子中,對開蓋81、82的高度(軸向的長度)比較長,從而也可以不設置把手部85、86。在對開蓋81、82上,且在各自的外周面上半周半周地螺旋刻印有外螺紋部81a、82a。這些對開蓋81、82以鉸接部83、84來連結,并且在鉸接部83、84之間形成有狹縫S。對開蓋81、82的內周面與袋Y的片材A的外表面Al粘結。并且,在片材A上且在與狹縫S對應的位置形成狹縫狀的取出ロ(未圖示),并且該開ロ部被阻隔性基材(未圖示)覆蓋。對于該開閉件7而言,若相對于ー個對開蓋81,以鉸接部83、84為基準而使另ー個對開蓋82旋轉約180度,則去除阻隔性基材的一部分,并且將兩個對開蓋81、82合起來而構成大致圓筒狀的蓋。而且,在該蓋的外周面,半周的外螺紋部81a、82a連接而在整周上形成外螺紋部。相對于這樣形成的蓋,通過在其外螺紋部螺紋接合泵、噴霧型的噴嘴,操作這些泵、噴嘴,從而能夠利用袋Y內的內容物。此外,為了提高與泵、噴嘴的密接性,最好預先在蓋的端部設置硅等的墊片Pa。根據(jù)本例,不需要以往作為洗發(fā)劑、護發(fā)素的容器而使用的硬質的容器,從而能夠有助于節(jié)省資源。參照圖23,說明帶槽的一片式構造、且表面粘貼用的開閉件83。圖23 (A)是表示使用前(例如,輸送時、保管吋)的開閉件83的整體的立體圖,圖23 (B)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3的立體圖,圖23 (C)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83的立體圖,圖23 (D)是作為開閉件83的變形例的開閉件83A的立體圖。開閉件83具有經由筆直地延伸的狹縫S而相互對置的一對啟封部11、12 ;可擺動(開閉)地支承這些啟封部11、12的一對鉸接部21、22 ;以及ー對把手部31、32。鉸接部21、22、以及把手部31、32與圖I所示的開閉件I的鉸接部與把手部相同。此外,圖23 (B)的開閉件83的關閉位置Pl與圖I (A)的開閉件I的關閉位置Pl相當。使用前,啟封部11、12分別形成為直線狀,被在長邊方向的大致中央從表面?zhèn)乳_始形成的狹縫狀的槽V3而分為關節(jié)部11A、11B、關節(jié)部12A、12B,它們通過設于槽V3的里面?zhèn)鹊倪B接部U3而連接。并且,關節(jié)部11A、12A經由“ V”字形的槽Vl的里面?zhèn)鹊倪B接部Ul而連接,另外,關節(jié)部11B、12B經由“ V”字形的槽V2的里面?zhèn)鹊倪B接部U2而連接。SP,在開閉件83的表面?zhèn)刃纬捎胁郏?、¥2、¥3,在它們的里面?zhèn)仍O有連接部仍、似、仍。此外,圖示例子中,以覆蓋狹縫S的方式設有導軌狀的封閉部(初次斷開),而提高搬運時、保管時等的袋Y的封閉性。當使用開閉件83時,在剝下封閉部64后,如圖23 (B)所示,通過使開閉件83在槽V1、V3上折曲成谷、而在槽V2上折曲成山,由此啟封部11、12以與槽V1、V2的切口角度對應的角度被鎖定。此時成為開閉件83(啟封部11、12)的關閉位置P1。從該狀態(tài)開始,通過按壓把手部31、32,能夠配置于圖23 (C)所示的打開位置P2,在對置面Ila與對置面12a之間構成四邊形的開ロ部N,能夠從該開ロ部N取出袋(未圖示)的內容物。此外,在對置面lla、12a上,為了提高關閉位置Pl的封閉性而設置能夠相互卡合分離的嵌合部43A (參照圖9、圖10)。與圖2所示的開閉件I相同,上述的開閉件83從袋Y的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 側開始貼附(粘結)。使用前、即搬運時、保管時等,該開閉件83整體不立體地彎曲或屈曲,而構成為大致平坦,從而搬運性、保管性優(yōu)異。圖23 (D)中,表示作為上述開閉件83的變形例的開閉件83A。對于開閉件83A而言,使開閉件83的啟封部11、12如圖所示地朝向正面?zhèn)?表面?zhèn)?平緩地彎曲,其它構成與開閉件83相同。當該開閉件83A配置于打開位置P2 (未圖示)時,其開ロ部N的形狀成為各邊向外側鼓出的四邊形,與開閉件83的情況下的單純的四邊形比較,能夠增大開ロ面積。此外,在圖23中,對各啟封部11、12分別由兩個關節(jié)部構成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例如若各啟封部11、12分別由三個關節(jié)部構成則開ロ部N形成為六邊形,若由四個關節(jié)部構成則開ロ部N形成為八邊形,若由五個關節(jié)部構成則開ロ部N形成為十邊形。這樣,若增加構成各啟封部11、12的關節(jié)部的個數(shù),則開ロ部的形狀接近圓形,從而能夠有效地確保大的開ロ面積。參照圖24,說明帶槽的一片式構造、以及里面粘貼用的開閉件84。圖24 (A)是表示使用前(例如,輸送時、保管吋)的開閉件84的整體的立體圖,圖24 (B)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4的立體圖,圖24 (C)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84的立體圖,圖24
(D)是作為開閉件84的變形例的開閉件84A的立體圖。圖24所示的開閉件84如上述那樣地是里面粘貼用的開閉件。S卩,與圖12所示的開閉件I相同,貼附于袋Y的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因此,與圖23所示的表面粘貼用的開閉件83相比,槽V1、V2、V3與連接部U1、U2、U3的位置關系相反。S卩,圖23的表面粘貼用的開閉件83中,在表面?zhèn)?正面?zhèn)葓D23 (A)中右側的面)形成有槽VI、V2、V3,在貼附于片材A的外表面Al的里面?zhèn)?背面?zhèn)?形成有連接部仍、似、仍。與此相對,對于里面粘貼用的開閉件84而言,在貼附于片材A的內表面A2的表面?zhèn)?正面?zhèn)葓D24 (A)中右側的面)形成有連接部Ul、U2、U3,在里面?zhèn)?背面?zhèn)?形成有槽VI、V2、V3。由此開閉件84能夠從圖24 (A)所示的大致平面上的狀態(tài)向圖24 (B)所示的彎曲狀態(tài)的關閉位置P2變形。此外,除了槽¥1、¥2、¥3、連接部仍、似、仍的位置,開閉件84的其它構成與圖23所示的開閉件83相同。此外,開閉件84也可以如圖24 (D)所示的開閉件84A那樣形成為啟封部11、12的關節(jié)部11A、11B、12A、12B朝向外側平緩地彎曲。此時,起到與圖23 (D)的開閉件83A相同的效果。
參照圖25,說明帶槽的兩片式構造的開閉件85。此外,開閉件85的基本的構成在與圖15所示的構成相同,但在整形部件60不形成為彎曲形狀而是大致直線狀地形成的方面、以及把手部54A、54A不設于導軌部件50側而設于調整部件60側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圖25 (A)是構成開閉件85的調整部件60的立體圖,圖25 (B)、圖25 (C)是導軌部件50的立體圖,圖25 (D)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5的立體圖,圖25 (E)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85的立體圖,圖25 (F)是作為開閉件83的變形例的開閉件85A的立體圖。如圖25 (B)、(C)所示,導軌部件50具有片狀的基部51、以及由立起設置于基部51的腳部52與卡合部53構成的導軌主體55,在導軌主體55的基端部內側,設有圖17所示的封閉部52a。另ー方面,如圖25 (A)所示,整形部件60具有經由狹縫S而相互對置的一對啟封部61C、61C,在該啟封部61A、61A上,設有與圖23所示的相同的槽V1、V2、V3、以及連接部Ul、U2、U3。S卩,啟封部61C、61C分別構成為,利用與槽V3對應的連接部U3來連接關節(jié)部61A、61B。此外,狹縫S被封閉部64封閉。在相對于袋Y而貫通粘貼導軌部件50后, 使整形部件60的槽部63與導軌主體55卡合,由此能夠構成開閉件85整體。該狀態(tài)下,開閉件85整體大致構成在平面上,從而輸送時、保管時方便。使用時,如圖25 (D)所示,開閉件85從槽VI、V2、V3開始彎曲并配置于關閉位置P1,另外,由于配置于圖25 (E)所示的打開位置P2,能夠形成四邊形的開ロ部N,從而能夠取出內容物。圖25 (F)中表示作為上述的開閉件85的變形例的開閉件85A。對于開閉件85A而言,使開閉件85的啟封部61C如圖所示地朝向正面?zhèn)?表面?zhèn)?平緩地彎曲,其它的構成與開閉件85相同。當該開閉件85A配置于打開位置P2 (未圖示)時,其開ロ部N的形狀形成為各邊向外側鼓出的四邊形,與開閉件85的情況的單純的四邊形比較,能夠增大開ロ面積。此外,上述的兩片式構造的開閉件85、85A也可以代替貫通粘貼地使用表面粘貼。參照圖26說明帶槽的兩片式構造的開閉件86。其中,開閉件86的基本的構成與圖15所示的構成相同,但在整形部件60不形成為彎曲形狀而大致直線狀地形成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圖26 (A)是構成開閉件86的調整部件60的立體圖,圖26 (B)、圖26 (C)是導軌部件50的立體圖,圖26 (D)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6的立體圖,圖26 (E)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86的立體圖。圖26所示的開閉件86能夠起到與圖25所示的開閉件85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圖25、圖26所示的開閉件85、86中,當構成各自的啟封部61C的關節(jié)部的個數(shù)為三個吋,開ロ部N的形狀能夠形成六邊形,當為四個時能夠形成八邊形,當為五個時能夠形成十邊形。參照圖27,說明一片式構造、且表面粘貼用的開閉件87。圖27 (A)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7的立體圖,圖27 (B)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87的立體圖。開閉件87具備經由狹縫S而相互對置的一對啟封部91、92、分別將它們的兩端部連結起來的鉸接部93、94、以及從啟封部91、92向外側延伸的把手部95、96。啟封部91、92以直線狀延伸的方式構成。與此相對,鉸接部93、93以在啟封部91、92的端部向正面?zhèn)?表面?zhèn)?彎曲的方式構成。在鉸接部93、94的表面?zhèn)刃纬捎信c狹縫S對應的切ロ K,且被該切ロ分為部分93a、93b、以及部分94a、94b。在切ロ K的里面?zhèn)仍O有連結部H。該連結部H成為啟封部91、92的擺動中心。此外,狹縫S的表面?zhèn)缺痪哂心笫?4a的封閉部64封閉。對于上述構成的開閉件87而言,通過相對于ー個啟封部96、而使另一個啟封部95以鉸接部93、94的連結部H為基準地反轉約180度,使部分93a、93b的里面?zhèn)认嗷ズ显谝黄穑⑶也糠?4a、94b的背面相互合在一起,由此,借助鉸接部93、94的弾性而能夠配置于圖27 (B)所示的打開位置P2,并能夠在對置面91a、92a之間構成開ロ部N。此外,在對置面91a、92a上設有上述的嵌合部43A。開閉件87是一片式的極其簡單的構成,并且在輸送時、保管時大致成為平面狀,從而輸送性、互補性優(yōu)異。附圖標記說明I 9、83 87...開閉件;10、11、11A 11E、12、12A 12E. · ·啟封部;lla、12a···對置面(對置部);20、21、22、62、93、94· · ·鉸接部;31、32、54、54Α· · ·把手部;41...阻隔性基材(封閉片);42、42B 42F...篩部;43A 43G...嵌合部;50...導軌部件(導 軌部);51...基部;52...腳部;53...卡合部;55、71...導軌主體;60…整形部件(整形部);64. · ·封閉部;81、82. · ·對開蓋(啟封部);81a、82a. · ·外螺紋部;A. · ·表側的片材;A1、BI...片材的外表面;A2、B2...片材的內表面;B...里側的片材;P1...關閉位置;P2...打開位置;s...狹縫;T...取出口;Y...袋。
權利要求
1.一種開閉件,安裝在形成于制作袋的片材上的內容物取出用的狹縫狀的取出口,用于開閉所述取出口,該開閉件的特征在于,具備 一對凸狀的啟封部,它們具有經由與所述取出口對應的狹縫而相互對置的對置部,并且分別沿著所述取出口的一個端緣和另一個端緣粘結,并將所述端緣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間部鼓起成凸狀; 鉸接部,其分別連結一對所述啟封部的所述狹縫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并且將一對所述啟封部支承為能夠在關閉所述狹縫的關閉位置、與打開所述狹縫而能夠取出所述內容物的打開位置之間擺動;以及 一對把手部,它們分別以離開所述狹縫的方式設置于一對所述啟封部,在欲打開所述狹縫時用手指按壓該一對把手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一對所述鉸接部對打開狀態(tài)的一對所述啟封部朝向所述關閉位置施力。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一對所述凸狀的啟封部、一對所述鉸接部以及一對所述把手部通過板狀部件而一體形成,并且一對所述啟封部粘結在所述片材的外表面?zhèn)取?br>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一對所述凸狀的啟封部、一對所述鉸接部以及一對所述把手部通過板狀部件而一體形成,并且一對所述啟封部粘結在所述片材的內表面?zhèn)取?br>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啟封部利用拱門狀的彎曲形狀而形成所述凸狀。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一對所述啟封部形成為在俯視觀察時所述狹縫具有平緩的彎曲形狀。
7.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啟封部利用彎曲形狀而形成所述凸狀。
8.根據(jù)權利要求3 7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封閉片,其貼附于所述取出口、用于關閉所述取出口,并且隨著所述啟封部的打開動作而被切斷,從而打開所述取出口。
9.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一對所述啟封部和一對所述鉸接部的構成包括筆直地延伸的一對導軌部、和與所述導軌部卡合而使所述導軌部彎曲成所述凸狀的整形部。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軌部與所述整形部用一個部件構成。
11.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軌部與所述整形部用分體的部件構成。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軌部具有貼附于所述取出口的內表面?zhèn)鹊幕俊乃龌苛⑵鸲炌ㄋ鋈〕隹诘哪_部、以及進行所述卡合的卡合部。
13.根據(jù)權利要求擴12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封閉片,其貼附于所述取出口、用于關閉所述取出口,并且隨著所述啟封部的打開動作而被切斷,從而打開所述取出口。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形部具有封閉所述狹縫的封閉部。
15.根據(jù)權利要求f14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啟封部的經由所述狹縫而相互對置 的部分,具有能夠相互卡合分離的嵌合部。
16.根據(jù)權利要求f15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啟封部上設有限制所述內容物的取出量的薄膜狀的篩部。
17.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啟封部的筆直延伸的部分在所述開口部打開時形成為彎曲形狀。
18.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一對所述啟封部形成為對開式半圓筒狀,配置于所述打開位置時形成為圓筒狀,并且構成有在外周面連續(xù)的外螺紋部。
19.一種袋,是利用片材制作的袋,該袋的特征在于,具備 狹縫狀的取出口,其用于將收納于內側的內容物取出;和 開閉件,其安裝于所述取出口,用于開閉所述取出口, 所述開閉件是權利要求廣18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開閉件,能用單手簡單地開閉袋(小袋),且不會以超過所需的大小使袋打開,即使在安裝于寬度窄的袋的情況下也能取出內容物,且不會夾入粒狀、粉狀等內容物從而妨礙袋的關閉。該開閉件具備一對凸狀的啟封部(11、12),經由與袋的取出口對應的狹縫(S)而相互對置,并且分別沿取出口的一個端緣和另一個端緣粘結而將端緣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間部鼓起成凸狀;鉸接部(21、22),分別連結啟封部(11、12)的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并且將啟封部(11、12)支承為能夠在關閉狹縫(S)的關閉位置(P1)與打開狹縫(S)而能夠取出內容物的打開位置(P2)間擺動;一對把手部(31、32),分別以離開狹縫(S)的方式設置于啟封部(11、12),在欲打開狹縫時用手指按壓一對把手部。
文檔編號B65D33/30GK102858647SQ20118001886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4月15日
發(fā)明者日野智晴 申請人:日野智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