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工件供給裝置及工件供給方法

文檔序號:4359783閱讀:18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工件供給裝置及工件供給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工件供給裝置及工件供給方法。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例如在日本特開2010-143685號公報中記載的一種工件供給裝置,該工件供給裝置具備多個載體和將多個載體收納的載體殼體。各載體將多個工件以排列成一維狀的方式保持。各載體以自身所保持的多個工件的配置間隔被送出裝置從載體殼體送出。保持在載體上的多個工件被依次以預定的取出位置取出并配置在作業(yè)臺上的加工位置上。工件被取出的載體被輥狀的內(nèi)側導向器引導而向下方移動的同時,其搬送方向反轉180°而被回收殼體收納。在這種工件供給裝置中,由于能夠只從取出位置取出工件,所以能夠相對地實現(xiàn)設備的小型化。 但是,在日本特開2010-143685號公報的載體的表面上形成有排成一列的多個口袋。各口袋具有與工件的外形形狀對應的形狀,并從載體的表面凹陷。而且,在這些口袋中分別收納保持工件。根據(jù)此結構,能夠將工件良好地牢固地保持。但是,在載體的背面,相當于口袋的部分分別作為突部形成。因此,在載體反轉時,這些口袋相互干擾,或干擾到所述內(nèi)側導向器,從而有可能阻礙載體的順利搬送。另外,在這種工件供給裝置中,需要在送出裝置能夠送出載體的位置(送出位置)上設置裝有工件的載體殼體。因此,要考慮在作業(yè)臺的附近設置了托盤更換裝置(traychanger)的結構。在托盤更換裝置上積載多個裝有工件的載體殼體。托盤更換裝置將多個載體殼體中的I個移動到送出位置。然后,當從載體殼體取出了工件時,托盤更換裝置使工件空了的載體殼體從送出位置移動,并將下一個裝有工件的載體殼體移動到送出位置。但是,在多個工序中的每個工序上存在作業(yè)臺的情況下,必須在每個作業(yè)臺上設置大型的托盤更換裝置。因此,需要每個工序需要具有與作業(yè)臺及托盤更換裝置的相應的設置面積,導致設備的設置面積增大。另外,上述公報中,載體具有收納凹部(工件接收用口袋),在該收納凹部中收納工件。因此,為了防止工件從載體的收納凹部脫落,需要采用通過熱熔接在載體的表面上粘貼蓋帶而將收納凹部封閉的結構。但是,若熱熔接蓋帶,則載體難以被再利用,所以這也是導致成本升高的原因。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第I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良好地保持工件的同時順利地搬送載體的工件供給裝置及工件供給方法。本發(fā)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減小設備的設置面積的工件供給裝置及工件供給方法。本發(fā)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抑制工件從載體脫落的同時、容易再利用載體的工件供給裝置及工件供給方法。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I目的,本發(fā)明的第I方式的工件供給裝置,具有可撓性的多個載體、載體殼體、送出部、導向部、及回收部。所述多個載體分別包括具有表面及背面的底座和從該底座的表面突出的多個工件保持部。所述多個工件保持部成一維狀排列,且分別保持工件。所述載體殼體收納所述多個載體。所述送出部將收納在所述載體殼體中的所述多個載體分別沿著送出方向朝向工件取出位置送出。所述導向部將被所述送出部送出的所述載體在以所述背面為內(nèi)側的方式彎曲的狀態(tài)下向與所述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引導。所述回收部將被所述導向部引導的所述載體回收。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I目的,本發(fā)明的第2方式的工件供給方法具備以下工序。準備具有可撓性的多個載體的工序。所述多個載體分別包括具有表面及背面的底座和從該底座的表面突出的多個工件保持部。所述多個工件保持部成一維狀排列。在多個工件保持部上分別保持工件的工序。將所述多個載體收納到載體殼體內(nèi)部的工序。從所述載體殼體向工件取出位置沿著送出方向送出載體的工序。將被送出的所述載體在以所述背面為內(nèi)側的方式彎曲的狀態(tài)下轉換到與所述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工序。將方向轉換了的載體回收的工序。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2目的,本發(fā)明的第3方式的工件供給裝置,具有可撓性的多個載體、多個載體殼體、送出部、導向部、回收用殼體、回收部、搬送部、及機械臂。所述多個載體分別包括具有表面及背面的底座和被設置在該底座的表面上的多個工件保持部。所述多個工件保持部成一維狀排列,且分別保持工件。所述多個載體殼體分別收納所述多個載體。所述送出部將收納在各個所述載體殼體中的所述多個載體分別沿著送出方向朝向工件取出位置送出。所述導向部被設置在作業(yè)臺上,將被所述送出部送出的所述載體以彎曲的狀態(tài)向與所述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引導。所述回收用殼體收納所述多個載體。所述回收部將被所述導向部引導的所述載體收納到所述回收用殼體中。所述搬送部積載所述多個載體殼體,并將所述多個載體殼體搬送到所述作業(yè)臺的附近。所述機械臂使所述多個載體殼體及所述回收用殼體移動。該機械臂將積載在所述搬送部上的所述多個載體殼體之中的收納有所述工件的所述載體殼體設置到與所述導向部對應的位置上,并且將所述回收用殼體返送到所述搬送部。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2目的,本發(fā)明的第4方式的工件供給方法具備以下工序。準備具有可撓性的多個載體的工序。所述多個載體分別包括具有表面及背面的底座和被設置在該底座的表面上的多個工件保持部。所述多個工件保持部成一維狀排列。在所述多個工件保持部上分別保持工件的工序。將所述多個載體收納到載體殼體的內(nèi)部的工序。通過搬送部將收納了所述工件的所述多個載體殼體搬送到作業(yè)臺附近的工序。通過機械臂將積載到所述搬送部上的所述載體殼體移動到所述作業(yè)臺的工序。在所述作業(yè)臺上,將所述多個載體分別從所述載體殼體向工件取出位置沿著送出方向送出的工序。將被送出的所述載體以彎曲的狀態(tài)轉換到與所述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工序。將方向轉換了的載體回收到回收用殼體中的工序。通過所述機械臂將回收用殼體返送到搬送部的工序。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3目的,本發(fā)明的第5方式的工件供給裝置,具備可撓性的載體。所述載體能夠收納多個工件,具有底座部件和重合在該底座部件上的保持部件。所述底座部件和所述保持部件可以一體地搬送。所述底座部件具備成一維狀排列的多個收納凹部。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多個工件保持部。該多個工件保持部分別位于相應的所述收納凹部的內(nèi)部,并對相應的所述工件進行保持。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3目的,本發(fā)明的第6方式的工件供給方法具備以下工序。使收納了多個工件的載體向工件取出位置移動的工序。在所述工件取出位置依次取出所述多個工件的工序。所述載體具有底座部件和保持部件。所述底座部件具有排成一維狀的多個收納凹部。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分別位于所述多個收納凹部的內(nèi)側的多個工件保持部。使所述工件向取出位置移動的工序包括將所述底座部件和所述保持部件在重合的狀態(tài)下一體移動的工序。


本發(fā)明的具有新穎性的特征通過權利要求書來明確。本發(fā)明的目的和效果可通過參照下面所示的有限實施例的說明和附圖來理解。圖IA是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工件供給裝置的概要結構的立體圖。 圖IB是表示反轉導向器的導向槽的形狀的沿著圖IA的I-I線的剖視圖。圖2是沿著圖IA的II-II線的剖視圖。圖3A是沿著圖2的III-III線的剖視圖。圖3B是沿著圖3A的IV-IV線的剖視圖。圖4A是圖2的載體的俯視圖。圖4B是圖4A的載體的主視圖。圖4C是圖4A的載體的要部立體圖。圖4D是表示送出工件時的圖4A的載體的形態(tài)的立體圖。圖5A 5L分別是送出工件時的工件供給裝置的動作的示意圖。圖6A是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載體殼體的立體圖。圖6B是圖6A的載體殼體的主視圖。圖7A是第2實施方式的載體的俯視圖。圖7B是圖6A的載體的主視圖。圖7C是取出工件時的圖6A的載體的方式的側視圖。圖8是保持了工件的狀態(tài)的圖6A的載體的要部主視圖。圖9是保持了工件的狀態(tài)的圖6A的載體的要部立體圖。圖10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反轉導向器的概要示意圖。圖11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的載體的方向轉換角度的示意圖。圖12A 12D分別是其他實施方式的保持壁的俯視圖。圖13A及13B分別是其他實施方式的保持壁的俯視圖。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工件供給裝置的概要結構的立體圖。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4實施方式的工件供給裝置的概要結構的立體圖。圖16是表示圖15的工件供給裝置的局部概要結構的立體圖。圖17是沿著圖16的XVII-XVII線的剖視圖。圖18是沿著圖17的XVIII-XVIII線的剖視圖。圖19是圖18的載體的立體圖。圖20A及20B是圖19的載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21是圖19的載體的剖視圖。圖22是其他實施方式中的載體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I實施方式>下面,依照圖IA 圖5L來說明將本發(fā)明具體化的第I實施方式。<工件供給裝置的整體構成>如圖IA所示,工件供給裝置11具備上下排列的2個載體殼體12、12 ;以及搬送機構13,設置在載體殼體12、12的側部。2個載體殼體12、12通過未予圖示的升降機構獨立地進行升降。在上段的載體殼體12的內(nèi)部收納圖4A所示的多個具有可撓性的載體14。 多個載體14以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開的狀態(tài)積載。收納在上段的載體殼體12中的各載體14依次被搬送機構13送出,被送出的載體14被慢慢反轉而依次被收納在下段的載體殼體12中。〈載體殼體〉載體殼體12形成為中空的長方體狀。如圖2所示,載體殼體12具有頂壁21、底壁22、及將頂壁21和底壁22連結的2個側壁23、23。載體殼體12的前后的壁被省略。載體殼體12的頂壁21及底壁22在前后方向上的長度被設定成比2個側壁23、23短。另外,在2個側壁23、23的內(nèi)表面分別設置有多個支承部24。各側壁23上的多個支承部24在上下方向上隔著預定的間隔設置。2個側壁23、23的支承部24彼此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對置。另外,左右方向是與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各支承部24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分開的2個檔梁25、25。各檔梁2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各檔梁25在前后方向上的長度被設成與頂壁21及底壁22相同的程度。帶狀的載體14被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對置的2組的檔梁25,25支承。也就是說,沿著載體14的長度方向延伸的2個側緣(緣部)分別介于一個側壁23的I組的檔梁25、25之間、及另一個側壁23的I組的檔梁25、25之間。對于載體14,將在后面敘述。另外,上下的載體殼體12、12實際上被設置成分開到即使在分別獨立地進行升降的情況下也不會相互干擾的程度。另外,反轉導向器31的尺寸等也根據(jù)上下的載體殼體12、12的分開程度或尺寸等而適當調(diào)節(jié)。<搬送機構>如圖2所示,搬送機構13具備反轉導向器31和第I及第2齒輪對32、33?!捶崔D導向器〉作為導向部的反轉導向器31與上下排列的2個載體殼體12、12的邊界部分對應地設置。反轉導向器31形成為具有上表面31a、下表面31b、弧面31c及弦面31d的半圓柱狀。上表面31a、弧面31c及下表面31b作為后述的載體14的引導表面41發(fā)揮作用。弦面31d朝向載體殼體12。如圖IA所不,在反轉導向器31的引導表面41上形成有2個突條42、42。突條42、42分別沿著引導表面41的左右的側緣延伸。另外,如圖IB所示,突條
42、42與引導表面41之間分別形成有導向槽43、43。2個導向槽43、43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對置。在導向槽43、43中分別收納載體14的2個側緣。反轉導向器31的上表面31a及下表面31b分別與上下的載體殼體12、12的相同段的支承部24對應。例如,如圖2所示,上表面31a與上段的載體殼體12的下數(shù)第2段的支承部24時,下表面31b與下段的載體殼體12的下數(shù)第2段的支承部24對應。當上表面31a與上段的載體殼體12的支承部24對應時,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的載體14順利地被挪移到上表面31a。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的載體14在其2個側緣被2個導向槽
43、43引導的狀態(tài)下在引導表面41上滑動,并沿著該引導表面41向下方反轉。當下表面31b與下段的支承部24對應時,被2個導向槽43、43引導來的載體14順利地挪動到下段的載體殼體12的支承部24上,被收納到該載體殼體12中。另外,反轉導向器31的尺寸根據(jù)上下的載體殼體12、12的分開程度或尺寸等適當調(diào)節(jié)。<搬送齒輪>如圖2所示,作為送出部的第I齒輪對32及作為輸送部的第2齒輪對33分別設置成與弦面31d對置。第I齒輪對32與弦面31d的上部對置,第2齒輪對33與弦面31d的下部對置。第I及第2齒輪對32、33被未予圖示的支承機構支承而被收納在2個載體殼體 12,12內(nèi)部。并且,第I及第2齒輪對32、33被收納在上下方向上不存在支承部24的、載體殼體12的前部。因此,即使在2個載體殼體12升降了的情況下,第I及第2齒輪對32、33也不會干擾到各支承部24。第I及第2齒輪對32、33相對于2個載體殼體12、12進行升降。如圖3A所示,第I齒輪對32具有2個齒輪32a、32b。2個齒輪32a、32b分別靠2個側壁23、23進行設置。另外,如圖3B所示,在2個齒輪32a、32b的各個周面上,沿著整個周向形成有多個棒狀(釘狀)的齒51。2個齒輪32a、32b通過未予圖示的電動機等驅動源的驅動而分別進行旋轉。另外,第2齒輪對33也具有2個齒輪33a、33b。這些齒輪33a、33b的配置等與第I齒輪對32相同,所以對于第2齒輪對33的構成部件,圖中在第I齒輪對32的構成部件上用括號將符號括起來表示,省略其說明。< 載體 >如圖4A、4B所示,載體14由聚丙烯等合成樹脂材料一體形成。載體14具有矩形板狀的底座(base) 61和被設置在底座61的表面上的多個保持部62。保持部62作為工件保持部發(fā)揮作用。多個保持部62按照預定的間隔排列成一維狀(直線狀)。各保持部62對被供給到未予圖示的組裝線上的部件、即工件W進行保持。作為工件W,可以舉出例如在電動機等中使用的軸承。各保持部62具有2個為一組的保持壁63、63。保持壁63、63形成為與工件W的外形形狀對應的形狀。2個保持壁63、63被設置成在底座61的長度方向上相互對置。在保持壁63、63的相互對置的內(nèi)表面上形成有與工件W(在此為軸承)的外形形狀對應的凹面64,64ο在底座61的兩端分別形成有始端65及終端66,在始端65及終端66上沒有形成保持部62。另外,在底座61的所述側緣上形成有多個孔67。多個孔67沿著底座61的長度方向按照等間隔排成一列。如圖3Β所示,2個齒輪32a、32b、及2個齒輪33a、33b的齒51從下方(載體14的背面)插入到多個孔67中。通過2個齒輪32a、32b或2個齒輪33a、33b旋轉,載體14被沿著其長度方向搬送。此外,如圖4B的右下放大所示,在底座61的表面上,在保持部62彼此之間形成有槽68,槽68在與載體14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通過形成該槽68,載體14容易以保持部62相反側的面為內(nèi)側彎曲。
當載體14被收納在載體殼體12的內(nèi)部時,圖4C所示,載體14被維持成平面狀的狀態(tài)。另外,載體14被從載體殼體12送出并被反轉導向器31引導時,如圖4D所示,載體14以保持部62相反側的面作為內(nèi)側彎曲。<工件的供給步驟>接著,依照圖5A 5L來說明工件供給裝置11的工件供給步驟。另外,在上段的載體殼體12中保持著多個載體14。在各載體14的各保持部62上保持著工件W。另外,2個齒輪32a、32b被維持在與最下段的載體14上的始端65的各孔67嚙合的狀態(tài)。此外,在上段的載體殼體12中收納有4個載體14。而且,當開始供給工件W時,通過上述的驅動源的作動,第I及第2齒輪對32、33分別向逆時針方向旋轉。這樣的話,如圖5A所示,被收納在上段的載體殼體12中的多個載體14之中的、最下段的載體14向前方(圖5A中的左方)移動。載體14通過多個孔67與第I齒輪對32的嚙合而被直線狀地送出。 接著,當被保持在載體14上的工件W到達取出位置時,該工件W被未予圖示的取出機構從保持部62取出。在本例中,到達了取出位置的工件W如圖5A中箭頭Al所示,首先向上方被取出。接著,工件W如箭頭A2所示朝向位于工件供給裝置11前方的組裝線移動。接著,如圖5A中箭頭A3所示,工件W向下方移動,被供給到組裝線上。工件W的取出動作在每次有工件W到達取出位置時進行。該取出位置被設定為例如反轉導向器31上的上表面31a與弧面31c的邊界部分、準確地說為將要從上表面31a位移到弧面31c的位置。如圖5B所示,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的載體14的2個側緣被2個導向槽43、43引導,在引導表面41上滑動的同時沿著該引導表面41向下方反轉。在載體14的終端66與第I齒輪對32的嚙合被解除的時刻,開始載體14的始端65與第2齒輪對33的嚙合。被反轉導向器31反轉的載體14通過第2齒輪對33朝著下段的載體殼體12向后方移動。如圖5C所不,在第一個載體14的終端66完全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的時刻,上段的載體殼體12下降I段,即、與支承部24在上下方向上的配置間隔相同程度的距離。這樣的話,第二個載體14上的始端65的各孔67與第I齒輪對32的齒嚙合。也就是說,第二段的載體14處于能夠通過第I齒輪對32的旋轉而被送出的狀態(tài)。于是,如圖所示,開始將新處于最下段的第二個載體14向前方送出。另外,先被送出而處于空置狀態(tài)的第一個載體14繼續(xù)被向后方搬送。搬送方向被反轉導向器31反轉了 180°的第一個載體14如圖5E所示以里外顛倒的狀態(tài)收納在下段的載體殼體12的內(nèi)部。如圖5F所示,第一個載體14被收納在下段的載體殼體12中,并且當?shù)诙€載體14被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時,上下段的載體殼體12、12分別只下降I段。而且,如圖5G所示,開始將新處于最下段的第三個載體14向前方送出。另外,先被送出的處于空置狀態(tài)的第二個載體14繼續(xù)被向后方搬送。搬送方向被反轉導向器31反轉了 180°的前面的第二個載體14如圖5H所示以里外顛倒的狀態(tài)收納在下段的載體殼體12的內(nèi)部。另外,該第二個載體14位于被收納在下段的載體殼體12內(nèi)部的第一個載體14的上方。同樣地,如圖51所示,上下的載體殼體12分別下降I段,如圖5J所示,開始將新處于最下段的第四個載體14向前方送出。另外,被反轉了的第三個載體14慢慢被收納在下段的載體殼體12中。第三個載體14如圖5K所不被完全收納在下段的載體殼體12中。此時,接著將剩下的第四個載體14向前方送出。然后,如圖5L所示,被保持在第四個載體14中的工件W全部被取出時,通過各載體14而收納在上段的載體殼體12中的工件W向組裝線的供給完成。此后,收納了空置的載體14的、下段的載體殼體12被移動到未予圖示的工件補給場所。而且,在該工件補給場所補給了工件W之后,被補給了工件W的載體殼體12返送到工件供給裝置11的上段,再次用于工件W的送出。另外,處于空置狀態(tài)的上段的載體殼體12移動至下段,收納從新設置的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的空置的載體14。<第I實施方式的優(yōu)點>根據(jù)第I實施方式,能夠得到如下優(yōu)點。(I)保持部62被突設在載體14的表面,載體14的背面、即保持部62相反側的面 平坦。而且,反轉導向器31將被第I齒輪對32送出的載體14以其背面處于內(nèi)側的方式彎曲的同時,向與基于第I齒輪對32的送出方向Y不同的方向引導。因此,即使在載體14反轉時,載體14的部分也不會彼此干擾。換言之,與將載體14以保持部62側的面(表面)處于內(nèi)側的方式彎曲進行引導的方式不同,能夠抑制保持部62彼此或保持部62與反轉導向器31之間的干擾等。另外,由于在載體14的背面沒有凹凸等,所以載體14在反轉導向器31的引導表面41上滑動的同時被引導。因此,能夠在良好地保持工件W的同時,順利地搬送載體14。進而,能夠順利地供給(取出)工件W,而不會存在滯留。(2)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的載體14被反轉導向器31相對于送出方向朝相反方向引導而被收納到下段的載體殼體12中。例如,在送出方向上回收載體14的情況下,需要在該送出方向上確保載體14的回收空間。由于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在工件W的送出方向上存在組裝線等,所以難以確保回收空間。對于此問題,若將載體14搬送到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回收的話,就無需在送出方向上確?;厥湛臻g。因此,容易確保載體14的回收空間。(3)各工件W被在載體14的長度方向上隔著間隔相鄰的2個保持壁63、63保持。因此,在載體14的送出方向上彼此位于相反側的工件W的至少一部分(被保持部)分別被保持壁63、63包圍,從而抑制在送出載體14時等情況下工件W從保持部62脫落。另外,通過形成在2個保持壁63、63之間的縫隙,能夠簡單地抓住工件W。因此,工件W的取出作業(yè)、或將工件W載置到2個保持壁63、63之間的作業(yè)變得簡單。(4)工件W在載體殼體12內(nèi)沿著送出方向Y配置成一列,所以能夠抑制對工件W進行保持的載體14、收納該載體14的載體殼體12及作業(yè)臺S在與送出方向Y正交的寬度方向上變得大型化。(5)回收單元具有作為輸送部的第2齒輪對33,該第2齒輪對33將被反轉導向器31引導來的載體14朝向下段的載體殼體12(回收殼體)送出。由此,被反轉導向器31引導來的載體14被第2齒輪對33送入到下段的載體殼體12中,所以能夠順利地回收載體14。(6)由于將載體殼體12作為回收殼體使用,所以能夠抑制部件數(shù)量的增加?!吹?實施方式>接著,說明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本例與第I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載體14的保持部、及載體殼體12的構成。因此,對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構成賦予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詳細說明。如圖6A、6B所示,載體殼體12的檔梁25以向下凸出的方式稍微彎曲。另外,如圖9所示,本例的工件W是在電動機的轉子中使用的永久磁石。該永久磁石向圖中的上側凸出的方式稍微彎曲。多個工件W以積層的狀態(tài)被各保持部62保持。各保持部62具有4個保持壁71。各保持壁71具有臺階部72,臺階部72形成為與所積層的一組工件W組的角部的外形形狀對應的形狀。臺階部72沿著保持壁71的上下方向的全長形成。并且,臺階部72具有相互正交的2個平面。一組工件W組的4個角部(被保持部)分別被保持成被4個保持壁71的臺階部72包囲的狀態(tài)。在各保持壁71上形成有2個臺階部72。臺階部72在載體14的長度方向中彼此位于相反側。也就是說,在載體14的長度方向上相鄰的2組工件W組被位于它們之間的2 個共通的保持壁71保持。另外,如圖7A、7B所示,在載體14的最前頭的保持壁71及最后尾的保持壁71分別形成有I個臺階部72。最前頭及最后尾的保持壁71分別只保持最前頭及最后尾的工件W組。如圖7C所示,本例的載體14也以保持部62(保持壁71)相反側的面為內(nèi)側彎曲成圓弧狀。而且,介于I組檔梁25、25之間的載體14(準確地說為底座61)以沿著檔梁25、25的方式被保持成稍微向下方彎曲的狀態(tài)。其結果,如圖8所示,在載體14的長度方向(前后方向)上相鄰的2個為一組的2組保持壁71 (共計4個)中,保持壁71的頂端部彼此向彼此靠近的方向移位。該2組保持壁71的頂端部之間的距離根據(jù)底座61的彎曲程度縮小。其結果,一組工件W組在載體14的長度方向上以被相鄰的2組保持壁71夾持的狀態(tài)保持。因此,載體14被穩(wěn)定地收納在載體殼體12的內(nèi)部。能夠抑制對收納有載體14的載體殼體12進行搬送時的貨物傾塌等。另外,在本例中,也可以將I組檔梁25、25之中的、上段的檔梁25省略。在這種情況下,被載置在下段的檔梁25的上表面的載體14因工件W的重量而向下方彎曲,維持沿著下段的檔梁25的彎曲而撓曲的狀態(tài)。采用這種方式,保持了工件W的載體14被穩(wěn)定地收納在載體殼體12的內(nèi)部。對于載體14的送出、及回收的步驟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吹?實施方式的優(yōu)點>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除了第I實施方式的⑴ (3)的優(yōu)點之外,還能夠得到以下的優(yōu)點。(7)保持了工件W組的載體14以向下側凸出的彎曲狀態(tài)被收納在載體殼體12的內(nèi)部。因此,各載體14被穩(wěn)定地收納在載體殼體12的內(nèi)部。另外,能夠避免搬送載體殼體12時等的貨物傾塌等。另外,從載體殼體12送出載體14時,工件W也被載體14穩(wěn)定地保持。能夠避免工件W脫落?!吹?實施方式>下面,依照圖14來說明將本發(fā)明具體化的第3實施方式。另外,對于與第I及第2實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構成,省略其詳細說明。<工件供給裝置的整體構成>如圖14所示,第3實施方式的工件供給裝置111將多個工件W依次供給到作業(yè)臺S的作業(yè)位置Sa。工件供給裝置111具有自動搬送車(搬送車)P,將收納了工件W的多個載體殼體12 (stick tray)搬送到作業(yè)臺S的附近;和被固定在作業(yè)臺S上的搬送機構13。另外,作業(yè)臺S被設置在多個工序的每個工序上,自動搬送車P將載體殼體12搬送到各作業(yè)臺S。自動搬送車P具備被支承在多個車輪Pa上的基臺Pb,在基臺Pb的上部的載置面Pc上,沿自動搬送車P的搬送方向X(行進方向)排列配置有多個載體殼體12。另外,在該自動搬送車P的載置面Pc上設置有能夠將載體殼體12把持的殼體移動用機械臂Rl。機械臂Rl具備被固定在載置面Pc上的基部Rla ;和從該基部Rla延伸的臂部Rib。機械臂Rl構成為通過臂部Rlb的伸縮而達到在搬送方向X上排列的多個載體殼體12的兩端。在作業(yè)臺S上設置有所述搬送機構13和用于取出工件W的工件取出用機械臂R2。另外,在作業(yè)臺S上,在搬送機構13的側部(自動搬送車P的停止位置側的側部)上,2個載體殼體12、12以上下排列的方式被未予圖示的支承部件支承。如圖IA所示,在該上下排列的2個載體殼體12、12之中的、下段的載體殼體是作為回收殼體使用的載體殼體12,上段的載體殼體是多個具有可撓性的載體14及收納了被保持在各載體14上的多個工件W的狀 態(tài)的載體殼體12。被收納在上段的載體殼體12中的各載體14被搬送機構13依次向送出方向Y (與自動搬送車P的搬送方向X正交的方向)送出,并且該載體14所保持的工件W被機械臂R2取出。而且,被送出的載體14慢慢反轉,被依次收納到下段的載體殼體12。即,上段的載體殼體12的配置位置是能夠由搬送機構13送出載體14的送出位置(導向位置),下段的載體殼體12的配置位置是能夠將取出了工件W的載體14回收的回收位置。而且,載體殼體12從自動搬送車P的載置面Pc向送出位置的移動、及載體殼體12從回收位置向自動搬送車P的載置面Pc的移動由殼體移動用機械臂Rl進行?!垂ぜ墓┙o步驟〉接著,說明工件供給裝置111的工件供給方法。首先,將自動搬送車P停在作業(yè)臺S的附近,在該自動搬送車P的載置面Pc上積載了多個載體殼體12,多個載體殼體12中收納了 4個載體14,在載體14的各保持部62上保持了工件W。在作業(yè)臺S上的所述回收位置上預先配置沒有積載載體14的狀態(tài)的載體殼體12 (回收殼體)。另外,自動搬送車P被控制部(省略圖示)控制,從裝有工件的載體殼體12所積載的積載場所(省略圖示)自動行進到作業(yè)臺S。接著,被積載在自動搬送車P的載置面Pc上的多個載體殼體12中的I個(例如,被配置在端上的載體殼體12)被殼體移動用機械臂Rl把持,并被移動到作業(yè)臺S上的所述送出位置。由此,在作業(yè)臺S上,如圖IA及2所示,載體殼體12、12在上下上排列配置。此時,在上段的載體殼體12 (被設置在送出位置上的載體殼體12)中,最下段的載體14上的始端65的各孔67、及2個齒輪32a、32b被維持在嚙合的狀態(tài)(參見圖3A、3B)。接著,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載體14。接著,被載體14保持的工件W到達取出位置時,該工件W被所述工件取出用機械臂R2(參見圖14)從保持部62取出。在本例中,到達了取出位置的工件W被機械臂R2如圖5A中箭頭Al所示首先取出到上方。接著,工件W如箭頭A2所示朝向位于工件供給裝置111前方的作業(yè)位置Sa(參見圖14)移動。而且,在圖5A中如箭頭A3所示,工件W向下方移動而被供給到作業(yè)位置Sa。
接著,進行與第I實施方式的圖5B 圖5L相同的動作。此后,收納了空的載體14的、下段的載體殼體12被殼體移動用機械臂Rl移動到自動搬送車P的載置面Pc。然后,載體14全部被送出的狀態(tài)的上段的載體殼體12 (被配置在送出位置上的載體殼體12)被機械臂Rl移動到下段的回收位置。然后,積載在自動搬送車P的載置面Pc上的多個裝有工件的載體殼體12中的I個被機械臂Rl新移動到上段的送出位置。而且,如上所述的工件W的取出工序反復進行預定次數(shù)。另外,自動搬送車P對從載置面Pc移動到作業(yè)臺S的裝有工件的載體殼體12的數(shù)量進行計數(shù),當該數(shù)量達到了預定數(shù)時,自動移動到下一作業(yè)臺、或所述積載場所。〈第3實施方式的優(yōu)點〉根據(jù)第3實施方式,除了與第I實施方式的⑴ (6)相同的優(yōu)點之外,能夠得到以下的優(yōu)點。
(8)第3實施方式的工件供給裝置111具備作為搬送部的自動搬送車P和機械臂Rl。自動搬送車P能夠積載多個載體殼體12,將多個載體殼體12搬送到配置有反轉導向器31的作業(yè)臺S的附近。機械臂Rl將積載在自動搬送車P上的載體殼體12之中的、收納有工件W的載體殼體12設置到與反轉導向器31對應的位置,S卩、反轉導向器31能夠引導載體14的導向位置(送出位置)。另外,機械臂Rl將回收殼體(下段的載體殼體12)返送到自動搬送車P,在回收殼體中收納有工件W已排出的載體14。S卩,由于在更換載體殼體12時使用機械臂R1,所以與使用有可能比機械臂Rl大型的托盤更換裝置的情況相比,能夠將設備的設置面積抑制得較小。另外,通過機械臂Rl從自動搬送車P取出裝有工件的載體殼體12及將作為回收殼體的載體殼體12返送到自動搬送車P,所以能夠實現(xiàn)生產(chǎn)線的自動化。(9)搬送部是自動搬送車P,在該自動搬送車P上設置殼體移動用機械臂R1。由此,無需在多個作業(yè)臺S的各個作業(yè)臺上設置機械臂R1,所以能夠抑制機械臂Rl的數(shù)量增力口,其結果,有助于低成本化?!吹?實施方式〉下面,依照圖15 21來說明將本發(fā)明具體化的第4實施方式。本例與第I 第3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反轉導向器231及載體214的構成。因此,對于與第I 第3實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構成,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工件供給裝置的整體構成>如圖15所示,第4實施方式的工件供給裝置211與第3實施方式的工件供給裝置111 (參照圖14)相同地將多個工件W依次供給到作業(yè)臺S的作業(yè)位置Sa?!捶崔D導向器〉如圖15 17所示,反轉導向器231具有圓柱狀的內(nèi)側導向器234 ;和將內(nèi)側導向器234收納支承在內(nèi)部的外側導向器235。外側導向器235形成為向載體殼體12側開口的形狀。外側導向器235的上壁部235a形成與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狀,在該上壁部235a上形成缺口,以形成工件取出用窗部235b。另外,外側導向器235具有彎曲壁部235c,彎曲壁部235c與上壁部235a形成為一體,并沿著內(nèi)側導向器234的外周彎曲。在彎曲壁部235c的內(nèi)周面與內(nèi)側導向器234的外周面之間,在內(nèi)側導向器234的徑向上設置有預定的間隔,在它們之間插通載體14。外側導向器235的下壁部235d與彎曲壁部235c形成為一體,并與上壁部235a平行。在這樣的反轉導向器231中,上壁部235a的內(nèi)側面、彎曲壁部235c的內(nèi)周面、下壁部235d的內(nèi)側面及內(nèi)側導向器234的外周面作為載體14的引導表面發(fā)揮作用。外側導向器235的上壁部235a及下壁部235d分別與上下的載體殼體12、12的相同段的支承部24對應。例如,如圖17所示,當上壁部235a與上段的載體殼體12的下數(shù)第2段的支承部24對應時,下壁部235d與下段的載體殼體12的下數(shù)第2段的支承部24對應。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的載體14被送入到彎曲壁部235c與內(nèi)側導向器234之間,被彎曲壁部235c的內(nèi)周面與內(nèi)側導向器234的外周面引導,向下方滑動并反轉。被彎曲壁部235c的內(nèi)周面和內(nèi)側導向器234的外周面引導的載體14被挪移到下段的載體殼體12的支承部24上,被收納到該載體殼體12中。另外,反轉導向器231的尺寸可以根據(jù)上下的載體殼體12、12的分開程度或尺寸等適當調(diào)節(jié)?!摧d體〉
如圖19 20B所示,載體214構成為底座部件241和保持部件242重合而作為一體部件被搬送。底座部件241和保持部件242均由聚丙烯等合成樹脂材料形成,具有可撓性。另外,載體214的尤其保持部件242的形狀形成為與要運搬的工件W的外形形狀相對應。在第4實施方式中,要運搬的工件W是在電動機等中使用的輸出齒輪。如圖20B所示,底座部件241具有條狀的平板部241a,在該平板部241a上,沿長度方向凹設有以一維狀排列的多個收納凹部241b。各收納凹部241b俯視呈矩形,并且向平板部241a的表面?zhèn)乳_口。平板部241a形成為寬度比收納凹部241b大。S卩,平板部241a比收納凹部241b在寬度方向(與底座部件241的長度方向正交的短邊方向)的兩側突出,向該寬度方向兩側突出的部位成為凸緣部241c。如圖18及圖20A所示,保持部件242具有條狀的平板部242a,平板部242a具有沿著長度方向形成的多個開口部242b。保持部件242的平板部242a的長度方向尺寸及寬度方向尺寸形成為與底座部件241的平板部241a的長度方向尺寸及寬度方向尺寸相等。在各開口部242b上形成有向內(nèi)側延伸的4個延出部242d(工件保持部)。各延出部242d構成為能夠將工件W(輸出齒輪,參見圖18)保持。詳細地說,延出部242d從構成大致矩形的開口部242b的四隅朝向開口部242b的中心向內(nèi)側延伸,形成為寬度隨著朝向頂端部而變窄的形狀。而且,延出部242d的根基部分稍微向平板部242a的背面?zhèn)日蹚?,從而延出?42d比平板部242a向背面?zhèn)韧怀?參見圖21)。如圖19及圖21所示,載體214構成為保持部件242的平板部242a重疊在底座部件241的平板部241a的表面?zhèn)?。底座部?41的凸緣部241c與保持部件242的平板部242a的寬度方向兩端部的凸緣部242c上下重合,在凸緣部241c、242c上貫穿形成有沿著長度方向等間隔地排列的多個卡止孔214a。在該卡止孔214a中插入2個齒輪32a、32b及2個齒輪33a、33b的所述齒部,通過使2個齒輪32a、32b或2個齒輪33a、33b旋轉,從而搬送載體214。保持部件242的開口部242b形成在分別與底座部件241的多個收納凹部241b對應的位置上。從開口部242b延伸的各延出部242d如上所述向保持部件242的背面?zhèn)?底座部件241側)突出,所以延出部242d進入到底座部件241的收納凹部241b的內(nèi)側。另夕卜,保持部件242的開口部242b的大小形成為與底座部件241的收納凹部241b的開口的大小一致,通過開口部242b的各延出部242d的根基部分與收納凹部241b的內(nèi)表面卡合,從而保持部件242相對于底座部件241在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被定位。在具備這種底座部件241及保持部件242的載體214中,從保持部件242的表面?zhèn)认蜷_口部242b插入工件W時,開口部242b的各延出部242d與工件W抵接而向背面?zhèn)葥锨ㄟ^該撓曲產(chǎn)生的彈力而將工件W保持在收納凹部241b內(nèi)。另外,如圖17的上段的載體殼體12所示,工件保持狀態(tài)的載體214以收納凹部241b朝向下側的狀態(tài)收納在載體殼體12內(nèi)。此時,重合著的凸緣部241c、242c被插入到載體殼體12的I組的檔梁25、25之間。如圖21所示,保持部件242的板厚T2 (平板部242a的板厚)設定成比底座部件241的板厚Tl (平板部241a的板厚)薄。另外,在第4實施方式中,在保持部件242上,平板部242a的板厚與延出部242d的板厚相等。另外,在底座部件241上,平板部241a的板厚與收納凹部241b的板厚相等。通過增大底座部件241的板厚Tl,能夠確保底座部件241的強度。因此,能夠容易維持由底座部件241和保持部件242重疊構成的載體214的形狀。另外,由于通過提高底座部件241的強度能夠增長底座部件241的壽命,所以底座部件241 的再利用變得容易。另外,如第4實施方式所示,在采用通過保持部件242的延出部242d的變形而彈性地保持工件W的構成的情況下,通過使保持部件242 (延出部242d)的板厚T2變薄而容易變形,能夠良好地保持工件W。<工件的供給步驟>接著,說明工件供給裝置211的工件供給方法。首先,在載體214的各收納凹部241b中收納工件W。此時,保持部件242的延出部242以撓曲的狀態(tài)與插入到收納凹部241b的工件W抵接,從而將工件W彈性地保持。由此,即使不采用在載體214上熱熔接蓋帶而將收納凹部241b封閉的方式,也能夠將工件W穩(wěn)定地保持。因此,能夠抑制工件W從載體214脫落的同時,容易再利用載體214。另外,使用自動搬送車P及殼體移動用機械臂Rl來移動載體殼體212的方式與在第3實施方式中移動載體殼體12的方式,所以省略詳細說明。在作業(yè)臺S上中,如圖16及圖17所示,當載體殼體12、12沿上下排列設置時,在上段的載體殼體12 (被設置在送出位置上的載體殼體12)中,齒輪32a、32b與最上段的載體214上的卡止孔214a嚙合(參見圖18)。接著,通過上述的驅動源的作動,第I及第2齒輪對32、33分別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此時,被收納在上段的載體殼體12中的載體214與第I齒輪對32嚙合,所以載體214向前方(送出方向Y)成直線狀送出,被插入到反轉導向器231中。另外,圖17中示出了這樣的狀態(tài),被收納在上段的載體殼體12中的載體214之中的、上方的2個載體214已從載體殼體12送出并被回收到下段的載體殼體12 (回收殼體)中,正在送出上數(shù)第三個的載體214。接著,當被載體214保持的工件W到達取出位置時,工件取出用機械臂R2 (參見圖15)通過外側導向器235的窗部235b從收納凹部241b取出工件W,將工件W向位于反轉導向器231前方的作業(yè)位置Sa(參見圖15)移動?;谠摍C械臂R2的工件W的取出動作在每次工件W到達取出位置時進行。另外,工件W的取出位置被設定在窗部235b的下方。另夕卜,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的載體214進入到外側導向器235的彎曲壁部235c與內(nèi)側導向器234之間,被彎曲壁部235c的內(nèi)周面及內(nèi)側導向器234的外周面引導而向下壁部235d側移動,其行進方向反轉。行進方向被反轉的載體214沿著下壁部235d向外側導向器235的后方突出,與第2齒輪對33嚙合。而且,載體214被第2齒輪對33向后方移動,送入到下段的載體殼體12內(nèi)。此時,載體214的凸緣部241c、242c被插入到下段的載體殼體12的I組檔梁25、25之間,從而載體214被保持在下段的載體殼體12內(nèi)。另外,在下段的載體殼體12中,載體214以收納凹部241b朝向上側的狀態(tài)被收納。像這樣,完成了 I個載體214的回收時,上段及下段的載體殼體12、12被所述支承部件上升與I個支承部24對應的量,接著進行下一載體214的送出及被該載體214保持的工件W的取出。然后,當上段的載體殼體12內(nèi)的載體214全部被送出而被回收到下段的載體殼體12內(nèi)時,I個載體殼體12中的工件W的取出工序完成。然后,收納了空的載體214的下段的載體殼體12被殼體移動用機械臂Rl移動到自動搬送車P的載置面PC。然后,處于載體214被全部送出的狀態(tài)的、上段的載體殼體 12 (被配置在送出位置上的載體殼體12)被機械臂Rl移動到下段的回收位置。然后,被積載在自動搬送車P的載置面Pc上的裝有工件的載體殼體12之一被機械臂Rl重新移動到上段的送出位置。于是,如上所述的工件W的取出工序反復進行預定次數(shù)。另外,自動搬送車P對從載置面Pc轉移到作業(yè)臺S的裝有工件的載體殼體12的數(shù)量進行計數(shù),當該數(shù)量達到了預定數(shù)量時,自動移動到下一作業(yè)臺、或所述積載場所?!吹?實施方式的優(yōu)點>根據(jù)第4實施方式,除了與第3實施方式的⑶相同的優(yōu)點,還能夠得到如下的優(yōu)點。(10)能夠收納多個工件W的具有可撓性的載體214構成為底座部件241和保持部件242重合而能夠作為一體部件搬送。底座部件241具有排列成一維狀的多個收納凹部241b,在保持部件242上,在各收納凹部241b的內(nèi)側位置設置對工件W進行保持的延出部242d (工件保持部)。因此,底座部件241的收納凹部241b形成工件保持部分的外殼,工件W被位于其內(nèi)側的保持部件242的延出部242d保持。由此,即使在不采用在載體214上熱熔接蓋帶而將收納凹部241b封閉的結構,也能夠將工件W穩(wěn)定地保持。因此,能夠抑制工件W從載體214脫落,并且容易再利用載體214,其結果,有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只要變更保持部件242,底座部件241為共通,就能夠對應多種工件W,所以有利于制造成本的削減方面。(11)在底座部件241及保持部件242上分別設置有凸緣部241c、242c,載體214構成為能夠以底座部件241的凸緣部241c和保持部件242的凸緣部242c重疊的狀態(tài)搬送。由此,能夠利用被重疊的凸緣部241c、242c進行載體214的保持 搬送,所以能夠容易地保持(搬送)載體214。(12)延出部242d由從保持部件242的凸緣部242c延出的延出部242d構成,延出部242d以變形狀態(tài)與插入到收納凹部241b的工件W抵接,從而將該工件W彈性地保持。由此,工件W被保持部件242的延出部242d彈性保持,所以能夠以簡單的結構保持工件W。(13)保持部件242的板厚T2構成為比底座部件241的板厚Tl薄。由此,通過增大底座部件241的板厚Tl,能夠確保強度,所以容易維持由底座部件241和保持部件242重疊構成的載體214的形狀,能夠增長底座部件241的壽命,所以容易再利用底座部件241。另外,在構成為通過保持部件242的延出部242d的變形來彈性地保持工件W的情況下,通過將保持部件242的板厚T2變薄,從而容易變形,能夠良好地保持工件W。(14)具備載體殼體12,收納多個載體214 ;第I齒輪對32,將收納在載體殼體12內(nèi)的載體214向工件取出位置送出;反轉導向器231,使被第I齒輪對32送出的載體214彎曲而向與送出方向Y不同的方向引導;以及第2齒輪對33,將被反轉導向器231引導來的載體214收納在下側的載體殼體12 (回收殼體)。由此,能夠在恒定的位置(同位置)取出在被第I齒輪對32送出的載體214上保持的多個工件W,能夠實現(xiàn)設備的小型化?!雌渌麑嵤┓绞健盗硗猓鲗嵤┓绞揭部梢园凑找韵路绞阶兏鼇韺嵤?。在第I及第2實施方式中,通過反轉導向器31的2個導向槽43、43來引導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的載體14的兩側緣。由此,能夠在抑制載體14脫落的同時進行反轉。相對于此,也可以將2個導向槽43、43省略實施。也就是說,如圖10所示,在反轉導向器31 的前方設置2個齒輪81、81(圖中只示出I個)。齒輪81、81的直徑比構成第I齒輪對32的2個齒輪32a、32b或構成第2齒輪對33的2個齒輪33a、33b大。2個齒輪81、81分別與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的載體14的兩側緣對應地設置。2個齒輪81、81的齒81a與分別形成在被送出的載體14的兩側緣上的多個孔67哨合,從而載體14被引導。齒輪81、81可以被未予圖示的驅動源驅動,也可以伴隨被送出的載體14的移位而從動地旋轉。在第I 第4實施方式中,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送出的載體14被反轉180°搬送,被回收到下段的載體殼體12中,然而該載體14的方向轉換的角度不限于180°。例如,如圖11所不,也可以相對于從上段的載體殼體12的送出方向轉換90° ,將載體14依次回收。在第I 第4實施方式中,上下排列的載體殼體12、12可以被未予圖示的所述支承部件升降,而不是被未予圖示的升降機構升降。在第I及第2實施方式中,保持壁63、71的形狀可以根據(jù)工件W的外形形狀適當變更。在第I實施方式中,保持壁63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變更。例如,如圖12A所示,也可以采用將2個保持壁63、63的一端部連結而只在I處開放的單一的保持壁。另外,如圖12B所示,也可以采用將2個保持壁63、63的兩端連結的單一的保持壁。另外,如圖12C所示,也可以將2個保持壁63、63分別分割為2個,通過共計4個保持壁將工件W保持。此外,如圖12D所示,也可以通過3個保持壁63將工件W保持。在第2實施方式中,保持壁71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變更。例如,如圖13A所示,可以設置將工件W組的四個隅分別保持的4個保持壁71。另外,如圖13B所示,也可以設置將工件W組的周圍包圍的單一的保持壁71。在第I 第4實施方式中,在載體14上將多個工件W保持成一列,但是也可以保持2列、3列或其以上的列數(shù)的工件W。在第I 第4實施方式中,將送出了載體14的載體殼體12作為回收殼體使用。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作為回收殼體,使用不同于載體殼體12的其他回收專用殼體。在第I 第4實施方式中,通過將第I齒輪對32、及第2齒輪對33逆旋轉,從而能夠將收納在下段的載體14(214)返送到上段的載體殼體12。
在第3實施方式上,以第I實施方式的載體殼體12為例進行了說明,但載體殼體12也可以變更為第2實施方式的載體殼體12。由此,能夠得到與第2實施方式的優(yōu)點(7)相同的優(yōu)點。另外,在第3實施方式中使用了第2實施方式的載體殼體12的情況下,對于基于自動搬送車P的載體殼體12的搬送、基于機械臂Rl的載體殼體12的運搬、載體14的送出、及回收的步驟,與第3實施方式相同。在第3實施方式中,保持部62被設置成向載體14的表面?zhèn)韧怀?,但不限于此。例如,保持部也可以形成為杯狀的工件保持部,向載體14的背面?zhèn)韧怀觯⑶以谳d體14的表面?zhèn)仍O置了能夠取出工件W的開口。在第3及第4實施方式中,作為送出部的第I齒輪對32及作為輸送部的第2齒輪對33可以被設置在作業(yè)臺S上,也可以被設置在各載體殼體12上。在第3及第4實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在載體殼體12的頂壁21 (或側壁23)上設置能夠由機械臂Rl把持的被把手部。根據(jù)此結構,容易把持載體殼體12,其結果,能夠通 過機械臂Rl穩(wěn)定地搬運載體殼體12。在第3及第4實施方式中,通過機械臂Rl將載體殼體12從送出位置移動到回收位置,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作業(yè)臺S上設置除機械臂Rl外的其他升降機構,通過該升降機構將載體殼體12從送出位置移動到回收位置。在第3及第4實施方式中,機械臂Rl的基部Rla被不能移動地固定在自動搬送車P的載置面Pc上,但不限于此。例如,機械臂Rl也可以構成為能夠在載體殼體12的排列方向上移動。根據(jù)此結構,無論機械臂Rl的臂部Rlb能否伸縮,臂部Rlb都能夠到達多個載體殼體12的兩端。在第3及第4實施方式中,殼體移動用機械臂Rl被設置在自動搬送車P上,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將機械臂Rl設置在作業(yè)臺S上。在第3及第4實施方式中,多個載體殼體12在與送出方向Y正交的方向(搬送方向X)上排列而積載自動搬送車P,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在送出方向Y上排列積載。在第3及第4實施方式中,使自動搬送車P的搬送方向X與載體14的送出方向Y正交,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搬送方向X與送出方向Y平行。在第3及第4實施方式中,可以在向作業(yè)臺S的附近搬送載體殼體12的搬送部上使用自動搬送車P,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傳送帶。在第4實施方式中,保持部件242的工件保持部的形狀可以根據(jù)工件W的外形形狀而適當變更。例如,圖22示出所要運搬的工件是在電動機等中使用的整流子251時的保持部件242。如圖22所示,整流子251形成為圓筒狀,在該外周面上沿著圓周方向以等間隔具有多個立柱(riset)251a。在保持部件242的矩形的各開口部242b的四隅上分別設置有作為工件保持部的第I延出壁部(延出部)261。第I延出壁部261分別向開口部242b的內(nèi)側延出,進入到立柱251a之間,在圓周方向上與該立柱251a抵接,并且在徑向上與整流子251的外周面抵接。另外,在各開口部242b上,在寬度方向上排列的第I延出壁部261之間形成有向開口部242b的內(nèi)側延出的第2延出壁部(延出部)262。第2延出壁部也作為工件保持部發(fā)揮作用。與第I延出壁部261相同,第2延出壁部262進入到立柱251a之間,在圓周方向上與該立柱251a抵接,并且在徑向上與整流子251的外周面抵接。整流子251被該第I及第2延出壁部261、262穩(wěn)定地保持。通過這種構成,也能夠得到與第4實施方式相同的優(yōu)點。在第4實施方式中,收納凹部241b俯視呈矩形,但不限于此,收納凹部241b的形狀可以根據(jù)工件W的外形形狀適當變更。在第4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外側導向器235的上壁部235a及下壁部235d上設置對載體214的凸緣部241c、242c進行導向的導向槽。
在第3及第4實施方式中,通過殼體移動用機械臂Rl使載體殼體12在自動搬送車P的載置面Pc與作業(yè)臺S之間移動,但不限于。例如,也可以在自動搬送車P、作業(yè)臺S上設置押出裝置,通過押出裝置使載體殼體12移動。
權利要求
1.ー種エ件供給裝置,具備 具有可撓性的多個載體,多個載體分別包括具有表面及背面的底座和從該底座的表面突出的多個エ件保持部,所述多個エ件保持部成ー維狀排列,且分別保持エ件; 載體殼體,收納所述多個載體; 送出部,將收納在所述載體殼體中的所述多個載體分別沿著送出方向朝向エ件取出位置送出; 導向部,將被所述送出部送出的所述載體在以所述背面為內(nèi)側的方式彎曲的狀態(tài)下向與所述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引導;以及 回收部,將被所述導向部引導的所述載體回收。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所述導向部向與所述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引導載體。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各個所述エ件保持部具有至少2個保持壁, 所述エ件分別具有2個被保持部,2個被保持部在所述載體的送出方向上位于相互相反側, 所述至少2個保持壁分別將相應的被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包圍。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エ件搬送裝置, 所述載體具有沿著長度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 所述載體殼體具有2個側壁,分別具有在與所述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對置的內(nèi)表面;多組檔梁,分別被設置在所述內(nèi)表面上, 各組檔梁包括對所述載體的一對緣部中的ー個緣部進行保持的2個檔梁, 各檔梁沿著所述載體的送出方向延伸,且以向下凸的方式在該長度方向上彎曲, 所述載體通過各個所述緣部被保持在所述2個檔梁之間而以所述至少2個保持壁的頂端之間的距離縮小的方式沿著所述檔梁彎曲,由此所述エ件被保持在所述至少2個保持壁之間。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エ件搬送裝置, 所述載體具有沿著長度方向延伸的ー對緣部, 所述載體殼體具有2個側壁,分別具有在與所述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對置的內(nèi)表面;和多個檔梁,分別被設置在各個所述內(nèi)表面上; 所述多個檔梁分別對所述載體的一對緣部中的一個緣部進行支承, 各檔梁沿著所述載體的送出方向延伸,且在長度方向上以向下凸的方式彎曲, 在所述ー對緣部分別被所述檔梁支承的狀態(tài)下,所述載體因所述エ件的自重而以所述至少2個保持壁的頂端之間的距離縮小的方式沿著檔梁向下方彎曲,從而所述エ件被保持在所述至少2個保持壁之間。
6.根據(jù)權利要求I 權利要求5的任意ー項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所述回收部具備 回收用殼體;和 輸送部,將被所述導向部引導的載體送入到所述回收用殼體。
7.ー種エ件供給方法,包括準備具有可撓性的多個載體的エ序,多個載體分別包括具有表面及背面的底座和從該底座的表面突出的多個エ件保持部,所述多個エ件保持部成ー維狀排列; 在多個エ件保持部上分別保持エ件的エ序; 將所述多個載體收納到載體殼體內(nèi)部的エ序; 從所述載體殼體向エ件取出位置沿著送出方向送出載體的エ序; 將被送出的所述載體在以所述背面為內(nèi)側的方式彎曲的狀態(tài)下轉換到與所述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的エ序;以及 將方向轉換了的載體回收的エ序。
8.ー種エ件供給裝置, 具有可撓性的多個載體,多個載體分別包括具有表面及背面的底座和被設置在該底座的表面上的多個エ件保持部,所述多個エ件保持部成ー維狀排列,且分別保持エ件; 多個載體殼體,分別收納所述多個載體; 送出部,將收納在各個所述載體殼體中的所述多個載體分別沿著送出方向朝向エ件取出位置送出; 導向部,被設置在作業(yè)臺上,將被所述送出部送出的所述載體以彎曲的狀態(tài)向與所述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引導; 回收用殼體,收納所述多個載體; 回收部,將被所述導向部引導的所述載體收納到所述回收用殼體中; 搬送部,積載所述多個載體殼體,并將所述多個載體殼體搬送到所述作業(yè)臺的附近;以及 機械臂,使所述多個載體殼體及所述回收用殼體移動,該機械臂將積載在所述搬送部上的所述多個載體殼體之中的收納有所述エ件的所述載體殼體設置到與所述導向部對應的位置上,并且將所述回收用殼體返送到所述搬送部。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所述エ件保持部從所述載體的表面突出, 所述導向部將被所述送出部送出的所述載體在以所述背面為內(nèi)側的方式彎曲的狀態(tài)下向與所述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引導。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所述多個エ件在相應的載體殼體內(nèi)沿著所述送出方向成一列配置。
11.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所述導向部向與所述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引導載體。
12.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各個所述エ件保持部具有至少2個保持壁, 所述エ件分別具有在所述載體的送出方向上位于相互相反側的2個被保持部, 所述至少2個保持壁分別將相應的被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包囲。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所述載體具有沿著長度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 所述載體殼體具有2個側壁,分別具有在與所述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對置的內(nèi)表面;多組檔梁,分別被設置在所述內(nèi)表面上,各組檔梁包括對所述載體的一對緣部中的ー個緣部進行保持的2個檔梁, 各檔梁沿著所述載體的送出方向延伸,且以向下凸的方式在長度方向上彎曲, 所述載體通過各個所述緣部被保持在所述2個檔梁之間而以所述至少2個保持壁的頂端之間的距離縮小的方式沿著所述檔梁彎曲,由此所述エ件被保持在所述至少2個保持壁之間。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所述載體具有沿著長度方向延伸的一對緣部, 所述載體殼體具有2個側壁,分別具有在與所述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對置的內(nèi)表面;和多個檔梁,分別被設置在各個所述內(nèi)表面上, 所述多個檔梁分別對所述載體的一對緣部中的一個緣部進行支承, 各檔梁沿著所述載體的送出方向延伸,且在長度方向上以向下凸的方式彎曲, 在所述ー對緣部分別被所述檔梁支承的狀態(tài)下,所述載體因所述エ件的自重而以所述至少2個保持壁的頂端之間的距離縮小的方式沿著檔梁向下方彎曲,從而所述エ件被保持在所述至少2個保持壁之間。
15.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所述回收部是將被所述導向部引導的載體朝向所述回收用殼體送出的輸送部。
16.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所述搬送部是搬送車, 所述機械臂被設置在所述搬送車上。
17.根據(jù)權利要求8 16的任意ー項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作為所述回收用殼體,使用所述載體殼體。
18.—種エ件供給方法,包括 準備具有可撓性的多個載體的エ序,多個載體分別包括具有表面及背面的底座和被設置在該底座的表面上的多個エ件保持部,所述多個エ件保持部成ー維狀排列; 在所述多個エ件保持部上分別保持エ件的エ序; 將所述多個載體收納到載體殼體的內(nèi)部的エ序; 通過搬送部將收納了所述エ件的所述多個載體殼體搬送到作業(yè)臺附近的エ序; 通過機械臂將積載到所述搬送部上的所述載體殼體移動到所述作業(yè)臺的エ序; 在所述作業(yè)臺上,將所述多個載體分別從所述載體殼體向エ件取出位置沿著送出方向送出的エ序; 將被送出的所述載體以彎曲的狀態(tài)轉換到與所述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的エ序; 將方向轉換了的載體回收到回收用殼體中的エ序;以及 通過所述機械臂將回收用殼體返送到搬送部的エ序。
19.ー種エ件供給裝置,具備可撓性的載體, 所述載體能夠收納多個エ件,具有底座部件和重合在該底座部件上的保持部件,所述底座部件和所述保持部件可以一體地搬送, 所述底座部件具備成ー維狀排列的多個收納凹部,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多個エ件保持部,該多個エ件保持部分別位于相應的所述收納凹部的內(nèi)部,并對相應的所述エ件進行保持。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9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所述底座部件及所述保持部件分別具有凸緣部, 所述底座部件的凸緣部與所述保持部件的凸緣部重合。
21.根據(jù)權利要求20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各エ件保持部是從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凸緣部延伸的延出部, 所述延出部以變形了的狀態(tài)與插入到所述收納凹部中的所述エ件抵接,以便將所述エ件弾性地保持。
22.根據(jù)權利要求19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 所述保持部件的厚度小于所述底座部件的厚度。
23.根據(jù)權利要求19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具備 載體殼體,收納所述多個載體; 送出部,將收納在所述載體殼體中的所述多個載體分別沿著送出方向朝向エ件取出位置送出; 導向部,將被所述送出部送出的所述載體以彎曲的狀態(tài)向與所述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引導; 回收用殼體,收納所述多個載體;以及 回收部,將由所述導向部引導的所述載體收納到所述回收用殼體中。
24.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エ件供給裝置,還具備 搬送部,積載所述多個載體殼體,并將所述多個載體殼體搬送到配置有所述導向部的作業(yè)臺的附近;以及 機械臂,使所述多個載體殼體及所述回收用殼體移動,該機械臂將積載在所述搬送部上的所述多個載體殼體之中的收納有所述エ件的所述載體殼體設置到與所述導向部對應的位置上,并且將所述回收用殼體返送到所述搬送部。
25.—種エ件供給方法,包括 使收納了多個エ件的載體向エ件取出位置移動的エ序;和 在所述エ件取出位置依次取出所述多個エ件的エ序, 所述載體具有底座部件和保持部件, 所述底座部件具有排成ー維狀的多個收納凹部,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分別位于所述多個收納凹部的內(nèi)側的多個エ件保持部, 使所述エ件向取出位置移動的エ序包括將所述底座部件和所述保持部件在重合的狀態(tài)下一體移動的エ序。
全文摘要
一種工件供給裝置,具備多個載體、載體殼體、第1齒輪對、導向部、以及第2齒輪對。多個載體分別包括底座和從該底座的表面突出的多個保持部。多個保持部被排列成一維狀,且分別保持工件。載體殼體收納多個載體。第1齒輪對將被收納在載體殼體中的多個載體分別沿著送出方向朝向工件取出位置送出。導向部將被第1齒輪對送出的載體在以背面為內(nèi)側的方式彎曲的狀態(tài)下向與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引導。第2齒輪對將被導向部引導的載體回收。
文檔編號B65G47/06GK102849436SQ201210235549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30日
發(fā)明者杉浦慎也, 杉浦裕樹 申請人:阿斯莫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虎林市| 冷水江市| 同仁县| 武强县| 瓦房店市| 玛纳斯县| 濮阳市| 高碑店市| 闽侯县| 永仁县| 故城县| 榕江县| 巴青县| 定安县| 弥勒县| 马龙县| 昌邑市| 清徐县| 溆浦县| 东海县| 京山县| 琼海市| 美姑县| 永吉县| 黎川县| 承德市| 高碑店市| 新建县| 灵宝市| 钟祥市| 溧阳市| 兴和县| 潜江市| 左权县| 奉新县| 万盛区| 宁海县| 五常市| 新津县| 武宣县| 富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