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農業(yè)秸稈處理技術領域,尤其設計一種秸稈粉碎機。
背景技術:
傳送帶,是物料傳送的工具。隨著機械,電氣工業(yè)的發(fā)展,傳送帶不斷進步,成為物料傳送自動化系統(tǒng)重要組成部分?,F在的傳送帶普遍是依據生產線來設計的,為固定結構。若傳送帶出現故障,勢必會影響整條生產線的運行,如果維修時間較長,將會造成很大損失。固定式傳送帶俯仰角是出廠時由廠商設計好的,如果生產線更新,勢必要重新設計安裝,會造成資源上的浪費;且現有技術的傳送帶都是固定在某一個地方,不能隨意挪動,如果要挪動只能整機拆除,并且啟用吊車等設備進行挪動,從而造成諸多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對現有的技術進行改進的可移動的升降傳送帶。
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包括下機架1、支撐平臺2、動力箱3傳輸機架17和裝于傳輸機架17內的傳輸帶18,其中,所述支撐平臺2通過支撐柱10與下機架1的上表面相連接,所述下機架1的底面四個角上分別設有滾輪9,所述下機架1的前后兩側分別設有兩個支撐臂6,所述支撐臂的一端分別與液壓柱7相連接;所述液壓柱7的下端與支撐腳8相連;所述下機架1與支撐平臺2之間設有驅動齒輪19;所述支撐平臺2的上表面兩端分別設有牽引機構14,所述的牽引機構14由齒輪組件11、導向軸13、牽引螺紋柱12和牽引塊15構成,所述牽引塊15的兩側通過連接柱7與支撐架16的下端相連接;所述支撐架16的上端與傳輸機架17的下表面相連接。
進一步,所述的下機架1的中部位置設有動力室5。
進一步,所述的動力箱3裝于動力室5內。
進一步,所述的動力箱3由液壓油缸與電機組成;液壓油缸帶動液壓柱7運行;電機通過轉軸20帶動驅動齒輪19運行。
進一步,所述的驅動齒輪19與齒輪組件11的下端相嚙合。
進一步,所述的牽引螺紋柱12的一端設有齒口,所述齒口與齒輪組件11的上端相嚙合。
進一步,所述的傳輸機架17側面裝有電機機箱12,用于帶動傳送帶18運行。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易生產,成本低,且易使用推廣;
2、本發(fā)明制造裝配容易、操作使用方便;
3、本發(fā)明通過電機帶動牽引機構作用于支撐架,是的支撐架帶動傳送機架上下運動,從而解決了現有技術傳送帶不能上升或下降的問題。
4、本發(fā)明通過滾輪解決了傳動帶不能隨意挪動的問題。
附圖說明
本發(fā)明將通過例子并參照附圖的方式說明,其中:
圖1是本發(fā)明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驅動齒輪與齒輪組件的嚙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如圖1所示,一種可移動的升降傳送帶,包括下機架1、支撐平臺2、動力箱3傳輸機架17和裝于傳輸機架17內的傳輸帶18,其中,所述支撐平臺2通過支撐柱10與下機架1的上表面相連接,所述下機架1的底面四個角上分別設有滾輪9,所述下機架1的前后兩側分別設有兩個支撐臂6,所述支撐臂的一端分別與液壓柱7相連接;所述液壓柱7的下端與支撐腳8相連;所述下機架1與支撐平臺2之間設有驅動齒輪19;所述支撐平臺2的上表面兩端分別設有牽引機構14,所述的牽引機構14由齒輪組件11、導向軸13、牽引螺紋柱12和牽引塊15構成,所述牽引塊15的兩側通過連接柱7與支撐架16的下端相連接;所述支撐架16的上端與傳輸機架17的下表面相連接。
優(yōu)選,所述的下機架1的中部位置設有動力室5。
優(yōu)選,所述的動力箱3裝于動力室5內。
優(yōu)選,所述的動力箱3由液壓油缸與電機組成;液壓油缸帶動液壓柱7運行;電機通過轉軸20帶動驅動齒輪19運行。
優(yōu)選,如圖2所示的驅動齒輪19與齒輪組件11的下端相嚙合。
優(yōu)選,所述的牽引螺紋柱12的一端設有齒口,所述齒口與齒輪組件11的上端相嚙合。
優(yōu)選,所述的傳輸機架17側面裝有電機機箱12,用于帶動傳送帶18運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