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工業(yè)自動化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用于自動化設備上的可調節(jié)寬度的傳動帶。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用于自動化設備上的傳送帶的電機及一些機構都是外露,這樣對電機與導線沒有起到保護,相關機構也沒有起到防塵/防潮的作用;而且,傳送帶的寬度不可以調節(jié),一種傳送帶只能傳送一種規(guī)格的托盤或其他承載零件的盤狀體,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使用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調節(jié)寬度且框架均采用一體成型的型材制成,用于傳送帶上諸如電機之類的部件可隱藏于框架內的傳送帶,便于保護諸如電機之類的部件,以及可傳送各種規(guī)格的盤狀體。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可調節(jié)寬度的傳送帶,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設于第一框架上的傳動裝置支架,至少一套設于傳動裝置支架上的傳動裝置,一個與傳動裝置相連接的馬達,還包括,至少一根絲桿、一根光桿,及一套可移動框架;所述絲桿、光桿及可移動框架均設于傳動裝置支架、第二框架之間且可移動框架與傳動裝置支架、第二框架平行;可移動框架內至少設有一個與絲桿相連接的內螺紋套,與光桿相連接的直線軸承,絲桿及光桿均垂直穿過可移動框架;可移動框架上至少設有一套與第一框架上所設的傳動裝置相對應的可移動傳動裝置,可移動框架內至少設有一個與可移動傳動裝置相連接的馬達;絲桿可相對傳動裝置支架、可移動框架及第二框架轉動。
優(yōu)選地,所述可移動框架包括框架,與框架相連接的移動支架,可移動傳動裝置設于移動支架的表面上;與可移動傳動裝置相連接的馬達設于框架與移動支架相結合而形成的空間內;內螺紋套及直線軸承固設于移動支架上。
所述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的兩端均設有蓋板;與傳動裝置相連接的馬達設于第一框架與傳動裝置支架相結合后形成的空間內。
在所述傳動裝置支架表面上至少設有一套預警光纖;移動支架表面上設有一個阻擋裝置。
絲桿及光桿一端與傳動裝置支架垂直連接,另一端與第二框架垂直連接;第二框架上至少設有一個穿孔,一調節(jié)手柄前端從穿孔內插入后與絲桿相連接。
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及框架均是一體成型的型材。
設于傳動裝置支架上的傳動裝置為三套,每套傳動裝置設有一個馬達;可移動傳動裝置為三套,每套可移動傳動裝置設有一個馬達。
在所述傳動裝置支架表面上設有三套預警光纖。
所述光桿及絲桿均為兩根,每根絲桿及光桿一端與傳動裝置支架垂直連接,另一端與第二框架垂直連接;且每根絲桿及光桿均穿過可移動框架。
有益技術效果:絲桿、光桿及可移動框架相連接后,組成可調節(jié)傳送帶寬度的裝置,逆時針或順時針旋轉絲桿,即可調節(jié)可移動框架與傳動裝置支架之間的寬度,便于適應不同規(guī)格的用于承載零件的盤狀體,從而提高生產的便利程度及降低成本;第一框架及框架均采用一體成型的型材制成,馬達等部件可隱藏于傳動裝置支架與第一框架、移動支架與框架相結合后形成的空間內,從而防止馬達等部件外露并對這些部件起到保護作用,而且使整個傳送帶外形整潔、美觀;同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提高生產的便利程度及降低成本、可保護電機之類的部件及外形整潔美觀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第一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第二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局部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3所示,可調節(jié)寬度的傳送帶,包括,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設于第一框架上的傳動裝置支架3,至少一套設于傳動裝置支架上的傳動裝置4,一個與傳動裝置4相連接的馬達5,還包括,至少一根絲桿6、一根光桿7,及一套可移動框架8。
所述絲桿6、光桿7及可移動框架8均設于傳動裝置支架3、第二框架2之間且可移動框架8與傳動裝置支架3、第二框架2平行;可移動框架8內至少設有一個與絲桿6相連接的內螺紋套9,與光桿7相連接的直線軸承10,絲桿6及光桿7均垂直穿過可移動框架8;可移動框架上至少設有一套與第一框架上所設的傳動裝置4相對應的可移動傳動裝置11,可移動框架8內至少設有一個與可移動傳動裝置11相連接的馬達5;絲桿6可相對傳動裝置支架3、可移動框架8及第二框架2轉動。
所述可移動框架8包括框架801,與框架相連接的移動支架802,可移動傳動裝置11設于移動支架802的表面上;與可移動傳動裝置11相連接的馬達5設于框架801與移動支架802相結合而形成的空間內;內螺紋套9及直線軸承10固設于移動支架802上。
本實施例中,傳送帶分為三段,分別是進料段、工作段及出料段,每一段均設有一套傳動裝置4,則可移動框架上也設有對應的三套可移動傳動裝置11,每一套傳動裝置4設置一個馬達5,同樣的,每套可移動傳動裝置11設置一個馬達5。
在所述傳動裝置支架表面上設有三套預警光纖12,即傳送帶的進料段、工作段及出料段上各設有一套預警光纖12,預警光纖的作用在于,如果傳送帶上某一段的工件未傳送到下一段,仍有工件停留的上一段將不繼續(xù)向該段傳送工件,例如,工作段有工件停留,則設于工作段的預警光纖12感應到后,進料段將不繼續(xù)向工作段傳送工件。
移動支架802表面上設有一個阻擋裝置13,用于阻擋工件,防止工件因慣性作用繼續(xù)往前走。
為了使傳送帶的寬度調節(jié)過程更加平穩(wěn),本實施中,所述光桿7及絲桿6均為兩根,每根絲桿6及光桿7一端與傳動裝置支架3垂直連接,另一端與第二框架2垂直連接;且每根絲桿6及光桿7均穿過可移動框架8,而且,很顯然,每根絲桿6與可移動框架8的連接處均設有內螺紋套9,每根光桿7與可移動框架8的連接處均設有直線軸承10。
為了便于調節(jié)傳送帶寬度,在第二框架2上至少設有一個穿孔201,一調節(jié)手柄14前端從穿孔201內插入后與絲桿6相連接,即通過轉動調節(jié)手柄14帶動絲桿6轉動,從而帶動可移動框架8移動。
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及框架801均是一體成型的型材;所述第一框架1及第二框架2的兩端均設有蓋板15;與傳動裝置4相連接的馬達5設于第一框架1與傳動裝置支架3相結合后形成的空間內,與可移動傳動裝置11相連接的馬達5設于框架801與移動支架802相結合而形成的空間內;從而,傳動帶上的部件不需暴露在外,可對這些部件起到保護作用,而且使整個傳送帶外形整潔、美觀。
雖然通過實施例描繪了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知道,本發(fā)明有許多變形和變化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權利要求包括這些變形和變化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