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搬運裝置。
背景技術:
在馬達等工業(yè)產(chǎn)品的制造工序中,使用一種一邊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一邊按順序進行零件的組裝、檢查等處理的模塊式自動機。在這種模塊式自動機中,為了提高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效率,需要一種向搬運方向連續(xù)地、高效地搬運多個對象物體的搬運技術。并且,需要一種能夠高效地實現(xiàn)以下的復雜動作的搬運技術:將搬運路徑內(nèi)的對象物體暫時搬出至搬運路徑外的處理室,并再次返回搬運路徑,然后向搬運方向搬運。
關于以往的搬運技術,例如被記載于日本公開公報2005-189775號公報中。在該公報所述的曝光裝置的搬運技術中,在分開的兩臺X軸移動臺的背面分別安裝有線性引導裝置。并且,兩臺X軸移動臺被支承為能夠沿導軌在X軸方向上移動。另外,各X軸移動臺都平行地配置有專用的導軌,將左側的X軸移動臺專用的導軌在基座上沿X軸方向平行地配置,并且使右側的X軸移動臺專用的導軌位于左側的X軸移動臺專用的導軌的外側且在基座上沿X軸方向平行地設置(參照段落0010、0020和圖3)。
并且,在日本公開公報2005-189775號公報中,在Y軸移動臺的背面也安裝有線性引導裝置,Y軸移動臺被支承為能夠沿導軌在Y軸方向上移動。由此,基板工作臺的X軸和Y軸這兩個軸能夠移動。(參照段落0026和圖6)。
但是,在日本公開公報2005-189775號公報的技術中,基座和導軌這兩方為錯綜復雜的結構。并且,為了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需要準備兩種基座。因此,如果將該搬運技術應用于連續(xù)進行多個處理的模塊式自動機的話,則搬運系統(tǒng)的結構變得復雜。因此,需要能夠通過在搬運方向上排列同一種搬運裝置來建立搬運系統(tǒng)。
并且,在日本公開公報2005-189775號公報的技術中,僅對基座設置有一個單元的線性引導裝置。因此,在X軸方向的搬運時,線性引導裝置的往返動作需要時間。因此,如果能夠提高該線性引導裝置的往返動作的效率,則能夠縮短對象物體的搬運時間,能夠進一步提高生產(chǎn)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通過在搬運方向排列同一種搬運裝置而能夠容易地構成搬運系統(tǒng),并能夠縮短搬運時間的技術。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為一種搬運裝置,其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具有:兩個第一移動機構,它們使所述對象物體在搬運方向上移動;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一移動機構,所述搬運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兩個第一移動機構以與搬運方向平行地移動的方式配置,所述控制部分別單獨或者同時控制所述兩個第一移動機構。
根據(jù)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由于兩個第一移動機構能夠單獨地驅動,因此能夠在搬運方向上高效地搬運多個對象物體。并且,不需要搬運裝置間的復雜的引導結構,僅通過并列設置相同的搬運裝置,就能夠任意地增減搬運路徑。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二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通過所述兩個第一移動機構中的一個所述第一移動機構使所述對象物體移動至搬運方向下游側之后,通過所述兩個第一移動機構中的另一個所述第一移動機構使所述對象物體進一步向搬運方向下游側移動。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三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二方面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動機構具有:第一保持機構,其保持所述對象物體;以及第一運轉機構,其使所述第一保持機構沿搬運方向移動。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四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三方面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機構通過在與搬運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動來切換所述對象物體的保持狀態(tài)與解除狀態(tài)。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五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四方面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對象物體具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保持機構具有第一凸部,通過所述第一凸部插入所述第一凹部來保持所述對象物體。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六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搬運裝置還具有第二移動機構,所述第二移動機構使所述對象物體在與搬運方向和水平方向正交的搬出方向上移動,所述控制部還控制所述第二移動機構。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七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六方面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動機構具有:第二保持機構,其保持所述對象物體;以及第二運轉機構,其使所述第二保持機構沿搬出方向移動,所述第二運轉機構具有至少一個第二運轉部。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八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七方面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運轉機構上下配置有在搬出方向上運轉的兩個所述第二運轉部。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九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七方面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機構通過在與搬運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動來切換所述對象物體的保持狀態(tài)與解除狀態(tài)。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十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九方面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對象物體具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二保持機構具有第二凸部,通過所述第二凸部插入所述第二凹部來保持所述對象物體。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十一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六方面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搬運裝置還具有一個以上的第三移動機構,所述第三移動機構配置于所述兩個第一移動機構之間,且所述第三移動機構使所述對象物體在與搬運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移動,所述控制部還控制所述第三移動機構。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十二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一方面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移動機構具有:第三保持機構,其至少一處支承所述對象物體;以及第三運轉機構,其使所述第三保持機構在上下方向上移動。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十三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的任一項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搬運裝置還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配置于所述兩個第一移動機構之間,且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對象物體的下表面,所述控制部還控制所述支承部。
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十四方面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三方面所述的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具有旋轉機構,所述旋轉機構使所述對象物體以上下延伸的軸為中心旋轉。
參照附圖并通過以下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驟、特點和優(yōu)點會變得更加清楚。
附圖說明
圖1是搬運系統(tǒng)的俯視圖。
圖2是對象物體的俯視圖。
圖3a1、圖3a2、圖3a3、圖3a4是示出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的狀態(tài)的圖。
圖4b1、圖4b2、圖4b3是示出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的狀態(tài)的圖。
圖5c1、圖5c2、圖5c3、圖5c4、圖5c5是示出在寬度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的狀態(tài)的圖。
圖6是控制部的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以下,將搬運裝置所排列的方向作為“搬運方向”,且將向與搬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正交的方向搬出對象物體的搬出方向作為“寬度方向”,并將與搬運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作為“高度方向”進行說明。
<1.搬運系統(tǒng)>
圖1是具有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搬運裝置的搬運系統(tǒng)1的俯視圖。搬運系統(tǒng)1是向搬送方向搬送對象物體8的同時暫時使對象物體8向寬度方向、高度方向移動的系統(tǒng)。搬運系統(tǒng)1例如用于模塊式自動機,該模塊式自動機通過一邊搬運對象物體8一邊對對象物體8連續(xù)地進行零件的組裝、檢查等處理來制造馬達。但是,搬運系統(tǒng)1也可以用于制造馬達以外的其他的工業(yè)產(chǎn)品的制造裝置。
如圖1所示,在搬運系統(tǒng)1中,沿搬運方向并列設置有第一搬運裝置10、第二搬運裝置20以及第三搬運裝置30。并且,處理室6并列設置于第二搬運裝置20的寬度方向。對象物體8若被搬入第一搬運裝置10,則首先從第一搬運裝置10向第二搬運裝置20搬運。接下來,被搬入第二搬運裝置20的對象物體8向寬度方向的處理室6搬運并進行處理。接下來,處理結束后,對象物體8被從處理室6再次向第二搬運裝置20搬運。然后,對象物體8被從第二搬運裝置20向第三搬運裝置30搬運。像這樣,對象物體8一邊在搬運方向搬運一邊接受各種處理。由此來進行馬達組裝。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處理室6與第二搬運裝置20連接,但是處理室6也可以分別與第一搬運裝置10、還有第三搬運裝置30連接。在本說明書中,對處理室6與第二搬運裝置20連接的例子進行說明。
<2.關于第一搬運裝置>
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搬運裝置10進行說明。圖2是對象物體8的俯視圖。圖3a1、圖3a2、圖3a3、圖3a4是俯視觀察到的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8的狀態(tài)的圖。圖4b1、圖4b2、圖4b3是從側面觀察到的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8的狀態(tài)的圖。
第一搬運裝置10是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8的裝置。另外,搬運系統(tǒng)1中的第一搬運裝置10與第三搬運裝置30是相同的裝置。第一搬運裝置10具有一對第一引導部141、兩個第一移動機構11、以及控制部90。一對第一引導部141是相互平行地配置并朝向搬運方向延伸的部件。對象物體8若被搬入第一搬運裝置10,則載置于一對第一引導部141上。而且,對象物體8在一對第一引導部141上被卡合為能夠在搬運方向上移動。
兩個第一移動機構11是保持并在搬運方向搬運對象物體8的機構。兩個第一移動機構11分別配置于一對第一引導部141,并與搬運方向平行地移動。并且,兩個第一移動機構11分別單獨地動作。
如圖3a1所示,被搬入第一搬運裝置10內(nèi)的對象物體8與兩個第一移動機構11中的至少一個第一移動機構11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并被保持于第一移動機構11。然后,如圖3a2所示,通過保持對象物體8的第一移動機構11在搬運方向上移動而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8。這時,對象物體8被搬運至與配置于相鄰的第二搬運裝置20的兩個第一移動機構21中的至少一個第一移動機構21在上下方向上重疊的位置。然后,如圖3a3所示,通過與對象物體8在上下方向上重疊的第一移動機構21保持對象物體8并在搬運方向上移動,進一步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8。然后,如圖3a4所示,第二搬運裝置20的兩個第一移動機構21中的另一個第一移動機構21進一步向搬運方向搬運對象物體8。
像這樣,通過兩個第一移動機構11交替動作,將對象物體8從搬運方向的上游向下游搬運。如此一來,在一個第一移動機構11搬運對象物體8期間,另一個第一移動機構11能夠解除對對象物體8的保持向初始位置返回。因此,不需要在搬運對象物體8的時間以外單獨確保第一移動機構11返回初始位置所需的時間。由此,能夠高效地搬運多個對象物體8。并且,由于在一對第一引導部141分別配置有第一移動機構11,因此不需要搬運裝置間的復雜的引導結構。即,僅通過并列設置相同的第一搬運裝置10,就能夠任意地增減搬運路徑。因此,容易構成用于實施多個處理的模塊式自動機。
如圖4b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第一移動機構11具有第一保持機構121和第一運轉機構131。第一保持機構121是保持對象物體8的機構。第一保持機構121分別沿一對第一引導部141設置。并且,第一保持機構121分別沿第一引導部141與搬運方向平行地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保持機構121具有第一凸部122和氣缸123。
如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對象物體8具有兩個第一凹部81。第一凹部81既可以是貫通孔也可以是凹陷。如果對象物體8配置在一對第一引導部141上,則兩個第一凹部81中的至少一個第一凹部81配置于沿一對第一引導部141配置的第一保持機構121的上方。并且,第一凹部81以與第一凸部122的移動路徑在上下方向重疊的方式配置。例如,凸部是與凹部卡合的銷。
第一凸部122利用提供給氣缸123的氣缸主體的氣壓來上下移動。如圖4b2所示,上升了的第一凸部122插入對象物體8的第一凹部81。由此,對象物體8被固定為在搬運方向上不能相對移動。像這樣,第一保持機構121通過第一凸部122的上下方向的移動來切換對象物體8的保持狀態(tài)與解除狀態(tài)。
第一運轉機構131是使第一保持機構121與搬運方向平行地移動的機構。對象物體8被第一保持機構121保持的同時通過第一保持機構121與搬運方向平行地移動被向搬運方向搬運。如圖4b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第一運轉機構131分別具有作為驅動源的馬達132、滾珠絲杠133以及螺母部件134。
滾珠絲杠133與第一移動機構11中的對象物體8的移動方向平行地延伸,且其一端與馬達132連接。螺母部件134以與設置于滾珠絲杠133的外周面的螺旋狀的螺紋槽嚙合的方式安裝于滾珠絲杠133。在螺母部件134的上方固定第一保持機構121。使馬達132驅動時,滾珠絲杠133繞其軸心旋轉。由此,螺母部件134沿滾珠絲杠133移動。即,馬達132的旋轉運動通過滾珠絲杠133變換為螺母部件134的直進運動。
如圖4b3所示,在第一凸部122插入第一凹部81的狀態(tài)下,如果使馬達132驅動,則對象物體8同固定于螺母部件134的第一保持機構121一起與滾珠絲杠133平行地移動。由此,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8。并且,如果通過氣缸123使第一凸部122下降,則第一凸部122從第一凹部81拔出。其結果是,對象物體8的固定被解除。然后,通過使馬達132驅動,使第一保持機構121與滾珠絲杠133平行地移動,并返回初始位置。
<3.關于第二搬運裝置>
接下來,對第二搬運裝置20進行說明。第二搬運裝置20是在搬運方向或者寬度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8的裝置。如圖1所示,第二搬運裝置20具有:一對第一引導部241、第一移動機構21、第二移動機構22、第三移動機構23以及控制部90。另外,由于第一移動機構21的結構與上述的第一移動機構11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并且,一對第一引導部241在并列設置的第一搬運裝置10的第一引導部141與第三搬運裝置30的第一引導部341之間朝向搬運方向延伸。
第二移動機構22是保持并在寬度方向上搬送對象物體8的機構。圖5c1、圖5c2、圖5c3、圖5c4、圖5c5是示出在寬度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8的狀態(tài)的圖。如圖5c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第二移動機構22具有第二保持機構232和第二運轉機構242。第二保持機構232是在寬度方向移動時保持對象物體8的機構。第二保持機構232具有第二凸部233和氣缸234。第二凸部233利用提供給氣缸234的氣缸主體的氣壓而上下移動。
如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對象物體8具有第二凹部82。對象物體8配置于第二搬運裝置20的第一引導部241上的搬運方向的中央時,第二凹部82配置于第二保持機構232的下方。并且,第二凹部82與第二凸部233上下重疊。如果第二凸部233利用氣缸234下降,則下降了的第二凸部233插入對象物體8的第二凹部82。由此,對象物體8相對于第二保持機構232被固定為不能在寬度方向上相對移動。并且,如果第二凸部233利用氣缸234上升,則第二凸部233從第二凹部82拔出。像這樣,通過使第二凸部233相對于第二凹部82在上下方向上移動,能夠容易地切換對象物體8的保持狀態(tài)與解除狀態(tài)。
第二運轉機構242是使第二保持機構232在寬度方向上移動的機構。如圖5c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第二運轉機構242由作為運轉部的在寬度方向上伸縮的氣缸243構成。第二保持機構232隨著向氣缸243的寬度方向伸縮而在寬度方向上移動。特別是,本實施方式的第二運轉機構242具有串聯(lián)連接的兩個氣缸243。第二保持機構232根據(jù)兩個氣缸243的伸縮量的合計值而在寬度方向上移動。并且,第二運轉機構242的兩個氣缸243上下重疊地配置。像這樣,通過使兩個氣缸243在上下方向上重疊,能夠減小第二運轉機構242的裝置面積。另外,通過使上下重疊的氣缸243伸縮,能夠使向第二保持機構232的寬度方向的移動距離變長。另外,上下重疊的氣缸243的數(shù)量也可以是三個以上。并且,氣缸243的數(shù)量還可以是一個。
第三移動機構23是保持并在高度方向上移動對象物體8的機構。如圖1所示,第三移動機構23配置于兩個第一移動機構21之間。如圖5c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第三移動機構23具有第三保持機構253和第三運轉機構263。第三保持機構253在兩處以上支承對象物體8的背面。由此,對象物體8相對于第三保持機構253被固定為不能在高度方向上移動。第三保持機構253利用提供給作為第三運轉機構263的氣缸的氣缸主體的氣壓而上下移動。對象物體8被第三保持機構253支承的同時通過第三保持機構253上下移動而在高度方向上移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三移動機構23在兩處支承對象物體8的背面。由此,能夠使對象物體8穩(wěn)定地在高度方向上移動。但是,第三移動機構23支承對象物體8的位置也可以是一處,還可以是三處以上。
如圖5c2所示,通過第二搬運裝置20在寬度方向搬運對象物體8時,首先第三移動機構23使對象物體8上升。在與第二搬運裝置20并列設置的處理室6,設置有在寬度方向上平行延伸的一對第二引導部62。一對第二引導部62配置于比第一引導部241靠上方的位置。第三移動機構23使對象物體8上升至能夠載置于第二引導部62上的位置。
接下來,如圖5c3所示,使第二凸部233下降。下降了的第二凸部233插入對象物體8的第二凹部82。由此,對象物體8相對于第二保持機構232被固定為在寬度方向上不能相對移動。然后,如圖5c4所示,上下重疊的氣缸243中,下方的氣缸243a在寬度方向上伸長。由此,對象物體8在寬度方向上移動,對象物體8的至少一部分載置于第二引導部62上。那樣的話,對象物體8在一對第二引導部62上被卡合為能夠在寬度方向上移動。
然后,如圖5c5所示,在上下重疊的氣缸243中,上方的氣缸243b在寬度方向上伸長。由此,對象物體8沿第二引導部62進一步在寬度方向上移動,并被搬送向處理室6。然后,對象物體8的處理結束時,上級和下級的氣缸243a、243b收縮,使對象物體8再次向第二搬運裝置20返回。然后,第三移動機構23使對象物體8下降。如此一來,對象物體8載置于第二搬運裝置20的第一引導部241上,并卡合為能夠在搬運方向上移動。然后,對象物體8被第二搬運裝置20的第一移動機構21搬送向第三搬運裝置30。
并且,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第二搬運裝置20還具有支承部27。支承部27配置于兩個第一移動機構21之間。支承部27例如與氣缸(省略圖示)連接,并利用提供給氣缸主體的氣壓而上下移動。上升了的支承部27與對象物體8的下表面接觸并支承對象物體8。由此,即使對象物體8是重物也能夠被搬運。并且,在第二搬運裝置20內(nèi),能夠對對象物體8實施壓入等在高度方向上施加力的處理。
并且,本實施方式的支承部27具有旋轉機構271。旋轉機構271例如與馬達連接,并通過馬達的動力源使支承部27以上下延伸的軸為中心旋轉。由此,對象物體8能夠在第二搬運裝置20內(nèi)改變相對于搬運方向的朝向。即,在向處理室6搬運對象物體8時,能夠通過利用旋轉機構271改變對象物體8的朝向,而將對象物體8以不同的朝向向處理室6搬運。
<4.關于控制部>
接下來,對控制部90進行說明??刂撇?0是用于對搬運系統(tǒng)1內(nèi)的第一搬運裝置10、第二搬運裝置20以及第三搬運裝置30的各部件進行動作控制的單元。如圖1中概略地示出的那樣,控制部90由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構成,該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具有微型處理器等運算處理部91、RAM等存儲器92、以及非易失性半導體存儲器等存儲部93。在存儲部93內(nèi)安裝有用于進行對象物體8的搬運處理的控制程序94。
圖6是示出了控制部90與搬運系統(tǒng)1內(nèi)的各部件的連接結構的框圖。如圖6所示,控制部90分別與第一搬運裝置10的第一移動機構11的馬達132、第一移動機構11的氣缸123;第二搬運裝置20的第一移動機構21的馬達235、第一移動機構21的氣缸、第二移動機構22的第二保持機構232的氣缸234、第二運轉機構242的氣缸243、第三移動機構23的氣缸、支承部27的氣缸、支承部27的旋轉機構271的馬達;以及第三搬運裝置30的第一移動機構31的馬達332、第一移動機構31的氣缸可通信地連接。控制部90將存儲于存儲部93的控制程序94暫時讀取至存儲器92,并通過運算處理部91根據(jù)該控制程序94進行運算處理來對上述各部件進行動作控制。由此,多個對象物體8被依次搬運。
<5.變形例>
以上,雖然對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為上述的實施方式。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在搬運系統(tǒng)1內(nèi)并列設置有第一搬運裝置、第二搬運裝置以及第三搬運裝置這三個搬運裝置。但是,在搬運系統(tǒng)內(nèi)并列設置的搬運裝置的數(shù)量也可以是四個以上,還可以是兩個以下。并且,第二搬運裝置也可以向在搬運系統(tǒng)的寬度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其他的搬運系統(tǒng)搬運對象物體。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兩個第一移動機構彼此交替移動,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但是,兩個第一移動機構也可以同時在搬運方向上移動,在搬運方向上搬運對象物體。由此,即使對象物體是重物也能夠在搬運方向上搬運。
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第一移動機構的運轉機構使用了由滾珠絲杠和螺母部件構成的滾珠絲杠機構。但是,第一運轉機構也可以使用氣缸、傳送帶驅動機構等其他的機構。
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為了使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上下移動而使用氣缸。但是,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也可以通過滾珠絲杠機構等其他的機構來上下移動。
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使第三保持機構上下移動的第三運轉機構使用了氣缸。但是,第三運轉機構也可以使用滾珠絲杠機構等其他的機構。
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第二運轉機構是由氣缸構成的。但是,第二運轉機構也可以由滾珠絲杠機構等其他的機構構成。另外,第二運轉機構也可以通過兩個以上的滾珠絲杠機構上下重疊而構成。
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第一保持機構和第二保持機構通過將凸部插入對象物體的凹部來保持對象物體。但是,第一保持機構和第二保持機構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法來保持對象物體。第一保持機構和第二保持機構例如也可以通過鉤機構鉤住對象物體來保持。并且,第一保持機構和第二保持機構也可以通過使用了磁鐵等的吸附機構吸附對象物體來保持。
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對搬運板狀的對象物體8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的搬運裝置也可以是搬運其他的形狀的對象物體的裝置。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對象物體8自身設置有第一凹部81和第二凹部82。但是,本實用新型的搬運裝置也可以是在具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板的上面載置對象物體進行搬運的裝置。
關于用于實現(xiàn)搬運裝置的各部件的具體的結構,也可以與上述的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不同。并且,也可以在不產(chǎn)生矛盾的范圍內(nèi)適當?shù)亟M合在上述的實施方式、変形例中出現(xiàn)的各要素。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應當理解,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不超出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和精神的變形和變更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本權利要求書唯一地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