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增強密封并帶隔層的容器,屬于密封容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在當前的包裝容器運用領域,一些特殊行業(yè)需要用帶隔層的容器來包裝多種不同的物質,有液態(tài)的,也有固態(tài)的。但是在待包裝的物質為滲透性很強的液體時,由于現有增強密封并帶隔層的容器結構的限制,往往無法實現持久的穩(wěn)定的密封,這樣就會限制帶隔層容器在某些行業(yè)的運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增強密封并帶隔層的容器,它不僅可以在其內單獨放置兩種不同的物體,從而避免不同的物體在容器內提前混合而失效的現象,而且可以增強其密封性能。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增強密封并帶隔層的容器,它包括:
蓋子,所述蓋子具有蓋子凹槽,并且所述蓋子在形成蓋子凹槽的外側面上設置有第一側面以及位于第一側面下方的蓋子外扣鉤,所述蓋子在形成蓋子凹槽的內側面上設置有第二側面,所述蓋子凹槽內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由彈性材料制成;
隔層,所述隔層的頂端設置有隔層端部,所述隔層在形成隔層端部的外側面上設置有第三側面,所述隔層在形成隔層端部的內側面上設置有第四側面,所述隔層在和相應的蓋子外扣鉤對應的部位上設置有隔層外配合扣鉤,所述隔層具有隔層凹槽,并且所述隔層在形成隔層凹槽的外側面上設置有第五側面以及位于第五側面下方的隔層內扣鉤,所述隔層在形成隔層凹槽的內側面上設置有第六側面,所述隔層凹槽內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由彈性材料制成;
桶體,所述桶體的頂端設置有桶體端部,所述桶體在形成桶體端部的外側面上設置有第七側面,所述桶體在形成桶體端部的內側面上設置有第八側面,所述桶體在和相應的隔層內扣鉤相對應的部位上設置有桶體外配合扣鉤,所述桶體具有桶體外裙邊和桶體內側壁,所述桶體外配合扣鉤設置在桶體外裙邊的外側面上,所述桶體外配合扣鉤將所述桶體外裙邊分隔為桶體外上裙邊和桶體外下裙邊,桶體外上裙邊的上端、桶體內側壁的上端以及桶體端部的底端連接成一體,從而形成一桶體拐角;
當所述隔層蓋合在所述桶體上時,并且所述桶體端部插入所述隔層凹槽時,所述桶體端部的頂部壓住所述第二密封圈,從而使第二密封圈分別貼緊隔層上與第二密封圈接觸的接觸面以及桶體上與第二密封圈接觸的接觸面,所述隔層內扣鉤和所述桶體外配合扣鉤相互扣住,于是所述隔層與所述桶體形成密封連接,從而使所述隔層和所述桶體圍成一容置物體的第一密封空間,當所述蓋子蓋合在所述隔層上,并且所述隔層端部插入所述蓋子凹槽內時,所述隔層端部的頂部壓住所述第一密封圈,從而使第一密封圈分別貼緊隔層上與第一密封圈與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蓋子上與第一密封圈接觸的接觸面,所述蓋子外扣鉤和所述隔層外配合扣鉤相互扣住,于是所述蓋子與所述隔層形成密封連接,從而使所述蓋子和所述隔層圍成一容置物體的第二密封空間。
進一步提供了一種隔層的具體結構,所述隔層還具有隔層外裙邊和隔層內側壁,隔層外裙邊具有依次連接的隔層外上裙邊、隔層平臺和隔層外下裙邊,所述隔層外上裙邊的上端、隔層內側壁的上端以及隔層端部的底端連接成一體,從而形成一隔層拐角,所述第五側面設置在隔層外上裙邊的內側面上,所述第六側面設置在隔層內側壁的內側面上,所述隔層內扣鉤設置在隔層外下裙邊的內側面上。
進一步,所述隔層平臺向隔層的頂部方向上延伸出隔層凸起,所述隔層外配合扣鉤設置在所述隔層凸起上,凸起的底端、隔層上裙邊的底端和平臺的內側部分連成一體,從而形成隔層外裙邊凹槽。
進一步為了方便在打開蓋子的同時實現對隔層的破壞,從而實現防偽功能,所述隔層外下裙邊上局部設置隔層撕裂凹槽,在隔層撕裂凹槽的位置對應設置隔層撕裂塊,隔層撕裂塊從隔層外下裙邊的外側面遮擋住隔層撕裂凹槽,隔層撕裂凹槽和隔層外下裙邊的通過隔層薄壁連接棒連接成一體。
進一步為了方便在打開隔層的同時實現對桶體的破壞,從而實現防偽功能,所述桶體外下裙邊上局部設置有桶體撕裂凹槽,在桶體撕裂凹槽的位置對應設置桶體撕裂塊,桶體撕裂塊從桶體外下裙邊的外側面遮住桶體撕裂凹槽,桶體撕裂塊和桶體外下裙邊通過桶體薄壁連接棒連接成一體。
進一步提供了一種蓋子的具體結構,所述蓋子主要由外側壁、蓋頂部分、銜接壁部分和中心平面依次連接而成,所述銜接壁部分具有內側壁,所述蓋子凹槽由所述外側壁、蓋頂部分以及內側壁圍成,所述第一側面設置在外側壁的內側面上,所述第二側面設置在內側壁的內側面上。
進一步為了實現將隔層的所述的第二密封空間內的灌裝物混入所述桶體后可以繼續(xù)將所述桶體內的混合物密封儲存,將蓋子凹槽和隔層凹槽設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同時將蓋子外扣鉤和隔層內扣鉤設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于是當所述蓋子蓋和在所述桶體上時,并且所述桶體端部插入所述蓋子凹槽時,所述桶體端部的頂部壓住所述第一密封圈,從而使第一密封圈分別貼緊桶體上與第一密封圈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蓋子上與第一密封圈接觸的接觸面,所述蓋子外扣鉤和所述桶體外配合扣鉤相互扣住,于是所述蓋子與所述桶體形成密封連接,從而在不使用隔層的情況下使所述蓋子和所述桶體圍成一容置物體的密封空間。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先將第一密封圈放置在蓋子的蓋子凹槽內并將第二密封圈放置在隔層的隔層凹槽中,然后將隔層和桶體用力裝配,同時將蓋子用力蓋合在隔層上,此時桶體的頂端的桶體端部插入隔層的隔層凹槽,隔層的隔層端部插入蓋子的蓋子凹槽,與此同時蓋子外扣鉤和所述隔層外配合扣鉤相互扣住,隔層內扣鉤和所述桶體外配合扣鉤相互扣住,當所有的扣鉤均相互扣住時,桶體頂端的桶體端部緊緊的壓住第二密封圈,隔層的隔層端部也同步緊緊的壓住第一密封圈,由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均具有彈性,因此在密封圈回彈力的作用下,第二密封圈分別貼緊隔層上與第二密封圈接觸的接觸面以及桶體上與第二密封圈接觸的接觸面,第一密封圈分別貼緊隔層上與第一密封圈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蓋子上與第一密封圈接觸的接觸面,于是蓋子和桶體以及隔層之間通過密封圈的受壓回彈形成密封,同時扣鉤的相互扣緊使蓋子和桶體以及隔層在裝配后不容易自行分開,從而實現穩(wěn)定的相互密封配合,同時通過隔層的密封隔離作用將桶體的內部空間分隔成兩個相對密封的獨立空間,于是就可以在這兩個獨立空間內分別放置兩種不同的物體;另外,通過在桶體的桶體外下裙邊上局部設置若干處桶體撕裂凹槽以及通過若干桶體薄壁連接棒和桶體外下裙邊連接成一體的且遮住桶體撕裂凹槽的桶體撕裂塊,當需要打開塑料容器時,先將桶體撕裂塊撕掉,在撕掉桶體撕裂塊后可以方便的從桶體撕裂凹槽處將隔層和桶體分離,通過此方案可以在方便打開隔層的同時實現對桶體的破壞,從而實現防偽;另外,通過在隔層的隔層外下裙邊上局部設置若干處隔層撕裂凹槽以及通過若干隔層薄壁連接棒和隔層外下裙邊連接成一體的且遮住隔層撕裂凹槽的隔層撕裂塊,當需要打開隔層上的蓋子時,先將隔層撕裂塊撕掉,在撕掉隔層撕裂塊后可以方便的從隔層撕裂凹槽處將蓋子和隔層分離,通過此方案可以在方便打開蓋子的同時實現對隔層的破壞,從而實現防偽;另外,通過將蓋子凹槽和隔層凹槽設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同時將蓋子外扣鉤和隔層內扣鉤設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在將第一密封空間和第二密封空間內的灌裝物在所述桶體內混合后,將所述蓋子蓋和在所述桶體上時,并且所述桶體端部插入所述蓋子凹槽時,所述蓋子外扣鉤和所述桶體外配合扣鉤相互扣住,第一密封圈分別貼緊桶體上與第一密封圈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蓋子上與第一密封圈接觸的接觸面,于是所述蓋子與所述桶體形成密封連接,從而在不使用隔層的情況下使所述蓋子和所述桶體圍成一容置物體的密封空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增強密封并帶隔層的容器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蓋子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桶體的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隔層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增強密封并帶隔層的容器的A-A局部剖視中的蓋子的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增強密封并帶隔層的容器的A-A局部剖視中的桶體的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增強密封并帶隔層的容器的A-A局部剖視中的隔層的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增強密封并帶隔層的容器的A-A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桶體外下裙邊設置撕裂塊的B-B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隔層外下裙邊設置撕裂塊的B-B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桶體和隔層外下裙邊設置撕裂塊的完成裝配的B-B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增強密封并帶隔層的容器的A-A局部剖視中蓋子蓋合在桶體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12所示,一種增強密封并帶隔層的容器,它包括:
蓋子1,所述蓋子1具有蓋子凹槽11,并且所述蓋子1在形成蓋子凹槽11的外側面上設置有第一側面81以及位于第一側面81下方的蓋子外扣鉤82,所述蓋子1在形成蓋子凹槽11的內側面上設置有第二側面10,所述蓋子凹槽11內放置有第一密封圈431,第一密封圈431由彈性材料制成;
隔層3,所述隔層3的頂端設置有隔層端部19,所述隔層3在形成隔層端部19的外側面上設置有第三側面20,所述隔層3在形成隔層端部19的內側面上設置有第四側面21,所述隔層3在和相應的蓋子外扣鉤82對應的部位上設置有隔層外配合扣鉤27,所述隔層3具有隔層凹槽33,并且所述隔層3在形成隔層凹槽33的外側面上設置有第五側面31以及位于第五側面31下方的隔層內扣鉤34,所述隔層3在形成隔層凹槽33的內側面上設置有第六側面32,所述隔層凹槽33內放置有第二密封圈432,第二密封圈432由彈性材料制成;
桶體2,所述桶體2的頂端設置有桶體端部12,所述桶體2在形成桶體端部12的外側面上設置有第七側面13,所述桶體2在形成桶體端部12的內側面上設置有第八側面14,所述桶體2在和相應的隔層內扣鉤34相對應的部位上設置有桶體外配合扣鉤17,所述桶體2具有桶體外裙邊和桶體內側壁16,所述桶體外配合扣鉤17設置在桶體外裙邊的外側面上,所述桶體外配合扣鉤17將所述桶體外裙邊分隔為桶體外上裙邊15-1和桶體外下裙邊15-2,桶體外上裙邊15-1的上端、桶體內側壁16的上端以及桶體端部12的底端連接成一體,從而形成一桶體拐角;
當所述隔層3蓋合在所述桶體2上時,并且所述桶體端部12插入所述隔層凹槽33時,所述桶體端部12的頂部壓住所述第二密封圈432,從而使第二密封圈432分別貼緊隔層3上與第二密封圈432接觸的接觸面以及桶體2上與第二密封圈432接觸的接觸面,所述隔層內扣鉤34和所述桶體外配合扣鉤17相互扣住,于是所述隔層3與所述桶體2形成密封連接,從而使所述隔層3和所述桶體2圍成一容置物體的第一密封空間,當所述蓋子1蓋合在所述隔層3上,并且所述隔層端部19插入所述蓋子凹槽11內時,所述隔層端部19的頂部壓住所述第一密封圈431,從而使第一密封圈431分別貼緊隔層3上與第一密封圈431與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蓋子1上與第一密封圈431接觸的接觸面,所述蓋子外扣鉤82和所述隔層外配合扣鉤27相互扣住,于是所述蓋子1與所述隔層3形成密封連接,從而使所述蓋子1和所述隔層3圍成一容置物體的第二密封空間。
如圖7所示,所述隔層3還具有隔層外裙邊和隔層內側壁22,隔層外裙邊具有依次連接的隔層外上裙邊23、隔層平臺24和隔層外下裙邊25,所述隔層外上裙邊23的上端、隔層內側壁22的上端以及隔層端部19的底端連接成一體,從而形成一隔層拐角29,所述第五側面31設置在隔層外上裙邊23的內側面上,所述第六側面32設置在隔層內側壁22的內側面上,所述隔層內扣鉤34設置在在隔層外下裙邊25的內側面上。
如圖7所示,所述隔層平臺24向隔層3的頂部方向上延伸出隔層凸起26,所述隔層外配合扣鉤27設置在所述隔層凸起26上,凸起26的底端、隔層上裙邊23的底端和平臺24的內側部分連成一體,從而形成隔層外裙邊凹槽28。
如圖10所示,所述隔層外下裙邊25上局部設置隔層撕裂凹槽40,在隔層撕裂凹槽40的位置對應設置隔層撕裂塊41,隔層撕裂塊41從隔層外下裙邊25的外側面遮擋住隔層撕裂凹槽40,隔層撕裂凹槽40和隔層外下裙邊25的通過隔層薄壁連接棒42連接成一體。
如圖9所示,所述桶體外下裙邊15-2上局部設置有桶體撕裂凹槽37,在桶體撕裂凹槽37的位置對應設置桶體撕裂塊38,桶體撕裂塊38從桶體外下裙邊15-2的外側面遮住桶體撕裂凹槽37,桶體撕裂塊38和桶體外下裙邊15-2通過桶體薄壁連接棒39連接成一體。
如圖5所示,所述蓋子1主要由外側壁4、蓋頂部分5、銜接壁部分和中心平面7依次連接而成,所述銜接壁部分具有內側壁6,所述蓋子凹槽11由所述外側壁4、蓋頂部分5以及內側壁6圍成,所述第一側面81設置在外側壁4的內側面上,所述第二側面10設置在內側壁6的內側面上。
如圖8所示,隔層3的隔層拐角29的內側面30至隔層3的底部外側面35的豎直距離小于桶體2的桶體端部12的頂部平面18至桶體2的底部內側面36的豎直距離,隔層3的底部的尺寸小于桶體2的桶體端部12形成的口部尺寸。
如圖12所示,將蓋子凹槽11和隔層凹槽33設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同時將蓋子外扣鉤82和隔層內扣鉤34設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于是當所述蓋子1蓋和在所述桶體2上時,并且所述桶體端部12插入所述蓋子凹槽11時,所述桶體端部12的頂部壓住所述第一密封圈431,從而使第一密封圈431分別貼緊桶體2上與第一密封圈432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蓋子1上與第一密封圈431接觸的接觸面,所述蓋子外扣鉤和所述桶體外配合扣鉤相互扣住,于是所述蓋子與所述桶體形成密封連接,從而在不使用隔層的情況下使所述蓋子和所述桶體圍成一容置物體的密封空間。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先將第一密封圈431放置在蓋子1的蓋子凹槽11內并將第二密封圈432放置在隔層3的隔層凹槽33中,然后將隔層3和桶體2用力裝配,同時將蓋子1用力蓋合在隔層3上,此時桶體2的頂端的桶體端部12插入隔層3的隔層凹槽33,隔層3的隔層端部19插入蓋子1的蓋子凹槽11,與此同時蓋子外扣鉤82和所述隔層外配合扣鉤27相互扣住,隔層內扣鉤34和所述桶體外配合扣鉤17相互扣住,當所有的扣鉤均相互扣住時,桶體2頂端的桶體端部12緊緊的壓住第二密封圈432,隔層3的隔層端部19也同步緊緊的壓住第一密封圈431,由于第一密封圈431和第二密封圈432均具有彈性,因此在密封圈回彈力的作用下,第二密封圈432分別貼緊隔層3上與第二密封圈432接觸的接觸面以及桶體2上與第二密封圈432接觸的接觸面,第一密封圈431分別貼緊隔層3上與第一密封圈431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蓋子1上與第一密封圈431接觸的接觸面,于是蓋子1和桶體2以及隔層3之間通過密封圈的受壓回彈形成密封,同時扣鉤的相互扣緊使蓋子1和桶體2以及隔層在裝配后不容易自行分開,從而實現穩(wěn)定的相互密封配合,同時通過隔層3的密封隔離作用將桶體的內部空間分隔成兩個相對密封的獨立空間,于是就可以在這兩個獨立空間內分別放置兩種不同的物體;另外,通過在桶體2的桶體外下裙邊15-2上局部設置若干處桶體撕裂凹槽37以及通過若干桶體薄壁連接棒39和桶體外下裙邊15-2連接成一體的且遮住桶體撕裂凹槽37的桶體撕裂塊38,當需要打開塑料容器時,先將桶體撕裂塊38撕掉,在撕掉桶體撕裂塊38后可以方便的從桶體撕裂凹槽37處將隔層3和桶體2分離,通過此方案可以在方便打開隔層3的同時實現對桶體2的破壞,從而實現防偽;另外,通過在隔層3的隔層外下裙邊25上局部設置若干處隔層撕裂凹槽40以及通過若干隔層薄壁連接棒42和隔層外下裙邊25連接成一體的且遮住隔層撕裂凹槽40的隔層撕裂塊41,當需要打開隔層3上的蓋子1時,先將隔層撕裂塊41撕掉,在撕掉隔層撕裂塊41后可以方便的從隔層撕裂凹槽40處將蓋子1和隔層3分離,通過此方案可以在方便打開蓋子1的同時實現對隔層3的破壞,從而實現防偽;另外,通過將蓋子凹槽11和隔層凹槽33設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同時將蓋子外扣鉤82和隔層內扣鉤34設置成十分接近的尺寸,在將第一密封空間和第二密封空間內的灌裝物在所述桶體2內混合后,將所述蓋子1蓋合在所述桶體2上時,并且所述桶體端部12插入所述蓋子凹槽11時,所述蓋子外扣鉤82和所述桶體外配合扣鉤17相互扣住,第一密封圈431分別貼緊桶體2上與第一密封圈431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蓋子1上與第一密封圈431接觸的接觸面,于是所述蓋子1與所述桶體2形成密封連接,從而在不使用隔層3的情況下使所述蓋子1和所述桶體2圍成一容置物體的密封空間。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