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護理用具領域,具體為一種醫(yī)療護理用消毒棉簽存取盒。
背景技術:
在基礎護理工作中,消毒棉簽和消毒液是應用范圍最廣、最為普通、應用數量最多的兩種工具。消毒棉簽通常是多根在一個塑料袋內或一個塑料盒內,這種存放方式很不安全,撕開一個塑料袋或打開塑料盒,在取出使用一根消毒棉簽的同時也會把其他暫時不用的消毒棉簽暴露在空氣中,很容受到污染,且由于是多根共同疊放,取得過程中,多根消毒棉簽與手指有接觸,使得消毒棉簽受到交叉感染。消毒液通常是存放在一個瓶子內,一瓶內的消毒液通常會被幾十根甚至上百根消毒棉簽浸染使用,使得消毒液反復多次打開,增加了細菌進入消毒水瓶的幾率,留下了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醫(yī)療護理用消毒棉簽存取盒,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醫(yī)療護理用消毒棉簽存取盒,包括盒體和盒蓋,盒蓋的一端鉸接在盒體的頂端后側,盒體內設棉簽腔、消毒液柜盒和棉簽頭柜盒,消毒液柜盒設在棉簽腔和棉簽頭柜盒的右側,棉簽腔設在棉簽頭柜盒的正后側,消毒液柜盒的正前端面均勻的設有若干抽盒,抽盒內均勻的設若干盲孔,棉簽腔為傾斜設置,棉簽腔內設第一卡板,第一卡板上均勻的設有若干第一卡槽,棉簽頭柜盒正對棉簽腔的一端面均勻的設有若干與第一卡槽相對應的通孔,棉簽頭柜盒內腔中設有與第一卡板相對應的第二卡板,第二卡板上均勻的設有與第一卡槽相對應的第二卡槽,盒體內設有消毒盒腔和蓄電池,消毒盒腔設置在棉簽頭柜盒的正下方,棉簽頭柜盒底壁均勻的設有若干小孔,消毒盒腔通過小孔與棉簽頭柜盒貫通連接,消毒盒腔內均勻的設有若干紫外線燈管,蓄電池與紫外線燈管電連接,盒體外側面設有電源接口和控制開關,控制開關與紫外線燈管電連接,電源接口與蓄電池電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消毒液柜盒的前后長度小于盒體前后長度的三分之二。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消毒液柜盒的正前端面均勻的設有2~5個抽盒。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盲孔通過錫紙密封。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抽盒側面設有把手。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棉簽腔的傾斜角度為25°~35°。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消毒盒腔內均勻的設有3~6個紫外線燈管。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內部環(huán)境處于密封狀態(tài),消毒棉簽根根獨立存放,棉簽頭可在使用前單獨消毒,消毒液一份份獨立存放,使用安全衛(wèi)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醫(yī)療護理用消毒棉簽存取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盒體,2-盒蓋,3-棉簽腔,4-消毒液柜盒,5-抽盒,6-錫紙,7-第一卡板,8-第一卡槽,9-棉簽頭柜盒,10-第二卡槽,11-第二卡板,12-消毒盒腔,13-蓄電池,14-紫外線燈管,15-控制開關,16-電源接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一種醫(yī)療護理用消毒棉簽存取盒,包括盒體1和盒蓋2,所述盒蓋2的一端鉸接在盒體1的頂端后側,所述盒體1內設棉簽腔3、消毒液柜盒4和棉簽頭柜盒9,所述消毒液柜盒4設在棉簽腔3和棉簽頭柜盒9的右側,所述棉簽腔3設在棉簽頭柜盒9的正后側,所述消毒液柜盒4的前后長度小于盒體1前后長度的三分之二,消毒液柜盒4的正前端面均勻的設有若干抽盒5,所述抽盒5內均勻的設若干盲孔,盲孔通過錫紙6密封,盲孔內存放消毒液,所述抽盒5外側面設有把手,所述棉簽腔3為傾斜設置,棉簽腔3內設第一卡板7,所述第一卡板7上均勻的設有若干第一卡槽8,第一卡槽8用于卡放棉簽的簽桿,所述棉簽頭柜盒9正對棉簽腔3的一端面均勻的設有若干與第一卡槽8相對應的通孔,所述棉簽頭柜盒9內腔中設有與第一卡板7相對應的第二卡板11,所述第二卡板11上均勻的設有與第一卡槽8相對應的第二卡槽10,消毒棉簽的棉簽頭穿過通孔,卡放在第二卡槽10內,棉簽簽桿卡放在第一卡槽8內,所述盒體1內設有消毒盒腔12和蓄電池13,所述消毒盒腔12設置在棉簽頭柜盒9的正下方,所述棉簽頭柜盒9底壁均勻的設有若干小孔,所述消毒盒腔12通過小孔與棉簽頭柜盒9貫通連接,所述消毒盒腔12內均勻的設有若干紫外線燈管14,所述蓄電池13與紫外線燈管14電連接,所設盒體1外側面設有電源接口16和控制開關15,所述控制開關15與紫外線燈管14電連接,所述電源接口16與蓄電池13電連接。
消毒棉簽的棉簽頭穿過通孔,卡放在第二卡槽10內,棉簽簽桿卡放在第一卡槽8內,打開控制開關15,紫外線燈管14即可對消毒棉簽頭進行消毒,消毒棉簽頭半封閉存放在棉簽頭柜盒9內,減少與外界環(huán)境溝通,使得消毒棉簽頭更加的安全衛(wèi)生,打開抽盒5,用棉簽簽桿戳破錫紙6,即可用棉簽沾用消毒液,安全衛(wèi)生。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