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輸送管道除塵裝置,屬于物料管道除塵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物料輸送系統(tǒng)在煤礦、電廠等領域大量使用,在輸送過程中產(chǎn)生的大量粉塵對安全生產(chǎn)造成了較大的威脅,并直接危及人類呼吸系統(tǒng)的健康?,F(xiàn)有的除塵裝置主要分為三大類:物理噴水等濕法除塵技術、袋式除塵和電除塵等干法除塵技術以及利用設備設計優(yōu)化的無動力除塵系統(tǒng)。相對于前兩種技術,利用設備設計優(yōu)化的無動力除塵系統(tǒng)具有適用范圍廣、維護費用極低、安全可靠,無二次污染等優(yōu)點,但目前對于無動力除塵系統(tǒng)關鍵部位的系統(tǒng)性研究比較少,導致除塵效果比較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輸送管道除塵裝置,該裝置對無動力除塵的輸送管道系統(tǒng)中回流裝置關鍵部位進行研究,進行設計優(yōu)化,提高粉塵回流效率,降低粉塵排放濃度。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該種輸送管道除塵裝置包括物料進口、物料出口、第一輸送管道、第二輸送管道和回流裝置,第一輸送管道的一端設有物料進口,另一端通過第二輸送管道連通物料出口,回流裝置的一端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另一端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物料進口的入口高于第二輸送管道的最高高度,形成高度差。所述的回流裝置包括上風管道、彎部和下風管道,彎部的一端通過上風管道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另一端通過下風管道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上風管道的直徑為下風管道直徑的1.3倍,控制上下風管道的直徑比例能夠在保證回流效率的同時,適當減緩粉塵上升力的作用,從而使得大顆粒粉塵動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第二輸送管道的皮帶上輸送出系統(tǒng)。
前述的物料進口到第二輸送管道在豎直方向的距離為H,上風管道的直徑為0.2H,該尺寸能夠提高回流裝置的回流效率,上風管道直徑過大會增大氣流循環(huán),進而加大輸送系統(tǒng)內的二次揚塵;直徑過小則會使得第二輸送管道的正壓過大,造成粉塵氣體回流效率降低。
前述的下風管道與水平面的傾斜角度為15°,該角度在保證回流效率的同時,使粉塵更容易發(fā)生自身之間或自身與管道壁面間的碰撞,使微小顆粒聚集成大顆粒粉塵,便于粉塵降落,增加除塵效果。角度過大造成局部渦流,角度過小導致回流裝置的進出口壓力差減小,不利于回流。
前述的回流裝置的最高高度即彎部的最高高度與物料進口管道的入口高度相等,此時回流效果最好,并且粉塵動能得到較好釋放。如果高度過大,回流效果差;高度過小,回流粉塵的動能釋放不充分,使輸送系統(tǒng)內的整體壓力過大,并且粉塵不容易相互碰撞結合成大顆粒粉塵降落直第二輸送管道的皮帶上被帶走。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在于:通過對回流裝置中尺寸的優(yōu)化設計,尤其是上風管道和下風管道尺寸的優(yōu)化設計,減少系統(tǒng)中的二次揚塵,提高粉塵的回流效率,平衡輸送管道內的壓力,進一步降低粉塵的排放濃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優(yōu)化尺寸標注示意圖。
附圖標記的含義:1-物料進口,2-物料出口,3-第一輸送管道,4-第二輸送管道,5-上風管道,6-彎部,7-下風管道,8-回流裝置,D-下風管道直徑。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輸送管道3的一端設有物料進口1,另一端通過第二輸送管道4連通物料出口2,回流裝置8的一端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3,另一端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4,物料進口1的入口高于第二輸送管道4的最高高度,形成高度差?;亓餮b置8包括上風管道5、彎部6和下風管道7,彎部6的一端通過上風管道5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4,另一端通過下風管道7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3。上風管道5的直徑為下風管道7直徑D的1.3倍,控制上下風管道的直徑比例能夠在保證回流效率的同時,適當減緩粉塵上升力的作用,從而使得大顆粒粉塵動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第二輸送管道4的皮帶上輸送出系統(tǒng)。物料進口1到第二輸送管道4在豎直方向的距離為H,上風管道5的直徑為0.2H,該尺寸能夠提高回流裝置8的回流效率,上風管道5直徑過大會增大氣流循環(huán),進而加大輸送系統(tǒng)內的二次揚塵;直徑過小則會使得第二輸送管道4的正壓過大,造成粉塵氣體回流效率降低。下風管道7與水平面的傾斜角度為15°,該角度在保證回流效率的同時,使粉塵更容易發(fā)生自身之間或自身與管道壁面間的碰撞,使微小顆粒聚集成大顆粒粉塵,便于粉塵降落,增加除塵效果。角度過大造成局部渦流,角度過小導致回流裝置8的進出口壓力差減小,不利于回流?;亓餮b置8的最高高度即彎部6的最高高度與物料進口1管道的入口高度相等,此時回流效果最好,并且粉塵動能得到較好釋放。如果高度過大,回流效果差;高度過小,回流粉塵的動能釋放不充分,使輸送系統(tǒng)內的整體壓力過大,并且粉塵不容易相互碰撞結合成大顆粒粉塵降落直第二輸送管道4的皮帶上被帶走。
實施例2:如圖1和圖2所示,該裝置包括物料進口1、物料出口2、第一輸送管道3、第二輸送管道4和回流裝置8,第一輸送管道3的一端設有物料進口1,另一端通過第二輸送管道4連通物料出口2,回流裝置8的一端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3,另一端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4,物料進口1的入口高于第二輸送管道4的最高高度,形成高度差?;亓餮b置8包括上風管道5、彎部6和下風管道7,彎部6的一端通過上風管道5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4,另一端通過下風管道7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3。上風管道5的直徑為下風管道7直徑D的1.3倍。在物料輸送系統(tǒng)中由于物料碰撞等原因產(chǎn)生粉塵,使得第二輸送管道4的輸送區(qū)域產(chǎn)生正壓,粉塵以及正壓風經(jīng)回流裝置8回到第一輸送管道3中與負壓相抵。在此期間,粉塵一部分經(jīng)過回流裝置8時,由于重力或碰撞等原因掉落到第二輸送管道4的皮帶上被帶走,另一部分進入第一輸送管道3中重新混入物料中。通過控制上下風管道的直徑比例能夠在保證回流效率的同時,適當減緩粉塵上升力的作用,從而使得大顆粒粉塵動能降低后,更容易降落到第二輸送管道4的皮帶上。
實施例3:如圖1和圖2所示,該種輸送管道除塵裝置中,第一輸送管道3的一端設有物料進口1,另一端通過第二輸送管道4連通物料出口2,回流裝置8的一端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3,另一端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4,物料進口1的入口高于第二輸送管道4的最高高度,形成高度差?;亓餮b置8包括上風管道5、彎部6和下風管道7,彎部6的一端通過上風管道5連通于第二輸送管道4,另一端通過下風管道7連通于第一輸送管道3。上風管道5的直徑為下風管道7直徑D的1.3倍,控制上下風管道的直徑比例能夠在保證回流效率的同時,適當減緩粉塵上升力的作用,從而使得大顆粒粉塵動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第二輸送管道4的皮帶上輸送出系統(tǒng)?;亓餮b置8的最高高度即彎部6的最高高度與物料進口1管道的入口高度相等,此時回流效果最好,并且粉塵動能得到較好釋放。如果高度過大,回流效果差;高度過小,回流粉塵的動能釋放不充分,使輸送系統(tǒng)內的整體壓力過大,并且粉塵不容易相互碰撞結合成大顆粒粉塵降落直第二輸送管道4的皮帶上被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