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總地涉及集裝箱運輸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鎖緊裝置、集裝箱門結構和集裝箱。
背景技術:
集裝箱為方便貨物的裝載和卸出,通常設置有便于開啟的門結構。另外為滿足集裝箱相關規(guī)范的要求,該門結構應設置有鎖桿,而集裝箱門框則對應地設置有鎖座。
例如,在現(xiàn)有的一種集裝箱中,為更好地實現(xiàn)鎖緊,在集裝箱端門處上下平行布置兩個沿橫向延伸的鎖桿,并且位于每個鎖桿的兩端的鎖頭形成為爪型結構。由此,當鎖桿沿鎖定方向旋轉時,爪型結構的鎖頭可從未插入鎖座的解鎖位置旋轉到插入鎖座的鎖定位置,以實現(xiàn)鎖緊。反過來,當鎖桿沿解鎖方向旋轉時,鎖頭解除與鎖座的配合,并且由于爪型結構此時橫向向內(nèi)突伸并且抵靠鎖座或與之相鄰的門框,整個鎖桿產(chǎn)生向外的作用力,即朝向箱門開啟方向的作用力,由此帶動箱門向外開啟。為了避免這種向外的作用力使集裝箱門變形,這就要求在開啟箱門時,將兩根鎖桿同時解鎖。
然而,當使用者由于集裝箱內(nèi)部貨物擠壓或其他情況而必須分別解鎖兩根鎖桿時,如上所述,一個鎖桿的動作會產(chǎn)生朝向箱門開啟的方向的作用力,而另一個鎖桿此時仍未解鎖,鎖頭與鎖座仍然處于緊密配合中,這樣容易造成門扇變形,或造成任意一個鎖頭或鎖座的損壞,進而影響門扇的密封效果及鎖緊裝置的使用壽命。
另外,特別是對于散貨型集裝箱,為防止在箱門開啟過程中,箱內(nèi)貨物在重力作用下沖出而造成安全事故,其卸料門通常需要從側面開啟,然而從側面同時操作兩根鎖桿相對比較困難,而分別解鎖又容易造成門扇變形或鎖緊裝置損壞。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箱門鎖緊裝置及具有其的集裝箱,以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鎖緊裝置,用于集裝箱,其包括:
第一鎖緊裝置,所述第一鎖緊裝置包括:
第一鎖桿,所述第一鎖桿可旋轉地連接至所述集裝箱的門扇;
第一鎖頭,所述第一鎖頭設置于所述第一鎖桿上;
第一鎖座,所述第一鎖座固定連接至所述集裝箱的箱體上,與所述第一鎖頭配合以鎖緊所述第一鎖緊裝置;以及
第二鎖緊裝置,所述第二鎖緊裝置包括:
第二鎖桿,所述第二鎖桿可旋轉地連接至所述門扇;
第二鎖頭,所述第二鎖頭設置于所述第二鎖桿上;
第二鎖座,所述第二鎖座固定連接至所述箱體上,與所述第二鎖頭配合以鎖緊所述第二鎖緊裝置;
其中,至少所述第一鎖頭設置為在解除與所述第一鎖座的配合時不產(chǎn)生使門扇外開的推力,以使得所述第一鎖緊裝置和所述第二鎖緊裝置能夠分別解鎖。
可選地,所述第一鎖頭設置為鉤型結構,所述鉤型結構沿所述第一鎖桿的徑向向外突出,并且所述鉤型結構的最遠端距所述第一鎖桿的軸線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一鎖座的安裝位置的所述箱體的表面距所述第一鎖桿的軸線的最小距離。
可選地,所述第二鎖桿的鎖頭設置為爪型結構,所述爪型結構沿所述第二鎖桿的徑向向外突出,并且所述爪型結構的最遠端距所述第二鎖桿的軸線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二鎖座的安裝位置的所述箱體的表面距所述第二鎖桿的軸線的最小距離。
可選地,還包括第一鎖桿手柄和第二鎖桿手柄,所述第一鎖桿手柄和所述第二鎖桿手柄分別垂直并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一鎖桿和所述第二鎖桿。
可選地,當所述第一鎖緊裝置鎖緊時,所述第一鎖頭的背離所述第一鎖座的外側輪廓為弧形。
可選地,所述第一鎖桿設有限位部,當所述第一鎖緊裝置和所述第二鎖緊裝置均處于鎖緊狀態(tài)時,所述限位部遮擋所述第二鎖桿手柄,使得所述第二鎖緊裝置的所述第二鎖桿無法旋轉。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箱門,用于集裝箱,其包括:
門扇,所述門扇可樞轉地連接至所述集裝箱的箱體;以及
如前所述的任一種鎖緊裝置。
可選地,所述門扇以上翻門或側開門的形式連接至所述集裝箱。
可選地,所述門扇通過鉸鏈鉸接至所述箱體,所述第一鎖桿與所述鉸鏈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二鎖桿與所述鉸鏈的距離。
可選地,當所述門扇以上翻門的形式設置時,所述第二鎖桿手柄靠近所述箱體的與所述門扇相鄰的一個側面。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集裝箱,其包括如前所述的任一種箱門。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集裝箱,其箱門的鎖緊裝置包括第一鎖緊裝置和第二鎖緊裝置。并且第一鎖緊裝置和第二鎖緊裝置需要分別進行鎖緊或解鎖。具體地,鎖緊時,需要先鎖緊第二鎖緊裝置再鎖緊第一鎖緊裝置,解鎖時需要先解鎖第二鎖緊裝置再解鎖第一鎖緊裝置。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集裝箱,其箱門的兩個鎖桿需要按順序分別解鎖,僅需一人即可完成操作,避免了需要同時操作所造成的不便,而且可以方便地從箱門的側面進行操作,提高了集裝箱的卸載效率以及安全性。
附圖說明
下列附圖在此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實用新型。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示的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的集裝箱的正面視圖,其中第一鎖桿和第二鎖桿均鎖緊;
圖2為圖1所示集裝箱的側面局部視圖,其中第一鎖緊裝置和第二鎖緊裝置均鎖緊;
圖3為圖1所示集裝箱的側面局部視圖,其中第一鎖緊裝置和第二鎖緊裝置均解鎖;
圖4A為圖1中A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4B為圖2中C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5A為圖1中B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5B為圖2中D部的局部放大圖;以及
圖6為圖1所示集裝箱的側面局部視圖,其中第一鎖緊裝置鎖緊,第二鎖緊裝置解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給出了大量具體的細節(jié)以便提供對本實用新型更為徹底的理解。然而,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本實用新型可以無需一個或多個這些細節(jié)而得以實施。在其它的例子中,為了避免與本實用新型發(fā)生混淆,對于本領域公知的一些技術特征未進行描述。
圖1示意性的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集裝箱。
如圖1所示,集裝箱1包括箱體3和箱門2。箱門2包括鎖緊裝置10和門扇20。門扇20以上翻門的形式通過四個鉸鏈30鉸接于箱體3的端面的靠近底部的位置,并可繞鉸鏈30向上樞轉以開啟集裝箱1或向下樞轉以關閉集裝箱1。當然,門扇20也可以其他形式(比如側開門)布置于箱體3的其他面上,鉸鏈30的數(shù)量可視門扇20具體的尺寸大小而定,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限定。
用于集裝箱1的鎖緊裝置10包括第一鎖緊裝置10a和第二鎖緊裝置10b。第一鎖緊裝置10a包括第一鎖桿100、第一鎖頭101和第一鎖座401。第二鎖緊裝置10b包括第二鎖桿200、第二鎖頭201和第二鎖座402。
第一鎖桿100和第二鎖桿200分別通過安裝座300安裝于門扇20上,并可分別繞各自的軸線在安裝座300內(nèi)旋轉。第一鎖桿100和第二鎖桿200分別與門扇20的鉸鏈30所在的側邊平行設置,并且第一鎖桿100距鉸鏈30的距離小于第二鎖桿200距鉸鏈30的距離。
第一鎖桿100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鎖頭101,并且在箱體3上與第一鎖頭101對應的位置,分別固定設置有與第一鎖頭101配合的第一鎖座401。具體地,如圖4A和圖4B所示,第一鎖頭101為鉤型結構,包括圍繞第一鎖桿100固定的本體部101a和從本體部101a徑向向外突出的鉤型部101b。第一鎖座401為焊接至箱體3的與第一鎖頭101對應位置的限位擋板。其中,鉤型部101b的在與第一鎖座401配合時背離第一鎖座401的一側的外輪廓大致為弧形,并且設置鉤型部101b的外輪廓上的點距第一鎖桿100的軸線的最大距離小于箱體3的安裝有第一鎖座401處的表面距第一鎖桿100的軸線的最小距離。
如圖2所示,在門扇20關閉的狀態(tài)下,第一鎖頭101在虛線所示位置處隨第一鎖桿100順時針旋轉,當轉過一定角度后,鉤型部101b被第一鎖座401阻擋導致第一鎖桿100無法繼續(xù)旋轉,此時,第一鎖緊裝置10a鎖緊。解鎖時,操作第一鎖桿100帶動第一鎖頭101逆時針旋轉,鉤型部101b與第一鎖座401脫離。由于鉤型部101b的外輪廓上的點距第一鎖桿100的軸線的最大距離小于箱體3的安裝有第一鎖座401處的表面距第一鎖桿100的軸線的最小距離,因此在第一鎖頭101隨第一鎖桿100逆時針轉動以解鎖的過程中,第一鎖頭101最外側的鉤型部101b不與箱體3發(fā)生接觸,換句話說,第一鎖頭101在解鎖時不會產(chǎn)生向外開啟門扇20的作用。因此第一鎖緊裝置10a的解鎖過程不會影響門扇20的關閉狀態(tài)。
優(yōu)選地,在第一鎖桿100上設有第一鎖桿手柄102,以便于對第一鎖桿100進行操作。在門扇20的表面的相應位置設置有第一鎖桿手柄座501。當?shù)谝绘i緊裝置10a處于鎖緊狀態(tài)時,第一鎖桿手柄102緊貼門扇20的表面并由第一鎖桿手柄座501固定,以使第一鎖緊裝置10a保持鎖緊狀態(tài)。同時這樣的設計還可以避免因為第一鎖桿手柄102突出于集裝箱1之外造成危險,方便對集裝箱1進行吊裝或其他操作。
第二鎖桿200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二鎖頭201,并且在箱體3上與第二鎖頭201對應的位置,分別固定設置有與第二鎖頭201配合的第二鎖座402。具體地,如圖5A和圖5B所示,第二鎖頭201為爪型結構,包括圍繞第二鎖桿200固定的本體部201a和從本體部201a向外突出的爪型部201b。第二鎖座402包括基座部402a和卡座部402b,基座部402a用以焊接至箱體3的表面,卡座部402b設置在基座部402a上,用以與第二鎖頭201配合。設置爪型部201b的端部距第二鎖桿200的軸線的最大距離大于第二鎖桿200的軸線距第二鎖座402的基座部402a的表面的距離,并且基座部402a具有一定的寬度使得爪型部201b在箱體3的表面上的投影落在基座部402a的寬度范圍內(nèi)。
如圖3所示,由于爪型部201b的端部距第二鎖桿200的軸線的最大距離大于第二鎖桿200的軸線距第二鎖座402的基座部402a的表面的距離,當?shù)诙i緊裝置10b處于解鎖狀態(tài)時,爪型部201b的最外端抵靠基座部402a的表面,并使得在第二鎖座402的作用力下,第二鎖桿200帶動門扇20遠離箱體3一段距離,門扇20無法完全關閉。
需要鎖緊第二鎖緊裝置10b時,在如圖3所示的狀態(tài)下,操作第二鎖桿200帶動第二鎖頭201逆時針旋轉,爪型部201b的最外端不再抵靠基座部402a,此時門扇20在自身重力或外力的作用下向箱體3移動至完全關閉的狀態(tài)。繼續(xù)逆時針旋轉第二鎖桿200,第二鎖頭201的爪型部201b接觸并抵靠在第二鎖座402的卡座部402b上,第二鎖桿200無法繼續(xù)旋轉,此時,第二鎖緊裝置10b鎖緊。解鎖時,操作第二鎖桿200帶動第二鎖頭201順時針旋轉,爪型部201b與第二鎖座402的卡座部402b脫離,旋轉過一定角度之后,爪型部201b的端部接觸基座部402a的外表面。由于爪型部201b的端部距第二鎖桿200的軸線的最大距離大于第二鎖桿200的軸線距第二鎖座402的基座部402a的表面的距離,因此當繼續(xù)順時針旋轉第二鎖桿200時,基座部402a給與爪型部201b以方向大致向外的力,使第二鎖桿200帶動門扇20打開并遠離箱體3一定的距離,當爪型部201b與基座部402a大致垂直時,距離達到最大,第二鎖緊裝置10b完全解鎖。如此,爪型結構的鎖頭設計使得第二鎖緊裝置10b在解鎖時與第二鎖座402產(chǎn)生相互作用力,這樣有利于門扇20的順利開啟,同時也可以防止處于鎖緊狀態(tài)的第二鎖頭202因為震動或其他原因而松動導致解鎖。
優(yōu)選地,在第二鎖桿200上設有第二鎖桿手柄202,以便于對第二鎖桿200進行操作。在門扇20的表面的相應位置設置有第二鎖桿手柄座502。當?shù)诙i緊裝置10b處于鎖緊狀態(tài)時,第二鎖桿手柄202緊貼門扇20的表面并由第二鎖桿手柄座502固定,以使第二鎖緊裝置10b保持鎖緊狀態(tài)。同時這樣的設計還可以避免因為第二鎖桿手柄202突出于集裝箱1之外造成危險,方便對集裝箱1進行吊裝或其他操作。
由前述可知,當?shù)诙i緊裝置10b鎖緊時,第一鎖緊裝置10a可以順利解鎖。反過來,當?shù)谝绘i緊裝置10a鎖緊時,第二鎖緊裝置10b由于在解鎖時受阻而無法解鎖。更具體地,圖6為第一鎖緊裝置10a處于鎖緊狀態(tài)時強行解鎖第二鎖緊裝置10b的示意圖。此時,第二鎖緊裝置10b處于解鎖的狀態(tài),由于第二鎖頭201的爪型結構設計,使得第二鎖頭201與第二鎖座402相互作用,產(chǎn)生沿門扇20的開啟方向的力F。由于第二鎖頭201與第二鎖桿200、第二鎖桿200與門扇20、門扇20與第一鎖桿100以及第一鎖桿100與第一鎖頭101之間均為剛性連接,因此第二鎖頭201所產(chǎn)生的力F會對整個鎖緊裝置10與門扇20產(chǎn)生作用,從而導致諸如門扇20發(fā)生變形,第一鎖桿100與第一鎖座401卡緊甚至損壞或加劇第二鎖頭201與第二鎖座402之間的磨損等狀況發(fā)生。
因此,對于鎖緊裝置10,解鎖時需要先解鎖第一鎖緊裝置10a,再解鎖第二鎖緊裝置10b;而鎖緊時需要先鎖緊第二鎖緊裝置10b,再鎖緊第一鎖緊裝置10a。由此,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鎖緊裝置10,其第一鎖緊裝置10a和第二鎖緊裝置10b能夠?qū)崿F(xiàn)按次序分別進行鎖緊或解鎖。
優(yōu)選地,在第一鎖桿100的與第二鎖桿手柄202對應的位置處設有限位擋板103。當?shù)谝绘i緊裝置10a和第二鎖緊裝置10b均處于鎖緊狀態(tài)時,第二鎖桿手柄202被限位擋板103遮擋限位,此時無法進行操作第二鎖桿手柄202。只有當?shù)谝绘i緊裝置10a解鎖,限位擋板103隨第一鎖桿100轉過一定的角度不再遮擋第二鎖桿手柄202時,才可進行操作,從而防止在第一鎖緊裝置10a處于鎖緊狀態(tài)時對第二鎖桿200誤操作強行解鎖而造成損壞。
進一步優(yōu)選地,當集裝箱1為散貨型集裝箱時,在開啟門扇20的過程中,箱內(nèi)貨物容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從箱內(nèi)沖出,從而給門扇20正面的操作者帶來危險,為安全起見,往往需要從側面開啟門扇20。因此,將第二鎖桿手柄202設置為靠近集裝箱1的與安裝有門扇20的側面相鄰的側面,從而方便操作者從側面對第二鎖桿200進行操作以開啟門扇20。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集裝箱1,從圖2的角度觀察,其箱門2的關閉步驟如下:
S01:將門扇20繞鉸鏈30向下樞轉以關閉;
S02:將第二鎖桿手柄202繞第二鎖桿200的軸線沿逆時針方向轉動以使第二鎖頭201與第二鎖座402配合從而鎖緊第二鎖緊裝置10b;
S03:操作第二鎖桿手柄座502將第二鎖桿手柄202固定;
S04:將第一鎖桿手柄102繞第一鎖桿100的軸線沿順時針方向轉動以使第一鎖頭101與第一鎖座401配合從而鎖緊第一鎖緊裝置10a;
S05:操作第一鎖桿手柄座501將第一鎖桿手柄102固定;
此時,集裝箱1的箱門2關閉并被鎖緊。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集裝箱1,從圖2的角度觀察,其箱門2的開啟步驟如下:
S06:操作第一鎖桿手柄座501以松開第一鎖桿手柄102;
S07:將第一鎖桿手柄102繞第一鎖桿100的軸線沿逆時針方向轉動以使第一鎖頭101與第一鎖座401解除配合從而使第一鎖緊裝置10a解鎖;
S08:操作第二鎖桿手柄座502以松開第二鎖桿手柄202;
S09:將第二鎖桿手柄202繞第二鎖桿200的軸線沿逆時針方向轉動以使第二鎖頭201與第二鎖座402解除配合從而使第二鎖緊裝置10b解鎖;
S10:將門扇20繞鉸鏈30向上樞轉以開啟。
此時,集裝箱1的箱門2被解鎖并打開。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集裝箱,其箱門的兩個鎖桿需要按順序分別解鎖,僅需一人即可完成操作,避免了需要同時操作所造成的不便,而且可以方便地從箱門的側面進行操作,提高了集裝箱的卸載效率以及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已經(jīng)通過上述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應當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只是用于舉例和說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將本實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實施例范圍內(nèi)。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教導還可以做出更多種的變型和修改,這些變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范圍以內(nèi)。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由附屬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范圍所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