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運輸升降裝置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適用于電力設備運輸?shù)奶b置。
背景技術:
電力設備往往比較笨重,在電力設備的轉(zhuǎn)運過程中,向運載車輛上搬運十分費力。另外,從電力設備的放置位置,到運載車輛之間還存在著較遠的距離。因此,電力設備的傳輸和搬運一直困擾著施工人員。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于電力設備運輸?shù)奶b置,解決電力設備能夠便于傳輸和升降搬運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適用于電力設備運輸?shù)奶b置,包括運輸車機構、托舉板機構、提升架機構和控制系統(tǒng),提升架機構包括提升固定架、固定在提升固定架頂端的雙軸提升電機和安裝在雙軸提升電機轉(zhuǎn)軸上的卷筒;所述的托舉板機構包括托舉板,托舉板的上端通過繩索與所述的卷筒連接;所述的運輸車機構包括運輸車和移動軌道,所述移動導軌鋪設在地面上,從提升固定架底端外部方向一直延伸至所述提升固定架的底部外端,所述的運輸車通過移動輪安裝在所述的移動導軌上;所述控制系統(tǒng)包括操控板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與所述雙軸提升電機電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移動軌道的底端設有底板,所述底板通過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移動軌道的頂端設有移動槽,所述的移動輪安置在移動槽內(nèi)。
進一步的,所述托舉板的上端對稱設置有對接導槽,對接導槽與所述的移動軌道對應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的運輸車包括承載板,承載板的底端的兩側(cè)對稱安裝有橫梁;所述的移動輪通過底座安裝在所述的橫梁上。
進一步的,包括鎖緊機構,包括鎖緊固定架、鎖緊把手、鎖緊軸和鎖緊復位彈簧,所述鎖緊固定架的上端安裝在所述的橫梁上,鎖緊固定架所述移動輪的后方;
所述鎖緊固定架的下部設有鎖緊移動槽,所述鎖緊移動槽的前端設有復位板,復位板上設有通孔;所述鎖緊把手包括鎖緊驅(qū)動凸輪和鎖緊驅(qū)動把;所述鎖緊驅(qū)動凸輪鉸接在所述鎖緊移動槽內(nèi)的后端;
所述的鎖緊軸可滑動的安裝在所述的鎖緊移動槽內(nèi),鎖緊軸的后端與所述鎖緊驅(qū)動凸輪頂壓接觸,鎖緊軸的前端位于所述的復位板的通孔內(nèi);所述鎖緊復位彈簧的前端與所述的復位板固定連接,所述復位彈簧的后端與所述鎖緊軸后端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鎖緊驅(qū)動把包括把手內(nèi)連桿和外把手,把手內(nèi)連桿的內(nèi)端與鎖緊驅(qū)動凸輪固定連接;把手內(nèi)連桿外端與外把手鉸接;所述鎖緊移動槽的下側(cè)設有鎖緊固定槽,所述鎖緊固定槽與外把手的內(nèi)端對應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鎖緊軸的前端設有“U”型抱閘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利用運輸車機構和提升架機構,使得電力設備的傳輸和搬運更加便捷化,解決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本實用新型設有運輸車機構設有鎖緊機構,在電力設備被抬升的過程中,能夠?qū)⑦\輸車鎖死,防止電力設備因移動因素而墜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左等軸測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右等軸測示意圖;
圖4為圖3中B處局部放大圖;
圖5為圖1的正視示意圖;
圖6為圖5中C處局部放大圖;
圖中:1.移動軌道;2.承載板;3.底板;4.螺孔;5.移動槽;6.橫梁;7.行車固定架;8.移動輪;9.鎖緊固定架;10.鎖緊軸;11.鎖緊復位彈簧;12.鎖緊驅(qū)動凸輪;13.把手內(nèi)連桿;14.外把手;15.抱閘體;16.鎖緊固定槽;17.托舉板;18.對接導槽;19.提升端耳;20.提升固定架;21.雙軸提升電機;22.卷筒;23.定滑輪;24.鋼絲繩。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6所示,一種適用于電力設備運輸?shù)奶b置,主要用于在電力設備轉(zhuǎn)運或安裝時,對電力設備進行轉(zhuǎn)運和托舉,包括運輸車機構、托舉板機構和提升架機構,所述的運輸車機構用于將電力設備運輸至托舉板機構上,所述的提升架機構用于將載有電力設備的托舉板機構向上提升或降落。
所述的運輸車機構包括移動軌道1和運輸車,所述的運輸車包括承載板2、行車輪機構和鎖緊機構;所述的移動軌道1鋪設在地面上,從提升架機構的底端外部方向一直延伸至所述提升架機構的底部外端;所述的移動軌道1的底端連接設有底板3,所述底板3上設有螺孔4,底板3通過螺栓固定在地面上,防止移動軌道1在工作過程中的移動;所述移動軌道1的頂端設有移動槽5,所述的移動槽5用于安置所述的行車輪機構。所述的承載板2采用矩形板結構,承載板2的上方用于安置運輸電力設備;所述承載板2底端的兩側(cè)對稱安裝有橫梁6,所述的橫梁6上用于安裝所述的行車輪機構,橫梁6可以將承載板2上受到的壓力均勻施加在所述的行車輪機構上。
所述的行車輪機構包括行車固定架7和移動輪8,所述的行車固定架7固定安裝在所述承載板2的底端的橫梁6上,所述的移動輪8可轉(zhuǎn)動的安裝在所述的行車固定架7上。所述移動輪8的下部位于所述移動軌道1的移動槽5內(nèi),在外界作用力下,所述的移動輪8沿移動軌道1方向移動。
當需要限制運輸車機構移動時,所述的鎖緊機構用于鎖定運輸車,鎖緊機構位于所述行車輪機構的一側(cè)。鎖緊機構包括鎖緊固定架9、鎖緊把手、鎖緊軸10和鎖緊復位彈簧11,所述鎖緊固定架9的上端固定安裝在所述承載板2下方的橫梁6上,鎖緊固定架9位于所述行車固定架7的后方;所述鎖緊固定架9的下部設有鎖緊移動槽,所述鎖緊移動槽的前端設有復位板,復位板上設有通孔;所述鎖緊把手包括鎖緊驅(qū)動凸輪12和鎖緊驅(qū)動把。所述鎖緊驅(qū)動凸輪12位于所述鎖緊移動槽內(nèi)的后端,鎖緊驅(qū)動凸輪12的轉(zhuǎn)軸與鎖緊移動槽鉸接;所述鎖緊驅(qū)動把包括把手內(nèi)連桿13和外把手14,把手內(nèi)連桿13的內(nèi)端與鎖緊驅(qū)動凸輪12固定連接;所述把手內(nèi)連桿13與外把手14鉸接,即把手內(nèi)連桿13與外把手14可上下相對轉(zhuǎn)動;進一步的,所述鎖緊移動槽的下側(cè)設有鎖緊固定槽16,所述鎖緊固定槽16與外把手14的內(nèi)端對應設置。
所述的鎖緊軸10可滑動的安裝在所述的鎖緊移動槽內(nèi),鎖緊軸10的后端與所述鎖緊驅(qū)動凸輪12頂壓接觸,所述鎖緊軸10的直徑小于所述復位板上通孔的直徑,鎖緊軸10的前端位于所述的復位板的通孔內(nèi);所述鎖緊復位彈簧11的前端與所述的復位板固定連接,所述復位彈簧的后端與所述鎖緊軸10后端的外側(cè)壁固定連接,所述的鎖緊軸10套裝在所述的鎖緊復位彈簧11內(nèi)。所述鎖緊軸10的前端設有“U”型抱閘體15,所述“U”型抱閘體15采用石棉纖維摩擦材料。
當需要固定限制運輸車的移動時,轉(zhuǎn)動鎖緊把手,鎖緊驅(qū)動凸輪12驅(qū)動鎖緊軸10向前端移動,“U”型抱閘體15與所述的移動輪8抱合,移動輪8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被固定;然后向下轉(zhuǎn)動外把手14,將所述外把手14的內(nèi)端固定在鎖緊固定槽16內(nèi);當需要移動運輸車時,將外把手14的內(nèi)端從鎖緊固定槽16內(nèi)移出,去除外界對外把手14的作用力,鎖緊軸10在鎖緊復位彈簧11的復位作用力帶動下向后端鎖緊移動槽內(nèi)縮進,“U”型抱閘體15與移動輪8脫離。
所述的托舉板機構用于托舉載有電力設備的所述的運輸車,托舉板機構位于所述提升架機構內(nèi)的下方,在提升架機構動力機構的作用下可在提升架機構內(nèi)升、降移動,包括托舉板17和對接導槽18;所述的對接導槽18對稱的安裝在所述托舉板17的上端,對接導槽18與所述運輸車機構的移動軌道1對應設置;當運輸車需要移動到托舉板機構上時,所述的對接導槽18與所述移動軌道1對齊,運輸車在外界作用力下,所述的移動輪8進入對接導槽18內(nèi),運輸車移動到托舉板機構上。所述托舉板17的兩側(cè)前后端各設有提升端耳19,提升端耳19與提升架機構的動力機構連接。
所述的提升架機構用于提升所述的托舉板機構,包括提升固定架20、提升動力機構和控制系統(tǒng)。所述的提升固定架20主要起固定支撐作用,所述的提升動力機構安裝在所述提升固定架20的頂端,用于提升托舉板機構,包括雙軸提升電機21,卷筒22、定滑輪23和鋼絲繩24;所述的雙軸提升電機21通過底座固定安裝在提升固定架20中位置的頂端,采用雙軸提升電機21可以保證對托舉板機構的兩側(cè)同時升降,以實現(xiàn)托舉板機構運動的平穩(wěn);所述的卷筒22分別安裝在所述雙軸提升電機21的兩端輸出軸上,用于纏繞所述的鋼絲繩24;所述的定滑輪23分別可轉(zhuǎn)動的安裝在提升架機構上端兩側(cè)的前后兩端,定滑輪23主要起到對鋼絲繩24的導向作用;所述鋼絲繩24的下端分別與相應下方的托舉板17上的提升端耳19固定連接,鋼絲繩24的上端繞過所述的定滑輪23纏繞在所述的卷筒22上;進一步的,同側(cè)的兩根鋼絲繩24的上端通過同一根鋼絲繩24纏繞在所述的卷筒22上。
所述的控制系統(tǒng)包括操控板、控制器和電機驅(qū)動模塊,所述操控板上設有相應的控制鍵,控制板安裝在提升固定架20的一側(cè);所述控制器采用單片機,控制器的信號輸入端與所述操控板的信號輸出端電連接,控制器的信號輸出端與電機驅(qū)動模塊電連接,電機驅(qū)動模塊的信號輸出端與所述雙軸提升電機21的信號輸入端電連接。
本實用新型,能夠?qū)崿F(xiàn)對電力設備自動提升,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節(jié)約了人力。
除說明書所述的技術特征外,均為本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已知技術。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