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移動式救生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移動式救生艙內升降機構的鋼絲繩變形補償裝置。
背景技術:
“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主要目的是用來解決礦山企業(yè)的重大災害應急救援的一系列關鍵技術,為礦山井下工人在災變環(huán)境下提供穩(wěn)定可靠、保障齊全的維生空間,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
移動式救生艙的升降機構在反復升降的過程中,由于升降機構內的鋼絲繩長期受應力作用產生形變,造成活動筒體無法完全收回和放出,故影響逃生艙的行走功能和使用的可靠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旨在克服現有設計的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種可靠性強、安全性高和使用壽命長的移動式救生艙內升降機構的鋼絲繩變形補償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所述移動式救生艙內升降機構的鋼絲繩變形補償裝置由箱體結構、4個升降機構和4個補償機構組成。4個升降機構分別安裝在箱體結構的箱體的四角處,每個升降機構中裝有一個補償機構。
箱體結構包括4個第一小定滑輪、4個第二小定滑輪、箱體、2個減速箱、4個第一大定滑輪、4個第二大定滑輪和4個卷筒。箱體底板的靠近前側和靠近后側的中間位置處對稱地裝有減速箱,每個減速箱的兩側分別對稱地裝有卷筒,每個減速箱分別與各自對應的卷筒軸連接。箱體頂板內壁的靠近前側處和靠近后側處分別由里向外依次對稱地裝有第一小定滑輪和第二小定滑輪,靠近前側的兩個第一小定滑輪分別位于靠近前側各自對應的卷筒外端的正上方,靠近后側的兩個第一小定滑輪分別位于靠近后側各自對應的的卷筒外端的正上方。箱體底板的靠近前側和靠近后側分別由里向外依次對稱地裝有第一大定滑輪和第二大定滑輪,靠近前側的兩個第一大定滑輪分別位于靠近前側各自對應的卷筒外端的正下方,靠近后側的兩個第一大定滑輪分別位于靠近后側各自對應的的卷筒外端的正下方。
每個升降機構包括固定筒體、活動筒體、底座、擋板、2個導線輪、大動滑輪、兩個拉桿、小動滑輪、細鋼絲繩和粗鋼絲繩。固定筒體分別垂直地安裝在箱體的四角處,固定筒體的上端與箱體的上部固定連接,固定筒體的下端與箱體的下部固定連接,固定筒體呈方管狀?;顒油搀w活動地套入固定筒體內,活動筒體亦為方管狀,活動筒體的底部與底座固定連接,活動筒體頂部固定有擋板。擋板的前后兩側對稱地開有凹槽,凹槽處的中間位置處裝有導線輪;擋板沿左右方向對稱地開有兩個通孔,兩個拉桿穿過對應的兩個通孔,兩個拉桿的下端與彈簧底板固定連接,兩個拉桿的上端裝有小動滑輪,兩個拉桿的中間位置處裝有大動滑輪。
4根細鋼絲繩的一端分別固定在箱體頂部的靠近四角處,每根細鋼絲繩的另一端依次繞過各自對應的小動滑輪、第二小定滑輪和第一小定滑輪后纏繞在各自對應的卷筒的外端。4根粗鋼絲繩的一端與各自對應的固定筒體固定連接,每個粗鋼絲繩的另一端依次繞過擋板左側的方槽中的導線輪、大動滑輪、擋板右側的方槽中的導線輪、第一大定滑輪和第二大定滑輪后逆時針方向纏繞在各自對應的卷筒的內端。
補償機構包括套筒、彈簧底板和彈簧;套筒固定在活動筒體的上部,套筒的上端緊貼擋板的下平面,套筒的底部放置有彈簧底板,彈簧底板與擋板間裝有彈簧,彈簧底板與兩個拉桿下端固定連接。
所述彈簧的彈力大于活動活動筒體和底座的重量之和。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具有如下積極效果:
本發(fā)明由于細鋼絲繩和粗鋼絲繩纏繞在對應的同一卷筒上,當卷筒工作時,細鋼絲繩和粗鋼絲繩以同樣的線速度運行,使活動筒體完全伸縮到位。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細鋼絲繩和粗鋼絲繩因受力不同導致伸長形變不同,即粗鋼絲繩受到到較大拉力導致其伸長形變量大于細鋼絲繩的變化量,而使活動筒體無法完全伸縮到位。此時,由于補償機構中的彈簧的彈力大于活動筒體和底座的重量之和,使大動滑輪與活動筒體之間的距離自動調整,對粗鋼絲繩的變形量進行補償,使粗鋼絲繩仍處于繃緊狀態(tài)。解決了活動筒體因鋼絲繩變形而不能完全升降的問題,從而提高了移動式救生艙內升降機構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使用壽命。
本發(fā)明采用的零部件都是通用件,能夠應用于其它類似的升降機構中,應用范圍廣。
因此,本發(fā)明具有可靠性強、安全性高和使用壽命長的特點,亦適用于其它類似的升降機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剖視示意圖;
圖3是圖1中擋板8和導線輪7的俯視示意圖;
圖4是圖2中I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描述,并非對其保護范圍的限制。
實施例1
一種移動式救生艙內升降機構的鋼絲繩變形補償裝置。如圖1所示,所述移動式救生艙內升降機構的鋼絲繩變形補償裝置由箱體結構、4個升降機構和4個補償機構組成。4個升降機構分別安裝在箱體結構的箱體15的四角處,每個升降機構中裝有一個補償機構。
箱體結構包括4個第一小定滑輪14、4個第二小定滑輪12、箱體15、2個減速箱16、4個第一大定滑輪17、4個第二大定滑輪20和4個卷筒18。箱體15底板的靠近前側和靠近后側的中間位置處對稱地裝有減速箱16,如圖1所示,每個減速箱16的兩側分別對稱地裝有卷筒18,每個減速箱16分別與各自對應的卷筒18軸連接。箱體15頂板內壁的靠近前側處和靠近后側處分別由里向外依次對稱地裝有第一小定滑輪14和第二小定滑輪12,靠近前側的兩個第一小定滑輪14分別位于靠近前側各自對應的卷筒18外端的正上方,靠近后側的兩個第一小定滑輪14分別位于靠近后側各自對應的的卷筒18外端的正上方。箱體15底板的靠近前側和靠近后側分別由里向外依次對稱地裝有第一大定滑輪17和第二大定滑輪20,靠近前側的兩個第一大定滑輪17分別位于靠近前側各自對應的卷筒18外端的正下方,靠近后側的兩個第一大定滑輪17分別位于靠近后側各自對應的的卷筒18外端的正下方。
如圖1所示,每個升降機構包括固定筒體3、活動筒體2、底座1、擋板8、2個導線輪7、大動滑輪9、兩個拉桿10、小動滑輪11、細鋼絲繩13和粗鋼絲繩19。固定筒體3分別垂直地安裝在箱體15的四角處,固定筒體3的上端與箱體15的上部固定連接,固定筒體3的下端與箱體15的下部固定連接,固定筒體3呈方管狀。如圖1和圖2所示,活動筒體2活動地套入固定筒體3內,活動筒體2亦為方管狀,活動筒體2的底部與底座1固定連接,活動筒體2頂部固定有擋板8。如圖3所示,擋板8的前后兩側對稱地開有凹槽,凹槽處的中間位置處裝有導線輪7,擋板8沿左右方向對稱地開有兩個通孔21。如圖4、圖1和圖2所示,兩個拉桿10穿過對應的兩個通孔21,兩個拉桿10的下端與彈簧底板4固定連接,兩個拉桿10的上端裝有小動滑輪11,兩個拉桿10的中間位置處裝有大動滑輪9。
如圖1所示,4根細鋼絲繩13的一端分別固定在箱體15頂部的靠近四角處,每根細鋼絲繩13的另一端依次繞過各自對應的小動滑輪11、第二小定滑輪12和第一小定滑輪14后纏繞在各自對應的卷筒18的外端。4根粗鋼絲繩19的一端與各自對應的固定筒體3固定連接,每個粗鋼絲繩19的另一端依次繞過擋板8左側的方槽中的導線輪7、大動滑輪9、擋板8右側的方槽中的導線輪7、第一大定滑輪17和第二大定滑輪20后逆時針方向纏繞在各自對應的卷筒18的內端。
如圖1、圖2和圖4所示,補償機構包括套筒6、彈簧底板4和彈簧5;套筒6固定在活動筒體2的上部,套筒6的上端緊貼擋板8的下平面,套筒6的底部放置有彈簧底板4,彈簧底板4與擋板8間裝有彈簧5,彈簧底板4與兩個拉桿10下端固定連接。
所述彈簧5的彈力大于活動活動筒體2和底座1的重量之和。
本具體實施方式具有如下積極效果:
本具體實施方式由于細鋼絲繩13和粗鋼絲繩19纏繞在對應的同一卷筒18上,當卷筒18工作時,細鋼絲繩13和粗鋼絲繩19以同樣的線速度運行,使活動筒體2完全伸縮到位。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細鋼絲繩13和粗鋼絲繩19因受力不同導致伸長形變不同,即粗鋼絲繩19受到到較大拉力導致其伸長形變量大于細鋼絲繩13的變化量,而使活動筒體2無法完全伸縮到位。此時,由于補償機構中的彈簧5的彈力大于活動筒體2和底板1的重量之和,使大動滑輪9與活動筒體2之間的距離自動調整,對粗鋼絲繩19的變形量進行補償,使粗鋼絲繩19仍處于繃緊狀態(tài)。解決了活動筒體2因鋼絲繩變形而不能完全升降的問題,從而提高升降機構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使用壽命。
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的零部件都為通用件,能夠應用于其它類似的升降機構中,應用范圍廣。
因此,本具體實施方式具有可靠性強、安全性高和使用壽命長的特點,亦適用于其它類似的升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