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掀起前蓋來開放內部的型式的收納盒及其鉸鏈結構。
背景技術:
向來,已知道一種前蓋在關閉狀態(tài)與開啟狀態(tài)之間上下起伏轉動的開關型式的收納盒,其具備有上面與前面開放的收納盒本體、及覆蓋收納盒本體的上面與前面的由上蓋及前蓋構成的蓋體,而且前蓋與上蓋以樞扭結合而自上蓋下垂。
此種型式的收納盒,為了使前蓋保持掀起(開始轉動)的狀態(tài),因而采用以下的構成:在前蓋與上蓋之間的鉸鏈結構上設置卡止用突起與卡合部材,在前蓋被掀起到預定的角度時,卡止用突起抵接于卡合部材,從此進一步掀起而使得卡止用突起跨越卡合部材,然后使前蓋不因自重而回到關閉狀態(tài)(不向下轉動)(例如,專利文獻1)。
具體而言,在專利文獻1的收納用盒中,在上蓋與前蓋間的鉸鏈結構中,在前蓋上形成卡止用突起,并在上蓋亦設置有做為卡合部材的突起,當前蓋被掀起到預定的角度時,卡止用突起就跨越卡合部材而與卡合部材卡合,從而限制由于前蓋的自重而使前蓋關閉,而能夠使前蓋維持為開啟狀態(tài)。
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一種使上蓋轉動方式的容器,同樣是一種使上蓋能夠維持于開啟的狀態(tài)的鉸鏈結構。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721688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3161698號
然而,收納盒的蓋體由聚丙烯等材料構成,卡止用突起通過與蓋體一體射出成型而形成。因此,在卡止用突起的部分成為較厚的厚度時,會發(fā)生所謂的凹陷印記(sinkmark),卡止用突起的尺寸就不穩(wěn)定了。因此,隨著制品而定,當卡止用突起變大時,可能使用以跨越卡合部材所需要的力變得過大,相反地,當卡止用突起變小時,可能使與卡合部材的卡合不能承受蓋體的重量而成為前蓋無法卡止的不良制品。
另外,在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的鉸鏈結構中,由于卡止用突起及卡合部材的旋轉方向的幅度狹小,因而內部應力在跨越的瞬間一起釋放而產(chǎn)生比較大的聲響。此外,在卡合部材跨越卡止用突起時,施加于兩者的力大,因反復使用而摩損,可能導致卡合變弱而使蓋不能夠卡止(耐久性降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課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以使得自上蓋下垂的前蓋保持于掀起的狀態(tài),在前蓋與上蓋間的鉸鏈結構上設置有卡止用凸部及卡合部的收納盒中,能夠提高所制造的卡止用凸部的尺寸穩(wěn)定性的收納盒及其鉸鏈結構。另外,本發(fā)明的其它的目的在于:抑制因卡止用凸部跨越卡合部材所引起的聲響的發(fā)生。另外,本發(fā)明的另一其它的目的在于:減輕卡止用凸部因反復跨越卡合部材所引起的卡止用凸部及卡合部材的磨損所導致的蓋保持機能的降低。
用于解決技術課題的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的一態(tài)樣的收納盒為一種在前面具備前蓋的收納盒,前述前蓋的上邊與頂板利用鉸鏈結構能夠旋轉地結合在一起,在前述前蓋的上邊形成有向外側突出的卡止用凸部,在前述前蓋以上邊為軸被掀起的第1開啟狀態(tài)下,前述卡止用凸部抵接于前述頂板的卡合部,在通過進一步掀起前述前蓋,而成為前述卡合部跨越前述卡止用凸部第2開啟狀態(tài)時,前述卡止用凸部與前述卡合部卡合而使前述前蓋在前述第2開啟狀態(tài)下卡止,前述卡止用凸部從前述前蓋的里面?zhèn)认鳒p厚度而形成貝殼狀。
利用此種構成,由于用以將前蓋在第2開啟狀態(tài)下卡止的與卡合部卡合的卡止用凸部從里側被削減厚度而形成貝殼狀,所以就難以發(fā)生在以此種卡止用凸部形成前蓋時的凹陷,并且能夠提高在制造前蓋時的卡止用凸部的尺寸穩(wěn)定性。
在上述的收納盒中,前述卡止用凸部可以具有:前述卡止用凸部具有:在前述前蓋成為關閉狀態(tài)時位于前述卡合部側的斜面、在前述前蓋成為前述第2開啟狀態(tài)時位于前述卡合部側的卡止面,在前述前蓋從前述第1開啟狀態(tài)向前述第2開啟狀態(tài)轉動時,前述斜面按照慢慢地增強與前述卡合部間的抵接應力的方式,緩緩地向前述卡止用凸部的頂部傾斜,在從前述第1開啟狀態(tài)轉變成前述第2開啟狀態(tài)時,前述卡止面使前述抵接應力急速地減少,并且在前述第2開啟狀態(tài)下,在前述前蓋因自重而要向關閉狀態(tài)轉動時,前述卡止面抵接于前述卡合部而將前述前蓋維持于前述第2開啟狀態(tài)。
利用此種構成,能夠利用卡止面將前蓋維持于第2開啟狀態(tài),并且通過設置斜面而使在前蓋從第2開啟狀態(tài)回到第1開啟狀態(tài)時,能夠抑制因卡合部跨越卡止用凸部所產(chǎn)生的聲響,而且能夠減輕摩耗。
本發(fā)明的其它的態(tài)樣為一種將收納盒的前蓋的上邊與頂板能夠旋轉地結合在一起的前述收納盒的鉸鏈結構,其中,在前述前蓋的上邊形成有向外側突出的卡止用凸部,在前述前蓋以上邊為軸被掀起的第1開啟狀態(tài)下,前述卡止用凸部抵接于前述頂板的卡合部,在通過進一步掀起前述前蓋,而成為前述卡合部跨越前述卡止用凸部第2開啟狀態(tài)時,前述卡止用凸部與前述卡合部卡合而使前述前蓋在前述第2開啟狀態(tài)下卡止,前述卡止用凸部從前述前蓋的里面?zhèn)认鳒p厚度而形成貝殼狀
利用此種構成,為了將前蓋卡止在第2開啟狀態(tài)而將與卡合部卡合的卡止用凸部從里側起削減厚度而被形成貝殼狀,所以就難以發(fā)生在將前蓋成形于卡止用凸部際的凹陷,能夠提高在制造前蓋時的卡止用凸部的尺寸穩(wěn)定性。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為了將前蓋在第2開啟狀態(tài)下卡止而將與卡合部卡合的卡止用凸部從里側起削減厚度而被形成為貝殼狀,所以就會難以發(fā)生在將前蓋成形于卡止用凸部時的凹陷,而且能夠提高在制造前蓋時的卡止用凸部的尺寸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的收納盒的全體構成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的蓋體的剖視圖;
圖3是從外側觀察時的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的收納盒的鉸鏈結構的放大立體圖;
圖4是從內側觀察時的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的收納盒的鉸鏈結構的放大立體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的卡止機構(關閉狀態(tài))的放大剖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的卡止機構(第1開啟狀態(tài))的放大剖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的卡止機構(第2開啟狀態(tài))的放大剖視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的卡止機構(第3開啟狀態(tài))的放大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收納盒
1盒本體
2蓋體
21頂板(上蓋)
211軸
212卡合部
213垂下部
22前蓋
221軸承
222卡止用凸部
2221斜面
2222卡止面
2223頂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另外,以下所說明的實施形態(tài)因為是實施本發(fā)明的情況的一例子,所以本發(fā)明當然不是僅限定于以下說明的具體的構成而已。在實施本發(fā)明時,該具體的構成可以是按照實施形態(tài)而適當?shù)夭捎谩?/p>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的收納盒的全體構成的立體圖。收納盒100具備盒本體1、裝設于盒本體1的蓋體2,全體構成為大致長方體形狀。盒本體1形成為在上面及前面具有開口的大致長方體形狀。蓋體2的頂板(上蓋)21與前蓋22為一種利用鉸鏈結構23而可轉動地結合在一起的結構。蓋體2按照使得頂板21覆蓋著盒本體1的上面開口、且前蓋22覆蓋著前面開口的方式而被裝設于盒本體1。
頂板21及前蓋22分別按照以頂板21覆蓋著盒本體1的上面開口、以前蓋22覆蓋著前面開口的方式而被形成為長方形的板狀。鉸鏈結構23設置于前蓋22的上邊、與頂板21的前邊之間。頂板21與前蓋22利用此種鉸鏈結構23而以可沿著邊的軸周圍轉動的方式被連結在一起。
圖2是從側面?zhèn)扔^看蓋體2的剖視圖。收納盒100能夠利用從盒本體1卸下蓋體2來開放上面與前面,且能夠取出或裝入收納物(例如,衣物等),并且即使直到將蓋體2裝設于盒本體1為止,亦能夠通過掀起前蓋22來開放內部,進而能夠取出或裝入收納物。收納盒100能夠于上下方向上堆積使用,如以上所述,由于能夠不從盒本體1卸下蓋體2來開放內部,因而即使是堆積多個收納盒100亦能夠在各收納盒100中取出或裝入收納物。
具體而言,在蓋體2裝設于盒本體1的狀態(tài)下,以拉起前蓋22的下邊的方式掀起前蓋22時,利用鉸鏈結構23,前蓋22就會以其上邊為旋轉軸而開始相對于頂板21轉動,進而開放收納盒100的前面。即,前蓋22能夠利用鉸鏈結構23,于其上邊可轉動地在頂板21的前邊垂下。
進一步地,鉸鏈結構23設置有:用以在蓋體2被掀起的狀態(tài)下維持前蓋的姿態(tài)的卡止機構。利用此種卡止機構,前蓋22可被維持在以上邊為旋轉軸從覆蓋前面的狀態(tài)起轉動大致60度的姿態(tài)。以下,將前蓋22覆蓋著盒本體1的前面的狀態(tài)稱為“關閉狀態(tài)”;將前蓋22利用卡止機構而維持其姿態(tài)的狀態(tài)稱為“第2開啟狀態(tài)”;將關閉狀態(tài)與第2開啟狀態(tài)之間的狀態(tài)稱為“第1開啟狀態(tài)”;將前蓋22超過第2開啟狀態(tài)到界限為止的打開狀態(tài)稱為“第3開啟狀態(tài)”。前蓋22能夠從關閉狀態(tài)經(jīng)過第1開啟狀態(tài)而變成第2開啟狀態(tài),從第2開啟狀態(tài)經(jīng)過第1開啟狀態(tài)而回到關閉狀態(tài)。另外,也可以設置一種在關閉狀態(tài)下,使前蓋22在其下邊附近與盒本體1卡合而鎖定關閉狀態(tài)的機構。
如此,由于能夠掀起前蓋22而在第2開啟狀態(tài)下維持該姿態(tài),使用者就能夠不需要為了維持打開前蓋的狀態(tài)、并避免發(fā)生前蓋22因自重而關閉而進行按壓,因而能夠使用兩手來取出或裝入收納物。
圖3是從外側觀察鉸鏈結構23的放大立體圖;圖4是從內側觀看鉸鏈結構23的放大立體圖。圖3及圖4是表示前蓋22處于關閉狀態(tài)的狀況。在頂板21的前邊的前方及或下方處,軸211與頂板21一體形成。軸211沿著頂板21的前邊的方向延伸。軸211可設置于頂板21的前面的3個位置。
另一方面,在前蓋22的上邊設置有:在與軸211相對應的位置向上方及/或后方突出的軸承221。在軸承221上形成有可承接各軸211的前端部分的孔。利用該軸211與軸承221構成鉸鏈結構23,利用軸承221來承接軸211,從而使前蓋22以其上邊(頂板21的前邊的軸211)為旋轉軸,可轉動地支承于頂板21的前邊。
在前蓋22的上邊的鉸鏈結構23的附近形成有:向外側(前方及上方)突出的卡止用凸部222。另一方面,在頂板21的前邊一體地形成有:于垂直方向下垂的板狀的垂下部213,如后所述,該垂下部213的與卡止用凸部222相對應的部分成為卡合部212。在前蓋22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卡止用凸部222位于比頂板21的垂下部213還更前方,在前蓋22處于第2開啟狀態(tài)與第3開啟狀態(tài)之間(包括第2開啟狀態(tài)及第3開啟狀態(tài))時,卡止用凸部222位于頂板21的垂下部213的后方。
如圖3所示,卡止用凸部222具有最突出的部分即頂部2223,并且具有隔著頂部2223而向一方緩慢傾斜的斜面即斜面2221、向另一方急速傾斜的斜面即卡止面2222。如圖3所示,在前蓋22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斜面2221位于與頂部2223相比還更靠近垂下部213側(卡合部212側),如后所述,在前蓋22處于從第2開啟狀態(tài)至第3開啟狀態(tài)時,卡止面2222位于垂下部213側(卡合部212側)。因此,利用卡止用凸部222的緩急的2個面2221、2222,前蓋22在卡止用凸部222的部分形成為圓筒凸輪形狀。
如圖4的明確例示,卡止用凸部222具有內部為中空的貝殼形狀。前蓋22將聚丙烯等樹脂作為原料,利用射出成形來制造,該貝殼形狀形成為從里面?zhèn)认鳒p厚度(削肉)的均厚構造。假定在將卡止用凸部222形成中等厚度構造的情況,在射出成型時,雖然有之時候會在該部分發(fā)生凹陷而不是形成如設計高度的卡止用凸部222,然而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由于是從里面削減厚度的均厚構造,所以能夠將卡止用凸部222的高度維持于一定值。
圖5~圖8是用以說明:包括卡止用凸部222與卡合部212的卡止機構的作用的圖。圖5表示關閉狀態(tài);圖6表示第1開啟狀態(tài);圖7表示第2開啟狀態(tài);圖8表示第3開啟狀態(tài)。在使用者掀起前蓋22以開放收納盒100的前面開口的情況下,能夠從圖5的關閉狀態(tài)依序經(jīng)過圖6的第1開啟狀態(tài)、圖7的第2開啟狀態(tài)而成為圖8的第3開啟狀態(tài),相反地,在收納盒100的前面開口為關閉的情況下,能夠從圖8的第3開啟狀態(tài)依序經(jīng)過圖7的第2開啟狀態(tài)、圖6的第1開啟狀態(tài)而成為圖5的關閉狀態(tài)。
當使用者從圖5所示的關閉狀態(tài)拉起前蓋22的下側、并以前蓋22的上邊為旋轉軸開始轉動來掀起前蓋22時,前蓋22就成為第1開啟狀態(tài),如圖6所示,卡止用凸部222的斜面2221抵接于卡合部212。當使用者從該狀態(tài)起更進一步地掀起前蓋22時,包含卡合部212的垂下部213就慢慢地變形,并且在卡止用凸部222與卡合部212之間的抵接部中的抵接應力亦慢慢地增強。
于卡止用凸部222在其頂部2223(自軸211起最為遠離的部分)處抵接于卡合部212的狀態(tài)(圖6與圖7間的狀態(tài))是垂下部213的變形及抵接應力成為最大的狀態(tài)。當卡合部212超過頂部2223時,由于卡止面2222成為比較急劇的傾斜,抵接應力被急速地釋放而成為如圖7的狀態(tài),卡止用凸部222為位于垂下部213的內側,而且卡合部212完全地跨越卡止用凸部222。
當使用者更進一步地掀起前蓋22時,卡止用凸部222就脫離卡合部212,前蓋22被掀起直到如圖8的第3開啟狀態(tài)為止。當卡合部212一旦跨越卡止用凸部222時,則在那以后,即使前蓋22向關閉狀態(tài)而上下伏動轉動,在如圖7所示的第2開啟狀態(tài)下,卡止用凸部222的卡止面2222亦會抵接于卡合部212而限制該上下伏動轉動。當使用者自第2開啟狀態(tài)起更進一步地向關閉狀態(tài)來按壓前蓋222而賦與前蓋22旋轉扭矩時,則垂下部213一邊變形一邊跨越卡止用凸部222而成為如圖6的第1開啟狀態(tài),然后成為如圖5的關閉狀態(tài)。
在如圖7所示的第2開啟狀態(tài),使用者不向前蓋22施加向關閉狀態(tài)方向的力的情況下,雖然因自重所引起的旋轉扭矩會作用于前蓋22,然而,該旋轉扭矩的大小不能夠使卡合部212跨越卡止用凸部222,從而前蓋22就被卡止機構而卡止為如圖7所示的姿態(tài),并維持于第2開啟狀態(tài)。即,即使使用者未支撐前蓋22亦可維持于第2開啟狀態(tài)。
如此,卡止用凸部222的高度確定在從第2開啟狀態(tài)轉換到第1開啟狀態(tài)時所需要的旋轉扭矩,所以要求具有精密性。當卡止用凸部222的高度為過于小于設計値時,則可能從第2開啟狀態(tài)以非常弱的力量轉換到第1開啟狀態(tài)而成為關閉狀態(tài),甚至不能承受施加于前蓋22的自重所引發(fā)的旋轉扭矩,以致不能夠維持第2開啟狀態(tài)。然而,本實施形態(tài)的前蓋22,由于是將卡止用凸部22形成為從里面削減厚度的均厚構造,所以即使是在通過射出成形來成形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獲得精度,并使在制造前蓋時的卡止用凸部22的尺寸穩(wěn)定化。
另外,本實施形態(tài)的卡止用凸部222的斜面2221及卡止面2222中的任一個皆是形成傾斜面。從而,即使是在自第1開啟狀態(tài)成為第2開啟狀態(tài)的瞬間,與卡合部212有關的應力也不急劇地釋放,即使是在自第2開啟狀態(tài)成為第1開啟狀態(tài)的瞬間,與卡合部212有關的應力也是隨著前蓋22的上下伏動轉動而慢慢地釋放,所以可以抑制在第1開啟狀態(tài)與第2開啟狀態(tài)間的聲響。
另外,由于本實施形態(tài)的卡止用凸部222是形成為具有斜面2221的圓筒凸輪形狀,所以卡止用凸部222在斜面2221中具有周圍方向的預定的幅度地與卡合部212滑動。即,與現(xiàn)有卡止用突起比較,卡止用凸部222由于與卡合部212間的接觸(摩擦)面積變大,即使因摩擦導致卡止用凸部222的斜面2221的磨損,其所引發(fā)的對于蓋保持機能的影響小,能夠大大地減輕蓋保持機能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