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紡織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布料輸送用自動調節(jié)壓緊輥體架。
背景技術:
:
現(xiàn)有的布料進行加工過程中需要進行輸送,輸送時,一般需要進行壓制,保證布料的均勻性,現(xiàn)有的壓制裝置中的壓緊輥一般為上下輥體設置,其中上部輥體實現(xiàn)調節(jié)張緊度,下部輥體為固定式,其調節(jié)時,只能通過上部輥體調節(jié),其調節(jié)幅度相對較小,而且上部輥體調節(jié)一般是通過人工調節(jié),調節(jié)效果不理想;
同時,壓制機構一般處于生產線的中部,當不需要使用時,不希望布料與其中的輥體接觸時,由于上輥體和下輥體和中間的最大間距還是相對較小,只能將壓制機構移除才能保證布料不會接觸,非常麻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布料輸送用自動調節(jié)壓緊輥體架,它的上壓輥下壓時可以調節(jié)與傳動輥之間的間距,防止過渡壓靠,而且其傳動輥可以同時進行上下升降,使得傳動輥與上壓輥之間的間距調節(jié)到最大時,布料不會與傳動輥和上壓輥相接觸,同時,上壓輥的橡膠皮套的外側壁直徑為中部向兩端逐漸縮小,這樣可以保證上壓輥下壓時,保證中部的壓力。
本發(fā)明解決所述技術問題的方案是:
一種布料輸送用自動調節(jié)壓緊輥體架,包括機架,所述機架的頂板中部兩側具有滑動通槽,支撐座插套在滑動通槽中,傳動輥處于兩個支撐座之間,傳動輥的兩端鉸接在對應的支撐座上,機架的下部的兩側機架板的內側壁中部固定有提升支撐板,提升支撐板的底面固定有提升氣缸,提升氣缸的推桿穿過提升支撐板并固定在支撐座的底面上;
所述機架的頂板的兩側頂面固定有豎直側板,豎直側板的頂端固定在上支撐板的底面上,豎直側板的上部具有豎直導向通槽,豎直側板的外側壁的上部和下部均均固定有調節(jié)連接塊,豎直螺桿的兩端鉸接在兩個調節(jié)連接塊上,其中一個調節(jié)連接塊的頂面固定有提升電機,提升電機的輸出軸為花鍵軸,花鍵軸插套在豎直螺桿的頂端具有的花鍵孔中,側移動塊螺接在豎直螺桿中,側移動塊的一端成型有移動部,移動部插套在豎直導向通槽中,移動部上固定有連接塊,上壓輥的兩端鉸接在兩個連接塊上,上壓輥處于兩個傳動輥之間的正上方。
所述上支撐板的中部具有中部通槽,中部通槽處于上壓輥的正上方。
所述豎直側板的內側壁的中部固定有導向板,導向板的中部具有導向通孔,支撐座的頂面固定有導向桿,導向桿插套在導向通孔中。
所述側移動塊的一側固定有自潤滑層,自潤滑層壓靠在豎直側板的外側壁上。
所述導向通孔中插套有導向套,導向套的外側壁固定在導向通孔的內側壁上,導向桿插套在導向套中。
所述傳動輥和上壓輥的中部均套有橡膠皮套,橡膠皮套的內側壁彈性壓靠在對應的傳動輥或上壓輥的外側壁上,其中上壓輥的橡膠皮套的外側壁直徑為中部向兩端逐漸縮小。
兩個提升支撐板的相對壁面的下部固定有防護板。
所述支撐座的外側壁上固定有主輔助耐磨塊,主輔助耐磨塊壓靠在滑動通槽的內側壁上。
本發(fā)明的突出效果是: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它的上壓輥下壓時可以調節(jié)與傳動輥之間的間距,防止過渡壓靠,而且其傳動輥可以同時進行上下升降,使得傳動輥與上壓輥之間的間距調節(jié)到最大時,布料不會與傳動輥和上壓輥相接觸,同時,上壓輥的橡膠皮套的外側壁直徑為中部向兩端逐漸縮小,這樣可以保證上壓輥下壓時,保證中部的壓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見如圖1所示,一種布料輸送用自動調節(jié)壓緊輥體架,包括機架10,所述機架10的頂板中部兩側具有滑動通槽111,支撐座12插套在滑動通槽111中,傳動輥13處于兩個支撐座12之間,傳動輥13的兩端鉸接在對應的支撐座12上,機架10的下部的兩側機架板101的內側壁中部固定有提升支撐板102,提升支撐板102的底面固定有提升氣缸103,提升氣缸103的推桿穿過提升支撐板102并固定在支撐座12的底面上;
所述機架10的頂板的兩側頂面固定有豎直側板14,豎直側板14的頂端固定在上支撐板15的底面上,豎直側板14的上部具有豎直導向通槽141,豎直側板14的外側壁的上部和下部均均固定有調節(jié)連接塊142,豎直螺桿143的兩端鉸接在兩個調節(jié)連接塊142上,其中一個調節(jié)連接塊142的頂面固定有提升電機144,提升電機144的輸出軸為花鍵軸,花鍵軸插套在豎直螺桿142的頂端具有的花鍵孔中,側移動塊145螺接在豎直螺桿142中,側移動塊145的一端成型有移動部146,移動部146插套在豎直導向通槽141中,移動部146上固定有連接塊18,上壓輥19的兩端鉸接在兩個連接塊18上,上壓輥19處于兩個傳動輥13之間的正上方。
進一步的說,所述上支撐板15的中部具有中部通槽151,中部通槽151處于上壓輥19的正上方。
進一步的說,所述豎直側板14的內側壁的中部固定有導向板148,導向板148的中部具有導向通孔1481,支撐座12的頂面固定有導向桿121,導向桿121插套在導向通孔1481中。
進一步的說,所述側移動塊145的一側固定有自潤滑層147,自潤滑層147壓靠在豎直側板14的外側壁上。
進一步的說,所述導向通孔1481中插套有導向套149,導向套149的外側壁固定在導向通孔1481的內側壁上,導向桿121插套在導向套149中。
進一步的說,所述傳動輥13和上壓輥19的中部均套有橡膠皮套1,橡膠皮套1的內側壁彈性壓靠在對應的傳動輥13或上壓輥19的外側壁上,其中上壓輥19的橡膠皮套1的外側壁直徑為中部向兩端逐漸縮小。
進一步的說,兩個提升支撐板102的相對壁面的下部固定有防護板104。
進一步的說,所述支撐座12的外側壁上固定有主輔助耐磨塊122,主輔助耐磨塊122壓靠在滑動通槽111的內側壁上。
將本實施例安裝在生產線中,布料通過生產線中的收卷和放卷機構的拉動實現(xiàn)輸送,經過本實施例中,通過提升氣缸103推動,將傳動輥13提升,布料處于傳動輥13與上壓輥19之間,通過提升電機144運行,可以調節(jié)上壓輥19與傳動輥13之間的間距,使得布料夾持在上壓輥19與傳動輥13之間進行輸送,實現(xiàn)壓制,而不會壓制過渡,滿足不同厚度的布料使用,非常方便。
而由于上壓輥19的兩端受力,中部受力小,因此上壓輥19的橡膠皮套1的外側壁直徑為中部向兩端逐漸縮小,這樣在受力的時候,中部的橡膠皮套1可以保證壓靠在布料上,而不會產生沒有壓制的效果,保證受力均勻。
當不需要布料壓制時,通過提升氣缸103的推桿回縮和上壓輥19的提升,保證布料輸送過程中不會與上壓輥19和傳動輥13接觸。
最后,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并非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屬于本發(fā)明的范疇,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應由權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