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繞線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氣工程用繞線裝置。
背景技術:
現(xiàn)在電氣工程方面的工程很大,其中就需要用很長的電線,但是在使用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對電線的損傷,且收取不方便,不能根據(jù)現(xiàn)場的情況進行調節(jié),大多都需要人工去收拾,非常浪費時間,且收取后又不方便取下,非常麻煩,為此,我們提出一種電氣工程用繞線裝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但是在使用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對電線的損傷,且收取不方便,不能根據(jù)現(xiàn)場的情況進行調節(jié),大多都需要人工去收拾,非常浪費時間,且收取后又不方便取下,非常麻煩,而提出的一種電氣工程用繞線裝置。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設計一種電氣工程用繞線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上端設有吊環(huán),所述殼體的兩側均設有安裝塊,所述安裝塊上均通過銷軸連接有連接臂,所述連接臂遠離安裝塊的一側均設有軸承,所述殼體的一側通過軸體設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設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內放置有連接軸,所述連接軸的兩端均與軸承相匹配,且所述連接軸上設有第一滾輪組,所述第一滾輪組的滾輪均位于連接軸的兩側,所述連接軸的一側通過固定銷連接有搖桿,所述搖桿上設有通孔,所述通孔通過連接線連接有插銷,所述殼體的外側設有與插銷相匹配的限位架,所述殼體靠近固定座的一側設有第二滾輪組,所述殼體的內腔下部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設有兩個橫桿,兩個所述橫桿通過連接桿連接,兩個所述橫桿的上下兩端設有兩組相對稱的滑條,且滑條均勻凹槽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相抵觸,兩個所述橫桿靠近第一滾輪組的一側均連接有連接片,所述連接片之間均通過轉軸連接有第三滾輪組,所述第三滾輪組位于第二滾輪組的下方,所述固定座位于第三滾輪組和第二滾輪組之間,所述第一滾輪組貼合在第三滾輪組和第二滾輪組的中間表面上,所述橫桿遠離第三滾輪組的一端連接有固定板。
優(yōu)選的,靠近所述固定板的滑條與固定板之間的距離大于第三滾輪組滾輪的直徑距離。
優(yōu)選的,所述搖桿上套有橡膠套,所述橡膠套上設有與通孔相對應的開孔。
優(yōu)選的,所述固定板的外側中部設有拉環(huán)。
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電氣工程用繞線裝置,有益效果在于:通過設有第二滾輪組和第三滾輪組與第一滾輪組配合轉動,其中第一滾輪組由連接軸連接,且通過連接臂連接,比較省力氣,方便安裝,更加方便收取電線,通過搖桿轉動,并且由通孔內的插銷與限位架進行隨時固定,靈活性高,同時為了方便連接軸和第一滾輪組的轉移,通過將第三滾輪組設置為可移動式,由橫桿上的滑條與凹槽之間的配合,可以調節(jié)第三滾輪組的伸縮,在第一滾輪組的下側利用外箱接住轉移,對比現(xiàn)有的技術特點,本發(fā)明具有省時省力的作用,且方便收取,靈活性高,可隨時控制繞線,比較符合現(xiàn)有的電氣工程方面使用,節(jié)省了人類勞動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以后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電氣工程用繞線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電氣工程用繞線裝置殼體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電氣工程用繞線裝置橫桿18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電氣工程用繞線裝置固定座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殼體1、固定座2、放置槽3、連接軸4、第一滾輪組5、固定銷6、搖桿7、橡膠套8、通孔9、插銷10、限位架11、第二滾輪組12、第三滾輪組13、安裝塊14、連接臂15、軸承16、凹槽17、橫桿18、固定板19、滑條20、連接片21、連接桿22、拉環(huán)2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4,一種電氣工程用繞線裝置,包括殼體1,殼體1的上端設有吊環(huán),殼體1的兩側均設有安裝塊14,安裝塊14上均通過銷軸連接有連接臂15,連接臂15遠離安裝塊14的一側均設有軸承16,殼體1的一側通過軸體設有固定座2,固定座2上設有放置槽3,放置槽3內放置有連接軸4,連接軸4的兩端均與軸承16相匹配,且連接軸4上設有第一滾輪組5,第一滾輪組5的滾輪均位于連接軸4的兩側,連接軸4的一側通過固定銷6連接有搖桿7,搖桿7上套有橡膠套8,橡膠套8上設有與通孔9相對應的開孔,方便使用力氣,且便于及時固定。
搖桿7上設有通孔9,通孔9通過連接線連接有插銷10,殼體1的外側設有與插銷10相匹配的限位架11,殼體1靠近固定座2的一側設有第二滾輪組12,殼體1的內腔下部開設有凹槽17,凹槽17內設有兩個橫桿18,兩個橫桿18通過連接桿22連接,兩個橫桿18的上下兩端設有兩組相對稱的滑條20,且滑條20均勻凹槽17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相抵觸,兩個橫桿18靠近第一滾輪組5的一側均連接有連接片21,連接片21之間均通過轉軸連接有第三滾輪組13,第三滾輪組13位于第二滾輪組12的下方,固定座2位于第三滾輪組13和第二滾輪組12之間,第一滾輪組5貼合在第三滾輪組13和第二滾輪組12的中間表面上,橫桿18遠離第三滾輪組13的一端連接有固定板19,固定板19的外側中部設有拉環(huán)23,便于抽拉,比較省力氣。
靠近固定板19的滑條20與固定板19之間的距離大于第三滾輪組13滾輪的直徑距離,方便控制抽拉,實現(xiàn)方便取線的問題。
工作原理:通過設有第二滾輪組12和第三滾輪組13與第一滾輪組5配合轉動,其中第一滾輪組5由連接軸4連接,且通過連接臂15連接,比較省力氣,方便安裝,更加方便收取電線,通過搖桿7轉動,并且由通孔9內的插銷10與限位架11進行隨時固定,靈活性高,同時為了方便連接軸4和第一滾輪組5的轉移,通過將第三滾輪組13設置為可移動式,由橫桿18上的滑條20與凹槽17之間的配合,可以調節(jié)第三滾輪組13的伸縮,在第一滾輪組5的下側利用外箱接住轉移。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