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180度翻轉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翻轉機構,實現180度翻轉動作時,依靠旋轉氣缸作為動力源來實現,但是由于氣缸與供氣源不穩(wěn)定,氣缸結構存在缺陷等因素,存在翻轉過位或翻轉欠位,以及動作不穩(wěn)定而造成的不良率的問題,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180度翻轉機構,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氣缸驅動翻轉存在的翻轉精度差的問題。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180度翻轉機構,包括安裝底板、上固定板和立柱,所述立柱兩端分別通過緊固件連接在安裝底板和上固定板上,還包括立柱板、立柱護板、支架安裝桿、支架、滑輪和軌道板,所述立柱護板通過緊固件連接在立柱板上,所述立柱板上設置直線軸承,該軸承與立柱形成滑配關系,所述支架安裝桿穿插于立柱板內,所述支架安裝桿一端連接支架,所述滑輪連接在支架上,所述滑軌設置在軌道板內的軌道中。
進一步的,所述支架安裝桿軸心與與滑輪軸心間距為l。
進一步的,所述軌道板內軌道折彎處中心線與軌道垂直運動中心線間距為l1,該l1與l相等。
采用上述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該翻轉機構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通過軌道、滑輪、支架及支架安裝桿的配合設置,實現精準的180度翻轉,結構設計簡單,易維護,而且精確度高,適合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翻轉機構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本發(fā)明翻轉機構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本發(fā)明滑輪、支架及支架安裝桿配合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軌道板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安裝底板,2-上固定板,3-立柱,4-立柱板,5-立柱護板,6-支架安裝桿,7-支架,8-滑輪,9-軌道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如圖1和2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180度翻轉機構,包括安裝底板1、上固定板2和立柱3,所述立柱3兩端分別通過緊固件連接在安裝底板1和上固定板2上,還包括立柱板4、立柱護板5、支架安裝桿6、支架7、滑輪8和軌道板9,所述立柱護板5通過緊固件連接在立柱板4上,所述立柱板4上設置直線軸承,該軸承與立柱3形成滑配關系,所述支架7安裝桿穿插于立柱板4內,所述支架安裝桿6一端連接支架7,所述滑輪8連接在支架7上,所述滑輪8設置在軌道板9內的軌道中。該實施例中,立柱護板5作為來回往復直線運動的動力源,帶動依次連接的立柱板4、支架安裝桿6、支架7上下移動,隨之,與支架7連接的滑輪8沿軌道板9中軌道軌跡運動,在滑輪8運動中可實現將支架安裝桿6來回往復單側180度旋轉的功能。
如圖3和圖4所示,進一步的,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支架安裝桿6軸心與與滑輪8軸心間距為l,所述軌道板9內軌道折彎處中心線與軌道垂直運動中心線間距為l1,該l1與l相等。
上述實施例中,所述軌道折彎處呈銳角設計,且所述支架7和滑輪8可相對旋轉。
該翻轉機構的動作原理為:滑輪沿軌道板內軌道軌跡運動時,在銳角轉彎處,由于滑輪被帶動朝上/下運動,帶有一定速度,在運動至銳角轉彎處會受到一定沖擊,由于慣性的作用,且支架與滑輪可以相對旋轉,故支架安裝桿可以實現180度旋轉,軌道安裝板內的軌道僅朝向一側,所以180度翻轉時,翻轉朝向也是一致。
該實施例翻轉機構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通過軌道、滑輪、支架及支架安裝桿的配合設置,實現精準的180度翻轉,結構設計簡單,易維護,而且精確度高,適合推廣。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